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ong 发表于 2014-11-4 12:43:56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赣发〔2013〕16号)精神,进一步做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实现争得三省九县龙头地位、综合实力位列全市第一方阵、人民群众总体过上小康生活目标,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现就加快修水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县十六次党代会、县委十六届六次全会精神,以“争得三省九县龙头地位”为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着力决战新型工业,打造区域中心,做活旅游商贸,促进城乡一体,增进百姓福祉,为综合实力位列全市第一方阵、人民群众总体过上小康生活,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基本原则。从基本县情出发,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认清发展大势,尊重发展规律,抢抓发展机遇,以“五个坚持”为基本原则。
——坚持“四轮”驱动。始终把决战新型工业作为赶超发展的必经之路,把打造区域中心作为争得三省九县龙头地位的有效载体,把发展旅游作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力抓手,把促进商贸繁荣作为提升经济总量的有力保障,推进工业、城建、旅游、商贸联动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始终以集镇建设、中心村建设、整体移民搬迁为重要抓手,大力实施镇村联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
——坚持改革创新。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按照中央、省、市统一部署,推进兴乡强镇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着力消除机制体制障碍,实现“松绑减负”,充分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绿色发展。巩固和发展生态优势,深入推进净空、净水、净土行动,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之路。
——坚持以人为本。把富民和强县相统一作为着眼点,把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县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3.发展目标。力争通过四年努力,全县经济总量明显壮大,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城乡面貌明显改变,生态环境明显提升,社会事业明显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到2017年,财政总收入实现翻番,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功能优化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达到更高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4.决战新型工业,做大经济总量。按照产业发展升级的要求,找准区域发展定位,紧紧围绕“决战工业700亿”的目标,举全县之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一是加大产业招商力度。抓好新一轮产业升级对接,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要求,发挥产业链招商、标准厂房招商和领导招商在招大引强中的主导作用,紧紧围绕矿产品加工、食品医药、机械电子三大主导产业和工艺饰品、五金锁具、礼品包装、服装鞋帽、水暖卫浴五大产品生产基地,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福建、胶东半岛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实实在在地招引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加快产业集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确保每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0个,实际进资年均增幅达到35%以上。二是加大企业扶持力度。设立企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优选一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按照“一个企业、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的“四个一”机制,采取“一企一策”等针对性措施,从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品牌创建、管理创新、要素保障、金融扶持等方面入手,帮扶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每年新增规模企业20户,到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70户以上。培植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企业1户,50—100亿元企业2户,20—50亿元企业10户,10—20亿元企业15户,力争1—2户企业成功上市。三是加大园区优化力度。按照“特色园区、生态园区、新型社区和管理信息化”的“三区一化”要求,推进低碳节能环保发展,完成园区扩区调规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把芦塘、太阳升、吴都三个项目区打造成主导产业明晰、产业链条完善、支撑发展作用显著的工业园区。积极对接沿江开发,全力推进修水(九江)工业园建设,打造修水工业发展的前沿平台和核心板块。创新园区运行机制,强化园区行政审批职能,进一步提高园区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5.发展现代农业,夯实三农基础。一是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继续落实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主要农产品稳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按照“加快发展茶叶、巩固发展蚕桑、保护发展林业、审慎发展畜牧业”的要求,坚持宜茶则茶、宜桑则桑、宜林则林,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按照全省“百县百园”建设工程要求,高标准建设一个集农业科技园、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和销售网络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努力拓展农业功能,打造农业知名品牌。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扶持一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提升产品质量,加大品牌创建,加速营销网络建设,不断推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至2020年,培植产值亿元以上茶叶企业10户、蚕桑企业5户,茶叶和蚕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达到20亿元。三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加大对带动力强、关联度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着力延长产业链,与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大力培育各类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加强农资、农机、植保和农产品流通等服务。
