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87|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莫言夺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成中国第一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2-10-11 22:4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上7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陆本土作家。至此,自8月国外博彩公司公布赔率以来,种种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猜测的争鸣也终于偃旗息鼓。

2009年,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进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视野。2012年8月欧洲“全球博彩”公司(Unibet)公布了诺贝尔文学奖预测获奖名单的赔率,莫言以1赔5.5位列第一,而日本诺奖热门村上春树则以1:8的赔率紧随其后。莫言赔率第一,引发国内外媒体及作家热议。瑞典最大日报《每日新闻》、德国《波茨坦新闻报》等外媒纷纷表示看好莫言,而麦家、崔永元等国内文化界人士也纷纷力挺。针对“被诺奖”,莫言专心写作,不发表任何看法。而8月25日,作家张一一又造谣声称莫言贿赂诺奖评委马悦然。莫言发微博反击怒斥,并在此后拒谈诺奖。

多年来跟踪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并出版相关著作的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旅瑞华人作家万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瑞典文学院很久以来就关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汉学家马悦然被选为文学院院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学院需要有精通中文的专家来准确解读中国。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而其由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女士翻译的巨著《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国际书展上被隆重推荐。莫言此次得奖,可谓众望所归。

回望坎坷诺奖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献媚?贿赂?诺奖青睐却引“《蛙》”声一片

2009年,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进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视野。然而,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造的这第11部长篇小说《蛙》,在先后获得茅盾文学奖和诺奖青睐之余,却被人指责,说小说中的日本人暗指大江健三郎,这是在讨好诺贝尔奖。对此,莫言表示:很多人说我是向洋人献媚,好像中国作家一个个都是被诺贝尔搞得坐立不安,今天去献媚,明天去示好,这怎么可能呢?你知道他喜欢什么?再一个难道文学有配方吗?我能知道吗?

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栾梅健认为:莫言挖掘了计划生育主题,而西方又对中国的这种举措存在很多歧视和误解。莫言从一个辩证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这样文学主题是比较受欢迎的。

8月25日,媒体又爆出作家张一一声称莫言贿赂诺奖评委的新闻。张一一在微博上表示:“2012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赔率高居第一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大伙儿知道‘指鹿为马、道貌岸然、一点儿也不能让人心悦诚服’的诺贝尔文学奖资深评委、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翻译莫言的《红高粱》、《丰乳肥臀》、《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四个作品收取了多少的好处费吗?”

在受到攻击后,莫言按捺不住愤怒,发布微博回应造谣:“针对张一一在其微博上传播的谣言,本人郑重声明: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在瑞典只出版了三本书:《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劳》,三本书的译者均为陈安娜。我对造谣者深恶痛绝,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并对蒙受不白之冤的马悦然先生深表歉意。”至此,沸沸扬扬的“贿赂门”事件才终于告一段落。

▇ 赔率第一“被诺奖”,淡然闭关作新篇

成立于斯德哥尔摩的欧洲“全球博彩”公司(Unibet)今年8月公布了诺贝尔文学奖预测获奖名单的赔率,莫言以1赔5.5排在第一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以1赔8排在第二位。荷兰作家赛斯·诺特博姆、意大利作家达西亚·马莱尼和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奥茨并列第三位。从该公司押宝的历史成绩上看,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帕慕克、2009年的赫塔·米勒,以及2011年的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都曾被Unibet相中。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说着,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很值得一看。

与此同时,国外媒体也对莫言热情追捧。瑞典最大的日报《每日新闻》9月25日以“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热门”为标题,专门介绍了莫言、村上春树以及美国民谣之父鲍勃·迪伦等人的情况。德国《波茨坦新闻报》10月8日以“莫言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的希望”为题称,这是一个伤口,每年都会受伤,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中国人赢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虽然高行健获得过,但他是以法籍华人的身份。不过,这个伤口在未来一周内很可能愈合。德国《图书报道》则认为,今年将是一场“亚洲的竞赛”。法国《世界报》称,两名亚洲作家最有可能获得本次文学奖,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情况下,这个奖的竞争意义很特别。不过,也有瑞典媒体认为,上述预测只是在文学奖公布前的一种预热和调侃,不能当真,历史上在博彩公司排名第一位的候选者很少得奖。

针对赔率第一,莫言始终不愿谈起这个话题,他曾说“忘掉所有的奖项是作家最高的选择”。在接受采访时,他也表示:诺贝尔奖毫无疑问是影响最大的国际文学奖,但在它的历史上,也确实有很多作家缺席,像托尔斯泰、卡夫卡都并没有获得这个奖项。而获奖作家里面,有的人的作品也并不是我们都很钦佩。为什么我不愿意谈这个话题,因为一谈马上就会有人来攻击,很多人在批评中国作家有诺贝尔焦虑症,对我这种批评就更多了。

