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央视纪录片《史迪威在中国》谈远征军错误百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3-7-15 09:0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url]

导语上期专题谈到央视九套纪录片《史迪威在中国》将“罗斯福密令史迪威暗杀蒋介石”这一坊间传言当成所谓的“真相”大讲特讲。

本期专题,继续对这部关涉中国远征军的纪录片中,存在的其他史实错误做一番全面梳理,看看该片为了将史迪威塑造成为中国抗战鞠躬尽瘁却被蒋介石处处掣肘的悲情英雄,到底杜撰了多少所谓的“真相”。



01 一、小细节上的错误和杜撰让人哭笑不得

1、时间上,竟然连中国远征军入缅第一战的时间都搞错了央视这部纪录片[详细]在时间问题上可谓漏洞百出,比如该片讲什么“1942年3月16日,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第200师奉命开赴到仰光以北300多公里的同古,立足未稳,迎面就撞上了追赶英国守军的日本官兵,这是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以来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交战。双方不期而遇,中国军队仓促打响了同古战役。”其实,第200师抵达同古的时间并非是什么3月16日,而是8天前的3月8日。3月9日,200师便接替了英缅军第一师的防务,11日,第200师的骑兵团便构筑了三道防御工事。而日军则是在3月10日才开始向同古进军,直到18日才尾随后撤的英缅军到达同古外围,日本第55师团的先头部队被第200师的警戒部队击退,20日早晨日军143连队一支五六百人的小股部队又被远征军击退。这就是远征军入缅后的第一战,也是日本入缅作战以来第一次受挫。由此可见,纪录片中关于200师到达同古的时间,战争打响的时间完全不对,至于什么“第200师立足未稳,迎面就撞上了追赶英国守军的日本官兵……双方不期而遇,中国军队仓促打地响了了同古战役”之类的话则完全是瞎扯,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远征军在同古已经准备了10天之后才遭遇日军,根本谈不上什么“不期而遇”和“仓促”之说。其实根据抗战的常识我们也可以知道该片的表述有多么不靠谱,同古大战到30日200师撤退,一共打了10多天,以国军的战斗力,如果真是仓促应战,面对两倍于已的日军陆空优势火力联合猛攻(第200师一万多人,进攻同古的日军第55师团师两万余人),国军竟然能支撑10多天并最终能从日军的包围圈中安然突出,那么恐怕在中国战场日军早已被横扫了。
又如,该纪录片说1942年4月19日晚上“史迪威起草了一份给美国总统的紧急报告,他悲观地说:英国人其实早已经把缅甸一笔勾销了,中国人同样不会为了英国人的利益同日军拼死作战,结论是缅甸的全面失败将不可避免。”很明显,这是照抄了邓贤纪实文学作品《大国之魂》中的说法。然而,上述史迪威的“紧急报告”发送时间是4月15日,而不是4月19日。而且这份电报也不是给美国总统的,而是给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还有,史迪威递交的报告中是否真有所谓“中国人同样不会为了英国人的利益同日军拼死作战,结论是缅甸的全面失败将不可避免”这句话还很难说,因为这种表述在现有史料中未能查到,只出现在了《大国之魂》等历史类文学作品当中。
再如,片中说“7月初杜聿明带领第5军军部和残存的22师从野人山脱险后,奉蒋介石之命来到兰姆加”。而杜真正从野人山出来到达印度雷多(利多)的时间是在7月25日(一说是8月初)。
在这部纪录片中,类似连最基本时间都搞错的地方着实不少,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远征军200师同古会战纪念碑

