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标题: 中国经济:大企业、政府节衣缩食 小企业休息 [打印本页]

作者: wolong    时间: 2012-9-11 16:54
标题: 中国经济:大企业、政府节衣缩食 小企业休息
  今年以来,GDP增速持续下滑,二季度更是创下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连续6个季度放缓。很多企业发现,从三四月份开始,公司业绩大幅下滑,订单短缺,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2008年。

  或许可以断言:我们的经济出状况了。

  2012年和2008年何其相似:欧美债务危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艰难,政府在“稳增长”和“促改革”之间徘徊,学界也为要不要再来一个“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而争论不休。

  在徘徊中,国家发改委加大了基础建设项目的审批力度,而地方政府更是急不可耐地推出了自己的投资计划,7月以来总金额已高达7万亿元,一场由地方政府推动的新一轮投资潮似乎来临。

  上一个“4万亿”成功地稳定了增长,但也因此回避了结构调整和关键领域的改革,还让一些已经产能过剩的行业有了喘息之机,出现一轮非理性成长,让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而一些需要升级的行业也因此得以喘息,延误了升级时机。

  同样的问题,到了2012年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次,我们已经没有更多的重启“4万亿”的机会和条件,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条路。

  面对虚弱的出口、快到极限的投资以及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原先我们30多年来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一定需要改变,中国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这种动力可以是创新,可以是消费。而类似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政府职能转变、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更多领域等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将会释放我们经济增长的潜力。