莫言签约的出版公司,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黎明说:“他不是特别在意,(只是)觉得作家成为博彩业赌注很有趣。莫言是个低调谦和的人。莫言自己也从不提诺奖,作家不是为了获奖而写作。”陈黎明称莫言已经回山东高密写新的作品,面对大家那么高度的关注,莫言很低调,“想安心写作品”,在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出来前,不接受采访。


莫言难能可贵地坚持着自己的写作立场,从《红高粱家族》到《檀香刑》、《生死疲劳》、《蛙》,在以英、法为主流的阅读市场中,莫言的作品是被翻译最多、最精准的华语文学作品。莫言签约的出版公司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黎明认为,莫言用国际化的措辞,构思,来书写中国化的内容,使得外国文学家“能看懂莫言书中一些意义,能接受他的表达方式”,因此莫言备受青睐。《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则分析称:在欧美国家,一般而言,中国作家得到认同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莫言的作品在国外出版之后,得到了核心文化圈的认同,莫言作品的丰富性被更多人所知。或许,这就是莫言今年离诺奖最近的主要原因之一。与莫言和村上春树都打过交道的、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就曾预言说,“如果继我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文学奖,我看好莫言。”法兰克福书展总裁于尔根·布斯也曾说:“在很多西方评论家眼中,莫言是有希望获得这一殊荣的中国作家。”


在莫言和村上赔率榜上有名的消息爆出后,麦家、崔永元等都曾表示过希望莫言此次能够获得诺奖。其中,最有趣的还要属因翻译村上春树作品而闻名于世的林少华,他调侃道:“如果村上春树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于我个人也有好处,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还是更希望莫言能得奖。”

实际上,今年和莫言一起位于前列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已经连续多年处于各大博彩公司赔率表前三。此外,中国诗人北岛也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这个名单里。因此,不少作家学者也呼吁广大网民理性对待诺奖及诺奖赔率。马悦然(诺奖评委)在复旦座谈时曾说:诺贝尔文学奖,就是瑞典几个看不懂欧洲以外文字的70岁以上的老头子,按照他们独特的口味评出来的一个奖,不必太重视。中国人之所以这么看重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本身太歧视文学了。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认为:鉴于诺奖评选过程十分严格,从未提前解密,当前对于莫言获奖的各种猜测更多是一种新闻炒作,对颁奖本身没有太大意义。对于中国民间和舆论对今年诺奖表现出的极大热情,周宁认为,这反映出一种急于被西方主流文明认可的心态。中国人愿意把诺贝尔文学奖看做是一个代表最高级别认可的奖项,因而产生对它的崇拜,这就可能走进误区。我们应保持心态平衡,得不得奖绝不影响中国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学者看《蛙》

▇ 童庆炳:直面计划生育,充满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张力

媒体把《蛙》定位为计划生育题材,就像以前的农业题材小说、工业题材小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宣传策略。但计划生育是一个不好把握的题材,它存在一个人文关怀和历史理性之间矛盾的问题。从历史理性的角度,国家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的国策是没错的,但是从人文关怀这个层面上考虑,这又是令很多人特别是农村人无法接受的。面对这个题材,莫言的处理是非常巧妙的,他依然把小说写得很精致,巧妙之处在于他以给日本友人写信的方式来讲述姑姑的故事,以及与计划生育相关的事情。因为是写信的方式,他不可能和盘托出,他要适可而止,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段惨痛的历史,同时又进行了淡化的处理,让人文关怀和历史理性之间有了张力。同时也正是因为采用这种写法,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作品的冲击力。我觉得要真正面对这段计划生育史,应该有一些更残酷的东西,一些突破人性底线的东西,而《蛙》写得还不够深入。

▇ 梁振华:蛙——孕育生命的意象,考量民族对生命的态度

《蛙》的题目十分有意思,在剧本部分作者通过人物之口说出了为何以“蛙”为题,从青蛙到女娲,女娲造人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认为蛙是高密东北乡的图腾。在现实中,蛙是壮族的图腾,象征人类强盛的繁殖力和生命力,这也是剧本中蝌蚪关于精子精彩对话的内蕴。计划生育是传媒宣传小说的一种策略,作品根本不是仅仅写计划生育的,我觉得它有更宏大的意图,它写到的是孕育生命。这里面有几个层次的孕育生命,莫言找到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即妇科医生姑姑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孕妇、孕妇的丈夫、孩子的角度,从妇科医生对生命的客观、冷静的角度出发,描述若干个主体对生命的态度,包括孕育者、职业接生人对生命的态度,但更宏大的意图在于时代、社会对生命的态度。依据人道主义观点,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恰恰在中国这个独一无二受到了质疑,把时代历史对生命的态度最终指向一个民族对生命的认识。

