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标题:
修水碧云亭由石块垒砌屹立山巅百年不倒
[打印本页]
作者:
wolong
时间:
2014-4-8 15:13
标题:
修水碧云亭由石块垒砌屹立山巅百年不倒
修水碧云亭由石块垒砌屹立山巅百年不倒
1.jpg
(56.81 KB, 下载次数: 2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4-8 15:13 上传
古时,凉亭多分布于田间古道的偏僻位置,主要是为路人提供避雨、歇息、解渴的场所。不过,在江西九江修水县庙岭乡安峰村大岭东西分水岭之巅,有一座由石块垒叠而成的石亭,尽管其所处地理位置条件恶劣,但距今百余年依然稳稳地屹立着,实属罕见。
▲四周墙体用大小不一石块砌成,非常坚固。
处于山峰之巅
整体保存完好
修水县位于我省西北部,因流经的修河而得名,地处幕阜、九岭山脉之间,境内多山地。县城东部约15公里处有一乡镇名为庙岭。据传宋代该乡到处庙宇林立、佛烟飘渺,一派繁荣景象。只是往昔的繁华早已归寂于历史,现已无从考据,只有这带着佛香味的名称仍然透着历史的信息,令人追念不已。
在庙岭乡的东面,有一座村庄名为安峰村,那里有一处东西分水岭——安峰大岭,海拔约200米。余建生是安峰村村民,据他介绍,大岭之巅有块平整地,杂草茂盛,一座凉亭隐蔽其中,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巍然屹立。虽有青瓦残缺,但整体完好,实属罕见。
位置偏僻
坐落于古道之上
古凉亭一般是古代官道上供行人休息的场所,因此多建于前不靠村后不着店的偏僻位置。在以往各地商贾肩挑脚行的时代,道路边凉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据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工作人员黄本修介绍,庙岭乡有一条古道东起安峰村大冲组屋场,蜿蜒而上至山岭,翻越安峰大岭西面后顺势而下,西接安峰村寒坑组,是修水到武宁的必经之路。古道总体呈东西走向,全长约3公里,宽1.3~2.5米,全部由青石板铺砌而成。古道至今尚保留有不规则的块石路面。
古道旁立有一块大石碑,上面阴刻有15个大字:重修大岭路,杨方谷,清道光十七年立。字体为楷书,颇见书法功底。从文字记载可以得知,公元1837年,大岭路在原先基础上进行了重修。至于其始建年代,暂无史料可考。
为行人遮风挡雨
见证往昔繁盛商贸
据修水县文物普查办组长樊孝慈介绍,自古修水和武宁两县贸易往来就很频繁,昔日古道上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开辟了一条通往两县和域外的经贸之路。在这条古道上,走得更多的是盐商和茶商。
樊孝慈说:“碧云亭便是这样一处凉亭。”它建于庙岭古道的山峰之巅,供往来于武宁、修水两县的行人遮风避雨。在2005年之前,这条古道仍是当地的交通要道,现因茅草繁杂已荒废,只留下碧云亭一直坚守着。
石块为基
木梁为顶
根据所用材料,可将凉亭分为木亭、石亭、砖亭、茅亭、竹亭等。我国古代以木亭最为常见,造型精美庄重。
据史料记载,石亭是凉亭的最早建筑形式,在我国也相当普遍。石亭的构造方法相对于木亭更为简化,有些石亭甚至简单到只用四根石柱顶起一个石质亭盖。这类石亭虽然简朴,但最大的特点就是坚实,是所有材质凉亭中最为坚固耐用的。
碧云亭的基础和墙体完全由石块堆砌而成,这也是它虽处于山峰之巅、大风口处,却依然能完好保存百余年的主要原因。亭顶由木梁搭制而成。“这样的设计让碧云亭坚固而又不乏美观。”樊孝慈说。
有史料记载:“陈君倡建此亭,欲叠石为墙,陶垣为瓦,用垂久远。”这也说明了当初建造者选择这种建筑方式的初衷。
分东西两间
占地30平方米
碧云亭位于安峰大岭之巅,坐东朝西,为东西两间室,占地面积30平方米。四周墙体用大小不一的石块砌成,在东西两头各有一扇圆拱石门,两侧墙壁都嵌有石碑,左侧开了两个石窗,供递送茶水之用。
在两扇石窗中间,设有一块捐赠芳名石碑,右侧墙壁镶嵌的石碑上刻有“碧云亭记”,分别记载了捐款建设者的姓名以及碧云亭之名的来由。同时,亭内设有石凳六条,为途经商贩提供了休息、纳凉之便。
墙壁镶嵌石碑
文化气息浓郁
凉亭除了供来往行人遮风避雨之外,还有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那就是行人和历代文人在小憩时会在墙壁上留下点“墨宝”,因此可以说,凉亭是最具民本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建筑之一。
碧云亭墙壁上那块刻有“碧云亭记”的石碑长2米、宽0.6米,质地为上等青石板,“碧云亭记”为当时一名秀才所撰。“无论从内容、书法还是雕刻来看,这块石碑都得到了文物爱好者的高度评价。”樊孝慈说。
文中以“光绪甲辰春,陈伯珪裔见巨领亘绵里许,旷无芦舍,而斯岭适当西南之冲,因悯过客往来,亡小憩所”开篇,短短的一句话便记载了凉亭的建筑时间、建造者、具体的地理位置和用途。随后娓娓道来,记载了历史上重修古凉亭的经过和当地乡绅捐资建设等情况。其书法苍劲有力,个个珠玑;其雕刻一气呵成,镂透石壁。
欢迎光临 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http://bbs.xiushu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