 "巨兽之口"张开了  ***总理的一句话"中国经济的困难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被认为是中央政府对国内经济现状的判断。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都没有能够对中国产生实质性影响,但这次,发端于欧盟的主权债务危机,却让高速增长的中国意外受挫。
  8月,国务院总理***在10个月内,第二次前往浙江调研经济。这个屡屡创造财富神话的地方,近年来因为民间借贷崩盘、实体经济不振而屡遭质疑。一个经济发展模式的奠基者、楷模,沦落至此。其间,***的一句话广为传播:"中国经济的困难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被认为是中央政府对国内经济现状的判断。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都没有能够对中国产生实质性影响,但这次,发端于欧盟的主权债务危机,却让高速增长的中国意外受挫。
  全球化,让世界经济产生了共振,恰如"蝴蝶效应",欧美感冒了,中国也会打喷嚏。在江苏泰兴经营一家纺织用刀具厂的肖建和在无锡从事皮革机械制造的曹兴,都因为下游纺织品和皮革制品出口受阻,而陷入困境。
  同样的状况也适用于东莞。该市的传统支柱产业——鞋衣帽,因为欧美市场持续低迷,出口企业普遍订单缺乏,倒闭关停企业不时有之;而也是在该市,全国知名服装产业集聚地之一的虎门镇,大部分服装企业因以内贸为主,而侥幸躲过灭顶之灾。
  对于困境,他们抱怨得最多的是"订单缺乏,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而对于"霸占"上海80%钢材贸易市场的福建周宁商人来说,来自银行的逼债、融资困局,以及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则是他们的心病;同样得益于中国十年高速增长,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红火的工程机械企业——卫华起重,与同行业的三一重工等企业一样,面临增长放缓、销售下降的压力,转型成为其当然之选;还有一类企业,叫做光伏,它们从事着最有前景的高科技、新能源产业,实质上做的却像是"低端制造业",不仅利润单薄,还广受欧美市场"双反"打压,债务危机一触即发,行业破产也不能说是"危言耸听"。
  企业转型、产业转移、结构调整,政府、企业都谈了很多年,也做了很多年,但阵痛依在。对于这一点,发制品行业似乎是个惊喜。整个行业80%~90%的产品出口海外,2008年欧美经济危机前后,很多企业都已经调整方向,抓住非洲新兴市场,发力国内市场,部分生产基地转移东南亚、非洲等地,为自己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有人说,股市红火时,所有的人都是股神;同样,经济上升强劲时,所有的老板都叫企业家,所有的决策都是英明的;但在危机到来的时刻,才更加是考验企业家聪明才智的时候。现在,这个时刻到了。
  小企业"休息"
  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经济数据,上半年GDP增速7.8%,二季度增速7.6%。创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新低,同时也是3年来该指标首次破八,连续6个季度放缓。
  与宏观经济走势下行压力增大相对应的是,众多企业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企业订单减少甚至中断,销售下滑,工人放假,经营陷入困境。
  "从去年开始,皮革机械行业形势就不好,但是没想到从今年三四月份开始更加糟糕,销量每个月都在下滑。没办法,整个行业都不行,皮革厂的月开工率还不到一半。"江苏省无锡市某皮革机械厂老板曹兴非常无奈地说。
  皮革机械的行业环境在持续恶化。"以前货款都是现金支付,现在100%的承兑汇票,要兑现还必须贴现3%。"这让原本稀薄的行业利润雪上加霜,资金周转困难是经常的事,银行很难贷款,要么向亲戚朋友借,月息1.5%~2.5%;要么就去借高利贷,月息更高达5%~10%。
  "现在厂子就是在维持,想挣钱很难,工人不敢放假,一放假流失会很严重,尤其是技工,不好培养。"
  曹兴的厂处在无锡新区,周围多是机械制造企业,主要生产钢厂和筑路所用机械,这些小型企业今年形势普遍不好。"能维持一个月不放假的不多。"
  而江苏泰兴生产化纤、纺织机械道具的肖建对经济危机的压力感受更深。"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开始,纺织出口低迷,连带我们受影响,一直没缓过劲来。相比高峰时期,销售下降60%以上,今年销售情况比去年更差。"
  "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我们过了一段好日子,那时候订单很多,工人加班加点都很难完成,一个月电费就有8000元左右,而现在每个月只有约2000元的电费。"肖建去一个纺织厂看,工厂开工率只有1/3左右,工人放假,机器检修。
  同样是在泰兴,这里是著名的减速机之乡,国内知名的大型减速机企业都云集于此,小型铸造加工厂更是多如牛毛。某小型铸造厂的周厂长开玩笑说:"以前厂里只要说停电,我都很着急,但现在巴不得停电,只有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地给工人放假。"
  周厂长以前做钢铁贸易,后来发现铸造厂形势不错,在数年前投资建了一个小型加工厂。今年以来形势非常不好,现在压在仓库里的货有60多吨,价值30多万元,这对于他这样的小企业主来说压力不小。但即便如此,还得硬着头皮让工人生产,因为一旦工人流失,工厂将来可能无工可用。
  其实上面形形色色的中小企业,就像是经济活动的神经末梢,每一个神经元都连接着中国经济的命脉。
  目前,实业界对经济形势并不看好。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中小企业形势在急剧恶化,搞不好今年会有30%的中小企业退出舞台。
  大企业、政府"节衣缩食"
  其实,众多大型企业,甚至过去风光无限的能源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
  今年以来,国内煤炭价格一路下滑,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员工几乎都有不同程度降薪增效。就连山西、内蒙古的煤老板也吃不消了。一方面,前期技改以及煤炭重组过程中大量投资,却赶上煤炭形势一落千丈,资金压力增大;另一方面煤炭价格下跌,开工就赔钱,不少私有煤矿干脆关门大吉。
  就是一向财大气粗的央企也开始准备过冬了。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6月中旬的工作会上表示,面对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降低成本工作,不断开源节流、降本增效。
  企业日子难过,政府日子也不好过。由于企业经营困难,税收相对减少,地方财政也捉襟见肘。在中部某省会城市的一些郊县,有一个县公务员工资已经数月未能按时发放,只能向房地产商和富商借钱度日,导致很多老板都跑到外地躲起来了。而有的郊县,因为财政收入无法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中巨额的拆迁补偿费,只能让各单位公务员分摊引资、拉存款的任务。
  在湖南,长沙市委、市政府对外发布重大推介项目投资额为8000多亿元,但截至6月底,重大项目2012年累计完成投资额还不到60亿元。
  经济形势不好,政务、商务消费的规模、档次、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某国内知名高端白酒代理商表示,今年以来,茅台、五粮液等一线白酒品牌都有大幅降价,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而他们本身的白酒销量已经比往年同期下降30%还多。"我们进入市场就处于高端白酒的增长期,还没有应对危机经验,无奈之下,只有减少库存,向厂家申请少打款。"
  各种困难
  说到经营难,每个老板心里都有一肚子苦水。不少老板抱怨说,很多人光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产品恶性竞争降价、订单缺乏、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人工资连年持续上涨、招工难、资金借贷难、税收高,等等,如果你愿意听下去,他们能讲出很多。
  曹兴感叹,2000年前后是皮革行业的黄金时期,钱赚疯了。1米革的成本在15元左右,企业还能赚15元。生产线一般都是24小时运转,一条线一天能生产1.5万~2万米皮革。但现在由于原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大幅上涨,成本已经上升到每米18元~20元,只能赚2元左右。以锅炉用煤为例,2005年前后每吨只有600多元,近两年却涨到1000多元。而工人工资每年也以10%左右的幅度上涨,从2005年下半年的日薪75元涨到现在的110元左右。
  成本上升,终端价格下降,让皮革厂吃尽苦头,行业过度竞争也是不得不提的原因。国内皮革生产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以浙江为例,2000年前后才有大小皮革企业30多家;而现在拥有8条生产线以上的规模企业就有上百家之多。
  "为抢市场,大家竞相压价,陷入恶性竞争。"皮革行业不景气,当然影响到上游的皮革机械制造企业。
  恶性竞争的背后,是供应过剩,或者是需求不旺,总之是供大于求。因为,很多老板突然发现,订单减少,甚至是没有订单了,仓库压货成为常态。
  今年***总理在江苏等地考察时指出,工业产值和利润下降,不完全是因为市场份额减少,更重要的是某些行业产能过剩。
  没有订单,对于出口型企业的影响似乎更加明显。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和如今的欧盟主权债务危机,让欧美两大市场持续低迷,严重影响国内的出口企业。
  根据海关广东分署新近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广东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波动明显。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和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的出口额,分别是146.1亿美元、68.1亿美元和55.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了0.7%、1.8%和2.4%。在东莞,1~6月,支柱产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速甚至出现6.7%的负增长。
  东莞虎门,是我国服装业的重镇,依靠临近港澳的信息和交通优势,逐步形成了以富民服装商厦为中心的服装加工、批发集散地,目前集中了2000多家服装企业。从去年开始,这里一些搞外销的服装企业,已经开始陆续倒闭、停业。这种局面,今年还在持续。
  "好在虎门由于历史原因,出口型服装企业仅占10%左右,大部分都是做内销的企业。"虎门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长键说,即便搞内销的企业,也面临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举步维艰。
  王长键介绍说,原材料不仅价格上涨,过去的账期也不存在了,供货商要求现金交易。一方面是因为汇率波动大;另一方面是经营环境不好,害怕企业关停,老板跑路。
  而在劳动力方面,2002年普工的月工资在1200元左右,现在涨到1800元还请不来人。服装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员流动性大,在虎门,保守估计劳动力缺口有5万~6万人。
  "内地城市发展好了,很多打工的都回去了,宁愿少拿钱也要就近打工。而且很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打工者都回乡了,留下的80后和90后更重视工作环境和物质享受,越来越难管了。"
  采访中,很多老板都对劳动力成本上升,招不到合适工人的问题深有感触。而这恰恰是过去很多人认为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之所在。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
  没有廉价、充足劳动力的中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的未来怎么办?
  转型不易
  2011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已经连续六个季度下滑,经济学者、郑州大学EMBA中心主任刘伟等人认为,本次危机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场中长期的危机,必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认为,201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意味着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的转折点已经到来。
  马光远认为,如今真正的解决危机之道,是提升对经济减速的宽容度,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减轻企业负担,为经济转型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理除了强调稳投资之外,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把稳定投资与实施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与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结合起来,努力实现速度、结构和效益的统一,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实,转型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谈何容易。浙江丽水某大型皮革生产企业,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利润太薄,一方面是给企业找出路,另一方面也是经不起高额利润的诱惑,先后涉足房地产、太阳能和绿色环保革领域。但是由于对房地产和太阳能领域不熟悉,企业占压资金较多,盈利甚少;而绿色环保革本是合成革中的高端产品,按理说市场前景无限,但是由于价格高昂,市场接受度比较低,再加上新产品质量不稳定,最终也搁置了。
  "如果安心做皮革,虽然利润比较薄,只有10%左右,但还是能够维持的。"知情人士分析说。而在去年陆续倒闭的温州江南皮革和江苏宝业皮革,更是多元化投资失败的惨痛案例。
  对于东南沿海的服装企业来说,一方面通过转内销,打自主品牌,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想将产能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是却尴尬地发现,现在内地的工资也不低了,而且地方政府对"占用资源多,财政贡献小"的服装行业,也没有前几年的热情了。
  在发制品行业,也在悄悄进行着转型。这个行业是出口主导型产业,国内生产量的80%~90%都是供应出口,它们却受影响甚小,而且年平均有着20%左右的增长率。
  "之前发制品基本上是向欧美国家出口,但是在经济危机发生前后,各大发制品企业就已经将市场重心向潜力巨大的非洲和国内市场转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对于转型,企业和政府都有着主动或者被动的愿望,但有的时候却也很无奈。周德文说,在温州,环境倒逼下,企业不是不想转型升级,而是很难做到。他讲了一个令人心酸的例子,温州一家颇具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2009年在银行信贷的支持下上马多条流水线,生产能力达到之前的10倍。但随着银行信贷收紧,银行相应收紧了信贷支持,使得生产线的投资未能回收,无奈之下只能借高额利息的民间资金,利润无法覆盖高额财务成本。
  这是一轮艰难的转型周期,老板们不约而同地变成了"祥林嫂",逢人便说,做企业太难了。



作者: wolong    时间: 2012-9-11 16:54
中国经济怎么了

  中国经济似乎又出现了与2008年相似的一幕。人们担忧,这次危机能够持续多长时间,能像2008年一样安然度过吗?上一个"4万亿"保住了GDP的增长目标,却让深化改革的机会白白错过。也许,我们真该停下脚步,回头看看,中国需要作出哪些改变。
时隔四年,中国经济似乎又出现了与2008年相似的一幕:GDP增速下降,出口大幅下滑,企业大面积面临困境。

  人们惊呼,经济危机又来了,而且比上一次来得更猛烈。大家的担忧在于,这次危机能够持续多长时间,能像2008年一样安然度过吗?

