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8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寻江西干国古越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1-7-18 09:2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将目光投向3000多年前的江南古余干地区,就会发现一个活跃的群体:干越人。

  他们常年漂泊于温热潮湿而多蛇害的南方,他们喜欢断发文身,不束发加冠,用斧在身上刻出图腾。他们的铸剑技术驰名全国,有发达的青铜铸造技艺,最负盛名的就是铸剑名师干将。诸侯混战,弱肉强食的年月里,干越人也和其他越人部族一样,成立起自己的方国,但最终消亡于与邻国的一场生死之战。

  有专家认为干国首都就是今天的余干。从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入手,我们试图从文字中返回古越人的时空,还原他们神秘而又久远的生活片段。


悬棺被看作是干越人所留

  历史上曾经存在的那个干国

  秦汉以前居住在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古越族,在南方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民族,支系繁多,历史上有“百越”之称。干越族就是其中一支。

  干越人究竟有多活跃?有多鼎盛?历史研究老专家刘美崧认为,被称为“干越”的那部分越人,曾建立过干国。干越族最初成立干国之处当在余干一带。

  有专家认为,大约在西周初,干越人亦和其他越人部族一样,在自己的活动范围里,成立起自己的方国,并以干为国号,史称干国。它的大致地域是,东至越国西界,即今浙江龙游县境;西、北与楚交界,即今江西德安、修水及安徽贵池、潜山;南与闽越为界,今福建建阳一带。

  对干国的存在,史籍上亦有记载。《荀子·劝学篇》注:“干、越古国名。”《管子·内业篇》:“昔吴、干战、未龀,不得入军门。国子擅其齿,遂入,为干国多。”王念孙《读书杂志》也说:“干、越皆国名,故名戊翟之与干越。”郭沫若在考据西周干氏叔子盘金文时也说过:“有母国与干国,面其国与周毗邻。”然而,在诸侯混战、弱肉强食的年月里,干国逐渐没落。后来文化逐渐落后于吴、越、楚等邻国,实力日趋衰弱,因而经常遭到各邻国的进犯。《管子·内业篇》所提到的吴干之战,可能就是吴灭干的一场生死之战。

  时间应在吴王僚三年(公元前524年)。《左传》提到吴王阖阃十一年(即公元前504年),“使太子伐楚,取番。”未提到接近番的干,可见在这之前,干国已经被吴所灭,而代之以吴了。据载,干灭亡后,干国王也被俘至吴地,安置在马安溪的干王城。干人的生性强悍,其实不屈服于吴的统治,始终以干相称。直到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干国故地归于越地。

  还有一种说法是,三国时期,干越人演变为山越人。山越自东汉以来即被称为“深林远薮、椎髻鸟语之人”山越的酋长,史书习惯上称为宗帅、大帅、渠帅、名帅。他们统率的人数,少则千人、数千人,多则万人。直到两晋南朝时,山越人才慢慢融合为汉族,

  断发文身免遭动物袭击

  上个世纪70年代,闻名天下的贵溪悬棺中,考古者在棺内一男性死者的头侧,发现一束长约5厘米的头发,两端齐整,专家推测这可能与越人特殊的习俗有关,此外,在江西出土的不少陶器上,多处有蛇纹图样或蛇形贴耳装饰。

  这些奇怪的迹象在说明什么呢?曾经存在的那些干越人有什么特殊的习俗呢?

  老一辈考古学者周傍师、刘筱蓉曾经发表论文称,古越族的断发文身史籍多有记载,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有文身的习俗,干越人断发文身的具体方法不得而知,但从古籍中的零星记载和近代一些原始部落的遗风中可略见端倪。《淮南子·主术训》云:“越人是犹以斧劗毛,以刃抵木也。”可见,越人断发的工具是“斧”。

  令人不解的是,古越人为何在身上留下蛇形图样呢?有专家认为,干越国的统治中心在赣东北的余干一带,而越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大多是水乡泽国,因而有断发文身的风俗习惯。《史记·周本记》《集解》引应劭的话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因为常在水中,头发剪短了不致使沾水,沾了水也容易晒干。而在身体上绘饰蛇(龙),使蛇(龙)见了以后以为同类,不至伤害。

