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ong 发表于 2005-9-24 12:30:37

令人焦虑的中国特色:“傍老族”与“啃老族”(

   令人焦虑的中国特色:“傍老族”与“啃老族”
  
  一边是劳心劳力、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边是赖在父母怀里不"断乳"的子女。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员徐安琪的一项调查显示,"傍老族"、"啃老族"的出现,已成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中国青年报》3月31日报道)所谓"傍老族",就是指已成年、有谋生能力,但依旧躺在父母怀里,在不"断乳"的状态下生存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主要来源是向父母要钱。而那些在家境贫寒、父母本身就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依然"啃"父母的年轻人,则被称为"啃老族"。无论是"傍"还是"啃",这个"新失业群体",如今都成为部分中老年人沉重的家庭负担,从而引发新的心理焦虑。

  环顾四周,我们身边的"傍老族"、"啃老族"并不鲜见。劳动部《2003-2004:中国就业报告》指出,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只有40%~50%能够实现就业,新成长失业青年增幅为63.2%;劳动力市场普遍出现的青年就业问题正在成为主要矛盾。"傍老族"与"啃老族"为何难就业?"太辛苦"、"太累",这是不少"傍老族"与"啃老族"拒绝工作的重要理由。他们身上存在致命的缺陷,如责任心偏差,勤劳、勤俭意识较弱,再加上父母溺爱、学校升学压力极大、社会偶像"金钱味"等原因,使这批年轻人心气颇高,价值观也出现偏差,常常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惑。

  笔者以为,与其让父母养活他们,不如努力帮助其就业,这需要政府在培训、就业导向等诸多方面进行扶持与引导,也需要"傍老族"与"啃老族"转变就业观念。

  “啃老族”的构成

  六类人群:

  一、高校毕业生(20%):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二、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10%)

  三、“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20%):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又不愿“居人篱下”当个打工者

  四、频频跳槽者(10%):跳来跳去“漂”到无事可做

  五、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10%):习惯用过去轻松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

  六、文化低、技能差的人(30%):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在家“啃”父母。

  不健康的教育也是“啃老族”的发动机

  《中国青年报》前段时间关注了“啃老族”现象。一位叫红泥岭的网友在中青在线的论坛里说,“我们的教育体制本身就是大批量成建制有组织的生产这种现象的发动机!教育应该给孩子们多几条生路,起码让他们考不上大学也有些挣钱糊口的本事,不要逼着他们长大以后除了考大学考研考博什么也不能做,从小就被逼着往‘废物’、‘社会的负担’、‘父母的累赘’那条路上奔。”

  把“啃老”往教育问题上靠,我以为是站得住的。从表象上看,中国社会的“啃老”如专家所言有两大原因:一是观念上的,中国的父母觉得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让年轻人接受父母的支援是理所当然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是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生活成本急剧攀升,客观上形成了他们向父母和家庭伸手的社会原因。

  但如果仔细分析,不管是上述中国传统方面的“主观原因”,还是后面生活压力等“客观原因”,本质上都跟教育直接相关。在啃老一族问题上,教育有相当方面的工作亟待反思。

  一是空洞的理想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应该通过实实在在的社会责任教育来改善。教育除了教给人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人们独立的意志、精神以及对家庭、社会、个人的现实责任心。立人、立德、立心、求知这“教育的四大功能”一个都不能少。但是今天的孩子们只知道埋头考试,不知道如何做人。

  二是教育的多样性遭到应试教育的严重破坏,大学教育全面工具化和功利化,乃至于“教育四大功能”中硕果仅存的求知一项也被异化,变成了教育只是为了读文凭。中国教育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淘汰教育”,而不是真正的“树人教育”。不是把每一个人变成意志、心态健全的人,而是把无数的人从层层考试中淘汰,最后留下一堆使命感缺乏、意志薄弱的“社会精英”。至于那些最终考上大学的幸运者,读文凭的目的、读完文凭以后到底该怎么办,还是未知数。

  三是学位大跃进、大学公司化异化了高等教育。比如陈丹青辞职信中提到的他所不理解的“美术学博士”问题就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本来,有很多领域和专业是不需要文凭至少不需要高学历文凭的,但今日中国的大学几乎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设置了文凭甚至高学历文凭。其后果,一是因为学历必需的各种条条框框有可能把许多真正的可育之才排除在外,形成了劣胜优汰的效应;二是对不服从、不适应这种学历体制的许多非学历人才形成逼压之势,逼迫他们牺牲个性、才华与创造性进入这种学历体制,导致人才资源浪费,还无端耗费巨额时间和经济成本。学位大跃进是不是有点误人子弟?不仅逼迫非学历人才接受学历教育,而且也使大量高学历人才毕业后进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不论是其个人还是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期望值都水涨船高,客观上造成了高学历人才的眼高手低难以就业。就业无途径,啃老也就不奇怪了。   闪亮青春何惧成长困惑
  
