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标题: 良瑞佳园(修水扶贫工作汇报) [打印本页]

作者: wolong    时间: 2015-12-13 20:46
标题: 良瑞佳园(修水扶贫工作汇报)
修水县1994年被定为国家贫困县,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又被列为省定特困片区县。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市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扶贫开发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来抓,确保改革发展成果与广大贫困群众共享。

㈠扶贫开发总体情况。近年来,我们按照“面上扶贫抓统筹促发展,山区扶贫抓移民保基本”的工作思路(即面上扶贫主要在平原、丘陵地区统筹安排各种资源,抓好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培训就业等,促进全面发展;山区扶贫主要是在山区移民搬迁前保证其基本的公共服务,列入移民计划后实行整体搬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的问题入手,集中力量,确保重点,整体推进,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资金投入从“分散式”向“集约式”转变;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从解决群众眼前生活困难向建立长效扶贫工作机制转变。2011年以来,全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1034万元(其中专项扶贫27634万元,社会扶贫13400万元),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1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4.51%下降至2014年的14.42%,还有10.59万贫困人口。

1、立足群众愿望所想,实施责任扶贫。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刻的历史原因,修水贫困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为此,县委、县政府切实担负起“县抓落实”的责任,建立了四项机制。⑴建立领导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县四套班子领导联系36个乡镇统筹指导扶贫工作制度。选派42名优秀后备干部到贫困村任职,将12名优秀贫困村支书转为事业编制干部。⑵坚持规划引领机制。编制了《修水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并通过国家级评审,用规划引领扶贫工作。⑶完善责任落实机制。将扶贫开发作为县政府十项重点工程之一进行督查,并列入乡镇和部门年度考核内容。⑷建立受扶群众参与机制。把组建村民理事会作为整村推进的一项工作重点,建立了规划民定、项目民选、监督民管、实施民干、实惠民得的群众参与机制。近两年,群众自筹资金2.1亿元参与扶贫开发。

2、立足群众生产所需,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在地处平原丘陵、有一定发展潜力的贫困村落,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实施整村推进。一是抓好村庄整治。从2013年开始,贫困村整村推进实施单位由行政村改为自然村,项目内容由包罗万象改为聚焦村庄环境整治,将扶贫新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在更高层次、更高标准上抓扶贫,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和新型农村社区。仅今年,在全县154个贫困村投入整村推进、中央福利彩票等项目资金5512万元,实施项目187个,硬化村组公路169公里、排水沟硬化10370米、改水1044户、平改坡18600平方米。不少贫困村成为新农村示范点。二是发展致富产业。依托绿色、生态优势,按照“四位一体”(即一个优势产业、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贷款担保金、一个部门帮扶机制)的产业扶贫模式,引导和支持群众大力发展蚕桑、茶叶、林果、畜禽等特色产业,走“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化扶贫之路。全县蚕桑10万亩、茶叶12.6万亩,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带动贫困农户1.37万户,户均增收1850余元。

3、立足群众生存所盼,实施搬迁扶贫。对缺乏生存条件、致富无门的贫困村落,以改变生存环境为重点,实施搬迁扶贫。2003年,省委、省政府将修水县列为搬迁扶贫试点县。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经历了从投亲靠友分散安置到有土集中安置两个阶段,至2012年底共搬迁1.2万户6.2万人,建立安置小区281个。据贫困监测结果显示,搬迁移民的收入水平比搬迁前增加910元,已赶上或超过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实践证明,搬迁扶贫是山区群众彻底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

4、立足群众能力所限,实施素质扶贫。一方面,通过“强工兴城”加快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另一方面,以修水职高为平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技能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今年,举办各类培训班5000人次,向本县工业园输送劳务1100多人。

5、立足群众生活所困,实施保障扶贫。通过“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对低收入人口实施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两轮驱动。将没有劳动能力的34890人纳入农村低保,4997位老、弱、病、残对象纳入五保供养,特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㈡整体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情况。至2012年底,我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78万,贫困发生率19.87%,特别是还有9.2万人居住在边远山区,就地扶贫难度大、效果差。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8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修水要与全省全市同步发展、同步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出路在搬迁。对此,我们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统筹“四化”同步(工业化需要产业工人、城镇化需要新型市民、农业现代化需要减少农民、信息化需要聚集人口),按照“两分两换六联动”的工作路径(“两分”是指移民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山林流转分开;“两换”是指以宅基地换住房、以耕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换保障;“六联动”是指联动推进就业保障、户籍制度、社会管理、涉农体制、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六项改革),从2013年起开展了推进整体移民搬迁、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工作。目前,县城第一期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安置小区全面建成,9个整体搬迁行政村97.2%的农户参加了摇号分房,有1500余户已搬迁入住。第二期2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安置小区已经竣工。同时启动了5个集镇、30个中心村的三级联动试点。我县的搬迁移民扶贫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

