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冷望高:初访雁山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xiushui 发表于 2012-3-17 16:4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访雁山园

○ 冷望高

    那年女儿上大学之后,我也安排好家事,打点行装,去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以“访问学者”名义,圆我向往已久的上学之梦。陈老师的教学模式很特别,他把课堂设在全国各地山水形胜之地,文化厚重之乡,在授课间隙,亲自带领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体验山川风貌感悟历史传承,对于学习绘画,这种收获不是呆坐课堂听人灌输可以获得的,因而我们的学习又称游学。

    第一站是桂林。一行十数人,住进位于桂林至阳朔中间的雁山园。

    雁山园占地近300亩,有“岭南第一名园”之誉,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原为清代桂林地方士绅唐岳的私人园林,后唐岳被朝廷征调,客死他乡,家道中落,1911年卖给了当时的两广总督岑春煊。十余年后,岑春煊政坛失意,客居上海,不再回到广西,1926年,岑氏深明大义,将园林捐献出来作为市民公园。建国后虽曾有广西大学、广西师大、广西农业学院在此办学,仍因年久失修而逐显败落,早已失却作为园林的光辉。2003年,历史学博士、海外归来的广西人彭鹏,与当地政府达成协议,入主雁山园,担负起重整园林的重任。

    雁山园随着岁月更替与人事沉浮几经兴废,留下的许多名人遗迹与房屋建筑见证着百年名园的厚重文风,近代史上不少著名人物如康有为、孙中山、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胡适、陈寅恪等均曾在此流连或居住。

    清晨,在柔软而和煦的阳光沐浴中乍入园门,立刻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空旷与幽静,苍翠与芳香,微风拂过,通透着人的每一个毛孔。偌大个园子一眼望不到边,只见一丛丛参天古树掩映着一处处房舍,偌亭台,似楼阁,有水榭,有廊桥,或白墙翠瓦,或灰砖红柱。阳光在半空中被高耸的树木分割成无数光柱,斜照在地上。有小河从园中蜿蜒穿过。房屋与院落之间是大片大片翠绿的草地。

    最与别处不同的是满园桂花香气,笼罩其中,直熏得人发晕。原来园中的桂花树据说有上千株,株株高耸,枝叶茂密,盛开的桂花缀满墨绿色枝叶,阵阵轻风吹过都会飘洒一些到草地上,翠绿夹着金黄,如同精心织绣的地毯。

    想起了儿时姑姑家的桂花树,只一株,高不过丈,树干不过胳膊粗,枝叶也不甚浓密,歪长在池塘边,却是姑姑引以为荣的,因为别人家没有。每当秋风起兮桂花开时香飘一村,远近跑来的人们小心翼翼折一枝带回去插在瓶中能香好几天。每年桂花开时我必去姑姑家,围着桂花树转,深深地吸着香气。姑姑最看重我,一定把最好的东西做给我吃。家乡人吃菊花茶,如在腌制的菊花中加入一些桂花则是茶中上品。我虽很早离开家乡在外谋生,却每年都能吃到姑姑为我腌制的掺有桂花的菊花,那种故乡情味一生也不会忘却。

    初赏了雁山园的大体风貌,便由向导引领,沿着小河边杂石铺就的“龙脊路”去到名为“起文楼”的宿舍,这幢楼曾是胡适的旧居。此后的一周时间,听讲座、交谈、读书、画画等尽在园内,有时间细细品味。园内建筑物如亭子、讲堂、回廊、小桥等,大多是民国时期留下的,有的还没来得及修复,依然有些破败,有的则已“修旧如旧”,亦即旧样式,新架构,显然新园主经历了一番努力。

    我对如相思河、藏福洞、花神祠之类名称和景点并无兴趣,而每日南窗开处,葱绿满眼;东侧“桂花廊”,西首“燕宁居”;“四宝园”内生长着红豆、方竹、丹桂、绿梅四种珍稀植物;高耸入云的七株千年古樟;陈寅恪先生居住过一年多的“红豆小馆”;更有陈绶祥先生工作室“双清书屋”,黄格胜先生工作室以及漓江画派创作基地等等,这些才是既有自然意趣,又具文化内涵的好地方。即便是桂花的香味,也要经常出到园外换一换空气才能常闻常香,不然,久被花香包裹必然不闻其香。

    近日,朋友传来消息称,雁山园已整修得焕然一新,并成为了3A风景区向游人开放,“红豆小馆”匾额、“不扫径”的园门对联等多处用了我当年写的字。于是起了怀念之心,他日重游不知会生出多少别样感慨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6-5 21:51 , Processed in 0.45902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