  现象一:一档娱乐性节目“超级女声”红遍大江南北,让无数年轻的男孩女孩疯狂追捧。有的歌迷动员所有认识的人为偶像投票,还有的歌迷成群结队上街为偶像拉票,甚至抢过路人的就发短信。有的歌迷模仿偶像的衣着打扮,举手投足,有的则不辞千里飞到长沙,到现场为偶像加油。即使在落下帷幕之后,“超女热”仍始终不肯降温:超女沪上演唱会一票难求,对外出票首日,内场6000张门票就全部售空。

  现象二:一部以“青春励志”为卖点的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创下很多城市的收视新高,甚至让不少年轻人愿意改变作息时间,每天在电视屏幕前坚守到半夜。同样是对《大长今》的解读,在不同的人眼中则有不同的答案。有的年轻人看到“励志”,看到大长今面对种种困境时的坚韧和淡定;也有很多年轻人看到“青春”,和“大长今”有关的种种元素已经在城市中迅速流行开来:美食、服饰、音乐。

  现象三:读完大学后,背负着行囊到天涯海角去流浪;工作一年后,给自己放大假调整心态;宁愿放弃高薪“啃老”,也不愿意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已经出现了这样一批年轻人:追求个性,崇尚独立,却不再把“经济自给自足”看作独立的前提条件。在他们的生活中,经济这根线仍牵在父母手中,但梦想的风筝早就飞得很远。

  一代青年当有一代青年的追求,一代青年也当有一代青年的困惑,面对成长这一话题,一代代青年在成长中思索,在困惑中成长。我们的记者在采访中所搜集到的点点滴滴,都是当代青年成长中留下的痕迹。

  而显然,我们的视野所及,还不能将所有这些现象罗列殆尽,流行文化的侵蚀、网络偶像的兴起,啃老现象、择业迷惘,诸如此类的现象,都与当代青年的发展共生共长,引人关注,催人思考。

  眼下,围绕这些现象,多多少少我们也已经听到了不少忧心之语和痛心之辞,就以“啃老现象”来讲,一些“有识之士”就如此呼吁:“如果连自已都在‘啃老’中成长,又怎能确保他们的下一代不会在‘啃已’中长大?”再加上某些“啃老青年”,啃得父母伤心跳脚,欲哭无泪的事实,似乎“啃老现象”如同社会顽症,是非治不可,非除不行了。

  凭心而论,这样的话语,虽然偏激了点,但很能让我们感受到洋溢在我们身边那股对青年的关心之意和爱护之心,毕竟青年成长,不止是一家一户的家务事,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话要说。

  至少我们认为,青年成长中有困惑,有迷惘,但哪一代青年成长中,没有一点困惑和迷惘呢?尤其对于当代青年来讲,社会昌明、科技进步、文化发达,本身就为当代青年成长成长提供了足够宽广的平台,而且当代青年成长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既然今天青年成长之路越来越宽广,我们又何必过早地对青年成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妄下断语,又有何必要将青年的成长之路圈定在某一种或者某几种模式之下呢?

  反过来,我们倒是认为,缺少困惑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不完整的人生,事实是,即使是那些躺在老爸老妈的怀里“啃”着老的青春,也在困惑之余,积极地思考着人生,因此对青年的成长抱以一定的宽容,给他们点时间,放他们的空间,谁能说暂时的迷惘,偶尔的困惑,能挡住当代青年的青春脚步呢?更何况,盛世人人知自奋,谁又能断言,本着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勇于探索的成长主旋律中,成长中的困惑与迷惘,不是青年成长中最好的教科书和参考本呢?

  正因为如此,我们发起“今天,我们怎样成长”的讨论,虽然,这个问题可能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或许根本没有答案,但我们也不期待这些,我们只希望,在这场讨论中,你我的声音可以汇聚到一起,关注青年成长问题的建议可以共同呈现,我们对青年成长问题的认识可以更充分更理智更宽容,如此我们讨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为了梦想他选择不做白领回家“啃老”

  185厘米的身高,时尚的打扮,酷酷的外形,23岁的郁风(化名)走在大街上,是会让不少人“仰视”的类型。但是,最近几个月来,为了每个星期200元的生活费,这个高高大大的小伙子不得不向父母弯腰。

  “他们叫我‘啃老族’,觉得我一个这么大的男人在家呆着,不出去工作,简直是太懒了。”郁风自我解嘲的说。自从几个月前从一家外资航空公司辞职,他能明显感觉到父母对他在家“待业”的担忧和不快。
  