2、情节上,竟然污蔑杜聿明从中作梗使史迪威围歼日军第55师团的“英明决策”流产该纪录片为了塑造出史迪威“决策英明”的形象,不惜歪曲和隐瞒事实,比如该片在提到同古大战时说:“按照史迪威的设想,200师的任务应该是在同古阻止和牵制敌人,另外,以新22师与96师快速跟进,对日军第55师团实行分割包抄,确保全歼或大部消灭敌人。但这个计划遭到了杜聿明的强烈反对,杜聿明知道这肯定是一场恶战,是要拼个你死我活的,在他看来,200师是委员长的精锐部队,也是他杜聿明的本钱,如果拼光了,他不好和蒋介石交代。从现在保存的史料来看,当年同古大战中日军共10万人,从东西两路长驱直入,如果按照史迪威的构想,以盟军优势兵力猛击其中一路,大获全胜是有可能的。”
这种说法对史实的歪曲简直到了颠倒是非的程度。首先,纪录片中所谓“史迪威的设想”,其实是杜聿明与史迪威共同谋划并报蒋介石批准的,为此史迪威还专门夸奖杜聿明“战术上很强,愿意打仗”。而且在同古大战中,1942年3月26日杜聿明还根据蒋介石的命令让第5军“以击破当面敌人(即日军第55师团)、收复仰光为目的,即以到达之部队实施反包围攻击,将敌压迫于喀巴温河右岸而歼灭之。以第200师为防守兵团,固守同古城,吸引日军,以新编第22师配属骑、战、炮、工、战防炮为攻击兵团于27日15时完成攻击准备。”这正是史迪威和杜聿明全歼日军第55师团的方案,后因日军出动了90架飞机沿铁路线轰炸,同古北部的彬文那火车站被毁,致使中国增援部队被阻,反包围计划才被迫放弃。到了28日,日军增援部队第56师团也投入了同古战场,第200师承受着日军两个师团的攻击压力,日军还使用了毒气,致使远征军伤亡惨重,第200师最终不得不在两天后突围。因此,说什么杜聿明“强烈反对”“怕本钱如果拼光了,他不好和蒋介石交代”云云,明显是睁眼说瞎话。
其次,蒋介石在20日批准了史杜二人的计划时是有附带条件的,即史迪威必须能保证“英军能坚守阵地,阻止并拖住日军第33师团,保证我军两翼安全。”当时史迪威满口应承。然而就在远征军与日本两个师团鏖战之际,英缅军不但没给远征军任何支援,反而于3月27日全线崩溃,让200师两翼暴露,最终被日军两个师团包围。可见,史迪威并没有履行让英军守住阵地的承诺,而该纪录片反咬一口,说什么杜聿明和蒋介石为保存实力不愿与日军作战。如此颠倒是非,真令远征军将士寒心。
再者,该纪录片说什么“从现在保存的史料来看,如果按照史迪威的构想,大获全胜是有可能的。”这完全是异想天开,且不说上面谈到的当时日军拥有完全的制空权,因而有大批飞机不断对远征军进行轰炸。仅从当时的兵力来看,当时盟军号称15万人(其中中国远征军10万人,英缅军5万人),而日军则有10万之众。由于英缅军一方面战斗力较弱,另一方面连续战败士气低落,而且当地的居民对英缅军恨之入骨,不断攻击溃退的英军,因此可以说远征军要抵挡大部分日军。而当时远征军甚至连枪支弹药和粮食等给养都严重缺乏,面对汹汹而来的日军,却想要“大获全胜”,简直是痴人说梦。
史迪威在缅甸

3、地点上,纪录片竟然把“东吁”和“同古”当成了两个地方一方面,该纪录片大谈史迪威的什么收复仰光的“东吁攻势”计划因蒋介石的干扰而流产,并且说什么该计划是在其1942年3月15日“视察200师确信了该师战斗力之后私下确定的”。还说“他在17日又飞赴重庆,当面向蒋介石提出了‘东吁攻势’计划。但蒋介石不肯下令采取任何进攻态势,史迪威焦灼地等了三天,蒋介石最终批准了他的建议,但是就是这三天时间,一切都改变了。日军已经在史迪威等待蒋介石命令的时间里,像一把尖刀撕破了中国军队漫长而分散的防线。史迪威作战计划已经无法实施了。”言下之意是蒋介石拖了史迪威的后腿。另一方面,该纪录片又说同古战役中史迪威“在同古周围围歼日本第55师团”的“英明设想”因杜聿明的不配合而落空。
其实,编导如果稍有求实精神,就很容易察知所谓的“东吁”和“同古”其实是同一个地方,只是翻译不同而已。而片中所谓“在同古周围围歼日本第55师团”的设想其实只是“收复仰光的‘东吁攻势’计划”的一部分而已。从上文的介绍我们就可以知道,该计划收复仰光的大方向是蒋介石定的,具体计划则由杜聿明和史迪威共同谋划,并非什么史迪威“视察200师确信了该师战斗力之后私下确定的”。同时,3月17日到3月19日史迪威与蒋介石较劲的这三天也并没有影响什么战场形势,因为之前日军根本就没有碰到远征军,只是到了18日远征军才第一次遭遇日军的先头部队并将其击退。双方真正开始鏖战是在20日之后,此时中日军队也就刚刚开始接触,因而说什么“日军已经在史迪威等待蒋介石命令的时间里,像一把尖刀撕破了中国军队漫长而分散的防线”,根本就是为了吹捧史迪威贬损蒋介石杜撰的谣言而已。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该计划最终未能实施既不是因为蒋介石拖了三天时间,也不是因为杜聿明的不配合,而是在远征军在实施该计划的过程中战场形势发生了改变,使得远征军不得不放弃。

