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蚕桑产业如何破茧成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xiushui 发表于 2012-9-10 22:0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蚕桑产业如何破茧成蝶

   蚕桑产业已发展30余年,历经坎坷,几度辉煌,几度低迷。尽管目前由于多重原因尚处低谷期,但不管怎样我县把蚕桑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的坚定信心始终未变——蚕桑产业如何破茧成蝶

○记者 曾 荣 实习记者 阮皇勇

  面对现状 分析造成低迷原因

    走进马坳镇黄溪村,一片绿油油的桑田立即映入眼帘。村书记徐万年乐呵呵地说:“这是我们村的一项富民产业,今年上半年我们村仅春蚕和续春蚕两季收入就达100万余元,相当于去年全村蚕农全年的收入。”据了解,我县现有桑园面积5万余亩,涉及29个乡镇,309个行政村。去冬今春,通过全县各级的共同努力,桑园抛荒现象得到了初步遏制,并在部分重点蚕桑乡镇新扩低改桑园3500余亩。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养种2.3万张,产春茧1万担,产值1700万余元,比去年同期养种增加4000张,春茧民比增加1000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纵观全局,我县蚕桑产业尚处低谷,特别是与历史顶峰时期相比,差距甚远,通过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思想认识松懈,产业发展氛围不浓。近年来,随着我县形势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蚕桑产业的考评考核机制发生了变化,导致乡村干部对蚕桑产业的认识有所松懈。“近几年,我县蚕桑产业面临蚕茧市场低迷,产业对比效益下降,在既不能体现政绩又不能增加税收的思想支配下,部分乡镇村干部对发展蚕桑产业信心不足。”一位乡镇干部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零散养殖,比较效益下降,致使不少青壮劳力或外出务工、或谋求其他生计,不愿管桑养蚕,桑园弃管严重,投产桑园减少,养种量下降。家住庙岭乡的刘先生原来有几亩桑园,如今园内杂草丛生。他和记者算了一笔帐,以平均每张蚕种收入1300元计算,随着人工工资、肥料、农资等生产资料成本增长,包括肥料、蚕种、桑药及石灰等在内,亩桑张种成本大约250元,需要约15天人工,养一张种日工资不超过90元,与其它行业小工每天100多元有差距,且养蚕还要承担一定风险。

    随着劳动力大量转移,蚕农呈现老龄化,管桑养蚕劳动力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无法外出务工的弱势群体,这部分人不论对管桑养蚕的投入还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有一定的难度。同是庙岭乡的王女士表示,自己养蚕主要是自己想减轻儿女的负担,不在乎能得到多少回报,有就收,没有就丢。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目前我县的鲜茧收购主要以乡镇专业合作社收购为主,没有统一的收烘模式。合作社与企业和蚕农三者的关系是脱节的,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良性发展模式。

坚定信心 寻找突破瓶颈对策

    我县发展蚕桑产业已有30余年的历史,实践证明,蚕桑产业是一项富民强县的好产业,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符合我县实际不可替代的农业支柱产业。业内人士认为,致力于发展该产业要看到蚕桑产业的发展前景,理性对待面临的问题,坚定发展信心,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一个抓蚕桑发展的良好氛围;要结合我县投产桑园实际,突出优质桑园基地建设,狠抓弃管桑园的流转工作,让桑园向养蚕能手集中,在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的基础上,扶持和发展养蚕大户和示范户;要完善融资贷款机制,解决蚕桑合作社和茧丝绸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蚕桑产业合作社发展,积极培育茧丝绸龙头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进一步理顺生产、收烘、加工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出“基地+企业+合作社+蚕农”统一协调发展的模式,为发展壮大我县蚕桑产业提供有力保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6-5 00:09 , Processed in 0.1170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