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标题:
《陈寅恪与傅斯年(全新插图修订版)》
[打印本页]
作者:
xiushui
时间:
2010-6-20 19:48
标题:
《陈寅恪与傅斯年(全新插图修订版)》
再现两个国学大师的时代悲剧
1.jpg
(24.61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0-6-20 19:47 上传
岳南/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治学原则影响深远。
两年以前,岳南所著《陈寅恪与傅斯年》的出版轰动了知识界,引起了极其广泛的热议。
两年以后,岳南在原书的基础上,加入新发现的珍贵资料,深入探讨陈与傅二位大师的学术成果及对后世影响,精心增补了10余万心血文字,使得《陈寅恪与傅斯年(全新插图修订版)》得以面世。
如果说第一版侧重介绍陈与傅的生平事迹,相对缺少思想传记部分的介绍,尤其对新中国之后二位大师人生与思想的介绍略显单薄,那么这个修订版本不但完美地弥补了这些缺憾,更对全书的整体布局、资料引用和叙事节奏等方方面面进行了精心的修订和完善。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初叶成群而来的学术大师中,有些是单打独斗,依靠本身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有的除个人辉煌的学术造诣外,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在学术界维持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前者当以陈寅恪为代表,后者非傅斯年莫属。
陈先后留洋16载,通晓20余种文字;傅乃“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在海外留学7年,与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4年时光。二人学成归国,陈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四大导师”之一;傅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北伐成功后,被誉为“人间最稀有的一个天才”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而“三百年来仅此一人”的“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出任史语所历史组主任。傅、陈二人这一历史性的聚合,开创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令人扼腕的是,随着国共两党干戈相向,这对同学加姻亲关系(陈寅恪嫡亲表妹、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大彩乃傅斯年之妻)的旷代天才,被无情地阻隔在海峡两岸遥天对望而不能相聚。最后的结局是:一个无声地倒毙在台湾孤岛会议大厅,一个默默死于大陆岭南病榻。并世成双的天才之花凋落成泥,只有芬芳永留人间大地。
本书叙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著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生动卓然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与事业追求的心灵史诗,读来感人泪下,怅然叹息。 (樱辑)
相关评论
何兹全(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史学界、国学界当之无愧的天才、奇才和大师级人物。
陈寅恪大师是继《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司马迁之后近1000年来,又一伟大的史学家。
朱大可(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个人传记。对傅斯年与陈寅恪的记忆,打开了被蓄意掩蔽的历史之门。他们在20世纪所遭遇的命运剧变,谱写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哀歌。
梁文道(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作家):“大师之后再无大师”这句话很妙,原来以前的大师都是民国人,至少是民国那时候过来的。然后对比今天,我们就发现,由于种种原因,今天的确缺少大师。
南方朔(台湾作家、诗人、政治评论家、新闻工作者):本书说的虽是陈寅恪与傅斯年,其实是用残损的手掌摩挲过他们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这个板块,予人无限幽思……
欢迎光临 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http://bbs.xiushu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