4、为了增加悲情色彩,央视竟然让史迪威“在原始森林中度过了他60岁的生日”为了将史迪威塑造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央视在这部纪录片中还出现了这么一段话:1942年缅甸战败后,“这个年近六旬的老头扛着卡宾枪,率领着有各种肤色的溃兵,消失在茫茫的原始森林中,逃亡中的史迪威在原始森林中度过了他60岁的生日。”
这可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了,如果编导稍微做下核实,就该知道史迪威的生日是1883年3月19日,而1942年3月19日这位“英雄”的59岁是在重庆度过的,这一天他不仅正在为远征军调动的事情跟蒋介石磨牙,而且还收到了马歇尔的生日贺电。而缅甸战败后他带领100多人开始进入原始森林是在1942年5月2日左右,他们到达印度丁苏基是在5月24日,也就是说他们在原始森林中转了20多天,怎么可能连60岁的生日都在“原始森林中度过了”呢?1943年3月19日,史迪威60岁生日时正忙于为他训练中国远征军的计划奔走,更不可能是在原始森林中度过的。其实央视这种低级错误只不过是以讹传讹所致,早在2009年凤凰卫视的纪录片《中国远征军》第五集中,就已经出现了“1942年5月,史迪威将军在缅甸的败退途中度过了他60岁的生日”的字眼。
史迪威在缅甸



02 二、大问题上为抬高史迪威不惜隐瞒事实误导观众

1、蒋介石对史迪威要训练远征军“怒不可遏”?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种说法:缅甸战败后,“史迪威要组建一支能够打仗的中国军队。蒋介石非常愤怒,因为他完全无法容忍美国人来插手和干涉中国内政,在他看来,史迪威只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参谋长,是客人,但是这位客人却毫不客气地要来清洗主人的军队,这在蒋介石看来简直是无可容忍。也许史迪威只是从中日战争的角度来理解军队,理解军队的职能和任务,这就等于无意中往蒋介石最敏感的部位猛击一拳,难怪蒋介石作出的反应是那样的强烈和怒不可遏。”言外之意就是史迪威为了中日战争毫无私心鞠躬尽瘁,而蒋介石为了把控住军队的指挥权而对史迪威要训练中国远征军的想法怒不可遏。
熟悉中国远征军历史的读者一眼就能看出这种说法有多荒谬。其实,早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失利的1942年4月29日,蒋介石就已经原则上同意了史迪威派军队到印度训练的计划,否则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失利后是不可能遵从史迪威的命令西进到印度的。而当史迪威、罗卓英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及孙立人的新38师于1942年5月下旬先后抵达印度后,6月15日史迪威又向蒋介石提出在印组织训练中国军队的建议。蒋介石马上就同意了史迪威的建议,并指令他负责与英方谈判的有关问题。6月24日,蒋介石指令史迪威任驻印军总司令,同时还答应空运5万部队去印度训练。8月初,杜聿明率第5军军部及第22师残部撤到了印度。从9月起,蒋介石逐日向印度空运官兵,到1942年年底已有3.2万人被运到了印度,而且这些人全部是素质良好的青年学生兵。如果说蒋介石真的对史迪威“毫不客气地要来清洗主人的军队”怒不可遏的话,他又怎么会给予史迪威这么大的支持呢。而且从常识来看,史迪威要帮蒋介石训练军队提高战斗力,蒋介石乐都来不及,怎么可能是被史迪威“无意中往最敏感的部位猛击一拳”呢?况且该片在后边还花了很大篇幅着重介绍了蒋介石对史迪威训练驻印军的支持和对驻印军战力提高的满意态度,这种杜撰情节和前后矛盾的表述真是让人无语。
1943年蒋介石视察驻印军

