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旧时农家三件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2-5-17 23: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旧时农家三件宝

作者:黄龙老迈  来源:山谷

\砻、碓、风车

  砻、碓、风车,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见过这农家老三大件件的人为数不多。使用过的更是屈指可数。大家跟我跟我一起回头看历史。


  砻


  砻,辗米退壳的工具之一,在辗米机没有出现的时候,是农家必备的生活用具。生产这工具的叫砻匠。做一组砻要好几天。三酒三饭,还要包红包,一般的家庭还制作不起,得好几家合起来添制一台。


  砻,高约1.2米,上面分三个砻盘,第一个砻盘用竹子编的边框,里面用一根粗横木打几个洞,两头叫砻耳。装上升降调节器(俗称枷里),中间用二合土扎紧,然后反过来,按一定的次序钉上事先准备好的竹条块做砻齿,砻齿要经过几蒸几晒,再反复扎;中央留一个下谷口。此工艺要求严格,竹齿大小一致,摆放按八卦排列,每一行成弧形,面要整齐。否则,就不好使用,要么是太重,旋转费力;要么就破不清稻谷壳。中间一个砻盘和上面的要求差不多,只是中心装一根顶木,没有开口,同样也有砻齿,和上盘相对应的八卦图。下盘是用木板做的下谷槽,破出来的稻谷装在槽里,再留一个下谷口,槽中带一个耙子使米糠流进箩筐。底下是两根粗横木成丁字形,装上三条腿,托起砻盘。


  外加一个“七”字形砻担(dàn),再吊一根绳子固定砻担高低。把稻谷倒进上砻盘,顺时钟方向转动上砻盘,便可去壳。


  碓


  砻出的米糠,十分粗糙,这是叫“糙米”,用“碓”再加工叫舂米。碓由两块条形“碓桩石”,一副“碓耳”,碓身和碓臼组成。起初,只有木槌和石臼,因力度不够,后改为石头制作的。


  碓桩石,两块长约2米,宽50-60厘米,高30厘米,上面分别打个直径10厘米的圆洞,用来栽带横木的扶手,两内侧挖个方槽栽碓耳。


  碓耳,用方木块做成,中间一个小洞,装碓身上的轴杆。


  碓身,用一根长2.6米的,宽20厘米,厚15-20厘米的方木,中间装上轴杆,前头装上堆头(修水话叫碓脑)。


  堆头,长约50厘米。上方下圆,重约30-40公斤。


  碓臼,圆形,长约70厘米,中间有个凹,能装10公斤左右的米糠,臼身埋在地下,便于舀米。


  把米糠倒进碓臼内,舂米的人,手抓扶手,一只脚踩在碓桩石,一只脚踩在碓身的尾端,靠体重把堆头抬起,一踩一放,堆头慢慢把米舂熟(去米皮,辗细边康),一边还用木棍把米翻动,每踩一下,碓会发出“叽哩咵啦”的声音。舂好一臼,用木棍把“碓脑”支撑,用木勺舀起“熟”米,再舂二臼……,一般一担米糠,两人要舂一、两个小时。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改为用水驱动,有“勺把碓”和“水碓”。


  “勺把碓”是直接把水勺装在碓身上,满一勺水舂一下。水碓,减轻了劳动强度,但速度太慢。


  水碓,是用水轮带打板,打在碓尾,一个水轮能带两部碓,大大加快了速度。


  风车


  风车,是木匠做的,现在农村还大有物在。有一个人高,一米多长,上有盛料斗,中间装一个快门,右边是风鼓,里面装上风轮,用手摇驱动,靠风力把秕糠扇出。右边是出风口,底下是出米口。


  米,过车之后,还要过筛,先筛谷叽,再筛谷头(未辗破的原稻谷)


  过去,辗米叫办米,办一担谷米,动作麻利的,要四、五个小时,有的甚至要一天时间。


  历史是这样一天天走过来的,新一代年轻人要学历史,懂历史,只有了解过去才会珍惜今天,只有不忘过去才会懂得去努力,去奋发,去憧憬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6-5 09:58 , Processed in 0.07600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