▇ 张清华:由宏大叙事转向历史横截面的小动作

我们知道,莫言过去的很多大作品给读者带来很强烈的冲击,来势汹汹,主题和结构都是很宏大的,时间跨度是很长的,从《透明的胡萝卜》、《红高粱》到《丰乳肥臀》都是如此。特别是《丰乳肥臀》,讲述的是一个世纪的完整历史,《檀香刑》则是关于中国现代文化的重大主题,《生死疲劳》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农民被各种政策不断折腾的历史,这些小说都有一个很大的决心和抱负。而读《蛙》,我感觉到莫言的求变思路,这可能是一个作家创作到一定程度、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他想来个小的动作。我认为这部小说的动作偏轻了些,它故意使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段来写小说,正像莫言所说,这是一种“节制”。相比于此前小说从头至尾的紧凑、饱满、大气磅礴,刚开始阅读时我觉得这部小说写得很松弛;待读到三分之二时,小说叙述开始紧张起来了,节奏加快,情感的浓度加强,作品的力量也显示出来了,其对当代中国一个大的文化问题、社会问题、一个关于生命的话题的强烈关注,对历史创伤的关怀,试图进入历史的决心就凸显出来,所以我觉得小说越往后读越感觉到好,这是我个人的阅读感受。

莫言其人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12-10-11 23:09:31 | 只看该作者
章诒和:“中国作家需要的不是奖项,而是修理自己,从堕落贪婪中爬起来,关怀社会,埋头写作,奖项并不重要。”
3#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12-10-11 23:13:38 | 只看该作者
蒋方舟:莫言获奖对中国青年写作者是很大鼓励
4#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12-10-11 23:16:33 | 只看该作者
莫言接受白岩松采访称感谢成长地给予创作源泉
http://v.qq.com/cover/c/ci84i2lysjz84wb.html?vid=y00114v64y1
5#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12-10-11 23:20:15 | 只看该作者
鲁迅:自谦水平欠佳,拒绝被提名
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饥渴程度,人尽皆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最关注的一项诺奖无疑是文学奖。几十年来,各种中国人险些得奖的传闻不绝于耳。传播这些留言,可能也是国人发泄诺奖欲火的一种方式。以下留言,信不信由你。
  传闻一:1927年,有瑞典人想提名鲁迅为诺奖候选人,被鲁迅坚决拒绝。当时鲁迅的回应是: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
6#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12-10-11 23:21:17 | 只看该作者
老舍:自沉太平湖,导致“第二名”川端康成获奖
传闻二:1968年(最开始的说法是1966年),中国正值“文革”。而老舍就在这一年获诺奖提名,到了最后五名决赛名单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老舍第一。但传言老舍已经去世,瑞典方面多方打探老舍下落,按诺奖规矩,只授健在者,不给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决定在剩下的四人中重新进行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给一个东方人。结果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7#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12-10-11 23:22:15 | 只看该作者
沈从文:多活半年就能拿到诺奖
传闻三:这是相对靠谱的一个传闻,因为叙述者是诺奖评委马悦然。他对记者说:“1988年沈从文肯定会得到文学奖。1988年的5月10日,龙应台女士给我打电话,她问,“你听说沈从文去世了吗?”我说没听说。我就给李辉打电话,他是一个专门写文化老人的记者,我请他打听清楚,沈从文到底是活着还是去世了。他就告诉我沈从文真的去世了。我记得那是1988年5月10日。要是沈从文活到10月份就肯定会得奖。沈从文的去世对我来说是最遗憾的事情。”
8#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12-10-12 00:19:59 | 只看该作者
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
9#
袁践 发表于 2012-10-12 08:13:56 | 只看该作者
外国人过不得意,发一个他,我们都不知道他写什么,他能经得起时间考验么
10#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12-10-12 11:03:06 | 只看该作者
11#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12-10-12 11:14:00 | 只看该作者
莫言因文革辍学务农 少时当作家为娶石匠女儿

  提起莫言,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电影《红高粱》里那些色彩鲜艳的画面和黄土地上张扬的生命力,那里就是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高密不仅仅是莫言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更是他几十年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一直苦心构筑的文学故乡。他的小说创作几乎从未离开高密,那是独属于他的文学王国。他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延伸。

  从辍学回家的放牛娃到享誉世界的名作家,莫言的文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一步步探索出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小时候

  小学辍学务农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莫言的文学道路并不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

