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标题: 中印战争使中国外交孤立不划算 [打印本页]

作者: wolong    时间: 2012-10-24 09:18
标题: 中印战争使中国外交孤立不划算
中印战争使中国外交孤立不划算
——中印战争50周年反思

对于50年前的中印边界之战,国人往往津津乐道于其干净利落的军事胜利,并对胜利后的迅速撤退倍感惋惜。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将这场战争作为强硬外交维护领土主权的典范来称颂。然而,胜利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

血脉贲张的军事胜利背后,是中国因此陷入了空前的外交孤立。跳出战争之外,来重新审视中印边界之战,或许能使我们对用战争手段维护领土主权的得失有新的理解。

中印战争50周年反思:赢了战争,输了外交

1962年的中国,除了被美国等西方世界国家长期孤立以外,还刚刚与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闹翻。而中印边界冲突,让中国好不容易在亚非等第三世界国家中赢得的地位和形象一落千丈,周恩来甚至不得不给外国领导人写万字的长信解释战争原因和中方立场以求其理解。中国之所以在军事胜利之后迅速后撤,与外交上的这种被动情况不无关系。
早在1959年,西哈努克就指责“中国派军占领了印度掌管已久的那一部分土地”
其实,早在中印战争爆发之前,当中印因边界问题发生争执时,一些亚非国家就站在了同情乃至支持印度。比如:澳大利亚外长凯西1959年9月评价周恩来通过谈判解决纠纷的呼吁时称尼赫鲁表现了“惊人的克制”,反指我国对印度侵略的指责“可能是不老实的”:“它们表明了中国的扩张活动……中国采取这些行动是奇怪的。”(《参考资料》1959年第3113期上午版)而《缅甸新时代报》则把边境事件产生的原因说成是由于中国“采取最简单的办法,即对麦克马洪线进行小规模的袭击,来告诉尼赫鲁,他们不喜欢印度参与中藏事件”。摩洛哥的《小摩洛哥人报》更是污蔑中国要“把属于印度的九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归并到中国的统治之内”。(《参考资料》1959年第3113期上午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9月19日,西哈努克在《柬民族主义者》发表社论的社论称:“有些国家离开万隆会议没有多久,就对邻国进行干预、挑衅,执行非和平的政策,依赖他们有强大的军队和外强的大量经济援助而违背万隆会议的原则。……中国想从印度收复的土地达九万平方公里,这块土地相当于柬埔寨总面积的一半。中国政府要求并且已经派军占领了印度政府和军队掌管已久的那一部分土地……但是1959年以前,中国还没有让他们的军队攻占这些地方。为什么今年特别强烈的要求和吞占这些土地?据国际观察家分析有下列几点原因:……(二)往年中国必须避免亚非国家对中国的武力感到惧怕。(三)中国在印度和老挝的问题上使用武力,因为要提醒世界各国,尤其是自由世界,让他们明确的看到,若联合国不打开大门让中国以强国之一的地位参加讨论,国际和世界问题必定不能解决。而且形式会越来越恶劣。……我的意见……我们把中国置于国际家庭之外,这种行动不能惩罚中国,也不能把中国吓得驯良起来。……我们若把中国带到我们的家庭来,尽管这个新的兄弟如此凶恶,我们总能制服它一些……”(《参考资料》1959年第3164期)
1962年中印冲突期间,周恩来说“33个国家支持中国或中立,50个公开支持印度”
众所周知,从1962年10月中印边境战争打响之日起,美苏出于各自目的纷纷表态批评中国,支持印度。即便亚非等中立国家绝大多数也都是同情和支持的,一时间,谴责中国之声大作。当时到底有多少国家支持印度,又有多少国家支持中国呢?
据周恩来1962年11月24日在一篇对外讲话中介绍说:“从亚非范围、西欧范围(美、澳也是西方国家范围)来说,有三十三个国家是支持中国或者同情中国或者守中立的,公开支持印度的有五十个国家。三十三对五十,包含西方世界。所以并不孤立!”(周恩来《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十个问题》,《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册)
实际情况是:支持中国的仅有北越、朝鲜、巴基斯坦、几内亚等七八个国家
实际情况并没有周恩来所讲的那么乐观。在这场冲突中,公开表示支持中国的仅有北越、朝鲜、缅甸、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几内亚和加纳等七八个国家,而且他们支持中国的目的各不相同。