1、政府引导,群众自愿。⑴加强组织协调。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高规格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有“一办十组”(即综合办公室、搬迁安置组、土地山林流转组、社会保障组、安置房建设组、土地整理复垦组、县域规划组、资金整合组、户籍管理组、宣传组、社区管理组等),从16个职能部门抽调42人,集中办公。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综合考评。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我县将精减压缩其它机构,新设“山区村民整体搬迁办公室”,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强力推进这项工作。⑵制订政策措施。出台了《关于推进整体移民搬迁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意见》及《实施细则》等10个配套文件,形成了推进整体移民搬迁的主要政策框架。与此同时,出台了规范农民建房、推进土地流转、村庄整治提升等辅助性文件。⑶营造舆论氛围。在修水报、修水电视台开设“整体移民搬迁专栏”,编印下发《宣传手册》。同时,成立了19个工作组,分别由一名县四套子领导带队,深入乡镇村组宣讲有关政策。⑷坚持群众自愿。按照“四级程序”(即按照“农户申请、村组申报、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程序)确定整体搬迁试点村组。2013年,全县有8个乡镇的20个行政村5223户20690人递交了整体搬迁试点村的申请。

2、全域规划,三级联动。⑴编制全域规划,加快三个集中。投资1200万元聘请江西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修水县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新村建设、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以全域规划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⑵统筹安排布局,实行三级联动。①在空间布局上采取“五个层级”。构建以县城中心城区为核心、两个市级示范镇为副中心、4个县级示范镇为节点、28个一般集镇为补充、134个中心村为网格的城乡一体空间体系。②在人口布局上实行“三个三分之一”。到2020年,实现全县农村人口“三分之一进县城、三分之一到集镇、三分之一在农村”的分布格局,县城建成人口规模达到30万左右的中等城市。⑶明确工作目标,分步实施推进。计划至2020年,完成移民搬迁10万人。其中:2013年为试点启动年,搬迁8000人;2014年为项目推进年,搬迁10000人;2015年为项目提升年,搬迁15000人。

3、两分两换,综合推进。我县坚持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按照“两分两换六联动”的路径,确保移民搬迁后有住房、有就业、有保障、有户籍。⑴住房保障实行“四享受一支持”。①享受移民扶贫政策补助。按在册农业户口人数计算,人均补助4000元;②享受农村危房改造补助。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农户,享受户均危房改造补助12000元;③享受旧房拆除补偿。按砖混280元/㎡,砖木160元/㎡,土木130元/㎡的标准予以补偿。对砖混房屋再按成新度进行补助:5年内所建砖混房屋按50元/㎡补助,5至10年所建砖混房屋按40元/㎡补助,10年前所建砖混房屋按30元/㎡补助。原房屋必须拆除,宅基地复耕。④享受县城购商品房、小户型安置房的财政奖励。选择县城购买商品房安置,每平方米奖励150元;选择80㎡(含80㎡)以下公寓房安置的,每套享受奖励2万元(每户限奖一套)。⑤安置房凭产权证可以抵押享受信贷支持。城镇房屋产权可作为抵押贷款,入股的集体资产可作为抵押贷款。这样,各种政策叠加,户均补助约8万元。且房屋按1350元/㎡成本价对搬迁户进行安置。⑵就业保障实行“一扶三免一确保”。①“一扶”,即扶助小额创业贷款。搬迁移民自主创业,可申请小额贴息贷款3-5万元。②“三免”,即免费就读修水职高、免费就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③“一确保”,即确保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⑶社会保障实行“二转一选择”。①城乡养老保险可互转。移民进城后,可由新农保转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由原来新农保每年100元提高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500-1000元。并通过财政补贴出口的办法,养老金由原来的每月55元增加近4倍。②城乡低保可互转。享受农村低保的对象,进入城镇后可以转入城镇低保。③城乡医疗保险可选择。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可以选择其中一种。⑷户籍保障实行“两可以一不变”。移民可以直接办理城镇居民户口,也可以保留农村户籍办理城镇居住证,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各种强农惠农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不变。同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的原则,建立了项目资金整合机制。财政、扶贫和移民、房管、建设、规划、交通、水利、教育、民政等部门顾全大局,密切配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共整合资金1.6亿元,确保了整体移民搬迁各项工作高效推进。

