wolong 发表于 2012-5-25 09:07:42

“白卷英雄”张铁生出炉始末

  近日,证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辽宁一家公司的招股说明书,该公司的第五大自然人股东赫然是“文革”中著名的“白卷英雄”张铁生。据新闻报道,若该公司顺利上市,张铁生持有的3200多万股,价值将超过3亿元

  昔日举国皆知的政治红人,在时过境迁多年之后,以这样一种方式“王者归来”,吸引的眼球自然不在少数。可惜的是,热议之余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那段“白卷英雄”的往事背后,藏匿着多少历史秘辛。本期专题,即尝试将这段历史梳理出一个清晰的前因后果。

  “白卷英雄”张铁生背后的高层政治秘辛时过境迁,张铁生曾如此期许自己的后半生:“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太平常了,和我的同学朋友比,我没有一个方面是出色的。这些年拼命干事业,绝不是在努力向世人证明什么,我只是想过普通人的日子”。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想过普通人的日子”并不容易,因为张铁生其实不是张铁生,而只是一块用来打人的“有棱有角的石头”。

  张铁生渴望上大学,不“反智”,交的也不是“白卷”

  张铁生一夜成名,成为举国皆知的“白卷英雄”,1973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那篇《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可谓“居功至伟”。但现在回头再去看这篇报道,看张铁生写在试卷背后的那封信,也就是所谓的“发人深省的答卷”,其中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一个下乡知青无奈荒废了学业,又不甘放弃大学梦,所以希望“领导”能够“照顾”一下自己而已。正如张铁生自己所说:

  “我所苦闷的是,几小时的书面考试,可能将把我的入学资格取消。我也不再谈些什么,总觉得实在有说不出的感觉,我自幼的理想将全然被自己的工作所排斥了,代替了,这是我唯一强调的理由。”

  所谓“我自幼的理想”,自然是大学梦无疑了。事实上,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大学梦,张铁生的信里没有丝毫反智的意思,最后也没有交“白卷”,其真实成绩是语文38分,数学61分,理化6分。这个成绩在当时,大概算是中等偏下。

  毛远新删改了张铁生的原信,将单纯的“求照顾”扭曲成“阶级路线斗争”

  张铁生在试卷背后写信的目的,只是“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却没有想到,这封信最后却到了当时掌权辽宁的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的案头。毛远新修改了张铁生的信,尤其是将信末“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这一关键内容删除——删除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了信的性质。张铁生写信的本意,是希望在升学时得到额外的关照;删除之后,信就被解读成向现行大学招生制度开炮。1976年《人民日报》转发《辽宁日报》的文章《一个反革命的政治骗局——“四人帮”炮制<答卷>作者这个假典型的调查》,披露了上述造假过程。

  按照毛远新的指示,《辽宁日报》7月19日以“编者按”的形式全文转载了删改过的“张铁生之信”。“编者按”里说:张铁生的这封信,“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随后,《人民日报》迅速跟进,于8月10日刊登了前文提到的那篇《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并同样用“编者按”的形式,将事情定性为阶级路线斗争——“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

  江青赞誉张铁生“是个英雄,敢反潮流”;毛远新称要拿张铁生“这个石头来打人”

  《辽宁日报》和《人民日报》的编者案虽然将问题人为上升到了“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高度”,但并没有将“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究竟是什么彻底点明。不过可以参考毛远新个人对这个问题的具体说法:“在今天,我们刚刚着手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居然有人千方百计逼迫工农兵去适应旧的教育制度,这实在是大有资产阶级反攻倒算之嫌”。毛远新还说:“(张铁生)是块有棱有角的石头,我要拿这个石头来打人了。”

  《人民日报》刊文之后,当时炙手可热的《红旗》杂志转载时也发表评论,说1973年新的大学招生制度(部分恢复文化考试)是“旧高考制度的复辟”,“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反扑”;张春桥则称之为“反攻倒算”;江青更称赞张铁生“真了不起,是个英雄,他敢反潮流”。

