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0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 揭开中国教育最后的遮羞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03-11-10 10:1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1月7日本版刊登的头条文章《丘成桐给中国基础教育泼冷水》谈到的“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扎实”其实是自我麻醉,挑战了一直令中国教育自豪的领域,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争论。为此,本版从今天开始陆续推出“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的讨论,欢迎读者各抒己见。

  近日,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对中国的基础教育作出了一个判断:“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他比较了同在哈佛大学读书的中国和美国学生,认为美国学生的基础知识不仅不比中国学生差,“相反要强很多”。(《中国青年报》11月7日)

  在我看来,丘大师终于揭开了中国教育脸上最后的一块遮羞布!

  最近10年来,国内关于美国教育的报道和书籍越来越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识之士们痛感中国当代教育的弊端,而着力加以介绍。为什么以介绍美国的教育为主?这是因为近、当代几乎所有重大的、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均出自美国;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美国学界也具有几乎同样重大的国际影响力———人们自然会想到,这与美国的教育直接相关,与他们培养人才的目标、手段直接相关。这个判断是合乎逻辑的:1957年,苏联先于美国将人造卫星送上天,这竟导致美国举国上下展开了一场关于“美国教育是否出了毛病”的大讨论。

  出于职业的关系,也部分因为自己的女儿也在美国上学,我本人特别注意阅读这方面的报道和书籍,痛感美国教育的长处,是亟须中国教育思考和学习的。令人不解的是,尽管在信息上已毫不闭塞,尽管“素质教育”也喊得满天响,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看不到什么真正的改善,相反,为“考试”的、为“升学”的教育之风却愈演愈烈。

  让为数甚多的我国初等教育工作者聊以自慰的一个重要理由,恰恰是认为我国学生的“基础”要比美国学生“扎实”,至少在数理化方面比美国同龄学生要好得多。一些到美国走马观花地“考察”过一两个星期的中学校长和老师,几乎都著文持这种观点。更有甚者,有人还给出了一个理想教育的公式:中国初等教育+美国高等教育,或者,中国的本科教育+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这两种公式异曲同工:中国学生的基础比美国学生好,但创造性、研究性能力不如美国学生。

  问题在于:为什么“基础不好”的学生反倒有更好的创造性?这合乎逻辑吗?符合教育规律吗?实际上,这种认识正如丘成桐教授所辛辣指出的那样:“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如果你认为教育成功的标志是会解多少道难题,你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还会变本加厉地将学生淹没在题海里。

  美国教育的精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近年的三部作品里有极为详尽的描述。一本是高歌著《赴美就学笔记》,作者记录了自己从美国小学高年级直到大学的受教育经历;一本是留美教育学博士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里面记录了自己儿子在美国受教育的经历;还有高钢最近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的《遭遇美国教育》。这三位作者都有相同的背景,都是移民到美国,都是从中国教育过渡到美国教育,都是对美国不同等级教育的长期观察和记录。这三位作者居住在美国不同的州,自己或孩子上不同的学校,却对美国教育有着惊人相似的感受和判断。高钢总结道:“美国的学校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这段话被北京一个小学生刻在课桌上———她太向往这样的教育了!正是在“什么是教育的基础”这个核心问题上,我国教育整体迷失了方向。在美国,教育的理想和目标,是怎样才能保护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教育,必须适应孩子的天性和发展需要;而在我国,亿万学生的发展可能,被强力禁锢在考试、升学一条路上,有多少孩子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教育中感受过快乐?这种所谓“扎实”的基础,完全是反教育的!

  最近,国内有人统计了1999年 2001年世界3所一流大学与中国6所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一流大学在《自然》和《科学》两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结果是,6所中国一流大学总和只有20篇,还不及哈佛大学一所大学的零头(399篇);同处亚洲的东京大学,同期也有131篇。这种在原创力上巨大差距的根源是什么?

  这位研究者认为:其中最根本的是我国基础教育普及缓慢,而应试教育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他说,研究生教育是创新教育,但是在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阶段实行应试教育,到研究生阶段再提倡创新就太晚了。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循规蹈矩,不许创新,这就扼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创造力,把优秀的学生培养成了考试机器。应试教育降低了国民的创新能力,不废除应试教育,中国就不可能出现世界一流大学。

  这就是不少教育管理者沾沾自喜的“扎实的基础”!谢谢这位先生的洞见———不过,国人历来不重视自己同胞的批评。再谢谢丘成桐大师,你终于不客气地揭开了中国教育最后的一块遮羞布!
2#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03-11-10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美国不是中国教育的参照系 强行移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最近给中国基础教育泼了盆冷水,他说,“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美国学生扎实”这种想法是可怕的自我麻醉。我相信,丘先生道出此言是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善意提醒,中国教育界应该致谢。但就我个人而言,并不完全认同丘先生的评判。