4、整体搬迁,梯度安置。我县将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洪涝灾害区、生态保护区等符合搬迁条件的地方纳入搬迁范围,按照“整村、整组、整自然村”的顺序实行整体搬迁。⑴对搬迁地实行“五个不安排”和“五个全部”。“五个不安排”,即:①对已纳入整体搬迁的村组不再安排水、电、路、学校、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②不再安排竹木砍伐指标;③不再安排农村危房改造指标;④不再办理非农建设用地手续;⑤不再新迁入人口(除正常婚娶外)。“五个全部”,即:①列为整体搬迁的地方要做到居住人口全部搬迁;②农民房屋全部拆除;③宅基地全部复垦;④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全部流转;⑤符合参保条件的搬迁人口全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2013年选择3个乡镇的9个行政村进行整村搬迁试点,共涉及2092户8013人。2014年的搬迁范围为6个乡镇的9个行政村和另外1个乡镇的1个片区(老行政村)、6个村民小组,共2429户10189人。⑵对搬迁对象实行“三级梯度安置”。根据群众自身意愿,实行县城(园区)、中心集镇、中心村(养老院)三种安置方式。2013年搬迁的8000人主要集中安置在县城核心区的良瑞小区。2014年实行县、镇、村三级梯度安置,县城紫竹小区等安置5000人,渣津镇津怡小区安置2000人,黄溪等13个中心村安置3000人。①在户型设计上,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县城和集镇的移民公寓安置房有60、80、100、110、120㎡五种户型,人均住房面积35㎡。中心村建设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两种建设方式,每户建筑占地面积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楼层不超过三层。②在特困群众搬迁上,采取差别化扶持。特困群众的搬迁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县通过分层分类帮扶的方式,帮助特困群众完成搬迁:一是敬老院安置。将分散五保对象全部纳入敬老院集中供养安置。对没有购买安置房能力的痴聋傻哑、鳏寡孤独等五保边缘户,也尽量纳入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安置。二是养老院安置。对不符合集中供养安置的农村“三类人员”等特困搬迁户,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在敬老院旁边为其统一建设养老院安置房安置,实行“一院两制”管理。如新建的溪口镇养老院首批48户特困移民已入住。三是分散安置。对不符合集中供养安置的特困户,鼓励他们投亲靠友、分散安置。四是过渡安置。对那些想进城暂时又确无能力购买安置房的特困户,鼓励他们先租公租房,待条件成熟后再按现行政策帮其办理产权手续。五是小额信贷。对在县城公寓房安置但资金缺口较大需要贷款的特困户,由农行和信用部门提供小额信贷支持。六是结对帮扶。对因灾、因病等致贫的特困户,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开展结对帮扶,重点在子女上学、大病救助、就业门路方面给予帮助,提高他们的“造血”功能,确保不留一户、不掉一人。

5、社区管理,精准帮扶。移民搬迁后,管理是重点,就业是关键。一是实行社区化管理。为加强对搬迁移民的后续服务和管理,设立了良瑞社区,组建良瑞小区管委会和社区居委会,从1个安置乡镇、3个搬迁乡镇和房管局等单位抽调10名干部到良瑞社区上班。二是明确管理职责。按照乡级政府的管理模式,成立6个服务中心和8个公共服务机构。将以“人”为主的服务事项归社区管理,以“地”为主的服务事项归原村管理,探索“社区管房、管人、管社会事务,原村管林、管地、管惠农补助”的管理方式。三是开展入住培训。组织有关部门编印了《良瑞小区入住培训手册》,举办了8期入住培训班,对搬迁移民开展了感恩教育,进行了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物业管理、就业指导等方面培训,帮助移民以尽快适应县城生活。四是制订后扶政策。如环卫、保洁、绿化等政府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搬迁户;良瑞小区幼儿园采取公建民营、降低租金、按公办收费标准对外招租优质幼教资源;商铺、超市、宾馆、酒店等优先向移民户拍租;储藏间每户一个,租金每平米1元;物业费以全县最低廉的价格收取;卫计所原有村医待遇“四个不变”;原有村干部待遇“五个不变”;殡葬政策十年优惠等等,确保移民得实惠。

㈢下步工作打算。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努力推动我县扶贫工作从相对粗放式扶贫向集约精准式扶贫转变,从重点扶贫到综合扶贫转变,主动适应新常态,奋力打好攻坚战,确保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加大搬迁扶贫力度,着力在改变山区群众居住环境上求突破。把整体移民搬迁作为减少贫困人口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对不适宜居住的贫困村庄,全面摸清底数,统一群众思想认识,实行精准改变环境扶贫。

2、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着力在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上求突破。始终坚持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理念。按照突出产业扶贫、体现地方特色、选准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实现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支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产业、就业创业,实施精准支持产业扶贫。

3、加大基础扶贫力度,着力在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上求突破。按照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要求,把加快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贫困乡村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先导工作来抓,实施精准改善条件扶贫。

4、加大科技扶贫力度,着力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求突破。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加强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实施精准提高技能扶贫。

5、加大保障扶贫力度,着力在解决困难群体生活救助上求突破。坚持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两轮驱动,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的基本手段,不断完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救助制度,加强特困扶贫对象救助,实施精准特惠救助扶贫。






欢迎光临 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http://bbs.xiushu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