  2008年有4万亿振兴计划,2012年会有吗?人们对此有期待,也有忐忑。但更多人开始反思,中国经济怎么了,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另一个"4万亿"?

  经济学界有两种思路:一是希望救市,通过救市的方式把增长速度稳定在7%以上,目标是7.5%;另一种思路是借这次机会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

  经济学者、郑州大学MBA中心主任刘伟认为,上一个"4万亿"保住了GDP的增长目标,却让深化改革的机会白白错过。中国经济经过了30多年的黄金快速增长期,也许我们真该停下脚步,回头看看,中国需要作出哪些改变。

  被延缓的危机

  回到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认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央政府匡算的是4万亿,但最终撬动了更多的地方资金。国务院推出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后,各地政府也先后公布了各自的投资计划,根据对公布投资计划的24个省市的合算,投资计划总额已经接近18万亿。

  当时,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国内经济大幅下滑,政府才果断出台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加入全球政府的救援行动当中。效果也非常明显,在2008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8%,增速创下七年新低后,2009年、2010年经济增速开始大幅提升,甚至出现经济过热苗头。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投资去向,4万亿计划中有近一半流入"铁公基"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建筑建设、机械设备、钢铁水泥、煤炭石油等领域率先复苏。在全球危机、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政府寄希望于通过投资迅速拉动内需。

  但反作用也同样显著。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认为,前两年的刺激政策,回避了结构调整和关键领域的改革,只是让一些已经产能过剩的行业有了喘息之机,像房地产、钢铁、造船等行业出现了一轮非理性的成长,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而一些需要升级的行业再次获得喘息,延误了升级时机。

  "政府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出台刺激计划,保增长;另一个是借机深化改革,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升级。政府选择了保增长。"刘伟认为,本轮危机,固然有欧债危机等外部原因,但国内经济深层次的矛盾爆发则是根本原因,"一定程度上,4万亿计划延缓了经济危机总爆发的脚步。"

  因此,他判断,这次危机绝不仅仅是暂时的,而将是长期的危机。

  出口受堵

  长期以来,由于国内消费不振,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严重依赖出口和投资,这既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增长,也为如今的经济结构矛盾留下伏笔。

  加入WTO的十年,是中国黄金发展的十年。但刘伟说,加入WTO本身,也是无奈之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工业化遇到极大的挑战,国内需求不足。一方面,农村人口靠农业,收入低,根本买不起工业品;另一方面,城市人口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医疗、教育、养老有后顾之忧,为生计、为未来谋,除了刚需外,消费很少,很多收入都转化为大量的银行存款。

  中国工业化怎么走?这就成为摆在当时中国面前的一道难题。2011年出版的《朱槠基讲话实录》中提到,加入世贸组织前,中国的国有企业中最困难的就是纺织企业,因为出口受限,国内销毁了1000万纱锭,有120万人失业。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很快享受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好处,并成为最大的受益国。2010年中国的出口总额是2000年的6.3倍,外资直接对华投资增至2000年的2.6倍。中国的出口年均增长率为21.3%,大大超过9.5%这一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大世界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加入WTO后的前5年,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2003年我国外贸依存度首次超过50%,达到51.9%,2006年达到67%,较2001年提升28.5个百分点;此后平稳回落,但基本在50%以上,2011年的外贸依存度是50.1%,外贸在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

  然而,随着中国制造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从鞋袜、玩具到轮胎、光伏产品,中国越来越多的产品正受到"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损失惨重。

  在国内出口产品中,有一半是低端的加工出口,而加工出口的绝大部分又是由外商直接完成。随着国内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廉价劳动力成为过往,不少加工产业已经向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

  多年来,动辄20%、30%的出口增长率不可持续,靠出口拉动经济已经难以为继。

  投资受限

  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拉动经济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速为13.3%,而个人消费年均增速为7.8%。同期,个人消费占GDP比重从46%骤降至34%,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则从34%上升至46%。而在2009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达到92.3%。

  延续投资拉动经济的投资效率问题已经不可回避。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经过上一轮的财政刺激,多数中西部地区投资效率过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西部地区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产出的GDP已经从2000年的2.8元下降至2010年的1.32元,内蒙古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之比只有1:1.31,宁夏只有1:1.17。

  中西部地区已经建成的70%的机场和超过50%的高速公路项目亏损,这意味着这些项目建成后没有给地方政府带来任何经济回报,反而是要维持这些项目的正常运转还需要地方政府继续的财力投入,而这些项目80%的投资资金则要靠银行。这样的高投资、高负债、高亏损率、高转移支付并存的建设模式,掏空了中西部多数地方政府的财力,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已经变得很难看。

  从国家投资的领域可以看出,更多投资在房地产、铁公基、重化工等领域。自1997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持续上升,到2007年的十年间,GDP中占比超过10%。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为了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家放松了对房地产的调控,反倒在四万亿刺激政策以及天量流动性释放中,房地产行业获得更快发展,由此也把中国经济与房地产越来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从另一个角度讲,房地产已绑架了国内的经济,房地产泡沫也在加大,使得中国的产业结构极度扭曲。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对国内经济的打压将是致命的。

  过高的投资率导致生产能力增长过快,超过消费需求的消化能力导致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降,容易引发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扩大生产性投资,只能在非常短的时期内促进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继而将造成产能过剩的进一步恶化和增长乏力。

  随着外围环境的恶化,国内出口也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产能过剩局面更加严重。内需不足、外需不振,投资继续扩大的经济模式,将难以为继。

  改革是必须的

  中国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我们还要再出一个"4万亿",依靠投资再次拉动经济增长,还是下定决心以此为契机,进行全面的经济、社会改革?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魏杰认为,政府已经没有救市的能力,因为救市的两个手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上一轮危机当中已经使用过度,空间有限。

  "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已经暴露,救市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延缓问题,而且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将来一发不可收。"刘伟也不赞同救市。

  经济学界人士普遍认为,深化改革才是当前良策。

  刘伟表示,要想让经济提振,进行深化改革,就需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完善社保体系,消化重复建设的产能以及加强企业创新,否则再来4万亿也无济于事。

  魏杰认为,要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从城乡价格体制一体化、城乡民生享受一体化、城乡产权制度一体化三个方面着手。"现在还是城乡二元经济,城乡二元经济的解决过程,也是体制释放增长的过程。"

  过去30多年,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个要素——出口、投资以及人口红利已经逐步消失,下一步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找到新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元素。魏杰教授给出的答案是:内需、技术创新和消费。

  刘伟认为,过去30多年,中国社会和企业普遍创新乏力。"西方国家通过200多年积累的工业化成果,通过产业转移,30年间就在中国实现。由于之前国内一片空白,很多企业照搬西方的技术和标准,迅速复制到国内,并迅速形成财富。这使得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变得没有创新的动力。"

