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7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东坡诗《自兴国往筠州(高安),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舒人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22-6-18 12:2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轼与阳新石田驿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有孤萤自开阖。

  北宋元丰七年四月,苏轼由黄州量移汝州,仍为团练副使,仍是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赴任时,他先至江西筠州,去与因受自己牵连、同时贬至筠州监盐酒税的弟弟苏辙相聚。苏轼留宿时,写下这首诗:《自兴国往筠宿后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勾勒出苏轼马行阳新青山碧水间的灵动画面。

【书李志中文后】
  元丰七年,轼舟行赴汝海(河南临汝),自富川(阳新)陆走高安,别家弟子由。吾月九日,过新吴(奉新),见县令李君志中,同谒刘真君祠,酌丹井饮之。明日夏至,游宝云寺此君亭,观李君之文,求其本而去。眉阳苏轼书。

富川即阳新。县政府驻兴国镇。阳新历史悠久,历名下雉、永兴、兴国、富川等.

  驿道是古代的国道,石田驿是县境内的一个驿站。驿站类似今天的招待所,设官员驿丞。苏轼写此诗不久,还写有一首诗给三个侄儿:“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我为乃翁留十日,掣电一欢何足恃?”(《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告诉他们,自己在筠州住宿十日。四月三十日,兄弟相聚,其间过端午,五月八日相别。当年九月,苏辙改任安徽绩溪令。

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
宋代:苏轼

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未见丰盈犀角儿,先逢玉雪王郎子。
对床欲作连夜语,念汝还须戴星起。夜来梦见小于菟,犹是髧髦垂两耳。
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
而今憔悴一羸马,逆旅担夫相汝尔。出城见我定惊嗟,身健穷愁不须耻。
我为乃翁留十日,掣电一欢何足恃。惟当火急作新诗,一醉两翁胜酒美。

  苏轼石田驿吟诗,千年而后,成了诗人、作家、出版人、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徐鲁心中抹不去的乡恋情怀。他在《黄叶掩盖下的文化履痕》里写道:“…… 阳新县,是一个美丽的边城, 苏东坡就曾在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 到过此地, 那是他被谪贬黄州四年又四个月之后,再贬汝州(今河南临汝)做团练副使.。北上途中,他在黃州至九江,再从九江到筠州(今江西高安) 去探望弟弟子由,路过了长江南岸,与九江毗陵的兴国(即今天的湖北省阳新县),并在此小住。”苏诗“即为此行所吟”, 还提及枫林镇的“碧云山” 此后更名“坡山”。(《人民日报》2014年11月8日)徐鲁是山东即墨人,曾长期在阳新生活、读书、工作,目前是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海豚传媒副总,著有诗集、散文集、小说多部。

   石田驿在阳新枫林镇宋新村
2#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22-6-18 15:33:24 | 只看该作者
大文豪探访奉新

       元朝末期,奉新县一位有钱的书生曾创了一所 “ 三贤书院 ” 。之所以取名 “ 三贤书院 ” ,是因为这个书院里设立了一个祠堂,祠堂里供奉着三位 “ 贤人 ” 。三位 “ 贤人 ” 既不是神,也不是仙,更不是哪位菩萨,他们是曾到过奉新,并与奉新山水和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的宁朝三位大文学家:周敦颐、苏轼、黄庭坚。

       周敦颐,字茂叔,北宁哲学家、文学家,湖南道县人。周敦颐曾提出了 “ 宇宙构成论 ” ,是宋朝理学的开山之祖,其理学对后世理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在文学创作上,周敦颐也有很大的成就,其《爱莲说》一文,乃千古传诵的佳作.周敦颐曾担任过分宁县(治所在今修水)主簿,也就是在这段落时间里,他曾到奉新并游历了奉新的山山水水.他在探访百丈山和百丈寺时,留下了三首吟唱百丈寺的诗作.

其一:
好风吹上最高台,雨洗青天万里开。
碧落半空山鬼泣,也应胜似锡飞来。
其二:
绝顶茅庵老此僧,寒云孤木独经行。
世人那得知幽径,遥向高峰礼磬声。
其三:
浮生不定若蓬飘,林下真僧偶见招。
觉后始知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 “ 欧苏 ” ,他的诗歌与黄庭坚并称 “ 苏黄 ” ,他的词作与辛弃疾并称 “ 苏辛 ” ,他的文学创作对后世文学影响相当深远。北宋元丰七年(1084)四五月间,苏东坡到高安看望弟弟苏辙(苏辙当时遭贬在高安)时,曾探访过奉新。

       在奉新,苏轼会见了奉新县令李志中,还与李县令一起拜谒了昭德观中甘甜味美的丹井井水。此外,两人还游了宝云寺、此君亭,并在一起探讨文学创作。也就在这次,苏轼还探访了当时闻名天下的华林书院,留下了《华林书院》一诗:

曾过华林书院来,芙蓉洞口荔枝阶。
藏书阁俯潆纡水,洗砚池边滑澾苔。
凭远楼中朝对鹤,挹清馆内夜衔杯。
八方亭外五株桂,岁岁秋风一度开。
   

       在奉新,苏轼还留下了《初别了由至奉新》一诗:

双鹊见我来,飞上东轩脊。书随好梦到,人与佳节会。
  一欢难把玩,回首了无在。却渡来时溪,断桥号浅濑。  
茫茫暑天阔,蔼蔼孤城背。青山眊目中,落日凄凉外。
    盛衰岂吾意,离合非所碍。何以解我忧,粗了一事大。   
   

       就在苏轼离开奉新约九年后,苏轼四大弟子之首、后来与苏轼齐名的大诗人黄庭坚又来到奉新。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县人,曾任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江西诗派创始人。北宋元八年(1093年)黄庭坚丁母忧住在修水.同年八月,他到奉新游览,探访了九仙温泉和百丈山.在九仙温泉,黄庭坚留诗一首:

九仙沤和汤,浴此二水牯.
主人无施心,冷暖各得所.
道途开十方,瓢杓汲万古.
欲问源从来,大雄山有虎.

