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入选“省非遗”却难以为继 本土民间老戏曲 拿什么拯救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4-4-16 11:19: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入选“省非遗”却难以为继 本土民间老戏曲 拿什么拯救你?
: Z9 x5 c# ]- ?
9 B6 n& H4 T  t' n# G( G! {( }" M% _8 I. U/ ^5 I
5 N& W/ X8 u6 y: Q) \
' s3 T" w' ^% L$ K
  生角演员在练习压腿   图片由新华社记者周密摄7 k( n* E; N7 |% F/ B
8 q" \$ a( C2 u5 a/ Z2 t
) J0 C4 J  G- y) }
  我省有48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专项资金拨付一直停留在400万元;云南、安徽等省份都在一千万元以上。“省非遗”之一的宁河戏,受保护政策未成体系、扶持资金缺口大、剧团难以为继等因素影响,濒临失传
4 q9 G% B% N; R( }  
& J7 F' y. J! K0 c$ X# I( C$ N5 _  4月2日晚,修水县大椿乡西联村广场比以往都要热闹些,该县最大的宁河戏剧团正在现场演出经典剧目《红鬃烈马》的上本“彩楼配”,数百村民慕名来看戏。3 x- w7 Z) W; @0 k

- s9 C; j! p; J3 k% O1 ~  捧场的人虽然多,但是戏剧团副团长周福华的心里却七上八下,因为这是戏团今年接到的最后一场邀约。什么时候会有下一场演出?已负债9万元的剧团何时才能重新焕发生机?关于这些问题,周福华心里一直在打鼓。
# U6 J) T9 K3 I4 q: V" [! J/ _: H: d0 l7 X) T' q6 \# }0 c
  宁河戏起源于修水,迄今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存剧目达400多种,是我省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2008年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受保护政策未成体系、扶持资金缺口大、剧团难以为继等因素影响,宁河戏濒临失传。有专家认为,宁河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很大,政府部门应该重视并抓紧申报,为宁河戏争取政策。
: o9 X) @2 k; D% T6 F3 d+ T8 Y9 \$ u- C( o( Z0 d
  村民集资47万元& q1 }5 |: Y% l9 z0 N
  三元班重出江湖8 d) u# |/ k5 [  J4 K. u
3 s2 g" }0 @9 ]- @
  周福华所在的宁河戏剧团名为三元班,此团在修水影响力大、受众群广。据修水县史料记载,公元1567年,三元班成立并开傩演戏,宁河戏由此诞生。在三元班的影响下,到万历年间,修水先后成立了春林、凤舞、同庆等班社,戏班非常活跃,到乾隆年间出现了著名的“宁州十八班”。
$ E) b4 m& F1 l* |4 Z+ V6 V  现存史料显示,有着447年历史的三元班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有传承记录。周福华告诉记者,他这一代的三元班是有记录以来的第7个科班,成立于2012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宁河戏逐步没落,学宁河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周福华说,新三元班成立之前,剧团人才青黄不接,当时最年长的70多岁,最年轻的超过50岁,演出不多。为重振宁河戏,他与原三元班生角刘荣华、鼓师刘新华和戏迷刘义茂等人决定重组剧团。, M; A) r: h$ o0 K! D

2 p4 c7 j& {7 o- t9 A  重组三元班宁河戏剧团组委会成立以后,在陈坊村和义坑村近千户村民的支持下,新的三元班成功筹款47万元,招收年轻演员20余名,并添置了设备,最终得以重新搭台唱戏。“村民们的自主集资从几十元到几百元几千元,在外务工创业的企业家也慷慨解囊。”忆起当初筹款时的情况,周福华很感慨:“乡亲们对宁河戏的热情坚定了我们的信念,宁河戏一定不会在我们这代人手上失传。”
% F: V0 d6 G0 h, R& i4 r) W
8 c; E& r3 q# O* y  B+ }9 |( I! Z* B  短暂辉煌之后1 D( l! q7 Y. ]) j! S
  剧团又面临困境9 O. a; w6 F4 s( f. C+ W9 l; \

, @7 M) `$ Y5 D& w# E9 Q% L( p  从2012年到现在,新的三元班在省内外都留下了演出足迹。除在西港镇、马凹镇、大椿乡等修水县周边乡镇唱戏外,三元班还曾赴九江、北京、湖北崇阳、湖南平江等多地参加展演。记者了解到,3年来,三元班给宁河戏迷带去了大大小小300多场演出。
8 ]* M$ j4 g1 c
* h: P5 z  U! g  剧团赴各地演出,服装、道具等花费是必不可少的。7000元买字幕机、3.2万元购音响和无线话筒、5万多元定制48平方米的活动舞台……几年下来,虽然邀约单位会给剧团演出费,但是更新服装道具、给学徒发工资等支出渐渐让剧团在运转上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 @9 T% h. w6 L, F0 K1 E

2 n  Q% U4 T  a6 t  周福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剧团有32个人,每年大约有80场演出,每场收费3000元,一年总收入不到25万。每场演出支出外联费、搭台费、化妆费等,除此之外,一场演出下来,台前幕后25人左右的戏班子最后得到的劳务费约2000元。在没有演出的日子里,剧团请师父教戏,演员练功、彩排,产生的所有费用都慢慢成为剧团的压力。    ( n. X% W' s) [7 Z& x( a; N/ u
: }& l* X3 Y1 j8 E6 F0 g0 \) w
  据悉,三元班所接的演出均来自民间,政府购买的几乎为零。由于附近乡镇在外务工人员多,每年春节前后村民返家的3个多月时间里,三元班才比较容易接到演出邀请。在演出有限、市场受限等现实问题面前,三元班的生存遭遇挑战。截至目前,三元班负债9万多元。4月2日演出完毕之后,该剧团的演出安排表上已没有新的戏约。继续排戏意味着增加剧团负担,为节省开支,三元班负责人决定暂时解散戏班。解散之后,剧团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但是,在解散之前,剧团成员答应团长,人散团不散,以后若有演出,大家肯定会再回来。- O4 n$ W9 _+ C& |1 W8 m; k