  正如20世纪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曾经说过的那样:“教育培养人是个极其复杂的题目……对这个问题只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决没有普遍适用而简单易行的办法。”所以首先,教育产品的质量,即每个个体的人接受学校教育后的结果,不仅仅是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所能决定的,每个社会成员的成长都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和个体共同作用、共同施力的过程。我们不能仅凭部分个体的发展状况就全盘否定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丘先生只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和认知,根据部分中国学生没有出类拔萃或是知识结构不完善这一个局部的事实就对中美两个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平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未免有失偏颇,这更不是做科学研究的态度,其结论恐怕也难以使人信服。

  其次,教育不像其他行业,比如汽车制造业,其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有很多硬指标可以衡量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各有其特色和价值,很难比较谁优谁劣。评判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也不是仅仅把几所学校和几个学生做对比。

  第三,美国的确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都最发达的国家,在各行各业都拥有最优秀的人才,但如果以此为论据来证明它的教育制度就是最好的,教育质量是最高的,在逻辑上恐怕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一个国家的人才建设不是完全由学校教育决定的,除了学校教育以外,更多地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众所周知,美国经济和科技的腾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她吸纳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助力于经济和科技,也助力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拥有高水平且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

  事实上,美国人也并不认为他们的基础教育是最好的。

  美国现任总统布什宣誓就任后的第2个工作日,就制定了联邦政府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新政策,首先公布了名为《不让一个儿童落后》的教育蓝图,其中指出:“即使在今天,近70%的城区四年级学生不能达到全国阅读测验的基础水平。我们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在国际数学测验中落后于塞浦路斯和南非的学生。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发现他们在能够修习正常大学课程前必须补习功课……然而在花费数千亿美元于教育之后,我们仍远未能实现教育优异的目标。”

  有意思的是,布什政府的教育新政策,不仅重视基础科目的重要性———英语、数学和科学作为核心课程科目,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中备受重视,许多州在各自的课程标准中都明确规定了对掌握这些学科的要求;还特别重视考试的评价作用,明确要求每个州都要为三年级至八年级的学生组织英语阅读和数学学科的考试,每年一次,并将此考试作为联邦经费资助的一种条件。考试在美国教育改革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倒有点向中国学习的意思。

  我引用这些资料,不是要证明美国教育不好,只是想说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有其长处和不足,都要根据某一历史时期具体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对教育政策进行修订,对教育模式加以改革。因此,杨振宁先生的看法“中国与美国式的教育,不能讲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要因人而异”还是客观公允的。

  第四,退一步讲,中国的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目前确实都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而美国的教育也确有许多优点和先进之处,值得中国教育借鉴和学习引进。但这并不等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就要完全以美国教育为参照系,不论是文化传统还是社会现实,中美之间都有着极大的差异。

  国内教育界、知识界一直都很推崇美国的基础教育有自由、宽松、快乐的氛围,能够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批评国内基础教育沉重的学业负担压抑孩子的兴趣、抹杀孩子的个性。像《素质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得到了相当多文化人的追捧,大家恨不得中国马上就能实行美国式的教育、美国式的高考。可人们忘了一个最基本的国情前提:美国社会资源丰富,国力强大,其高等教育已经是“高度”大众化,人人都能上大学,其所谓高考,即 S AT也只是一个水平考试。在没有升学压力的情况下,中小学生自然也就没什么学业负担,可以尽情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中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既是教育大国又是教育穷国,大学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要,高考的性质只能是一个选拔性考试。既然是要选拔,题目就肯定有难度,按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要有区分度,否则就失去了选拔的功能。

  此外,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也影响着其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不仅仅是在中国,在东亚的其他国家,比如日本、韩国,虽然经济比较发达,高等教育也比较发达,高考一样给学生带来极大压力和学业负担。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把美国的“高考”移植过来,如果强行移植,结果只能是水土不服。

  其实,这也是我最担心的。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和文化界有一种倾向,不管谈教育哪一方面哪个环节的问题,都要拿美国教育来说事,以美国教育做标准。我不反对教育改革要有国际视野,但前提是不能脱离本土文化和现实国情。我们吃过这方面的亏。新中国的教育体系是按照苏联模式构建的,现在的趋向是把原来的观念和体系全部推翻,再按照美国的构建。美国的未必就都适合中国,也未必就是最好的。
植招致水土不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6-1 15:56 , Processed in 0.0750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