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元芳引发“千万次地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2-10-19 16:4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为何不发工资啊!元芳,你怎么看?”“最近作业很多,元芳,你怎么看?高三的孩子伤不起啊!”……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造就“元芳热”,网友纷纷套用此句式,随意添加任何具体内容。“元芳体”在微博上迅速成为热点话题,短短数日内,“元芳”被询问了250多万次。

  元芳是谁?为何引发网友“千万次地问”?在拥有众多观众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元芳是主角狄仁杰的保镖,每每在探案关键时刻,狄仁杰总要神秘兮兮地问一句:“元芳,此事你怎么看?”而李元芳的回答也很固化,“大人,我觉得此事有蹊跷。”或“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当狄仁杰阐述完自己的看法后,元芳称赞一句“大人真乃神人也”。

  这一片断被网友吐嘈,并跟风模仿形成了“元芳体”,进而产生各种版本。网友专门总结了“元芳体”的四大类型:

  倾诉型:大清早结婚放鞭炮的!是在向哥示威吧。元芳,你怎么看?

  发泄型:人行道怎么被人一踩就塌了?一座桥怎么就被车压垮了?元芳,你怎么看?

  咨询型:近期的股市太让人纠结了。如此疲软的大盘,我是“割肉”呢还是不动呢?元芳,你怎么看?

  揶揄型:得了个诺贝尔奖,为什么还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元芳,你怎么看?

  流行语体现社会心态

  有网友称,这些看上去夸张幽默的表达,其实是广大网民一种消遣方式,体现的是网民的娱乐精神,对“元芳体”的走红,建议不妨以娱乐精神看待,公众无需过多解读。

  “元芳,你怎么看?”被网友疯狂热捧,表面上是因为这种稍带揶揄、自嘲甚至恶搞成份的句式容易被网友记住,然后“嫁接”到各种叙事中,其实从更深层面上看,网友要表达的意思不仅于此。

  在这个“压力山大”的时代,网友在征求“元芳”的问话里,把抱怨当成解脱,将自嘲当做放松,不管是倾诉,还是发泄,或者只是纯粹笑话,都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排遣压力和忙碌辛劳的“良药”。

  网友“行在”说,网友利用各种流行语、网络文体进行调侃,反映的是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状态。比如“高晓松体”在百十来个字里,道尽的是各种职业的辛酸与不易。“元芳体”也一样,在“元芳,此事你怎么看”的发问里,网友未必需要现实的正确答案,而是满足了自己的表达欲望。

  也有分析认为,使用“元芳体”的网民是希望了解其他人的看法与自己是否相同,寻求的是网络评论和对待社会事件看法的统一性,追求的是民意的共鸣。尤其是对待某些背离社会正义、公共道德的事件,网友通过“元芳体”的提问,意图表现的是隐藏的讽刺意味。

  诸多“体”让诉求表达更加多元

  从之前的“凡客体”“咆哮体”“高晓松体”“甄嬛体”“离骚体”“诗经体”“淘宝体”,到如今迅速蹿红的“元芳体”,网络流行语反映的是网民的某种心态,而一个个网络流行语相继出现,构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张晓红认为,流行语的突然蹿红,首先源于网友的从众心理,其次是流行语满足了网民某方面的诉求。网络流行词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得到广泛转载与快速传播,短时间内释放出强大的传播能量。

  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微博等新媒体的互动性、参与性更强,微博体现了草根的力量、网民的力量。在网络环境下,人人都掌握着“麦克风”,网民不再满足于盲目接受传统媒体疲劳式的单向“信息轰炸”,更愿意针对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发表意见,甚至对于某些背离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件表达质疑。

  专家认为,“元芳体”的迅速蹿红,正是体现了网民表达意见、寻求民意共鸣的社会心态,作为网民分享信息、互帮互助的平台,微博等新兴媒体也让网民表达诉求、寻求民意共鸣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6-8 06:49 , Processed in 0.0960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