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 s+ N" K6 p5 @9 d6 P“《北京日报》看修水”之《魂兮归来》 ! d1 Z) i4 ^- V) N0 e2 D
- H" }' R6 E! H- b5 N; Q5 n5 ^
1 x( v+ v! |" K- e
碧云天,艳阳秋。穿过已收割完稼禾的田垄,看见林木扶疏掩映下的两栋砖木乡舍。如果不是路旁立着的石碑标明是陈宝箴、陈三立旧居,想不到这是当年挥斥方遒变法图强的领袖人物的出生地——“凤竹堂”。
O" F2 Z/ K% ~- S t7 ~ r
0 _% p( Y% a9 c2 z6 V 空旷的天井,斑驳的窗棂,似乎在娓娓细语:魂未归故土?归去来兮,云胡不归?落叶应归根,旧居仍在,主人的魂魄却再也没有归来。青草萋萋,故土殷殷,却未安一抔黄土。
, ]' @% {2 D- O3 S' J( L
2 z1 K1 X6 b" c ^( \ 当年,陈宝箴、陈三立父子是怎么走出大山去赶考的呢?走陆路?乘舟船?这皆是历尽艰辛的劳顿。一去迢迢,宦海沉浮。1895年,陈宝箴任湖南巡抚,举家迁往长沙,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F7 i5 _2 g/ d+ z% U
) D% W* S3 T8 j/ s1 `5 w' Q' W
他们的祖先从中原一路迤逦、沐风栉雨,先居福建上杭,从六世祖举家沿着长江到达这里安居,耕作、读书、行医,繁衍后代。不屈不挠、百折不回成为客家人的典型性格,追求理想、坚守道义成为客家人的执着信念。
8 m7 |# o$ B7 ]0 H+ v3 Y
, X5 J; z9 U5 N, p# m 陈氏父子考中科举,进入仕途,没有走很多官僚升迁发财、光宗耀祖的道路。单看他们的祖居,几乎没有改变模样,只是陈宝箴后来回乡修建了毗邻的新屋。考中科举按规定由官府出资立旗杆,现在仅存一座旗杆墩。沧海桑田须臾一瞬,不过百岁光阴,石头也历经磨蚀,依稀可辨刻有两行楷书大字:“光绪乙丑年主政陈三立”。但,人或为过客,石或为齑粉,青史却留镌了他们的姓名。6 q4 t9 f/ u5 G. M+ p
$ b- }9 A9 ^& y* h$ i 陈宝箴,戊戌变法的领袖,率先在湖南巡抚任上推行新政,一时俊彦如黄遵宪、杨锐、刘光第、谭嗣同、熊希龄、梁启超等,齐聚长沙一隅,“或试之以事,或荐之于朝”,创立时务学堂、算学馆、湘报馆、南学会等维新机构,创办近代科技和官办企业,如洋火、蚕桑、工商、水利、矿务等局及轮船公司、武备学堂,开风气之先,“治称天下最”。杨、刘、谭被荐于光绪皇帝身边,为军机章京,直接参预变法中枢机要。陈三立过去人们只注重他清末同光体诗坛领袖的名声,实际他一直协助父亲招贤纳士,参与筹划。有痛于清代官场腐败,从吏部主事职上以侍父为由,请辞在长沙巡抚衙门父亲的身边,利用他位列“清末四公子”的身份穿针引线,联络四方。所以百日维新之举,慈禧太后视陈氏父子为主谋欲除之,下谕:“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实属有负委任。陈宝箴着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伊子吏部主事陈三立,招引奸邪,着一并革职。”(《光绪朝东华录》)
4 }7 T! u) Y! K# k0 E
5 a& u% H1 x8 Y6 n5 G( o/ } 修水的阳光很明媚,温煦着人的心扉;修水的秋风很温柔,吹拂着人的联翩思绪。我穿行在旧居连通的居室中,往返留连,面壁沉思:陈宝箴为什么被削职后不回到故里而回到南昌呢?