  而要促进国内消费,一方面要完善社保制度,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社会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经济学中有"边际消费倾向"理论,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因此,收入差距越大,越不利于扩大消费规模。

  此外,刘伟等人认为,政府还应该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民营经济进入更多领域。

作者: wolong    时间: 2012-9-11 16:55
 光伏产业的高歌猛进中,危机也早已埋下伏笔。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先天不足,让迅速扩充的产能过早遇上了"天花板"。

  同是在光伏"大跃进"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凤凰光伏今年的开工率却是100%,这个数字令行业吃惊。

  2012年,中国光伏企业流年不利。美国"双反"、欧盟"双反"、外需放缓、内需不振,让光伏企业吃尽苦头,行业性普遍亏损已成定局。

  光伏产业,是新能源领域的新兴力量,被各级政府以及企业、投资者寄予厚望。从2005年无锡尚德在美国成功上市开始,巨大的财富效应下,国内外投资者一拥而上,扩产扩能、开疆拓土,无论内行、外行,都想在快速发展的光伏产业中分得一杯羹。

  中国光伏产业迅速超越欧美日韩,一度有"世界光伏看中国"之说。但光伏产业的高歌猛进中,危机也早已埋下伏笔。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先天不足,让迅速扩充的产能过早遇上了"天花板"。

  安阳凤凰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凤凰光伏)就是在光伏大跃进中成长起来的企业,三年时间资产、产值、员工规模迅速扩大,但如今也面临2012年大考。好在凭借2011年的巨额融资、卓越的研发能力,以及成功的成本控制,让企业在行业寒冬中稍感从容。

  公司总经理刘茂华给了我们一个令人吃惊的答案公司现在开工率100%。这在哀鸿遍野的光伏行业无疑是一声惊雷。虽然光伏行业短期内的调整不可避免,但他们相信自己能等到春天到来的一天。

  生于"大跃进"

  对于光伏企业来说,今年是糟糕的一年。

  2012年3月21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其对惩罚性征收中国光伏企业反补贴税的初步裁定结果。时隔4个月,7月24日,德国SolarWorld公司再度发难中国光伏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申请,对来源于中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

  欧盟占据全球装机容量70%的第一大市场,更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美国的"双反"制裁可能只是挠挠痒,而欧盟"双反"最终是否立案,将关系到中国光伏业的生死存亡。

  可能,中国企业还等不及欧盟"双反"的裁定结果,自己就先倒下了。美国投资银行Maxim Group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提到:在中国最大的10家太阳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债务累计达到175亿美元,表明整个行业已接近破产边缘。其中,两个行业标杆企业江西赛维和无锡尚德破产的可能性最大。

  一年来,无锡尚德的市值已经缩水85%以上,其他上市公司中电光伏、英利绿色能源、赛维等年内市值都有大幅下跌。

  光伏行业正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全球太阳能市场面临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尴尬,情况比2008年金融风暴时还要糟糕。即使没有"双反",欧美市场由于经济危机,政府财政有限,对太阳能领域的补贴也会捉襟见肘。

  国内光伏行业由无锡尚德启动,之后就经历了一个"大跃进"式的发展,多晶硅等光伏企业如雨后春笋,光伏电池总产能已经有40gw,但是今年全球的总需求却不到20gw,明显供过于求。

  中国光伏企业终于为自己的"冒进"行为,喝下一杯苦酒。

  凤凰光伏也生于"大跃进"之年。

  2008年前后,公司董事长孙志安还在安阳市安钢集团附近从事钢材生产、贸易,积累了一些资金,但是钢铁行业不景气,孙志安就想另寻出路。在朋友的引荐下,孙志安到国内各大光伏企业考察了一圈,发现这个行业不错,于是开始筹备建厂。

  2009年5月8日,凤凰光伏破土动工,仅仅6个月时间,就正式投产。短短三年,公司资产18亿元,2011年完成产值8亿多元,员工1000多人。"2009年年底,我来的时候员工才100多人。"刘茂华说。公司先后获得33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3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

  今年行业性的危机,让凤凰光伏也感受到了压力,但是公司似乎并没有受到根本性影响。刘茂华说:"虽然利润薄了一点,但是开工率却是100%。"这令那些没有订单,或者"吃不饱"的企业羡慕不已。

  聚义"安阳"

  整个光伏行业不景气,人员流动性就非常大,但在凤凰光伏,主管级以上人员没有一个跳槽的。不仅如此,以前跳槽的员工,还有不少又回来的。

  孙志安完全没有从事光伏产业的经验,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湖北、江苏、浙江、广东,等等,哪儿的都有,而且都是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人。

  "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由于之前都是业内朋友相互推荐的,知根知底,是奔着做事业来的。讨论问题的时候也会有激烈的争吵,但都是业务探讨。"

  作为老板,孙志安很懂得放权,基本上不参与经营管理。"平常就相当于我们的后勤部长,有需要时他会及时出现。"刘茂华说。

  刘茂华说,凤凰光伏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才优势。"我们的人放在任何一个大厂都不算顶尖的,我们所有中高层的收入加起来可能也抵不上大厂的高层管理人员,但大家都很努力。凤凰光伏的员工宿舍里面都放着白板,有时候深更半夜就在宿舍里开会、画图,大家开玩笑说是‘夜总会’。"

  刘茂华说,大家玩命地干,靠的不仅是激情,还有完善的激励措施。对于公司采购员,如果采购的商品比公司核定的价格低,公司将对采购员、生产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有时候奖励会是其工资的80%,甚至是2倍。为什么要奖励生产人员呢?因为在采购的原料价格降低的情况下,能生产出质量稳定的产品也不容易。

  对于研发人员,会根据研发进度给予一定的奖励。公司甚至会拿出研发成果投产后在3~6个月所产生效益的一部分奖励给研发人员。

  2011年6月,凤凰光伏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准单晶产品研发成功并实现量产,引起行业轰动。"别人用3年时间研发准单晶技术,我们只用了3个月。"刘茂华说。

  公司企划主管董晨明透露,2011年3月,公司为上马准单晶产品改造设备时,曾咨询提供设备的美国公司,他们不相信凤凰光伏能研发成功,直到凤凰光伏开新闻发布会时,他们也没有搞出准单晶设备。

  有创新,还要精打细算

  "现在很多行业产能都供大于求,但真正有核心竞争力和成本优势的企业,还是有很多需求的,因为市场需求不可能降到零。现在服装过不过剩?库存很大,但不能说服装没有需求。"

  凤凰光伏高效多晶的光电转换率比普通多晶高0.4~0.6个百分点,成本基本没有增加。"这是我们独创的,这在与国内一些上市公司的合作中已经得到验证,现在客户急着向我们要货,前天开会客户还要求8月20日之前给他10万片"。

  现在市场主流是多晶硅片,其单位成本低,但是光电转换效率比普通单晶低1%左右。普通单晶的光电转换率比多晶高,但成本也高。凤凰光伏研发的准单晶技术,单位成本与多晶接近,但转换效率却趋于普通单晶。