北越、朝鲜等国是需要中国提供政治经济甚至军事援助,因此明确表态支持中国。1962年11月2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支持中国。胡志明在11月24日在致尼赫鲁的信中说:“我认为中国政府最近为了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所做出的决定和正在实施的措施是最合理的。越南人民以及亚洲和非洲各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期待印度政府和中国政府共同努力以恢复两国边界的和平。” 11月23日,朝鲜政府发表声明宣称:中印边界问题是帝国主义对中印两国实行侵略政策的产物……朝鲜政府希望印度政府毫不拖延地接受中国政府的建议。(《亚洲国家(地区)与中国的关系》,下册(东南亚),1965年5月,第33页)
而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几内亚、加纳等国则是因为与印度有矛盾,因此表示支持中国。比如巴基斯坦总统在巴基斯坦国民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是印度的行为导致了冲突。(《亚洲国家(地区)与中国的关系》,下册,1965年5月,第170-171页)
反对中国,同情和支持印度的国家共至少有75个
在这场冲突中同情和支持印度的国家要多得多,据戴超武统计,至少有75个。这些国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A、美英等西方国家及亲英美国家站在反共的立场上攻击中国
美国英国攻击中国支持印度,甚至为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塞浦路斯等英联邦成员国也纷纷向印度发去函电表示同情和支持。日本首相池田勇人1962年11月5日致信尼赫鲁说:“***中国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作为解决同贵国的边界争端的手段,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这个行动构成对亚洲和平事实上也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泰国认为中国挑起边界冲突“是因为国内面临困难,企图借此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一位泰国高级政府发言人称:“印度在它同中国的争执中应当得到世界的同情。”(《参考资料》1962年第5356期)。菲律宾总统马卡帕加尔致函尼赫鲁说:菲律宾最充分地支持印度,“这种侵略行为是***中国的举止的一部分,它经常不仅威胁印度的安全,还威胁亚洲其他国家的安全。”(参见新华通讯社国际部编印:《亚洲国家(地区)与中国的关系》,下册(东南亚),1965年5月)马来西亚总理拉赫曼在加尔各答对记者谈话时说:“当中国占领西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们对印度有野心,想要更靠近印度边界。……中国人对其他国家不怀任何好意,除非这些国家接受中国人的思想——共产主义思想。……对印度的进攻并没有使我们感到惊奇。他们(中国)想炫耀自己的实力。”(《参考资料》1962年第5356期)
中东地区的国家几乎完全支持印度。以色列总理复函尼赫鲁说:“我们深为钦佩印度在边界争端的严重阶段表现出来的克制和忍耐。”约旦首相称:“在你们受到***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时,我对你怀着深深的关切。”科威特埃米尔说:“这个敌对行动竟然在您的伟大的国家令人称赞的集中精力从事争取印度进步和繁荣的时候发生,这是不幸的。……印度目前有着把一个强国驱逐出边界的艰巨任务。我们肯定,印度将在斗争中获得胜利。”(《亚洲国家(地区)与中国的关系》,1965年5月)
B、亲印度的亚非国家指责中国是“侵略者”
还有一些追随印度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认为印度是中国“侵略”的受害者。大多数非洲国家明确地站在印度一边就是出于这个原因。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不仅认为印度提出的撤军建议是有根据的,而且还向印度出售轻武器。苏丹谴责中国的“侵略”。突尼斯外交部表示“中国动用军队对付印度,从而忽视了万隆原则与和平共处原则”。尼日利亚总理说:“中国的强权就是真理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相信这种说法的任何国家都应该受到谴责”。埃塞俄比亚把中国称为“侵略者”。乌干达认为“直到战事停止为止,没有人会支持中国加入联合国”。(《非洲国家(地区)与中国的关系》,1965年5月)
C、苏联等因中苏关系破裂以各种理由攻击中国支持印度
