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ushui 发表于 2014-10-11 13:18:37

修水联大并小重组农村教育资源

修水联大并小重组农村教育资源

把下一代送进大学,是农民心中最大的愿望。


9月初,修水县溪口镇包家庄小学。一位卷起裤脚的家长把紧紧捏在手里的五十元、十元到一元面额不等的一叠钞票递到报名处的老师手上,站在身旁的男孩一动不动地盯着父亲·····就在这一刹那,记者也自然想起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布局必须调整办学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一直是影响与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两个“老大难”问题。而按行政区域来决定学校的数量与分布,以“撒胡椒面”的方式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到村甚至村小组,无助于降低农村教育发展的难度。


以国家重点贫困县修水为例,该县现有的学校布局大多数是按行政区域来设置,农村有49所初中,中心完小36所,村级完小398所,教学网点254所,教学网点学生5313人,校均学生21人,最少的只有6人。学校网点多,成班率严重不足,有的村甚至有几所小学。这种布局,使得该县农村教育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义务教育水平不高。该县现有危房面积17.147万平方米,危房比例高达20.15%。按村甚至村小组来设置学校,不考虑人口与师资的具体情况,既加重了农民自身的经济负担,又不能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从我省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控制学校数量,做大规模,变“撒胡椒面”为“攥紧拳头”,提升村级小学办学水平,是发展农村教育,巩固“两基”的突破点。修水县教委的同志说:“攥紧拳头,就是要进行农村教育资源的重组和重新配置,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使生源和师资相对集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这,无疑是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供需矛盾的一条途径。重组激发活力在农村,成功的人口控制与合理流动,使得学生源的构成和数量发生了变化。如修水,农村小学生每年将以7500人的数量递减,到2004年,该县一年级入学学生可能只有8520人,小学在校生约为5.3万人,比今年减少30%。随着农村中小学入学适龄儿童的减少,一村一校甚至一村几校的格局,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如何合理分配教育投资,让农村学生在“合格的学校”这个起点上受教育,是使“优育”成为现实的关键。而修水的做法给人以启迪。


该县根据自身的特点,在调整中小学布局时,坚持扩大规模与方便入学相结合,与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相结合,与现代化信息教育相结合,建立“中心小学+村完小+教学点”、“中心小学+完小”、“中心小学+教学点”、“九年一贯制中学+教学点”等四种因地制宜的办学模式。如该县根据大部分乡镇区域面积大,人口密度小,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太便利的特点,推行“中心小学+村完小+教学点”的模式,采取联大并小,易地新建村完小或扩建原有村小的办法,做大规模。同时大幅度撤销完小,增设教学点,解决边远山区低幼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渣津镇原有25所完小,今年调整为10所,减幅达到60%,而教学点从6个调整为15个。记者了解到,10所完小可容纳该镇80%的小学生,该县80%的乡镇将采取这种模式来重组教育资源。运用这几种模式,该县56所中学将调整为44所,小学由687所调整为502所,其中完小由433所调整为200所,教学点由254个变为302个。


重组,激发出活力。原来在新湾乡芭茅教学点任教的章老师说:“以前一人教几个小孩,学生孤单,情绪低落。现在调整到中心小学来,教学条件、环境都大变样,无疑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好处。”


建立“跨乡镇、跨村联合办学”的体制,兴办保育寄宿制小学,做大小学规模,对农村学生来说,太重要了。如何破解难题教育的投入,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当修水县可用财力的52%都用于支付教师工资时,其在教育投入上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此次调整中,尽管他们认定,通过网点布局调整,三年后该县可节约人头费400多万元,节省危房改造资金700多万元,但眼前最大的困难是:启动资金1000多万元的缺口从哪补?


以前“撒胡椒面”式的资金投入方式,使得乡村难以集中财力办好学校,危房严重,有的村小代课教师有一大半。而修水在调整布局时也抓紧推进危房改造工程,这项覆盖全县80%学校的工程,三年后将使4000名左右失学和面临失学的少年、儿童重返校园。但它所需资金达6400万元,但仅靠一个县的财力,是无法完成的。


另外,信息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从修水农村学校的软硬件来看,计算机还没有进入中小学,而能够打开计算机的老师也不足20%。实行“分级办学、分级负担”,我省许多县无法保障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记者呼吁:对修水这样的贫困县等欠发达地区,应加大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修水联大并小重组农村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