6.做活旅游商贸,拉动消费增长。一是推进旅游业大发展。依托红、古、绿、特旅游资源,聘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江西修水县国家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着力打造“一带、一心、四板块”(修河文化生态休闲带、旅游服务中心、城市休闲板块、黄龙山板块、五梅山板块、乡村旅游板块)。围绕以上重点区域,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引和建设力度,争取一批国内旅游龙头企业落户修水,打造一批投资规模大、建设标准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把修水建成可供游客逗留3—4天旅游目的地和中部地区首个国家旅游休闲区。建立吸引旅游投资的平台,鼓励各类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建立“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带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群化、规范化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充分发挥修水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市场调节作用,推进统一经营管理,实现景点联建、营销联合、线路联网。主动融入大庐山旅游格局,积极寻求与知名旅行社合作,加强与周边成熟景区联动,进一步开拓客源市场。创新跨区域旅游开发合作机制,主动融入湘鄂赣三省大旅游格局,探索建立“共享资源、共享收益”的旅游开发新模式。确保到2017年年接待游客量达到300万人次,打造全省十大旅游强县。二是促进商贸大繁荣。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逐步构建“综合商业、专业市场、特色街区、活力边贸、城乡联网”的商贸物流业网络,全力打造湘鄂赣三省九县区域边贸中心。抓紧规划建设一批商贸综合体、综合市场、商业街区和乡镇边贸市场,形成“城内大商场、城外大市场、城乡大流通”的商贸流通格局。加快推进集电子商务、创业基地、孵化基地、仓储、实体店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创业园建设,打造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培育新兴商贸业态。
三、坚持镇村联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7.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按照“繁荣良塘区、完善拓展区、改造老城区、提升南城区、构建大修水”的思路,推进城市建设由拉开框架向完善功能转变,由政府投资为主向社会投资为主转变,由夯实基础向聚集人气转变,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全力打造三省九县区域中心城市。一是全面繁荣良塘区。加快推进在建项目,规划布局一批商业综合体、星级酒店、商贸市场、文化旅游等项目,确保新区建设投入不少、力度不降、项目不断,不断提高良塘区的承载力和辐射力,力争到2017年集聚新区6万人,加速打造修水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二是完善组团功能。逐步完善黄田里组团和竹坪组团功能,建设集居住、商贸、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城市新区。分步改造老城区,把老城区改造和发展文化旅游有机结合,编制老城改造规划,启动义宁古城建设,采取“抽、疏、提”的办法加速人口转移,力争至2020年分流人口3万人;按照“增高、提绿、明亮、畅通”的建设目标,整体提升南城区,促进新老城区联动发展。三是创新运营和管理模式。创新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采取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财政资金从“养人”到“购买服务”转变。建设数字城管平台,着力打造数字修水,逐步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深入推进城市创建,力争到2015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文明县城。
8.分类推进集镇建设,构建“三位一体”城镇体系。分类建设中心镇(包括全国重点镇和县级示范镇)和一般镇,着力构建全国重点镇—县级示范镇—一般集镇“三位一体”梯度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积极探索支持中心镇建设新机制,健全中心镇规划、建设、房产、城管等分支机构,提升集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创新中心镇土地出让金使用办法、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办法和实施“增减挂”项目所得用地指标返还办法,切实增强中心镇自主发展能力。加快中心镇住宅小区、安置小区和商业小区建设,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扩大城镇居住和生活容量。重点支持渣津、太阳升两个全国重点镇和白岭、大桥、何市、四都等县级示范镇发展,逐步建成一批适度集中、辐射周边、各具特色的中心城镇。支持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加快培育成为小城市。
9.实施整体移民搬迁,推进城乡一体化。按照“全域修水、凸显特色、三个集中”的原则,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全国重点镇为副中心,县级示范镇为节点、一般集镇为补充、中心村为网格的城乡一体化空间体系,至2020年实现全县农村人口“三分之一进县城、三分之一到集镇、三分之一在农村”的分布格局。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三级梯度安置政策,继续推进整体移民搬迁,全面开展中心村建设,确保到2020年完成移民搬迁10万人,其中6万到县城、2万到中心集镇、2万到中心村,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移民安置局面。完善搬迁农民社会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土地变股权、农户变股东、收益按分红”的土地山林流转模式。大力实施镇村联动建设工程,抓好镇村统一规划和联动发展,形成“以城带镇、以镇连村、县域联动、互融一体”的格局,推动建设“设施完善、管理规范、人居和谐、文明共享”的新型镇村社区。加快镇和中心村社区幼儿园、中小学、卫生院(室)、敬老院、居家养老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乡镇商贸中心、商品配送中心和农贸市场建设。建立健全镇和中心村社区居民劳动就业、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县城整体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社区管理经验探索,加快农民变市民的社会化进程。
10.改善人居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秀美乡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推进扶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立覆盖城乡的垃圾处理机制,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农药化肥科学使用和农业清洁生产,发展农作物废弃物和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产业,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实施“城乡洁水工程”,结合改水改厕,加快镇村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现有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村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林业生态、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秀美乡村建设、通道整治提升、移民搬迁、绿色生态农业、生态创建“八大工程”,巩固生态优势,打造生态高地。深入开展以“房屋乱建、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杆线乱拉、土地乱挖、坟墓乱葬”为重点“六乱”整治,整体提升农村面貌。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1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及时衔接好中央、省、市下放的审批项目,按照规定取消一批审批项目,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简化办事程序,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效率。强化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全面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全县各类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便民服务项目、收费项目原则上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实行网上办理,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十二项服务措施,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对重点项目开通审批服务“绿色通道”,实行项目审批代办制,推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建立“保姆式”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全面推进交易项目进场和交易行为的全程网上运行,建立公共资源交易鉴证制度。
