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土文学的使命(品书札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0-1-11 08:5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罗聪明 人民网-《人民日报》<br/>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有一个典型的共性是,在诗性的叙事中寻找乡村的仁义性格,同时植入理性的批判,批判乡村的封建、愚昧、麻木、保守、落后,以此传达出作家对于民族文化重构的强烈愿望。最具代表性的是鲁迅的乡土文学系列。到了21世纪,乡土文学表现出更加开阔的胸怀,批判的成分渐渐减退,回归和欣赏的心理越来越多。作家们对闰土、阿Q、祥林嫂这样的农民,不再是鲁迅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而是对于弱者的悲悯,对于农村这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的歌颂,以及对于当代人乡土精神日渐流失的忧虑。<br/>  从主旨来看,朱法元的散文集《沉静的山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与乡土文学的时代进程是吻合的,作者把自己与土地、与农民、与农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炽热的依恋&nbsp;,真诚的乡情。他唱的“山歌”,不是苦难的歌谣,也不是愤怒的控诉,而是热情的歌颂与深情的呼唤。作品也呈现出一种澄净、质朴、明快、轻松的风格。<br/>  文学是负有时代使命的。《沉静的山歌》中有很多篇章注重歌咏自然,关注生态。作者在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一方面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充满向往,一方面对于工业文明的进步带给生态文明的威胁进行了理性的反思,表达作者的近忧远虑。在《观音湖》里,作者说:“愿所有来这里的人们都像朝圣一样,对她崇拜,对她敬爱,精心呵护好这片热土这泓清泉。”<br/>  与20世纪的乡土文学不同,当代乡土文学批判的不再是农村的愚昧,而是工业化中的另一种愚昧:对待自然环境急功近利的开发。这正是追求生态文明的时代所需要的忧患意识、批判精神。<br/>  民俗是乡村文明中最耐人寻味的核心部分。凡是意欲开发旅游的地方,都想从民俗文化中挖掘资源,各种民俗文化节庆活动遍地开花。文学作品也特别喜欢关注奇风异俗,它满足人们一种文化探秘心理。作者以赏玩的心态、复原的手法记述出来,使读者对江西修水这个地方的民风、民情产生美好的印象。作者记录民俗风情不是简单的画一幅画,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民俗心理开掘。比如《小街》,写偏僻的山乡买卖不兴,街口寂寞,原因在于儒家理学思想影响下那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对读书礼义顶礼膜拜,对买卖经商却不屑一顾,以至于轻易不将买字说出口。比如买酒叫打酒,买肉叫剁肉,买布叫扯布,即使如买盐、买烟这类无特定词语取代的,也要叫称盐、拿烟……”这些民俗,反映出乡村在与时代的同步或错位中呈现出来的别样风貌。<br/>  勤劳、节俭、克己、诚信这些优良品质,是上个世纪的普通劳动者身上极为普通的品质,而在当代人身上正在逐渐缺失。《思念无尽》里的母亲,《忆太姑婆》里的太姑婆,《纺车声声》里的三叔婆三叔公等等,都是普通的农民,没有什么英雄壮举,形象也不高大挺拔,却因劳动者的本色而让人心生敬意。作者在赞颂他们的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感恩心,感恩乡亲,感恩乡村,感恩贫穷苦难的生活。即使是对家乡的贫穷落后,也有一种“子不嫌母丑”的挚爱,这是绿叶对根的深情。基于这种心态,作者的“山歌”声调并不高昂,是带着“沉静”的表情,默默流淌于心间。<br/>  作者的经历有些传奇色彩。出身农家,只读过全日制的小学,后来却先后拿到了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现在是著书立说的作家。烧过炭、当过兵,做过工人、民办教师、机关干部,现在是文化部门的领导。他没有忘本,只希望把修水这个地方的好事物、好风光、好名声推出去,把自己的真感情、真性情表露出来。这种纯净的创作目的,使得作者的“山歌”唱得沉静,唱得超脱,不迎合别人,不邀取掌声,只听从自己的内心,只服从乡土文学的使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 8:59:09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11-29 22:29 , Processed in 0.1130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