  工作一年 为了梦想毅然辞职

  去年从上海大学毕业后,李远平进了一家外资航空公司做起地勤人员。进入以收入高著称的外资航空公司,这份工作令一些同龄人羡慕不已。不过,在郁风看来,这份工作并不称心。

  “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做着同样的事情,接电话、打电话,我觉得太无聊了。而且我也不看好在这里的发展,毕竟要在外企里做到高层太不容易了。我本来学的是新闻,同学们大都进了媒体。看到自己的同学们在各大报章上发表文章,署着自己名字的文章被大家传阅,多么有成就感!我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到,这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  在航空公司做了四、五个月,李远平觉得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开始考虑辞职。“父母刚开始当然不同意,他们觉得放弃现在很好的工作太可惜了。我对他们讲明我的想法,我说现在的工作简直是浪费生命。”

  在李远平的坚持下,父母终于让步,但他们希望郁风先找到下一份工作再辞职。不过一边上班一边找工作难度很大,又坚持了半年左右,郁风终于决定:辞职!

  在家调整 不得已开始“啃老”

  既然已经辞职,李远平觉得也没有必要就马上开始工作:“我打算趁辞职之后这段时间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毕竟工作这一年还是很辛苦的。我是一个习惯晚睡晚起的人,单是每天早上早起上班就让我觉得非常吃力了。我打算调整到自己想重新工作的时候再重返战场。”

  这段调整期内,李远平似乎重新回到了大学时代。“每天睡到中午起床,吃过早午饭去附近的学校和一帮小朋友打篮球。我跟他们说我是大一的学生他们都会相信呢!然后回家,晚上看看电视,上上网,要么就写点东西。
  ”

  李远平告诉记者,之所以宣称自己是大一的学生,并不是存心要骗别人,而是在自己内心里真的还觉得自己是个学生,还没有毕业,不需要工作,而是需要别人来照顾。

  这样悠闲的日子里,唯一困扰李远平的问题就是钱。过去一年的工作中李远平根本就没有攒钱。“当时挣多少花多少,有时挣的还不够花呢,怎么可能攒钱?”好在他吃住在家里,辞职后所需的花费也不多,“基本上父母每个星期给我200元左右的生活费。”

  这个数字大约是郁风在工作时的一顿午餐费。“公司里女孩子很多,中午有时她们会约我一起吃午饭,所以花几百块钱吃顿午饭也是常有的事。但我辞职后很注意,吃饭一般都在家里,出去骑摩托车就不用花交通费,买衣服、鞋子也少了很多,所以花的钱真的很少。”

  说到花父母的钱,李远平刚开始很轻描淡写:“没什么,习惯了,觉得挺自然的。”但是,他沉默一会儿后终于还是说道:“父母总归有意见,这么大了还要花父母的钱。其实我自己也觉得不好受,接过钱的时候会很难过。想想和自己一样大的同学们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而且开始往自己的梦想去努力了,我还在家里不知道该做什么……”

  背负梦想 迷茫中他继续前行

  这种心情也激励着李远平要尽快开始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曾和一样喜欢打篮球的朋友商量着开一家“篮球饭店”,在饭店里设个篮球架,还提供街舞表演等,让喜欢运动的人可以边吃饭边享受运动乐趣。他们甚至开始找合适的店面,找熟识的朋友拉资金,但结果却因为资金不足化为泡影;他还参加了另外一家外资航空公司的面试,并凭借出众的外形和熟练的英语得到了当“空哥”的机会。“挣钱多,可以世界各地跑,我当时真的有点动心。
  但是想想看,一个人只为钱活着有什么意思,重要的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终,他拒掉了这份工作的“offer”。

  李远平也知道,自己要寻找的不单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承载自己梦想的机会。通过家人的介绍,辞职之后的第三个月,他终于得到了一份在媒体实习的机会。“从策划选题,到采访写作,最后的编辑版面都是我一个人独立操作。” 李远平有几分自豪又有几分担忧的告诉记者,“但是一些老员工告诉我,这个媒体的工资不高,有时还不能按时发薪水,我又有些担心经济方面的问题是否能解决。另外也没什么人给我指导,完全靠自己摸索,进步太慢了。”

  李远平对自己实习的情况很自信,他觉得自己应该能够通过两个月的实习考察,得到这份他梦寐以求的媒体工作,他也希望能尽早摆脱“啃老”的现状。可是,他还是觉得有些迷惑:即便进了媒体行业,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之后,经济问题是否能迎刃而解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令人焦虑的中国特色:“傍老族”与“啃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