! `* o8 I; I" m2 w/ _5 _! p) d
0 b4 X) w; C2 W/ M& J& d' T+ S 落叶归根是那时人们的归宿,哪怕死在客地也要尸归故土。陈氏父子所尊崇的乡贤,且奉为诗文宗伯的黄庭坚,逝于广西宜州任上,四年后仍由子侄将灵柩千里迢迢归葬修水双井故里。( L4 _* r o# R( `2 y
8 i' R4 i, x8 |+ [4 Z
陈宝箴不思念故乡吗?西太后要斩尽杀绝维新党人,秘密派出亲信率兵弁疾驰到南昌西山“崝庐”,“赐死”他,并割下喉骨向西太后复命。他的魂魄宛若游丝,当时他想到了什么?青山依旧,故土迢迢,也许这永远是一个谜。
$ ?" V6 ?+ S, ~- w b
- N" X/ t8 L9 x- {9 t4 c: q 如果选择仕途,陈宝箴会有很远大的前程。光绪皇帝一直感念不忘他的国是陈策。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对国事蜩螗忧心如焚,情之所致往往失控: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火烧圆明园,时陈宝箴正在酒楼与友人谈及时势,遥见西天火焰遮光,痛彻肺腑,竟欲跳楼。被友人抱住落座,复捶案痛哭。李鸿章签马关条约,他亦痛哭大呼:“无以为国矣!”% R# j$ N, c R3 d" M. g% a$ D
! ^& D0 a, ?5 D2 J" [
他对亲人一往情深。被褫夺顶戴后,返回妻子已停灵一年的长沙,扶柩于南昌,于城西葬墓,其侧筑居室曰:“崝庐”,楼上可与墓相望。他本想放鹤于墓旁,澹游于山水,但西太后仍然没有放过他。, V3 P: J0 }& U* r4 M" j
8 m5 M' K: ^% Y4 I2 B8 c' S4 b 他对友人情挚不辞。文廷式(珍妃师傅)为帝党中坚,西太后欲密旨逮问已革职回籍之文氏,其逃至陈宝箴处,他不顾杀头之罪,赠银三百两送文氏至日本避难。: b- t2 O9 z! u$ E$ g' ~8 c
! c4 t$ E% k8 v% ]( `% W
客家人的性格刚强、弘毅、豪爽、执着,文天祥也是江西客家人,陈氏父子身上有着文天祥的流风遗韵。而陈三立与他的父亲在性格上很相像,几乎是一个翻版。甲午战败,陈三立致电张之洞,请他联合督、抚,“先诛李合肥(鸿章),再图补救,以伸中国之愤”,可见他的凛然大义!陈三立在庐山过80岁大寿,峻拒蒋介石送来的寿金,可见他的富贵不淫。他85岁时在北京拒绝日伪拉拢下水,竟绝食五日而死。死前闻京津沦陷,伤绝悲号:“苍天何以如此对中国耶?”可见他的拳拳之心!- A! P8 t& a6 F+ ]0 ~, P
9 y6 x/ X9 }5 [2 y7 n 在旧居中徘徊,似闻诗声绕梁,似见凤尾潇潇。陈氏故居又名“凤竹堂”,源于《义宁陈氏家谱》:“盖凤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凤有仁德之名,竹有君子之节。”思接浩荡,天地悠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U. ` W$ n5 x' T% e( h y- c5 y
+ j& D P- m. h0 j! K' Q' J
长江的浩瀚养育了客家族裔,她的支流修水一脉蜿蜒,滋孕出了陈氏父子这一代英杰。
9 B! k0 ~. D7 x# g: u: ~" ~! ^+ h! s9 F# U: Z7 u. m$ a @
修江之水兮浩浩,可以涤我胸;愿我赣人,勿忘英杰。
: H7 E8 E. M9 \+ q; r, ?8 D+ A1 ^, g/ c+ A4 d9 J- t
修江之水兮清清,可以濯我足;愿其故土,勿忘英魂……
w1 |- h D! K. p6 W5 {
" g8 u; g) q1 w# H" `% t 魂兮归来!田园向荣胡不归?0 H$ s0 y. x6 x4 }; B
! K( `2 g+ i3 }2 I8 m% _6 m3 k3 `
(载于2016年1月28日《北京日报·文化周刊》)# O3 j C u% v0 f# \1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