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标题: 《先生》图书 :清华园无学位也无著作的“教授的教授”陈寅恪 [打印本页]

作者: lmrkuvnu    时间: 2012-9-20 10:26
标题: 《先生》图书 :清华园无学位也无著作的“教授的教授”陈寅恪
1926年,陈寅恪,一个36岁、既没有文凭又不出名的学者被请到清华园,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但很快师生们惊叹于他的博学。课堂上他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课余他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给学生们讲述得一清二楚。
3 c4 i3 k, p) V9 `) B5 q* q/ P: l当时的清华成立了国学研究院,请来四大导师坐镇:第一位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者梁启超;第三位是语言学家赵元任;第四位就是这个既无学位也无著作的陈寅恪。
* O+ J$ P$ S& w: V《先生》图书
5 n, w/ L6 p$ [+ |3 ~4 ]/ s    44岁那年,不修边幅的他已经被清华大学的学生戏称为“相貌稀奇古怪的纯粹国货式的老先生”。也难怪,那时他总是这样出现在教室前的过道上:里面穿着皮袍,外面罩以蓝布大褂、青布马褂,头上戴着一顶两旁有遮耳的皮帽,腿上盖着棉裤,足下登着棉鞋,右手抱着一个蓝布大包袱,走路一高一下……《先生》图书  ?9 [1 E1 X8 O! A
调侃归调侃,学生也好,老师也好,都知道陈寅恪的学问之高,时人无出其右者。他授课时,教授们也常来听课,教授之间有不同见解,也常常要求教于他,于是有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胡适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 _$ [* K& l1 Q' d《先生》图书. @) g  L' ]0 e
    在13岁时,陈寅恪和哥哥被送去了日本,因为父亲陈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此后陈寅恪辗转游学13年,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陈寅恪于1914年回国。4年后,他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学习中亚古文字,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8种外语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A9 `/ h2 B+ T! o- H
《先生》图书
% r8 X9 ]0 e  Q$ Y3 {) {  S    当年,陈寅恪注册的是印度学系。关于他在德国留学的资料很少,原因主要在于一些课程他都没有要学分,只是跑去听课做笔记。所以他完全是一种文人求学,有点像中国传统的游学。陈寅恪曾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先生》图书6 n7 h9 I. e: B) {9 c
他的游学精神曾让傅斯年大开眼界,因为他的学生生活非常艰苦,却对学习丝毫不松懈。傅斯年到欧洲接触了中国留学生后,感慨说,大部分留学生都是不学,但陈寅恪却是难得的读书种子。若干年后,傅斯年更是高度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300年来一人而已!”- K1 g; |/ ?6 ]2 z$ o5 G
《先生》图书7 b/ t4 I3 y, `' @+ @* y1 o
    季羡林那时还是专修德文的学生,也选修了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他回忆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先生》图书
7 P& g" |# L' u9 Y7 f& d另一位学生蓝文征说:“陈先生讲演……研究院主任吴宓风雨不误,一定来听讲,助教来,朱自清来,北大外国教授钢和泰也来,其他大学部的学生、教授不来,因为听不懂。”
0 k0 B) r* a  R5 S! U8 d' j慕名而来的学生常常听不懂,听课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少。但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后来都是大家。




欢迎光临 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http://bbs.xiushu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