  凤凰光伏的第一代准单晶技术研发成功并实现量产时,已经震动了整个光伏行业。但是,第一代准单晶技术生产的准单晶存在A、B、C区的差异,其A区、B区的硅片存在既有单晶部分又有多晶部分的情况,完全为单晶的C区仅占40%左右,而且外观不太好看,市场反响并不热烈。

  于是,凤凰光伏又开始了其第二代准单晶技术的研发。通过长晶和温度的控制,第二代准单晶技术能生产出全C区准单晶,而且产品的良品率和成品率较高,整体测试光电转换率也不错。

  "现在市场上做准单晶能和我们比的也就三五家,而且量产的都是第一代准单晶技术;我们的第二代准单晶现正在做设备改造,预计今年10月前后会实现量产。"董晨明说。

  凤凰光伏的核心优势不仅于此,成本控制也是它的强项。"行业切一片硅片,砂浆用量在120克左右。我们现在可以做到100克,低的时候可以做到90克,这就是优势。"刘茂华介绍说,凤凰光伏的主业是硅片生产,其主要的成本就是硅成本和生产成本。

  其中,硅料成本占整个成本的50%~55%。凤凰光伏有一个全行业配置最高的"硅材料循环再利用"车间,投资1000多万元。通过循环利用硅料,公司每一吨硅料成本比同行低4万元。刘茂华指出,现在全行业对硅材料的循环再利用还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技术方面也是一个壁垒。

  在控制生产成本制造方面,硅片切割过程中的良品率也很重要。"行业良品率在90%左右,而我们能达到92%。"

  凤凰光伏一直很重视研发。刘茂华相信,经历过这次寒冬,行业的整合在所难免,而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会安全度过,并会再上一个台阶。

  期望政府救市

  有光伏行业的人士感叹说,前几年行业形势好的时候,银行以及大小投资机构都主动找企业投资,条件丰厚,只求能参与其中分一杯羹。但现在好像商量好似的,大家都躲得远远的。

  公开资料显示,现在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行业龙头企业的负债率都已经很高,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企业濒临破产。凤凰光伏由于2011年获得一笔来自建银城投4亿多元的融资,目前还能从容面对。

  但行业寒冬还在持续,资金的需求是行业企业共同需要的。

  然而,行业能否破冰,来自政府的支持也必不可少。"如果政府不能救市,中国的光伏产业将会有灭顶之灾,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优势将会瞬间消失。"上述光伏行业从业人士说,光伏行业有着数百万的就业人口,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

  而且,光伏企业的颓势,已经对关联行业产生影响。河南某上市超硬材料企业业务销售人员表示,硅片切割过程中会用到金刚石,由于光伏行业整体疲弱,他们的生产销售情况也大受影响,连带着个人收入也大幅下降。

  在巩义,硅片切割线行情好的时候,有不少大厂的技术人员自己辞职出去办厂,购置一两台机器,找几个工人就开始开工生产了。"最红火的时候一天就能挣10万元,但现在无订单可做了。"

  有些地方政府已经行动起来了。7月30日,江苏省物价局下发《关于转发省政府办公厅继续扶持光伏发电政策意见的通知》,就继续扶持江苏光伏发电的价格政策提出一系列要求。

  然而,说白了,光伏企业如今的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一方面企业要加强核心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开拓内需。

  开拓内需,就涉及国家的并网政策,光伏发电并网难是个老话题。现在国家鼓励企业"分布式发电"。为此,凤凰光伏成立了上海凤之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推广分布式发电项目。目前部分项目已在山东寿光、江苏宿迁、辽宁锦州等地落地,而由凤凰光伏承建的河南首个微电网示范电站也在安阳投入商业运营。

  光伏产业毕竟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的产业,如今它只是暂时遇到了"成长的烦恼",谁能挺过去,就能笑到最后。

作者: wolong    时间: 2012-9-11 16:55
  发制品企业熟练地在全球排兵布阵,让各种生产要素真正实现了全球配置,并通过对原有市场结构的调整,让企业避开了经济危机的低谷,得以安然度过。

  国内大部分行业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都饱受本轮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叫苦不迭。但是有一个行业,却像找到了一个"桃花源"一样,身处纷扰之外,无忧无虑。

  发制品产业是一个完全国际化的行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人发从印度进口,主导生产的中国公司有不少已经在孟加拉、印尼、菲律宾、柬埔寨,以及非洲国家建厂,而终端的发制品则有80%以上销往欧美以及非洲等国。

  发制品企业熟练地在全球排兵布阵,让各种生产要素真正实现了全球配置,并通过对原有市场结构的调整,让企业避开了经济危机的低谷,得以安然度过。

  处变不惊

  发制品行业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完全外向型的行业。

  亚洲黄种人天生发质较好,观念较为传统保守,尚未普遍形成基于时尚追求的发制品消费习惯,佩戴发制品主要用于遮盖生理缺陷或弥补后天脱发。因此,发制品企业的产品初期主要向欧美地区供应,后来又向非洲出口。

  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发制品分会秘书长王粉荣透露,国内发制品约80%用于出口。"2011年发制品出口额23.17亿美元,而国内市场销售仅有20多亿元。"

  在国内发制品主要产区中,河南许昌、山东青岛、安徽太和、湖南邵阳等地都以出口为主,仅有广东一地以内销为主。而发制品行业排名前两位的企业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和许昌恒源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出口产品分别占公司总销量的90%和95%。行业内还有不少企业,基本上不做内贸,如许昌希瑞斯工艺发制品有限公司(简称许昌希瑞斯)等。

  王粉荣介绍,2012年上半年,全国发制品行业已经完成出口额13亿美元,而未来的9~11月则是传统旺季,订单会大幅增加,全年出口额达到30亿美元应该没有问题。

  许昌希瑞斯总经理牛俊茂表示,今年以来并没有感觉太大压力。而另一大型发制品企业营销总监也表示,公司出口基本未受影响。

  王粉荣等人认为,发制品行业之所以没有受大环境影响,原因在于行业及早调整了产品结构,尤其是近年来不遗余力地对非洲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开拓,让企业在欧美经济出现状况时获得喘息机会。

  惊艳非洲和国内

  牛俊茂介绍说,公司产品一直定位于中高端,主打欧美市场,而非洲市场50%以上的需求是低端产品。"最近我们也开始开拓非洲市场了,为了不影响公司产品在欧美市场的形象,欧美和非洲市场是分为两个产品体系做的。"

  现在非洲出口业务,已经占公司销量的10%左右。牛俊茂解释说,非洲是进口型国家,因此与欧美经济的关联度低,受影响较小。

  "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生理特征和性格特点,黑种人对发制品需求刚性,属准生活必需品。"王粉荣介绍说,黑种人的原生发具有卷曲、贴头皮、生长缓慢、不易长长的特点,黑人女性往往只要具备经济条件,从少年时期即开始佩戴发制品。黑人男性也喜欢通过佩戴发制品追求形象个性化,发制品消费需求远高于其他人种的男性。

  瑞贝卡是最早发现非洲"新大陆"的发制品企业,2000年前后就已经开始将产品销往非洲。2011年,在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分别仅增长4.78%和12.81%的情况下,非洲市场增长率则达23.41%。