1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县城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县辖范围内居民户口通迁制度。抓紧制定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增强城镇吸纳人口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健全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推广跨区域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服务。
1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宅基地制度,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工作。探索建立进城镇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机制,保障进城镇落户农民家庭的土地财产收益。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和谐稳定提供基础保障。建立县、乡两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公开、公正、规范运行,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确保每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万亩以上。扎实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加快镇村联动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
14.推进兴乡强镇改革。按照“松绑给力、减压减负”的原则,制定实施新一轮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建立乡镇经济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逐年增长机制,县级收取乡镇的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等原则上全部留给乡镇,促进乡镇经济发展。调整和强化乡镇工作职责,乡镇工作除履行有关法定职能外,主要精力用于加快现代农业及特色产业发展、推进镇村联动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按照上级扩权强镇改革的要求,选择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中心镇,在保持镇级建制不变的前提下,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支持有条件的乡撤乡设镇;支持县城规划区内的乡镇改为街道办事处,建制镇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委会改为居委会(社区)。围绕增强乡镇工作大局观和协调力,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建立乡镇党委政府对条管部门派驻单位主要负责人年度评议的制度,评议结果作为县委县政府对本级条管部门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派驻乡镇的条管单位正职人员的任免,应事先征求当地乡镇党委的意见。
五、加强政策支持,增强发展保障
15.用活用好土地政策。坚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科学调整和修编土地利用规划。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抓紧抓好低丘缓坡、废弃工矿复垦利用等试点工作和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心镇增加挂钩的周转指标,在扣除农民安置用地之外,剩余指标更多留给中心镇使用,可用于城镇经营性土地开发。中心镇现有存量行政划拨用地,可依法依规转为经营性用地。进一步规范乡镇用地行为,坚持依法依规管理和使用土地。
16.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引导大型金融机构到我县设立或增设分支机构,延伸服务网点。鼓励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扶持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完善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增加信用担保公司、创业担保公司等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规模,加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试点,探索农村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服务创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发展考核奖励办法,实行政府资金与存贷比挂钩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
17.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大科技投入,确保财政性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达到2%。拓宽科技投入渠道,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县内外各类技术服务机构、技术市场和研究院所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健全相关政策措施,大力引进县域经济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用技术人才。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创新互动,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支持科技人员运用科技成果创办各类企业。加大县级专利专项资金扶持力度,设立县级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资助奖励办法。
六、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发展合力
18.精心组织实施。各乡镇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切实肩负起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责任。县直各部门和单位要增强大局意识和协同意识,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打破条块分割的壁垒,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服务到位的工作格局。
19.加强基层班子建设。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要求,加强乡镇基层班子建设,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选优配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充实到乡镇党政领导岗位,尤其要选配好乡镇党政一把手,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原则上要任满一届。进一步改进干部选任和管理工作,不简单以票取人,不设置领导班子成员低龄配置硬规定,注意用好各年龄段干部,不简单以年龄划线,不搞层层递减。加大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提升驾驭经济发展、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大力营造鼓励干事、宽容失误的良好氛围,鼓励支持乡镇干部心无旁骛、放开手脚开展工作。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筑牢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20.完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推进乡镇考评机制从偏重齐步走向分类指导转变,从偏重数字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转变,从偏重领导、部门评价向领导、部门、群众评价相结合转变,突出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加大经济发展及成效的权重,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强化考核奖惩,考核结果作为确定政策扶持范围、表彰奖励和干部调整任用的重要依据。


中共修水县委    修水县人民政府
                           2014年10月29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