在百丈山,他游览了百丈寺、灵境亭、大雄峰,仙人桥等名胜古迹,并即兴赋诗两首:
灵境御题
老夫高卧灵境台,拄杖夜撞青天开。
撤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

百 丈 山
万丈雄峰插紫霄,路当穷处驾仙桥。
上观碧落星辰近,下睹红尘世界遥。
螺簇山高青压压,练顶寒松叶不凋。
才到秋初霜已降,每逢春尽雪方消。
朝阳老衲针常把,度夏禅僧扇懒摇。
龙向池中兴雨泽,鸟依窗外奏箫韶。
游人未必常居此,暂借禅房宿一宵。

       黄庭坚与奉新的华林书院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与华林山的主人,宋朝刑、兵、吏三部尚书胡直孺是莫逆之交。胡氏家谱中,胡直孺的先祖、华林书院的创办人胡仲尧、胡用庄的像赞就是黄庭坚所题。

       奉新自古被誉为 “ 仙源灵境 ” ,到过奉新的文人墨客自然不止上述三人。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曾游览过百丈寺,并留下了 “ 天下清规 ” 四个大字。此外,北宋文学大家、 “ 西昆诗派 ” 的创始人杨亿,宋初文字学家徐铉,元代文学家、号称元代文坛四大家之一的范椁等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探访过奉新,并留下了吟唱奉新山水风光、人文风物的文学作品。当然,在这些文人墨客中,对奉新影响深远的还是周敦颐、苏轼、黄庭坚三位,其中又以办、黄的影响最深。

       明朝时,一位叫夏寅的外地文人来到奉新,用一首简炼的诗作勾勒出奉新的人情风貌,诗中两句是 “ 瘦竹三松两间屋,邑人犹自奉苏黄 ” ,明朝奉新人还在奉祀的 “ 苏黄 ” ,就是苏轼和黄庭坚。
3#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22-6-19 14:35:50 | 只看该作者
宋代苏轼《石钟山记》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农历六月初九,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石钟山记注释:

《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郦(lì)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bó)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íng)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ēng)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鼓:振动。搏:击,拍。洪钟:大钟。是说:这个说法。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桴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尤:更加。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mù)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qī)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zhé)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ké)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ēng)吰(hóng)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镗(táng)鞳(tà)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zhì)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齐安:在今湖北黄州。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湖口:今江西湖口。硿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莫夜:晚上。莫,通“暮”。森然:形容繁密直立。搏人:捉人,打人。栖鹘: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磔磔:鸟鸣声。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噌吰:这里形容钟声洪亮。舟人:船夫。罅:裂缝。涵澹澎湃:波浪激荡。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为此:形成这种声音。中流:水流的中心。空中:中间是空的。窍:窟窿。窾坎镗鞳: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汝识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周景王之无射:《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铸成“无射”钟。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yì)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dài)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bó)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lòu)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臆,胸。殆:大概。终:终究。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陋者:浅陋的人。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考,敲击。实:指事情的真相。
4#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22-6-25 07:18:57 | 只看该作者
苏轼的《乞常州居住表》,这篇上疏给宋神宗的奏表有关于苏轼从黄州赴汝州的详细记载。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但以禄廪久空,衣食不继。累重道远,不免舟行。自离黄州,风涛惊恐,举家重病,一子丧亡。今虽已至泗州,而资用罄竭,去汝尚远,难于陆行。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驆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意思是说我的钱粮本来就不多,这次路途遥远又是拖家带口的,只好乘船出行。自从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舟船颠簸,全家人劳累困苦不堪,我的小儿子也不幸病亡了。现在虽说到了泗州,但身上的盘缠已经快用完了,而现在离汝州还那么远,走陆路肯定不行了。我现在没房子住,又没有吃的,全家二十多口人,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在常州有些许薄田,能够勉强养活全家,希望陛下垂怜,允许我在常州居住。


古代交通不甚发达,长途远行,中间免不了翻山越岭,人们出行多是以乘船为主,况且马车费用高,乘船便宜,官员上任还配有官船,何况苏轼还带着全家二十余口人,如果坐马车的话,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有点像我们今天出行,是坐飞机还是自己租车,我租车可以带很多人很多行李,一路还可以游山玩水,还可以报销,坐飞机的话,行李多,不方便,费用还得自己出,不划算。所以,你看,古代很多诗词里面都出现了“舟”或“船”,船是唐宋时期的主要交通工具。

苏轼向东而行,交通不便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其深层次的原因则要从神宗的亲手手札说起。
元丰七年,神宗忽然亲书手札:“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诏令将苏轼改授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神宗的本意是想起用苏轼,但遭到朝中政敌的反对,所以才取了一个折中的法子,将他调到离京城较近的汝州。


苏轼是能够洞察这其中的玄机的,但是政治上的打击和朝中大臣的排挤使他逐渐产生了对仕途的厌倦,所以他不愿移居汝州,一路走走停停,登庐山,游湖口,对人生的感悟颇深。后来,他的小儿子死了,他在这种悲郁的情景下,才写下了《乞常州居住表》,希望能够在此居住。终于,朝廷暂时批准了他的请求。后来,苏轼虽然几经调任,但最终还是终老于常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11-24 17:42 , Processed in 0.1170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