  2009年年初,在经历美国金融危机后,瑞贝卡董事长郑有全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欧美市场增长乏力的情况下,非洲市场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

  在瑞贝卡的带动下,国内发制品企业先后奔赴非洲开拓市场。处于行业第二的恒源发制品也于2005年进入非洲市场。2010年时,非洲市场的营业收入已经占到其主营业务收入的32%左右。

  在欧美市场进入稳步发展期时,发制品企业欣喜地发现,非洲市场前景可观。2001~2008年,中国对非洲市场发制品出口额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2.02%。王粉荣说,现在非洲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中国发制品企业的第二大出口市场。

  非洲让人欣喜,国内市场也很诱人。非洲有着7亿,国内却有着13亿人口的更大市场。"现在购买假发的大都是到一定年龄或者因为脱发等有需求的人士,这部分消费占比超过70%。而时尚发制品消费只占20%多一些,未来时尚发制品会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王粉荣认为,国内市场现在正处于市场培育的初级阶段,增长潜力巨大。他预测2015年国内发制品市场规模将超过38亿元。

  从2010年起,瑞贝卡加大了国内市场的推广力度,如邀请极具人气的范冰冰代言,一定程度上不仅宣传了瑞贝卡,也烘热了国内假发消费市场。2011年,瑞贝卡国内市场发制品系列产品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多元,同比增长74.26%。

  虽然现在很多发制品企业还是将国外市场作为主打方向,但是国内市场的潜力空间已经成为共识。王粉荣说,发制品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非常大,属于朝阳产业,欧美进入稳步增长期,非洲市场进入收获期,而国内市场也将越来越红火。

  提升空间仍存

  发制品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美债和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持续产生影响,对行业出口不利;人民币预计仍处于上升通道,汇兑风险依然存在;原辅材料和劳动力成本预计将持续上升,对行业生产经营产生影响。

  发制品行业比较特殊,有很多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因此用工成本在企业成本中比重较大。为此,已经有不少发制品企业在非洲、印度、孟加拉、印尼、菲律宾等地开建工厂。早在2009年,瑞贝卡就在非洲的尼日利亚和加纳开建工厂,而2011年又在柬埔寨设立全资子公司。

  许昌希瑞斯在孟加拉设有工厂。据牛俊茂介绍,孟加拉的人工成本仅有国内的1/4~1/3。但是在非洲,设立工厂可能更主要是出于接近市场、减少运输成本的考虑。因为在非洲,基础设施比较好的国家,工人工资基本上与国内持平。

  有业内人士称,国内企业去国外,还有出于外汇管制相对较松以及国内税负太重的原因。"国内为支持发制品企业发展,有即征即退的政策,但是也有很多地方税务部门为避免企业偷税漏税,定下的税额较高。"

  但是,王粉荣认为,国内企业为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去国外建厂,只是缓兵之计,并不能持久,国外的用工成本也在不断上升。有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应该加强发制品行业的设备研发,尽量用机器代替人工。

  据了解,恒源发制品已经有类似的探索,该公司研发的全自动染色、全自动发条折叠等机器设备,投入使用后既节约了劳动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成本降低非常明显。

  王粉荣说,虽然现在国内的发制品行业发展势头较好,但也不是没有差距。"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发制品企业没有自主品牌,这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容易受制于人;另外,国内在化纤发制品的高阻燃和高蛋白方面,技术上与日韩企业也有不小的差距。"

作者: wolong    时间: 2012-9-11 16:56
  2008年之前,全国会聚了近千家钢材市场,钢贸企业总数也达20余万家。许多业内人士将那段时光戏称为"捡钱时代"。

  然而,此后至去年下半年,钢贸商依旧扩张囤货的背后,是"4万亿"刺激政策下银行宽松的信贷支撑。到了今年,浮华与喧嚣过后,留下来的只有"生存还是毁灭"的煎熬。

  在上海做钢贸生意的张峰(化名)已经几个月都睡不好觉了。每当夜幕降临,站在宽敞舒适的家里,望着窗外虚无缥缈的霓虹,他都禁不住地问自己:这个家以后还会属于我吗?我还能在上海待得住吗?在上海生活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回到老家能习惯吗?孩子的教育又该怎么办?

  张峰的这些疑问源自今年以来钢贸市场的持续低迷,再加上近几个月来一场席卷整个钢贸行业的信贷风波,银行抽贷的压力几乎把张峰逼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如果钢贸生意短期内再没有起色,也不能从其他地方融到资金,他只能卖掉自己的房子,然后要么在上海归零创业,要么带着老婆孩子回福建周宁老家。

  睡不好觉的不只是张峰。在上海钢贸商中,有80%是福建周宁人。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的钢材贸易量占全国的70%,有钢铁贸易从业人员近10万人。

  2008年之前,钢贸行业经历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当时全国会聚了近千家钢材市场,钢贸企业总数也达20余万家。许多业内人士将那段时光戏称为"捡钱时代"。

  2008年至去年下半年,在整个行业"微利"背景下,钢贸商依旧扩张囤货的背后,是"4万亿"刺激政策下银行宽松的信贷支撑。然而到了今年,一切的浮华与喧嚣过后,留下来的只有"生存还是毁灭"的煎熬。

  资本盛宴下的悲欢

  最早在上海从事钢贸生意的是福建宁德地区的周宁人。周宁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没有什么支柱产业。浦东大开发和邓小平南巡后,周宁人把握住了这一历史机遇,陆续前往上海从事钢贸生意,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

  张峰是1996年来到上海的。他靠着把老家的房子抵押给银行拿到的三四万元钱,开了一个不到5平方米的小门店,从事钢铁零售生意。有人装修房子或者定做广告牌,他便骑着三轮车给人免费送货,有时甚至还得背到五六楼。虽然吃住都在这个小门店里,生意、生活也都很苦,但那时的他是踏实的。

  3年后,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张峰在上海第一钢市租了一间前店后库式的铺子,开始从事专业钢贸生意。到了2003年,便有了几百万元的积累。此后,他又开始与银行合作,用仓库价值500万元的库存作抵押贷了300多万元,用于扩大规模。这期间,钢材价格从2003年的2500元/吨左右直线上涨到了2007年的6100元/吨左右,他从中赚了不少。

  时间到了2008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推出了轰动全球的"4万亿"投资计划,并开始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也积极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多增了4.69万亿元。由于当时贷款比较容易,很多钢贸商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资金。

  "2008~2010年这几年,只要凭借一张身份证就能贷到500万元的款,然后就能自己开公司当老板。银行只管发钱,也不管钢贸商的贷款材料是真是假,只要看到材料有联保体就给放贷,即使材料是复印件也可以。"张峰说。

  当时,张峰身边所有的人都贷款了,张峰当然也不愿意做"傻子"。

  "谁不渴望一夜致富?见到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开豪车、买房子,说实话,很多人都禁不起诱惑。那时候,我们老家就有许多公务员和老师纷纷辞掉工作,进入钢贸圈。"