) W; m# N3 M* v3 v: O+ V  政府力不从心6 l! Q9 r) f$ S* y
  以后或有突破
2 i1 _' ]5 ]( T# L% y
; b$ A- A) ~- M  今年16岁的方思是三元班的新演员,2012年进入剧团后,她主攻正旦。结束今年所有的演出之后,方思和剧团十几个新演员都离开了修水,目前在深圳找工作。“我们都很想回去唱戏,希望剧团能尽快接到演出。”4月15日,方思通过电话告诉记者,以前每次演出时,台下的观众都坐得很满,她很怀念当时在台上唱戏的感觉。“我们剧团的人会尽量在一个地方打工,因为以后如果有机会再唱戏,大家重新聚起来更方便。”% A0 e3 x! |+ d- J# g* k
# |5 g" G5 ?; _- h& u* C
  新三元班成立以来,维持剧团运转的费用主要来自村民当初的集资以及演员后来的演出费。作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河戏能否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加入“农民看戏,政府买单”名录?对此,修水县文化局局长戴嵩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政府购买的演出大多与政策宣传相关,三元班暂未列入送戏下乡的名单。
( z0 {* z# x& l2 r8 R  h# B6 R% {: M
: n  M+ @) {! m" m  K9 U  m  据介绍,修水县大概有6个宁河戏班,和三元班一样,所有宁河戏班都因种种原因面临生存压力。为保护宁河戏,修水县文化局目前正在筹备宁河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相关的文本和影像光碟制作正在进行中。5 M& }) ^4 k# ]/ I# r' J: i3 a

- f7 f+ M, i0 |0 u' d& y  此前,修水县未设专项资金保护宁河戏,明年起,情况或有所改变。戴嵩青透露,修水县拟启动文化发展基金,今后,该县每年都会拿出30万元用于宁河戏的保护和传承。届时,包括三元班在内的所有宁河戏班都有机会获得扶持资金。目前,该计划已报修水县人大审批。与此同时,修水县政协今年也将就宁河戏的保护进行专题调研。" k6 o2 s" b  @. d7 W1 O7 [3 k! B
& u% W! f5 @) w
  抓紧申报国家“非遗”
: K# Y, e3 Q5 l. t2 O  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u4 }) h% v9 S2 ^) j& q) J
  _( X7 H3 ?1 V
  记者从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获悉,从2005年开始,我省启动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的专项资金。本年度的资金数额为400万元。但是,截至目前,我省有48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按照规定,每一年只有60多个项目能获得资助,每一个项目的资助不到10万元。“2008年的时候,省里给宁河戏拨了6万元保护资金。”社会文化处工作人员坦言,从2009年开始,专项资金就一直停留在400万元,但是获批的新项目却越来越多。" {! v; p; h* q
5 j7 O/ [0 c5 H: S, P4 y
  “新项目没有获得资金之前,老项目想争取第二批拨款要等很多年。”该工作人员介绍说,与云南、贵州、安徽等传统戏剧资源丰富的邻省相比,我省对“非遗”的扶持资金缺口较大。“云南、安徽每年拨付专项资金都超过千万元,与之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k4 Y% ~$ y: O8 X0 I% s- z6 m3 T
" G# u8 \0 E, y5 v, j  C
  有数据显示,自我省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以来,已有4批共计46项传统戏剧成功入围。此外,其他九大类的“非遗”名单也在不断加长。亟待保护和抢救的对象在增多,相应的扶持资金能否增加?对此,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回应称,我省针对“非遗”的保护资金起步并不晚,从2005年到2009年,相关拨款已由100万元增至400万元。近年来,拨款数额虽未增加,但在财力和“非遗”保护需求都增加的基础上,省财政厅会考虑提高补助。
9 \- v3 ~" k4 b$ F1 c9 d; g+ J5 \: L4 R6 }; G* L: I! j
  对宁河戏的发展,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万叶关注了多年。在他看来,找企业合作拓宽市场、培养传承人才等都是保护宁河戏的路子,但是,政府若想抢救宁河戏,当务之急是为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叶认为,宁河戏不仅历史悠久、剧目丰富,而且有着良好的观众基础,完全有资格与我省的赣剧、弋阳腔、西河戏等一样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河戏如果入选了国家‘非遗’,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和资金都会随之而来,宁河戏班也会随之迎来发展的春天。”
9 Q4 b; Q0 g' H+ E) n+ f# l
4 n& ~# {* T' r( b5 q# W5 h$ j  万叶指出,对民间古老戏曲而言,在申请国家“非遗”之路上,收集文本资料和制作影像光碟是重要环节,政府部门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宁河戏要想走出“深闺”,获得更多的关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缺一不可。
! e7 ^2 [3 b& f7 u+ i  本报记者 万仁辉
; k- A% s0 A- S- ^
1 A3 g9 q  n6 `* @+ n
5 _8 {  `+ b. 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5-2-5 14:05 , Processed in 0.1280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