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标题:
“忠勇师”留迹杭口
[打印本页]
作者:
xiushui
时间:
2016-3-16 13:07
标题:
“忠勇师”留迹杭口
卢曙光
“忠勇师”留迹杭口
杭口镇是修水八贤黄庭坚、章鉴故里,居修河上游,不仅以诗书而名世,也以茶叶而享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上连湖广下通江”,距县治义宁城仅二十五华里,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据可查的有,太平天国时期,著名湘军将领、理学家罗仲岳就曾在此鏖战,与太平军副相钟廷生几次交手。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也经过此地,播下革命火种。抗日战争中,日军33师团与国民革命军王陵基部在杭口激烈战斗。而梁华盛是190师师长,1938年夏,奉九战区长官薜岳之令,从湖北挥师武宁、瑞昌,曾途经杭口,广济桥的去留与黄石陂的碑文,至今在民间广为传诵。
关于广济桥的来历,得从杭山的来由说起,“五代时有章姓者仕余杭归,因名其山为杭,故其地遂名杭口,渡水处亦曰杭溪桥。”300多年后南宋章鉴官拜宰相,杭山之名日显。杭溪桥不知建于何时,毁于何时,元朝至治二年(1322),河边只剩一个桥墩,过往行人很不方便。有院僧学文,与章鉴七代孙章克容商量建桥一事,经过多方努力,历经四年修成。有记“石墩凡四,东西相距二十丈,介三环,高四寻,扩三丈许,名广济,示利溥也”。经过近700年风雨沧桑的广济桥,至今巍然屹立,桥面青色水磨石砌成,秀丽而坚固,桥下则流水淙淙、游鱼浅底,桥头古木参天,有如洞天府第,诚为杭口佳景,过往行人赞叹不已。令人扼腕的是在抗战期间,差点被毁,好在梁华盛的及时出现。
1938年武汉会战爆发后,第190师经醴陵、到达修水,前往德安,担负鄱阳湖北端的防务。敌我双方都在排兵布阵,风雨欲来,各个地方都在开始破路,当时修水尚未发生战事,190师经渣津、马坳到达杭口作短暂休整。当时广济桥有二层,檐斜角出、玉砌雕阑的桥顶已被拆除,梁看后非常吃惊,找来当地乡长大骂,并立即叫停。据现年88岁吴文彬先生回忆,当时梁师长说,“一座这么好的古桥说拆就拆,现在日本人还没来,拆了也可以绕道经过,一座桥也无法阻挡日本人,而是靠大家奋勇杀敌。”也就是梁师长的执言,使这座古桥得以保存。至今杭口人口口相传,没有梁师长,杭口这座桥早已不在了。
杭口老街中街头向东一华里,有个叫黄石陂的地方,是紧邻双井的大路,他一面靠山一面靠河,而且悬崖峭壁,高有数丈。路旁矗立一块碑石,高一米,宽二尺左右,下面有基,左右上三方镶有石条。碑文记录了一件令人不幸的事,梁华盛的参谋长,因战马失蹄落崖牺牲。梁师长亲书碑文记叙了这件事,碑文如下:“故陆军少将张君佳烈,年卅七,东北辽宁人,博性沉毅,有谋勇。任职本部,劳积卓著,由湖北出伐,途经赣北修水杭口江边,劣骑后蹶,不幸坠岩殒命,强寇未剪,失我忠英,用书片石,以致哀悼。” 落款是:第一百九十师师长 梁华盛。可惜的是,石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被毁。所幸的是川军后裔杨为勇先生提供线索,当笔者找到现年79岁,且出身书香门第,至今还孜孜不倦读书看报的老先生李亚白,出于对先贤的敬重,对梁师长才华的仰慕,凭惊人记忆,他把这篇文字完整的留在脑海,成就了这份珍贵的史料。同时,从这篇短短的碑文可以感觉到,当时军情紧急,行色匆匆。据当地故老回忆,张佳烈遗体用棺木厚殓后,并未安葬杭口。
梁华盛(1903-1999),广东茂名人。据说,他年轻时常与市井无赖为伴,因此在读中学时被校方开除,经此打击,决定洗心革面,并投考黄埔军校一期,从此走上军人道路。军校毕业后,由排长做起,逐步积功累德升至师长,期间又被保送陆军大学特别班三期深造,其军事素养和学术著作都是黄埔一期同学中的杰出代表。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军事委员会扩建国防军事力量,组建预备军。梁华盛所在师的番号是第190师,并被任命为首任师长。在离开修水之后的会战中,日本海军陆战队对高陇曾经发起过四次强行登陆,但都被该师击退。九江沦陷后,日军继攻德安。第190师此时奉命在东、西孤岭阵地顽强阻击日军20余天,再次让日军尝到苦头。接着,第190师又开赴德安配合友军作战,再次告捷。由于该师代号“忠勇”,“忠勇师”之名就此响遍战区。
杭口老街长不过三百米,自从镇政府二十年前迁往柯垅线上的茅坪后,来往行人逐渐稀落,历经千年的古驿道渐渐被乡村公路所代替。但美丽的杭溪,还在静静的流淌,水还是那样碧澄,芳草还是那样鲜柔,黄莺和小燕还像以前那样叽叽喳喳。古树旁那杨柳婆娑的绿荫里,掩映着乡里人家,鸡鸣犬吠,斜阳炊烟,这是一处诗画般的田园。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却历尽世事沧桑,曾经风云际会,有太多动人心魄的故事。(20160103)
欢迎光临 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http://bbs.xiushu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