  但是,张峰一脚进去后,才知道融资是个大陷阱,此时,钢材价格已经从每吨6000多元降到了3000元左右,并且仍处于下降的趋势,"贷款成本那么高,正常做钢贸是赚不到那么多钱的。"据张峰说,从银行贷一笔款出来,付给银行的各种财务成本要占18%~20%,付给担保公司的占2%~3%,此外,因为是用库存抵押贷款,还要付给仓储监管公司2%~3%。如此下来,一笔贷款的总成本要占到贷款额的25%左右。如果再加上房租、人工等成本,钢贸商的利润根本不可能这么高。

  于是,张峰们开始把从银行贷来的钱用于其他实业投资或房地产、股票期货、拆借上。张峰自己就在上海投资了10套房产,总花费达2000万元。

  如今,由于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张峰手里的房产也很难出手,投进去的资金自然也难以抽回,虽然他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按揭,但仅还贷就已经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更别说还之前的贷款了。

  张峰非常后悔当初的盲目与跟风:"很多人说,都是‘四万亿’惹的祸。可是,难道我们自己就没有错了吗?谁都知道借来的钱,迟早都要还的。只能怪我们当时没有把风险控制好,一度沉迷在资本盛宴里,没有及时撤退。"

  他坦言,以前实实在在做生意时,每年还能赚一些钱,而且也几乎没什么风险,幸福指数很高。这些年,在融资盛宴之下,原来踏踏实实做生意的观念早已抛弃,投资变成了投机,最终落得了今天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挣到钱,前些年挣的钱也全部还给了银行,还落了一身的债。

  "不是玩金融的料,当能力远远不足以驾驭金钱的时候,钱越多,越悲剧。"张峰对自己的总结无奈而悲切。

  遭遇双重夹击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钢铁行业的弊端开始发酵,行业不仅缺乏上游铁矿石的定价权,由于国内实体经济下滑,下游不管是房地产、基建、机械制造还是造船,需求也普遍不高,钢铁销售量步入低迷的轨道。

  与此同时,前几年,在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下,我国钢铁产能同样出现了无限制的扩张。目前中国钢铁产量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5倍,相当于世界十大产钢国的总和。即使是2011年,产能严重过剩的中国钢铁业,仍在进行"产能扩张"。在全球钢产量除中国外累计减产23%的情况下,中国2011年的粗钢产量为6.955亿吨,同比增长8.9%。

  今年上半年,国内粗钢产量依然维持高位,2月份国内粗钢日均产量达到192.7万吨;3月份达到198.65万吨;4月高达201.92万吨;在5月份略有下降之后,6月份再度增长,达到200.71万吨。

  产量的高位运行使得国内钢材市场现货压力逐渐增大,钢价连续跳水,7月17日,国内钢铁价格跌幅甚至创下了5年来的历史新低。而据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大中型钢厂累计销售收入17957.5亿元,同比下降3.34%;利润仅为23.85亿元,同比大幅减少545.49亿元,降幅95.81%;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42.48亿元,亏损面达33.75%。另据中钢协内部测算,扣除投资收益,上半年钢铁主业实际亏损达13亿元。

  钢贸行业一直流行这么一句话:"钢厂吃肉,钢贸商啃骨头。"说的是钢贸商的生存完全依靠钢厂。在上游"钢老板"陷入亏损的阶段之后,作为"小弟"的钢贸企业当然不会有好日子过。

  不过,钢价不怕最低,只怕更低;钢贸商不怕钢价低,只怕银行收债、不续贷。钢贸商做生意要有4套资金银行保证金、在途资金、工地垫付资金和库存资金,这些都需要银行信贷做支持。上游钢厂需要钢贸商抵押保证金和预付在途资金,下游用钢企业拖欠货款,需要钢贸商被动垫资。在下游的需求量剧减以后,钢贸商还要承担大量的库存占用资金。因此,几乎所有的钢贸商都要向银行贷款来解决资金缺口。钢贸市场繁荣、利润空间大的时候,贷款容易,资金流动顺畅。而一旦钢市下行,银行收紧贷款,钢贸商就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生意好做的时候,银行和钢贸商业务往来紧密,主动向商户寻求放贷。很多银行就开在了钢材市场,钢贸商下楼就可以到银行拿钱。而到了今年,却贷不出钱来。为了维持经营,大量的钢贸商选择借民间高利贷融资。"张峰说。

  一边是积压的钢材无法出手,一边是得不到贷款无法维持正常的经营和生存,遭遇双重夹击的钢贸商正在"生存还是毁灭"的选择中备受煎熬。

  最后一根稻草

  在去年下半年钢铁行情开始下滑的时候,银行突然收紧了对钢贸行业的贷款。在张峰看来,这是压垮钢贸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事出必有因。就在包括张峰在内的钢贸商把从银行融到的资金用于其他的实业投资或房地产、股票期货、拆借上时,为了管控风险,上海市银监局曾数次下发了关于钢贸行业的文件,其中提到钢贸行业贷款过于集中,要求警惕钢贸企业贷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2012年春节前夕,当无锡钢材老板一洲集团李国清"骗贷跑路"的事情被披露之后,银行明显加快了收紧钢贸贷款的步伐。

  今年3月以后,部分地区钢材贸易企业骗取银行贷款现象逐渐增多,终于引发中国银监会的重视。至4月底银监会办公厅再下发一份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时调整信贷方向和政策,防止部分钢贸企业虚构贸易背景的套(骗)取银行贷款行为发生,钢贸商资金链再受考验。

  6月份,银监会再次发布对钢铁行业的风险防控信号,警告银行要警惕向钢材贸易商放贷。在紧迫的形势下,上海钢铁服务行业协会与福建省周宁上海商会联合发出致上海市各商业银行的公开信,建议银行对钢贸企业区别对待,不要一味限贷。7月份,公开信引起上海银监局注意,随后,民生银行、深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4家银行上海分行伸出援手,表示给予钢贸企业的贷款总量不变。

  公开信发出一个月后,上海的钢贸商们似乎喘了口气。然而,喘息未定,多家银行多纸诉状又将亟须"输血"的钢贸企业推至风口浪尖。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杭州银行等银行的上海市分行及多家支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保证合同纠纷"等理由起诉上海20余家钢贸企业。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钢材贸易贷款1.89万亿元,同期全国贷款总额54万亿元,钢材贸易贷款在整个银行贷款中的比例高达3.5%。其中,上海钢贸行业向银行融资达1600亿元。对此,银行深感不安。原因是,钢贸企业多采用联保贷款,在其中一个借款人不能按约偿还时,由联保小组成员承担连带责任的贷款。但现在钢铁行业整体景气指数下滑,钢贸企业整体陷于亏损和周转失灵的状态,联保成了大家都不还钱。于是,银行出于无奈,将一批钢贸企业都告上法庭。

  而随着时间进入9月份,钢贸行业还将面对一个最大的考验每年的3月和9月,都是钢贸行业向银行集中还贷的时间节点。

  浮华过后,"剩者为王"。谁能摆脱信贷的困扰,拂去身上的"稻草",谁就将是胜利者。

作者: wolong    时间: 2012-9-11 16:56
 作为中国起重机行业的领头羊,卫华集团在哀鸿遍野之中显得气定神闲。从去年起,卫华开始运营"1+2+N"的多元发展模式起重机业务保持领先,房地产、金融左右护卫,餐饮等其他行业适当延伸。这种转型,让它免于被卷入经济漩涡的危险。

