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 F% w" K: a; C& m& |5 p
“《北京日报》看修水”之《魂兮归来》
$ P' k. d5 A3 w+ z0 b5 _% h) r7 `
2 v7 h! i3 ^( R4 H* K) U+ g
- I; z; ~/ U5 o& O+ g' h% y 碧云天,艳阳秋。穿过已收割完稼禾的田垄,看见林木扶疏掩映下的两栋砖木乡舍。如果不是路旁立着的石碑标明是陈宝箴、陈三立旧居,想不到这是当年挥斥方遒变法图强的领袖人物的出生地——“凤竹堂”。
# P) d/ O3 H' A+ |4 z' T; H4 c+ y2 B+ i/ X% {' G* a/ t
空旷的天井,斑驳的窗棂,似乎在娓娓细语:魂未归故土?归去来兮,云胡不归?落叶应归根,旧居仍在,主人的魂魄却再也没有归来。青草萋萋,故土殷殷,却未安一抔黄土。
5 o' u" j. g9 ~- i& G* C3 }
; I R( V: `3 m- n! U 当年,陈宝箴、陈三立父子是怎么走出大山去赶考的呢?走陆路?乘舟船?这皆是历尽艰辛的劳顿。一去迢迢,宦海沉浮。1895年,陈宝箴任湖南巡抚,举家迁往长沙,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Z( x4 M" }; |4 A( k" ~
. K# I, A5 J. q
他们的祖先从中原一路迤逦、沐风栉雨,先居福建上杭,从六世祖举家沿着长江到达这里安居,耕作、读书、行医,繁衍后代。不屈不挠、百折不回成为客家人的典型性格,追求理想、坚守道义成为客家人的执着信念。/ P7 ?. J" i4 F5 p
& x9 _, Q, J. \( d1 L 陈氏父子考中科举,进入仕途,没有走很多官僚升迁发财、光宗耀祖的道路。单看他们的祖居,几乎没有改变模样,只是陈宝箴后来回乡修建了毗邻的新屋。考中科举按规定由官府出资立旗杆,现在仅存一座旗杆墩。沧海桑田须臾一瞬,不过百岁光阴,石头也历经磨蚀,依稀可辨刻有两行楷书大字:“光绪乙丑年主政陈三立”。但,人或为过客,石或为齑粉,青史却留镌了他们的姓名。
! \( H- K Z" V* Q, R$ g- N* [9 W5 c, D, b
陈宝箴,戊戌变法的领袖,率先在湖南巡抚任上推行新政,一时俊彦如黄遵宪、杨锐、刘光第、谭嗣同、熊希龄、梁启超等,齐聚长沙一隅,“或试之以事,或荐之于朝”,创立时务学堂、算学馆、湘报馆、南学会等维新机构,创办近代科技和官办企业,如洋火、蚕桑、工商、水利、矿务等局及轮船公司、武备学堂,开风气之先,“治称天下最”。杨、刘、谭被荐于光绪皇帝身边,为军机章京,直接参预变法中枢机要。陈三立过去人们只注重他清末同光体诗坛领袖的名声,实际他一直协助父亲招贤纳士,参与筹划。有痛于清代官场腐败,从吏部主事职上以侍父为由,请辞在长沙巡抚衙门父亲的身边,利用他位列“清末四公子”的身份穿针引线,联络四方。所以百日维新之举,慈禧太后视陈氏父子为主谋欲除之,下谕:“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实属有负委任。陈宝箴着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伊子吏部主事陈三立,招引奸邪,着一并革职。”(《光绪朝东华录》)
8 V+ [9 s9 n+ {! f, w% X% k1 o. U2 x4 o+ g) G; d! W0 i) T
修水的阳光很明媚,温煦着人的心扉;修水的秋风很温柔,吹拂着人的联翩思绪。我穿行在旧居连通的居室中,往返留连,面壁沉思:陈宝箴为什么被削职后不回到故里而回到南昌呢?* R4 z. I% R: b, W$ w& p) @+ g4 J1 M
3 d% i m: F. {" `: [