2、1943年9月蒋介石想赶走史迪威是因为史氏“对美国援华物资的事情兴趣不大”?该记录片中还讲到:“蒋介石认为,史迪威来到中国之后,只对指挥军队作战感兴趣,而对美国援华物资的事情却兴趣不大。尤其,蒋介石得知整个5月运到中国的援华物资才区区十几吨的时候,更是大为光火,蒋介石决定除掉史迪威这个美国佬。1943年9月15日,宋子文在得到蒋介石的允许之后,向罗斯福呈递了一份备忘录,要求美国政府重新考虑史迪威的地位,对此,美方表示如果委员长本人正式提出要求,总统会考虑召回史迪威的。”
首先,该片中所引用的1942年5月的运到中国的援华物资数据是错误的,尽管本月是援华物资运抵中国比较少的,但也是80吨,而非片中所说的“区区十几吨”。其次,史迪威对美国援华物资并非什么“兴趣不大”,而是极为关心,这也正是之后他与陈纳德在争夺物资上起冲突的原因之一。再次,蒋介石1943年之所以想要赶走史迪威,恰恰是因为史迪威对援华物资的分配方面干涉过多。特别是他将大量本该运到中国的物资给了在中东作战的英军和驻印中国远征军,而真正运到中国的物资并不多,同时他还要对这些物资在华如何分配和使用指手画脚,这才引起蒋介石的严重不满。…[详细]

3、史迪威一直主张对日进攻的战略很“英明”么?该纪录片几乎一直都在强调史迪威如何如何强调对日作战歼灭日军,而蒋介石、杜聿明等人则怎样怎样为了保存实力消极避战拖了史迪威后腿,似乎史迪威一向“英明”而蒋介石从来“卑劣”。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此前史迪威从来就没有真正参加过战争,更别说对日作战了,因此他既不了解日本军队的实战能力,也不了解中国军队的作战素质。而跟日军周旋了五年的蒋介石和杜聿明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史迪威刚刚到来,蒋介石告诫他说:“要防守一个日本师就要3个中国师去对付,要进攻则是1对5。”熟悉中国抗战情况的人都明白蒋介石说的是实情,而史迪威对此却不屑一顾,他认为这是蒋介石在找借口消极避战。一心只想着利用中国军队在缅甸打一场胜仗“扬名立万”的史迪威,在1942年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一味主张进攻,不但对中日军队的实战能力不了解,对当时远征军所处的恶劣环境也是视而不见:
首先,缅甸战场根本不被英美重视,史迪威来华之前美国就已经决定不会派军队来华或赴缅作战,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就在远征军出征缅甸前后,还有大批本应属于中国的援华物资中途被截留转送给了英军,比如仅3月初就有本属中国的900多辆卡车和吉普车,1000多挺机关枪和别的武器都被移交给了英军。
其次,远征军入缅作战之初,由于交通问题根本无法实现物资的自我保障,因此要求英国方面提供补给,英军满口答应为中国军队提供米、汽油、运输工具和维修。而当东吁大战打响时,英军不仅不给予军事支援,甚至连之前答应的最基本的军事补给也无法兑现,远征军缺乏弹药、口粮、被服等基本物资,甚至到了要饿着肚子打仗的地步,而英军统帅亚历山大在后来的报告中还污蔑远征军是“寄生虫,因为他们指望我们为他们提供粮食”。
再者,远征军入缅前美英允诺给予空中支援,然而就在第200师与日军进入激战的同时,200架日军战机袭击了马圭机场,英美空军大部分飞机被炸毁,此后美国志愿团把剩下的飞机飞回了中国境内,而英国皇家空军则擅自撤到了印度,以致之后两年盟军飞机根本就没有在缅甸上空出现过,盟军之前承诺的空中支援就成了空谈。制空权完全被日本掌控,日军飞机不停地对远征军进行轰炸,就连史迪威也不得不在1942年3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现在再也没有空中支援了。”
还有,更悲惨的是,由于美英飞机根本拒绝史迪威要求进行空中侦察的命令,远征军和英缅军也就对日军的进攻路线和援军情况一无所知,因此史迪威抱怨说“我觉得像盲人一样”。史迪威尚且不能掌握敌情,初到异域的远征军就更不知道了。而“日军有力地进行侦察和巡逻”,于是形成了敌暗我明的局面。
面对这种不知敌我战力、没有补给、不知敌情、缺乏制空权的局面,自称“盲人”的史迪威竟还在不停地要求远征军“进攻”,还倒打一耙抱怨蒋介石非要等到“确定日本是否在增兵之后才要决定是否进攻”的想法是贻误战机。这样都能被吹捧为“英明”,真让人哭笑不得。


配备了美国坦克的远征军




结语史迪威为中国抗战做出的贡献值得肯定,但像《史迪威在中国》这部纪录片一样,罔顾史实将史迪威塑造成为“一贯正确”的“悲情英雄”,甚至不遗余力杜撰情节为其增加光环,还冠以“真相”之名,实在有失公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11-24 22:02 , Processed in 0.11700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