  毛远新所谓的“我要拿这个石头来打人了”,打的其实是周恩来和邓小平删改“张铁生之信”的内容,改变信的性质,将其解读为向现行大学招生制度开炮,其目的,正如毛远新自己所说,其实和路线斗争没什么关系,或者说路线斗争也只是幌子,而是为了“拿这个石头来打人”。

  打的是谁呢?毛远新没有明说,但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新的大学招生制度,是谁搞出来的,自然就是打谁——1973年4月3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七三年招生工作的意见》。该《意见》说:“坚持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在群众推荐,政审合格的基础上,重视文化程度,保证入学学生具有初中毕业以上的实际文化程度。同时也要防止‘分数挂帅’”——此一时期,周恩来是国务院总理;这一《意见》,则是在刚刚复职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的主持下出炉的。

  江青赞誉张铁生“敢于反潮流”的“潮流”,指的是周恩来推动的对“文革”的实际否定

  毛远新“拿这个石头来打人”的“人”是具体的,其代表人物就是周恩来(也包括该年3月份刚刚成为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江青赞誉张铁生“敢于反潮流”的“潮流”,自然也和周恩来有莫大关系。具体说来,就是指周恩来抓住林彪事件的契机,自1971年始,到1973年止,所极力推动“反左倾运动”,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努力恢复经济、恢复正常的政府运作;二是名义上不否定,但在实际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这一对“文革”的否定,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邓小平的复出——邓小平曾被当作“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打倒,1973年3月10日,在周恩来的一再努力下,邓小平复出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作为博弈的代价,“在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邓小平复职的《决定》的当天,周恩来正式向中央政治局请假,要求‘病休”两周’。这一博弈显然非常成功,因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复出,很显然意味着对“文革”的一种彻底否定。

  人民日报刊文,将张铁生捧成“反潮流英雄”

  江青对张铁生的赞誉,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97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刊文《反潮流精神——赞〈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将张铁生正式捧上“反潮流英雄”的神坛。文章说:

  “在旧思想、旧习惯势力的面前,张铁生同志采取的是什么态度呢?这个下乡锻炼已经五年、现在担任着生产队长的知识青年,采取的是反潮流的态度:对物理化学的试题交了‘白卷’,并在试卷背面写了‘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最‘发人深省’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一切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都要有反潮流的精神,都要坚持反潮流的斗争。”

  江青给张铁生贴“反潮流英雄”标签有深意,因为“反潮流”三字是毛泽东的自我评价

  “反潮流英雄”的标签被贴到张铁生身上,不是一个偶然的决定,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反潮流”这三个字,其实曾是是毛泽东的自我评价。据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记载,1970年庐山会议后,毛泽东在吴法宪的一则检讨下有过这样的批示:

  “什么伟大谦虚,在原则性问题上,从来没有客气过。要敢于反潮流。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在庐山,我的态度就是一次反潮流。”[详细]毛泽东所谓“在庐山,我的态度就是一次反潮流”,与1973年党内外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其实高度一致,即:毛泽东站在了多数干部的对立面。这也正是毛泽东说自己“反潮流”的原因。

  “反潮流”获得毛泽东支持后,被强行加入到了周恩来的中共十大政治报告当中

  8月16日,人民日报将张铁生捧上 “反潮流英雄”的神坛;8月24日,周恩来作为毛远新“拿这个石头来打人”的对象,却在自己的中共十大报告中,加入了一大段肯定、鼓励“反潮流精神”的文字,实在意味深长。报告说:

  “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要注意一个倾向掩盖着另一个倾向。反对陈独秀的‘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机会主义,掩盖着‘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纠正王明的‘左’倾,又掩盖着王明的右倾。反对刘少奇的修正主义,掩盖着林彪的修正主义。这种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一种潮流来了,多数人跟着跑,只有个别人顶住的事,在历史上多次发生。今天,在国际国内斗争中,类似过去同资产阶级讲联合,忘掉了必不可少的斗争;同资产阶级决裂了,又忘掉了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联合的倾向,仍然可能出现。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而当一种错误倾向象潮水般涌来的时候,要不怕孤立,敢于反潮流,敢于硬着头皮顶住。毛主席说:‘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毛主席就是在党内十次路线斗争中敢于反潮流,敢于坚持正确路线的代表和导师,我们每一个同志应当向毛主席好好学习,坚持这个原则

