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秋收起义80周年:金秋烈焰》<br/> 作者:喻咏槐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br/> 本书简介:这是一部正面描写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全过程的长篇小说,作品以质朴优美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血与火的交织,爱恨情仇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出起义军将士丰富的内……[连载内容]<br/><br/><img title="被捕事件发生在秋收起义期间" style="BORDER-LEFT-COLOR: black; BORDER-BOTTOM-COLOR: black; BORDER-TOP-COLOR: black; BORDER-RIGHT-COLOR: black" alt="被捕事件发生在秋收起义期间" src="http://i0.sinaimg.cn/book/2009/0904/20099410458.jpg"/> 被捕事件发生在秋收起义期间 毛泽东在安源的五天时间里,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完整觉。最后将军事部署筹划完毕后,决定离开安源到铜鼓去,然后再去修水。<br/> 毛委员要离开安源了。几个党的负责人来到毛泽东住地,依依不舍和他告别。其中有个人说:“毛委员,从安源到铜鼓的路上,很不好走,到处都有团防设卡,经常随便抓人杀人。”<br/> 毛泽东说:“不要紧,路总是要人走的。”停了一会,他告诉大家,铜鼓一带的武装力量是这次秋收起义的军事骨干,那里还有许多的事情在等着去做……随后,毛泽东就在潘心源和易子义陪伴下出发,后来,他们在路上被团防局抓住,经历了一次死里逃生……<br/> 六、<br/> 当秋收起义打响第一枪的那一天,即1927年9月9日,暴动的最高领导者毛泽东却遇到了一场生死考验。<br/> 9月6日上午,毛泽东在潘心源、易子义的陪同下,从安源出发赴江西省境内的铜鼓,准备去前一段从浏阳避居到那里的部队,即现在编成的起义军第三团,再从那里转赴修水的第一团。<br/> 从安源到铜鼓,一路上要爬无数座山峰,要走像蛛网般纵横交错的小道,潘心源说,“至少要走两百里山路。全靠两条腿,可不是说到就能到的呀!一路上还不知会遇到多少危险啊!”<br/> 安源俱乐部主任易子义抹了一把下巴上的短胡子,有些担心地望着毛泽东。<br/> 毛泽东坚毅的目光眺望着远方重重叠叠的山峦,又转回来望着陪同他的两个战友,说:“即使龙潭虎穴,我们也要去闯的。起义爆发了,那里有多少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啊!来,我们商量一下,就起程吧!”<br/> 一行三人同走肯定有些惹眼,为避免意外,他们决定保持一定距离行进。毛泽东化名为安源煤矿的采购员张先生,但他认为这三个人就数易子义最打眼,易子义长期在安源俱乐部工作,名声显赫,他说:“老易,你在附近工作时间很长,大家都知道你的大名,我看也得给你改一个名字!”<br/> 易子义笑着说:“毛——哦,张先生,行啊,你给起个名字吧!”<br/> 毛泽东想了想,说:“就叫易绍钦,你看如何?”<br/> “呵呵,易——绍——钦?”易子义一字一顿地重复了一遍,点点头说:“行,那就叫易绍钦好了。我还要把这新名字记一记呢!”<br/> 就这样,毛泽东、潘心源和易子义三人绕过国民党有驻军的萍乡县,进入湖南浏阳县和江西万载交界的山区。山路越来越陡峭,树林越来越稠密,不时从深山传来几声不知名的鸟的怪叫,增添了一种恐怖气氛。<br/> 于是,经过商议,由向导易子义走在最前面,潘心源走最后面,毛泽东走中间,行走时三人拉开一定距离。<br/> 因山区羊肠小道交织成网,而且树木稠密,即使相隔很近,相互能听见脚步声而不见人影。三人相隔一定距离容易失去联系而走错路,所以,决定易子义每到容易走错的拐弯处,就放些树枝树叶作为路标。<br/> 9月9日拂晓时分,在浏阳张家坊,毛泽东等一行三人一早就起床,打算早点动身赶路。<br/> 正吃饭之际,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随之有人大声喊叫:“开门!