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表扬] 修水现清朝三代三口古钟 造型精美雕工精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1-9-1 17:35: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修水现清朝三代三口古钟 造型精美雕工精细

http://www.jx.xinhuanet.com/news/2011-09/01/content_23600725.htm

    道光古钟体积最大;乾隆古钟“资格”最老;光绪小钟质地更上乘
    8月28日,记者前往修水县漫江乡西峰岭村采访时,在断垣残壁、距今近2000年的西峰古寺右侧厢房废墟处发现一口清朝道光年间铸造的特大古金钟。无独有偶,采访中,记者又在一村民家中看到煅铸于乾隆、光绪两个朝代的两口古钟。




道光年间古钟




乾隆古钟(左) 光绪小古钟(右)

  目睹一:

    道光古金钟,铭文千余字,体积庞大

    漫江乡西峰岭村距修水县城约60公里,西峰岭上西峰寺始建于晋,历经唐、宋、元、明、清重修、复建。六旬老人袁享荣介绍:“唐代唐敬宗赐西峰寺为千辐寺,在清朝以前,寺侧路旁酒肆茶楼饭庄驿馆林立,可见昔日之繁华。”

    袁享荣、袁建华兄弟俩把记者带到西峰寺右侧厢房废墟处,用柴刀将古寺旁杂草砍掉后,一口巨大的铁铸古钟“横空出世”!

    古钟凝重高大,通高165厘米,钟底面围径380厘米,直径130厘米,两人合抱才能围住。古钟外观锈迹斑驳,裂痕多处,内壁已长满了许许多多的绿苔。钟面上周围所铸的铭文95%以上清晰可见。古钟的四周分别写着“国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16个约扑克牌大小的大字,在每4个大字之后均有一段文字记载,其字大如棋,字体正楷、仿宋兼有。底圈铸有巨龙、祥云图案,字图均属繁体凸型阳雕。文字主要记载了西峰寺从晋、唐、宋、元、明至清代道光前建寺、重修、修复全过程,铸造古钟由来,祝福、庇佑、寄托之语和捐赠芳名名单。古钟上文字记载,该古钟实名古金钟,掺铜20多公斤。是由西峰寺方丈咏梅等僧人和众香客、信徒募捐铸造。落款刻着“炉火临江府清江县樟树镇薛溪甘义兴炉和大清道光二年壬午岁秋月日立”字样图案。大清道光二年即是公元1822年,距今已有189年了。

    记者用木棍敲打古金钟,所发之声仍铿锵有力,清脆悦耳,动人心魄。道光年间巨大古金钟,为修水迄今为止发现体积最大、铭文最多的古金钟。

  目睹二:

    乾隆古铁钟,响声有韵味,距今最久远

    记者拍摄好古金钟图片后,村民袁建华说:“弟弟袁从贵家也珍藏着两口一大一小古钟,上面也刻有文字。”

    在袁享荣、袁建华带领下,记者来到袁从贵家中看到,稍大的一口古钟外观呈土黄色,似刚出土不久,高100厘米,直径70厘米,重100公斤。古钟一面刻有“铸成50公斤,入于神地千辐禅林,永远供奉,愿祈家门兴旺,财源遂意,子孙蕃衍,福寿弥昌,乾隆十七年”字样,另一面刻有捐赠者名字。乾隆十七年是公元1752年,距今259年。此钟为这三口古钟中距今最久远。据了解,到目前为止,这也是修水发现年代较为久远的古钟之一。

  目睹三:

    光绪小古钟,精巧又剔透,质地更上乘

    小古钟高50厘米,直径25厘米,重25公斤。小古钟小巧剔透,做工精细,质地上乘。小古钟铭文上记载着:“崇乡三十五都黄古美渭噪

    肖三里社坛居住信人六子一松,得蒙神力。酬谢镛钟一面,上谢!祈保合家清泰,光绪癸未年冬月造”和“永垂不朽”字样与图案,光绪癸未年即是公元1883年,至今已128年。

    珍藏者袁从贵介绍说:“小古钟声音洪亮,余音绕梁,穿透力极强。小古钟实为信徒感谢僧人神力庇佑而馈赠给西峰寺。”

  耳闻:

    三钟齐鸾鸣,响声贯云霄

    据袁享荣、袁建华等人介绍,西峰寺原有上下五重,有大小房屋108间,僧侣百人。大金钟以前挂在寺前大柳树下,青青垂柳,笼罩金钟,有“柳树罩金钟”之誉,乾隆时期古钟挂在寺前屋檐下,光绪年间小钟则悬挂在西峰寺寺内。三口古钟曾作为寺内众僧起居、功课报鸣、信徒撞钟等所用,记者试着把每口古钟撞鸣,三钟齐鸣,悠扬古朴,清脆悦耳,独具特色,响彻云霄。

    现在断垣残壁西峰寺,大部分房屋成了废墟,寺址还在,三口古钟还在,后来村里就把这三口古钟留下来,如遇到山火、洪灾等突发事件的时候,鸣钟告知,闻听钟声,村民便一呼百应,迅速聚集过来。

    据修水县文史研究者、摄影协会副主席陈芦根介绍:“这三口古钟整体造型铸造十分讲究,铸工技巧娴熟,造型精美,雕工精细,外形颇具美感。三口古钟从铸造的工艺、精致的铭文和精良的文饰看,都非常精美,古钟上的文字,笔道潇洒流畅,坚挺有力,而且精美清晰,质感独特,代表了清代早期修河流域一带的高超冶铸技术。这三口古金钟的发现,为研究西峰岭寺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对研究修水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和赣北地区铸造业具有重要意义。”

  呼吁:

    三口古金钟,村民盼保护

    据袁享荣老人介绍,这口大金钟是村里的祖传宝贝,有人花钱,我们也舍不得卖掉它。这口古金钟自上世纪70年代古寺倒塌后,由于古金钟重达400公斤无法移动,30多年来一直裸露在杂草丛中,周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承受着日晒雨淋之苦。

    记者看到钟身上风吹雨打后留下的点点锈迹,部分铭文生锈脱落,难已辨识,甚是惋惜。因此,进行除锈防腐,防日晒雨淋等保护措施是当务之急。(记者周武现 文/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6-2 18:39 , Processed in 0.11700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