落叶归根是那时人们的归宿,哪怕死在客地也要尸归故土。陈氏父子所尊崇的乡贤,且奉为诗文宗伯的黄庭坚,逝于广西宜州任上,四年后仍由子侄将灵柩千里迢迢归葬修水双井故里。
. U& q/ I! u% u" f3 b
( m8 b4 l2 l% I) t5 d a) _ 陈宝箴不思念故乡吗?西太后要斩尽杀绝维新党人,秘密派出亲信率兵弁疾驰到南昌西山“崝庐”,“赐死”他,并割下喉骨向西太后复命。他的魂魄宛若游丝,当时他想到了什么?青山依旧,故土迢迢,也许这永远是一个谜。$ i: g/ L7 e/ E$ T/ j0 o
' I3 f* C8 ~" N+ ?/ n5 _5 Y, W 如果选择仕途,陈宝箴会有很远大的前程。光绪皇帝一直感念不忘他的国是陈策。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对国事蜩螗忧心如焚,情之所致往往失控: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火烧圆明园,时陈宝箴正在酒楼与友人谈及时势,遥见西天火焰遮光,痛彻肺腑,竟欲跳楼。被友人抱住落座,复捶案痛哭。李鸿章签马关条约,他亦痛哭大呼:“无以为国矣!”8 |. m0 B' e* Q; D& G) l4 T
6 K% S. `+ d; O8 B7 d6 B- p+ N8 t 他对亲人一往情深。被褫夺顶戴后,返回妻子已停灵一年的长沙,扶柩于南昌,于城西葬墓,其侧筑居室曰:“崝庐”,楼上可与墓相望。他本想放鹤于墓旁,澹游于山水,但西太后仍然没有放过他。5 d2 i7 {- k) A) J0 Z
; Q& Z& g6 e8 ]$ w! X. P
他对友人情挚不辞。文廷式(珍妃师傅)为帝党中坚,西太后欲密旨逮问已革职回籍之文氏,其逃至陈宝箴处,他不顾杀头之罪,赠银三百两送文氏至日本避难。
# \ l9 b _$ R4 M7 N8 h; c. f' J6 Q% d; _2 Q! k
客家人的性格刚强、弘毅、豪爽、执着,文天祥也是江西客家人,陈氏父子身上有着文天祥的流风遗韵。而陈三立与他的父亲在性格上很相像,几乎是一个翻版。甲午战败,陈三立致电张之洞,请他联合督、抚,“先诛李合肥(鸿章),再图补救,以伸中国之愤”,可见他的凛然大义!陈三立在庐山过80岁大寿,峻拒蒋介石送来的寿金,可见他的富贵不淫。他85岁时在北京拒绝日伪拉拢下水,竟绝食五日而死。死前闻京津沦陷,伤绝悲号:“苍天何以如此对中国耶?”可见他的拳拳之心!
/ f5 P: C% e. u8 D; g; T
. O: Z7 S! t) t8 i6 o" o# _ 在旧居中徘徊,似闻诗声绕梁,似见凤尾潇潇。陈氏故居又名“凤竹堂”,源于《义宁陈氏家谱》:“盖凤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凤有仁德之名,竹有君子之节。”思接浩荡,天地悠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 E+ v0 U. j1 [; N% D8 d |
) g* }2 P/ \+ H 长江的浩瀚养育了客家族裔,她的支流修水一脉蜿蜒,滋孕出了陈氏父子这一代英杰。
6 k* e9 Y! o$ b' e9 Q
# x+ Z3 T5 I3 @3 M 修江之水兮浩浩,可以涤我胸;愿我赣人,勿忘英杰。9 g, J5 h1 f' r/ G- M
4 M: f9 k+ [; i* Y 修江之水兮清清,可以濯我足;愿其故土,勿忘英魂……- N' |& q' a: C; E: g ?+ E* d7 z- P
" a. v2 x2 x u8 a& ]1 o( H 魂兮归来!田园向荣胡不归?/ k$ J* s+ ^( _) p! M8 \
$ x* d5 s& v2 T(载于2016年1月28日《北京日报·文化周刊》), O" i$ D) G) v5 D4 [4 o! v2 M4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