  小时候在家乡上学时,莫言的文学功底很好,作文写得非常漂亮,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诵。1967年小学五年级时,他因文革和得罪别人被迫辍学回家务农,当起放牛娃。莫言曾说,他小时候之所以想当一个作家,就是想一日三餐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就是想娶石匠女儿当老婆。

  当兵时

  投稿屡遭退稿

  长大后,20多岁的莫言离开家乡当了兵,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那时,他又拿起笔开始写作,作家梦在这个年轻人的内心再次熊熊燃起。当时,莫言写了很多作品,向全国报纸、杂志投稿。他一般都选择地市级刊物投稿,而不是大报大刊。

  每次莫言都满怀信心地把厚厚的稿纸装进信封,之后开始漫长且充满希望地等待,最后等来的往往是破烂不堪的退稿信封,里面最多塞上一封编辑部铅印的退稿信。

  1981开始发表之路

  1981年的一天,莫言收到一封保定市《莲池》编辑部的信,他发表了人生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同年,他的女儿管笑笑出生。

  1984年秋天,尚不知名的莫言得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著名作家徐怀中先生的赏识,进入该系学习。军艺的学习对莫言的创作影响巨大,他曾说:“军艺使我的创作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我明白了只有跟别人不同,才有可能冒出头来。”

  至今,莫言共发表了80多篇短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出版过5部散文集、一套散文全集、9部影视文学剧本,以及两部话剧作品。他的作品还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瑞典语、俄语、日本语、韩语等十几种语言。

  1985形成自我风格

  1985年,莫言发表了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赢得全国性声誉,这成为他的成名作。这部小说与短篇小说《枯河》是姐妹篇,都有莫言少年时期当童工的惨痛记忆。1967年,12岁的莫言在工地旁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的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进行批斗。他在毛主席像前痛哭流涕,申明再也不敢了,回家后又遭到父亲的毒打。

  《透明的红萝卜》属于莫言探索和逐渐形成语言风格的作品,此前他的十几篇短篇作品都可以看做是摸索和积累。《透明的红萝卜》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忘的“黑孩”形象。莫言曾经说过,如果非要在他的小说中找一个原型,那一定是“黑孩”。他说:“《透明的红萝卜》发表后,我感觉过去几十年在农村积累的素材、我本人的经历都可以变成很好的小说。”

  1986引起文坛轰动

  在军艺的两年里,尽管白天要上课,但莫言还是写出了80多万字的小说,其中包括《红高粱》。小说《红高粱》1986年发表后,在文坛上引起震动。

  莫言把《红高粱》电影版权以800元卖给了当时的摄影师张艺谋。电影由姜文、巩俐主演,1988年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引起世界对中国电影的关注。电影里,余占螯在红高粱地里拦路打劫戴凤莲,这场戏就在莫言的家乡取景拍摄。另外,导演霍建起把《白狗秋千架》改编成了电影《暖》,里面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概念。

  1995身处风口浪尖

  在写完《红高粱》系列之后,莫言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38岁的莫言在1993年推出了长篇小说《酒国》,那时下海大潮汹涌,文学遭遇冷落。莫言闲居在高密家里,有充分的时间构思和斟酌作品。

  1995年春天,莫言花83天完成了他最具争议的作品《丰乳肥臀》。洋洋50万言的小说因内容尖锐而引起轩然大波。在他获得“大家文学奖”10万元奖金后,各种冷嘲热讽接踵而至,批判、挖苦源源不绝。但也有人说这是一部杰作。对于争议,莫言曾说:“我觉得你可以不看我所有的作品,但如果要了解我的文学世界,你应该看看《丰乳肥臀》。”这是莫言一部总结性的小说,从此,他结束了从《红高粱》开始的高密东北乡家族小说的写作。

  2011获茅盾文学奖

  《丰乳肥臀》后,莫言暂停了小说的创作,期间写了《红树林》等影视剧本,还创作了很多散文等。直到1999年,他连续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四部中篇小说,由此重返小说界。

  此后几年,他陆续出版了长篇小说《四十一炮》《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至今已经出版了11部长篇小说。其中,2009年底出版的《蛙》于2011年8月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后期的创作速度越来越慢,因为他希望每一部作品都有些新的变化。在文学的道路上,莫言在艰难而又幸福地跋涉着。当年在《莲池》上发表《春夜雨霏霏》的那位20岁出头的青年战士,已经成长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

  大事记

  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

  1976年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硕士学位。

  1997年调至《检察日报》工作。

  2006年,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莫言以10年3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第20位。

  2011年8月,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11月受聘请为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2011年11月24日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2年5月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2012年10月11日获诺贝尔文学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6-8 10:20 , Processed in 0.1450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