快点开门!……”<br/> 一伙挨户团挨家挨户敲门查人,抓人来了!<br/> 难道是敌人闻到了气味,听到了风声,特来抓他们的吗?易子义非常紧张,顿时脸色刷地惨白。<br/> 毛泽东一边系着草鞋带,一边平静地说:“不要慌张,照常吃饭,由我来答话。”<br/> 潘心源将三碗大米饭端到桌上,将放着辣椒豆豉的小盘子,和几只盛着苋菜和豆腐的菜碗也放到了桌上,便坐到了桌前。易子义拿起筷子,但他手腕有些发抖,一只筷子掉落地上,赶紧拾起来,坐在毛泽东的对面,端起碗来准备吃饭。望着镇静自若的毛泽东,易子义似乎舒了一口气。易子义并非怕死,而是担心毛委员的安危。要知道,他是秋收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啊,要是万一出了差错……哎呀,这实在是不堪设想的事。<br/> 毛泽东望着桌上的红烧豆腐,微笑着说:“呀,老易,老潘呀,我张先生可是认得这是浏阳的白沙豆腐。十年前我就吃过的,来,别客气,我们吃饭吧!”<br/> 毛泽东话音刚落,几个团丁端着梭镖走进来,打头的那个左脸上有一个疤,他一看房子里三个吃饭的陌生人,脸上的疤立即涨得彤红,他盘问道:“干什么的?拿证件出来看。”<br/> “我们是安源的采购员。“毛泽东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掏出证明信回答说。<br/> 疤脸团丁拿着那张证明信站到门边的亮处左看右看,企图看出点什么破绽来。<br/> “采购什么?到哪里去?”一个高个子团丁恶狠狠地问。<br/> “到万载去买夏布,到铜鼓去买茶油。”毛泽东平静地说。<br/> 只有那个矮个子团丁一声不吭,脸相也没有那几个团丁凶狠。<br/> 团丁们带着怀疑的眼光盘问了一阵,还是没有发现什么破绽,便递还证明信,走出去了。<br/> 三人刚松了一口气,又返回来两个团丁,说:“我们小队长说了,叫你们三人到团防局走一趟。”<br/> 屋子里立即死一般沉寂,似乎能听得见三个人的怦怦心跳。<br/> 这时潘心源站起来,对那个团丁说:“刚才,你们不是看过证明信了,盘杳了吗?怎么让我们去团防局?我要去赶路,要做生意,你耽误了我们张老板的生意,恐怕你们担待不起吧!”<br/> 易子义附和着说:“就是,我们都约好了,到万载去运夏布,还要去铜鼓运茶油,老总你就行个好嘛!”<br/> 潘心源和易子义深知,团防局是绝对不能去的。如果团丁要霸蛮,那就只能拼一个鱼死网破。便都不肯去,一边软磨硬泡,一边想法子逃跑。<br/> 可是这次团丁们来势汹汹,而且人多势众,这样磨下去希望越来越渺茫。<br/> 毛泽东知道这个时候不能硬顶,示意他们还是走一趟,到时再想办法。便轻轻地一摆手,说;“你们怎么和老总们顶撞,既然老总一定要我们去,去一下又有何妨。老总不至于为难我们做生意的嘛!”<br/> 但出去之后发现情况很不妙,带领团丁的头目,那一双眼睛就像鹰一样盯着他们三人。显然认定他们的身份有问题,要押到团防局去审问。这伙团丁一共有四五十人,一个个端着梭镖,押着一些讨饭的、走亲戚的、做小生意的,在那里耀武扬威地呵斥这个呵斥那个。<br/> 押着毛泽东、潘心源和易子义的有五个团丁,其中有那个矮个子。<br/> 如果去了团防局,肯定就糟了。这些反动民团杀人已经杀红了眼,对抓到的人根本不认真审问,发现可疑者就杀。他们杀人也很随意,有时砍头,有时枪杀。毛泽东一行已经属于可疑之列,真的进了团防局,是很难有活路的。<br/> 当然,如果这个团防局知道他们抓住的是什么人,就不会简单地将毛泽东一杀了之。因为在国民党政府“清共”时宣布全国通缉的“要犯”中,毛泽东的名字在陈独秀、鲍罗廷等人之后,处于第11位,是很靠前的,有很大的悬赏额。如果送上去,无疑可以得大赏、请大功。当然,送到省里去,对毛泽东个人来说,结果自然会同样糟糕。这三个人一边被押着往前走,一边各自在心里盘算,到了关键时刻,总不能就像一只推上屠场的羊,听凭他们宰割。<br/> 不过此刻在这伙团丁的头目看来,他们抓到的不过是一些一般的“###”嫌疑分子,是来这里煽动暴动的。当时湖南省当局已经规定,对于“煽动暴动者”应“格杀勿论”,而且宁可枉杀也不可漏掉,所以一旦被送到团防局,不需要经过审问就会被枪毙或砍头。<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4 11:24:5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