由于中苏关系破裂,因此苏联的立场明显偏向印度一方,据1963年5月17日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这样评价中印之争:“中国领导人认识到,作为亚洲最大的中立国家的印度,是中国在亚洲大陆争夺领导地位的最大障碍,于是便企图利用边界冲突,称印度已不再是不结盟的中立国家,以此损害印度的声誉。……中国领导人竭力人为地将对亚非各国人民反帝反殖的斗争,从统一的反帝阵线中分离出去。但是这种做法不仅得不到绝大多数亚非国家兄弟党的支持,而且显然在进步的民族资产阶级中间也得不到支持。”(戴超武《印度外交政策、大国关系与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
不少国家虽保持中立,不支持任何一方,但仍认为中印冲突责任在中国
即便是严守中立不支持任何一方的亚非国家,也认为中印冲突的主要责任在中国,是中国军队的进攻导致了战争和混乱,因此即便在其对中印冲突进行调和时,明显会偏向印度一方,比如埃及、伊拉克、锡兰、尼泊尔、蒙古、阿富汗、柬埔寨西等国。
伊拉克亚非团结委员会在调解中印争端的声明中认为战争的责任在中国:“中印停火与和平解决应该建立在这种基础上:尊重和维护国际尊严,反对中国军队越过他们之间在这一争端爆发前的传统边界而引起的混乱后果。”
在埃及、柬埔寨等亚非六国为调解中印冲突而举行的科伦坡会议上,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称中印冲突是“对我们的生存和不结盟本身的威胁”,她说,这使得印度“不得不寻求西方的援助,这种援助急切地提供了——这个行动是违反不结盟的基本原则的。”
为了尽快实现停火,亚非六国在科伦坡会议达成的“建议”中认为中国军队应该后撤20公里,印度军队维持现状,然后进行谈判,这明显是在偏袒印度。
为扭转外交困境,周恩来给亚非国家领导人写了一万多字的长信谋求支持
为了扭转外交上的不利局势,1962年11月15日,周恩来不得不专门给亚非国家领导人写了一封一万多字的长信,谋求他们同情和支持中方立场。[详细] 这封信都发给了哪些国家呢?
据当时参与发送此信的叶霞珍回忆说:“这批信件全部是用电报发出的。外交部规定信件按要求时间分三批发出,11月15日至17日完成。三天,计发出电报60份,682665字。有4种文字,其中:中文25份,328236字;英文26份,258880字;法文7份,74584字;西班牙文2份,20965字。60份电报分别发往36个国家,其中:亚洲14个国家,非洲12个国家,欧洲8个国家,拉丁美洲2个国家。经北京局直达电路拍发的4份,45075字;经上海局转接的56份,63759。字。北京局实际批报量相当于国际报房平时一个半月的业务量。(叶霞珍《圆满完成周恩来总理交办的通信工作》)
直到1964年,突尼斯总统还对周恩来说:“你们这种调子在非洲是没有人愿意听的”
时隔一年,1963年底,为了真正能改善中国因为中印冲突带来的外交困境,周恩来出访了亚非14国。出访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件,仍能从中看到中印边界对中国外交形象的影响。
1963年12月27日,中国代表团到达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摩洛哥国王的弟弟、一位19岁的亲王就曾对陈毅说:中国的对外政策太强硬,中国这么伟大的国家,不应如此,等等。(查俊峰、苏敏、何应龙《晚年陈毅》,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
1964年1月9日,中国代表团到达突尼斯,在当天下午周恩来与突尼斯总统布尔吉巴的第一次单独会谈中,布尔吉巴认为中国政府的言辞过于“激烈”,得罪了不少潜在的朋友,他说:“你们想让我们与西方为敌,你们跟印度发生冲突,遮责铁托,又谴责赫鲁晓夫……别人不会对你说真心话。可我要告诉你,你们这种调子在非洲是没有人愿意听的。”(《中国外交实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6月版P297)
由此可见,中印战争之后,中国的外交形象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害,亚非国家在整个60年代都对中国心存疑虑。中国为谋求和维持与他国的友好关系,乃至于不得不拿出更多的对外援助。


结语
任何一场战争,都有其复杂性。就中印战争而言,军事胜利固然让人扬眉吐气,但外交上的困境的确让中国吃了不少苦头。我国军队之所以在胜利后迅速撤退,与此事不无关系。面对领土主权问题,动辄嚷嚷着开战,是要不得的。









欢迎光临 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http://bbs.xiushu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