  之所以“反潮流精神”会出现在周恩来的政治报告中,原因在于:这份报告,是由张春桥、姚文元起草的,并不真正代表周恩来的意志。

  周恩来作报告的同日,在王洪文的主持下,把“反潮流精神”写入了党章

  1973年8月24日,周恩来念完政治报告之后,王洪文开始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报告的重点之一,就是把“反潮流精神”写入了党章。报告说:

  “在这个方面,修改草案增写了哪些内容呢?……第三,要有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毛主席指出: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许多同志在讨论修改党章时,联系党的历史和自己的经历,认为这是党内两条路线斗争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党在民主革命前期,曾经几次出现过错误路线的统治,在民主革命后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在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也有过某种错误路线、某种错误观点一度被许多人当作正确的东西加以拥护这样的教训。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同那些错误的东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且取得了胜利。事关路线,事关大局,一个真正的***员,就要出以公心,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不怕离婚,敢于反潮流。”

  在“反潮流精神”的冲击下,周恩来推动的“反左倾”,被毛泽东扭转成了“反右倾”

  “反潮流运动”汹涌澎湃,周恩来“反左倾”的努力,终于因为毛泽东发动了“批林批孔”运动,而被彻底扭转为“反右倾”,周恩来“否定文革”的努力也宣告失败。对这一结局,周恩来似乎早有预料——据1988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组访问纪登奎谈话记录”的记载,听闻林彪的死讯,周恩来的反应是“嚎啕大哭”,“其间曾经几度哽咽失声”。如此强烈反应的原因,据纪登奎说,是因为他提及了“今后可以好好抓一抓国家经济建设了”这一话题,触及了周恩来的伤心之处。纪登奎说:

  “我们两人不知道他究竟为什么事情闷闷不乐,便进去好言劝慰。开始时,总理只是听着,一言不发。后来当听我说到‘林彪已经自我爆炸了,现在应该高兴才是,今后可以好好抓一下国家的经济建设了’这样一席话时,显然是触动了他的心事,总理先是默默地流泪,后来渐渐哭出声来,接着又嚎啕大哭起来,其间曾经几度哽咽失声。我们两人见总理哭得这么伤心,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就站在一边陪着。最后,总理慢慢平静下来,半天才吐出一句话来:‘你们不明白,事情不那么简单,还没有完……’下面就甚么也不肯再说了。”周恩来对时局的悲观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也证明了其“事情不那么简单”的判断是完全准确的。面对从“反极左”到“反极右”的大逆转,周恩来虽然曾发出过“妈的,怎么不是极左,就是极左嘛”的愤怒之言,但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因为“在毛泽东看来,批判极左思潮是同‘否定文化大革命’相关联的,他认定当时的任务仍然是反对‘极右’,而不是批判极左。这样,周恩来领导的纠‘左’努力就难于公开进行下去。”

  结语知青张铁生怀揣着大学梦,在试卷背后抱怨自己“自幼的理想将全然被自己的工作所排斥了”的时候,断然不会想到,这封普普通通的“求照顾”的书信,会惊动共和国那么多的高层政要,引出那么多的政治纠葛,自己还会成为全国人大常委。在某种程度上,张铁生是无辜的,莫名其妙被卷入最高层政治游戏之中的他,其实没有选择。张铁生似乎很早就预见到了自己的命运,1975年,他曾在一次报告中说道:“现在我在政治舞台上讲演,很可能有一天把我推到历史审判台上批判,这是我早就考虑到了的。”1983年,锦州市中级法院公开审判张铁生反革命案件,张铁生曾自我辩解道:“我那时头脑简单得像个牛犊子,只会鹦鹉学舌。别说野心,连私心我都严格控制着。”这番自辩其实可算实情。最终,这位“反潮流英雄”被认定犯有反革命宣传煽动罪、阴谋颠覆政府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还原“白卷英雄”张铁生背后的这些高层政治秘辛,既有助于后人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真相,也提醒后人:建立一种健康的政治运作机制,是多么重要。唯如此,才可以使张铁生这般被突然卷入政治洪流的牺牲品不再出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卷英雄”张铁生出炉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