  霜风彻骨的经济"寒冬"中,与中国经济"载浮载沉"的装备制造业首当其冲。三一重工的"裁员风波"让整个行业风声鹤唳,中联重科、徐工、柳工等工程机械蓝筹股纷纷大幅下滑,一片惨绿。经济形势的下滑,基建、房产的收缩似乎把整个行业拖入了一条看不到出口的漫长隧道。

  然而,作为中国起重机行业的领头羊,卫华集团在哀鸿遍野之中却显得气定神闲,今年上半年,在起重机行业整体订单下滑40%~50%的形势下,卫华集团的订单只下滑了12%,销售收入不降反增。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卫华集团金融风暴后的转型,我们及时调转了航向,才不至于被卷进这次的经济漩涡。"卫华集团执行总裁俞有飞向我们揭开了企业"破浪前行"的秘密。

  向何处去

  四年前的金融风暴,给奔跑中的卫华集团敲响了第一次警钟。

  "当时卫华集团面临着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挑战。钢铁业和造船业的订单占到销售额的70%,这两个行业的不景气直接拖累了卫华集团的发展脚步。"俞有飞回忆道。

  卫华集团连年翻番的"野蛮生长"随之结束,从青春期一步踏入了中年期。而且,跃居行业领头羊之后,卫华集团也失去了可以亦步亦趋跟随其后的目标,不得不自己规划未来的道路。

  "内忧外困"交攻之下,企业转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我们当时就提出了世界经济向何处去,中国经济向何处去,进而卫华集团何处去的问题。如何从‘做大’向‘做强’转变,如何从‘外延型发展’向‘内生型发展’转变等,我们开始从内部、外部寻找答案。"

  2009年,卫华集团正式开始制定发展战略,携手北大纵横、上海华彩等咨询机构,"以我为主",制定了2010~2015六年发展规划,27个细分报告将集团业务的方方面面囊括其中。

  纸上蓝图真正落地离不开管理创新的支持。2009年,卫华集团率先将日本现成的精益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经验引入装备制造业,开行业之先河,形成了全行业第一条流水作业生产线。通过管理提升,两年时间内,卫华集团的生产效率提高了20%、平均库存减少了20%,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600万元,后续的持久效益难以估量。

  卫华集团的管理创新不仅是领导层的事情,而是通过500多个标准把每一个员工调动了起来。"当省里评选3A级标准企业前来调研时,专家们发现我们的每一本标准都被翻得破旧不堪,就知道卫华集团是在认真执行而不仅仅是做表面文章。"俞有飞介绍说。

  发现新的"利润区"

  过度依赖钢铁、造船等周期性行业的风险,也让卫华集团积极寻求产品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之下"四万亿"的带动效应让卫华集团找到了新的增长点,2008年开始加大对铁路、军工等领域的产品投入,紧跟政策风向驶入了新的"利润区"。

  危机之中,压缩成本才能让企业有更充足的实力"保暖御寒",为了向产业链整合要效益,以做整机为主的卫华集团开始把上游配套件、车轮组、联轴器等供货商整合进来,从而内化了成本,以产业链条提高了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行业低迷期恰好也是低成本扩张、行业整合的良机。卫华集团秉承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在优质"猎物"面前毫不犹豫,主动出击。在长垣县政府的支持鼓励下,从2008年开始卫华集团适时出手,与大方公司、飞宇电机、东泰减速机3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完善产品链条,消化应接不暇的订单。其中大方公司在短短3年时间内销售额已经从5000万增长到5亿元,可谓企业整合的一个典型案例。

  "卫华集团面临的竞争,主要是和长垣企业的竞争。"俞有飞一语道破卫华集团所处的行业现状。作为"起重机之乡",长垣境内集中了130家起重机生产企业和1200多家配套企业,严重同质化、恶性竞争、产品低端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里的每一家企业,在行业危机之时互相踩踏的弊端更是暴露无遗。卫华集团如何从乱军之中突围而出?

  答案是通过技术升级走差异化道路。

  卫华集团连续三年技术投入占到总收入的5%以上,培养了一支600多人的研发队伍,为行业之最,同时与华中科大、武汉理工、太原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深度合作。

  高额的投入自然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目前,卫华集团的新产品已经占到了集团收入的半壁江山,荣获省部级国家技术奖项43项,凭借国际领先的防摇摆技术包揽了西昌、文昌火箭发射中心及包头钢铁等单位的大额订单。业界有言: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卫华集团以其技术优势已成为行业标准的起草者。

  在做好战略部署、产业整合、结构调整、管理求精、技术升级的同时,卫华集团也十分注重品牌的保护,努力捍卫并提升品牌价值。

  产品有价,品牌无价,品牌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卫华积极寻求央视、网站、户外、国际展会等各方渠道进行品牌宣传,同时于2004年开始实施全方位的品牌保护,专门成立法律事务中心,每年处理侵权案件近百起。

  在谈到品牌保护的重要性时,俞有飞深有感慨:"长垣很多龙头企业就是因为品牌保护不力而使自己陷入困境。过去长垣起重龙头‘新乡矿山’陷入‘河南矿山’‘中原矿山’等山寨品牌的汪洋大海之中,最终沉沦。别看品牌是虚的,有时候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卫华集团与某特大型企业签署一个2亿元的订单,虽然在招标中胜出,但是对方老总还是犹豫不决因为对卫华缺少了解,正好当时卫华被评为中国名牌,老总知道后当场就拍板了。"

  立足主业,适度多元

  从2009年开始,卫华集团提出立足主业、适度多元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离不开对整体经济形势的宏观把握随着"雁阵南飞",产业外移,中国制造业的黄金时期即将结束,卫华集团注定也难现2008年之前高歌猛进的辉煌。

  卫华集团从去年开始运营"1+2+N"的多元发展模式起重机业务保持领先,房地产、金融左右护卫,餐饮等其他行业适当延伸。

  房地产、餐饮都是民生产业,有长足发展潜力。卫华集团涉水房地产,正是瞄准其在三、四线城市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而且还可以与卫华集团的主业形成产业互补。而卫华集团本身在工程领域的品牌影响力,起重机业务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正好成为地产业务的坚强后盾。目前,卫华集团在长垣已经有了几块土地储备,在郑州龙子湖有一块地准备做研发大厦,同时在海南与其他地产公司展开了合作。

  在2011年度总结大会上,卫华集团提出要实现产业间的良性互动和资本运营的协同作战。在装备制造业,资本实力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采取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等方式抢占客户。今年以来,资金链断裂成为压垮很多长垣起重机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卫华集团两年前就已开始涉足投资担保行业,目前已经入股长垣民生村镇银行,投资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担保公司也运转良好。据俞有飞介绍,目前卫华的金融板块不仅不再需要主业"输血",而且已经形成了"反哺"主业的能力,"养活总部已经没有问题"。





欢迎光临 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http://bbs.xiushu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