  周傍师、刘筱蓉也认为,古干越人居住的地区在南方,该区温热潮湿而多蛇害,他们为了自身的安全,将蛇作为重要的图腾崇拜,在人体上刺染蛇纹,免遭水中动物的袭击。越人视蛇为“己类”,视蛇为祖宗来崇拜,文身是把它当做本民族标志的一种手法。

  此外,由于干越人长期生活在气候炎热、多江河湖泊的楚越水乡,于是断发,以便游泳;文身,以避蛇虫之灾。这恐怕是干越人断发文身的最主要原因。

  数千年前的摘齿,是成年礼还是爱美?

  令人称奇的是,如今余干农村还存有不少古越遗风的说法,如有些成年男性和女性镶门牙,就与数千年前古越人摘齿习俗息息相关。

  这种令今人难以理解的习惯,又被称作“凿齿”、“打牙”。这是一种有意识地采用人工方法,拔除(或打、或敲)某些健康前位齿的行为,在《山海经》、《淮南子》中都有记载。

  从古今有关文献资料分析,古代越人及其部分后裔民族的拔牙习俗,原因比较复杂,对于“凿齿”的习俗,学界比较普遍的有数种说法,一是认为是青春期、成年礼或结婚所需的一种仪式;二是认为其表示一种美的观念,具有装饰意义;三是认为这是为了表示崇信的一种行为或纪念性的行为。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古越人是把牙齿作为婚配信物。

  铸剑名师干将为干人之后

  数千年前,干越人手握寒光闪耀的青铜器,这不止是金戈铁马的部族传奇,更像是在述说他们共同缔造了异彩纷呈的青铜文化。

  曾任江西省博物馆馆长的彭适凡,通过对赣东北、皖南、宁镇地区以及浙西北地区考古学遗存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干越人不仅有规模宏大和较高水平的采冶业,而且有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这可以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得到证实。

  有专家认为,《吴越春秋》屡次记载,越人工匠们“即山而冶”、“铸金于山”。干越境内德兴、永平、东乡等宝穴,就是历史上著名冶铜基地。前后设立过德兴、铅山、安仁等场监。

  有意思的是,颇具传奇色彩的铸剑名师干将也是干人之后裔。考古学者何光岳曾认为,在公元前659年前后,吴灭干,干将成为吴国的臣民。吴国要争霸中原,必须讲求精锐的武器,于是便重用干将夫妇替吴国铸造锋利的宝剑。《吴越春秋》中说“吴王聘请干将莫邪夫妇来铸宝剑”,锋利无比,遂取名干将莫邪作为纪念。干越人活动据点在余干所属的德兴一带,从古代以来就是我国闻名的矿铜区,德兴有铜山,唐代设立过铜场。

  悬棺来自干越人的古老习俗之说

  干越人留给世人最大的悬念,当属悬棺。贵溪仙水岩悬棺遗址,里面有一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岩墓悬棺,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江西考古工作者利用吊篮和云梯进洞,才开始科学考古。

  根据贵溪崖墓的形制和出土文物特征,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古越族的文化遗存,但究竟是古越族中的哪一分支,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不过大部分学者比较同意“贵溪崖墓属干越说”。当时的考古队专家认为,贵溪悬棺是武夷山地区悬棺葬的代表,所处年代为3000年以前的春秋晚期,是当时生活在彭蠡泽东部水系的干越人的古老葬俗。

  悬棺的由来让世人产生了诸多猜测。有专家认为,在干越族人的思想中,祖先的灵魂具有佑护子孙、赐福后代的神秘力量。只要祖先尸骨能长久地保存,活着的人便能与死者的灵魂长久地保持密切联系。因此,将殓装尸体和尸骨的棺材,高悬于陡崖绝壁,就可尽量避免人兽或其他因素对尸骸的伤害,这样才能得到祖先灵魂,在冥冥之中庇护子孙,福荫万代,于是就逐渐形成了悬棺葬这种丧葬习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11-28 15:06 , Processed in 0.1170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