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标题: 牵手乡贤的悸动 [打印本页]

作者: xiushui    时间: 2011-4-3 10:57
标题: 牵手乡贤的悸动
牵手乡贤的悸动

○张 楚

   慢慢走向陈家老屋,内心有一种与乡贤牵手的悸动。那一刻,时间仿佛有了温度。虽然来得太迟了,无缘赶上乡贤坚韧的一握。但作为陈门五杰的故里人,仍是十分有幸的。

  去了一趟陈家老屋。进山前,心情既渴慕又惶恐,既羞惭又荣幸,总之是一种无由的牵念,一种难言的复杂。一路上多是山路,一条不宽的水泥路曲曲弯弯蜿蜒于两山之间。身旁时不时有衣着朴素的山里人沿路进出,或肩挑背驼,或手提肘挽,多是一付急匆匆赶路的样子。对背着相机不紧不慢赶路的我,并未多瞧一眼,毕竟进山拜谒陈家祖居的人他们见得多了。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最紧要的是如何过日子,怎样设法将山里的柴炭和毛竹卖出去,变换成农药化肥和大米油盐。这些年,山里人纷纷外出,或去县城做工,或出远门打工,读书已经不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沿溪流穿过一段狭长的带状谷地,总算到了竹土段自然村。隔着一片开阔的山野望去,陈家祖居的大屋坐落于两山余脉形成的天然屏障间,前面伸展开大片平整的田畴。远处,巍峨的眉毛峰在云雾中隐现。大屋前,水稻已经成熟,山风过处,金黄的稻浪翻滚。一群鸡雏不慌不忙,在地场里啄食。一块绿油油的菜地,横在田畴和地场之间。墨绿的是密植的蒜苔,灰绿的是青姜,密匝匝绿绸样铺开的是大叶青菜。菜地中间植两道半人高的紫荆篱笆,一条伸向陈家大屋的泥土小径夹护其间。

  陈家老屋坐北朝南,依山而构,屋后倚为屏障的矮山上遍布修竹茂林。正面看去,老屋系一式两幢的大宅院,皆飞檐翘角,颇见气势。一幢为陈宝箴祖父陈克绳所建,右边一幢为陈宝箴亲修。老屋前面,先前是包括现在的稻田和菜地在内的跑马场。至今场地一侧竖有陈宝箴中举的旗杆石,另一侧是陈三立中进士的旗杆墩。麻石旗杆墩高约一米,居中有插杆圆孔。天长日久,圆孔已为泥土填塞,豌豆藤蔓覆满石墩。掀开青绿的藤叶,找来粉笔涂拓,石墩上“光绪主政”四个行书体大字赫然夺目。

  今日窄窄的地场早已不见猎猎旌旗,更不复往昔的热闹,但后人完全可以想见,当年一个大家族在此或诗礼传家、忠厚淳扬,或跑马骑射、壮怀激烈的盛况。群山环抱的竹土段里,潺潺溪流环绕,修竹茂林掩覆,中国自清末至近现代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的显赫家族由此成长起来。

  进得屋宇,但见高大高起的柏木廊柱。或横或坚,错落有致,雕梁画栋,气宇轩昂。足见当时工匠建筑技艺之高。屋宇遵循江南民间传统建筑风格,皆分上下两重。中间由一鹅卵石铺砌的天井相衔接。前后重布局基本一致,均设有偏房、正房、侧室。偏房幽静昏暗,正房宽敞明亮,侧室则短小与过道相连,此外还辟有特殊之用的暗室。两幢大宅院既相互连通又各自独立。整个陈家大屋有大大小小近三十间房,显出当年陈氏祖上人丁之昌隆。

  如今的凤竹堂上,高悬着陈门五杰的黑漆木刻画像。只是眼下早已人去楼空,此间独留寂寞绕梁。正是斯人去也,风尘去也;唯山还在,水尚流。少了尘世的嘈杂和喧扰,很幽静,也很落寞。不禁让人生发“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之叹。在各房各室间,我来回踟蹰。从临窗之台到望月天井,从烟熏的老墙到虫蛀的梁柱,从厢房浮刻花纹的扇面到楼梯间老朽的木板,我努力搜寻着,试图找寻当年屋主留下的某些痕迹,从中发现一个文化世家长盛不衰的秘密。只是时世更替,人事变迁。历史即便不被掩埋,也多被岁月之手弄得面目全非。

  伫望着厅堂上先贤的画像,我脑中掠过一个疑问:积弱的晚清,陈宝箴挈子三立,从这里出发,为何再也没有回来过?即便散原(陈三立自号散原)老人曾卜居庐山,庐山与故乡可谓咫尺之遥哦。是时世的艰难与动荡岁月的阻隔,还是因着追寻超拔的理想志向而无法停下跋涉的脚步。

  “桑条麦垄接比邻,社酒家炊丏路人。风俗尚如他日否?凭谁细问故园春”。变法失败,由长沙随父谪居南昌,晚年漂泊金陵、北平的散原老人一生故园情深。其子寅恪日后归葬庐山,生前怀抱的亦是一腔游子情怀,“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一个家族几代人浓得化不开的故园梦,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陈小从先生回到故乡终于得以实现。竹土段里陈家族人家家张灯结彩,户户鞭炮相迎。陈小从先生热泪盈眶,百感交集中挥毫写下:“户户爆竹迎,人人笑语亲。深愧远游子,归来作上宾。”

  这些年,只有一位复姓欧阳的老人领着家人在此守护老屋的宁静。我深为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守护陈家老屋的义举所感动。从老人身上,我分明感觉到,穿过老屋厅堂的风,正悄然送来一个文化世家过往岁月的绵长气息。

  忽然,小径那边传来放学的孩子奔跑嬉闹的声音。孩子们背着红红绿绿的书包,暖暖的秋阳中,远远送来孩子的欢笑。我想,这些孩子,无论身体里是否涌流着先贤的血脉,只要日日经过陈家老屋,便是一种幸福了。








欢迎光临 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http://bbs.xiushu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