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 B3 T6 ~4 Y/ ?
4 b/ Z4 a6 w. v0 d) N* I. ^放眼未来谋发展 扶贫移民暖民心
* o# l1 r/ R& _7 _& G- f- `
+ U# _4 W* _6 @! V, m──关于2008年以来扶贫和移民工作情况的汇报
. M; g6 a* u3 s& \" Q. a, \) J- i/ u \' T8 C# \1 F' M; z
u2 B( @. s2 S; u' w- P# S
+ }8 N: J- _9 H" P4 ^; ]修水县扶贫和移民办' j `' U. l: L! Z0 o1 c5 V$ N* k( l
3 L1 O" @( }: T6 G4 N; N+ C
}1 l* E1 L: r# H) L
6 o/ z8 ]) }" R2008年以来,县扶贫和移民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扶贫和移民办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认真实施扶贫和移民工作要点,以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劳动力转移培训、社会帮扶、库区移民后期扶持、争资引资等民生工程为重点,强化措施,开拓创新,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贫困群众、库区移民收入得到明显增加,进一步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现将2008年以来我县扶贫和移民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4 j! j3 y' @9 i/ U" O [8 L7 k+ R, F( w* A" J& o( b
一、工作成效9 ^* s8 ^; u6 [5 `* }# ]+ w+ c& ~
& e9 m" Y7 F7 t7 w! ~9 V1、以重点村为主战场,着力改善贫困乡村落后面貌。全县“十一五”期间共有扶贫开发重点村148个,其中70个村从2006年开始启动,另外78个村从2008年开始启动。我办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整合各类资源,组织群众参与,实行整村推进。3年来,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4060万元,村民自筹资金2960万元,部门投入资金5250万元,计划项目931个。到目前为止,已完工项目820个,已下拨资金3760万元。各重点村依据扶贫规划,修建沙石公路150公里,硬化公路350公里,解决了近20万人的行路难问题;新建饮水工程22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35万人;修复河堤2500米,水渠4500米,保护农田500亩,解决了3000亩水田的灌溉问题;新建学校2所,建筑面积850平方米,改善了农村教学条件。 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共扶持项目346个,其中交通项目209个、人畜饮水21个、农田水利84个、危房改造等32个。. N7 c5 Z0 n" a: I' a+ ]
9 B7 y/ O u% R7 Y5 I3 R2、以移民扶贫为主攻点,着力改变山区人口生存与发展环境。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是新时期我县扶贫工作的创新。我办按照“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要求,瞄准对象,严格程序,积极寻求多种安置途径,采取“统一选点,集中安置;村内调节,下山安置;土地整治,造地安置;产业扶贫,基地安置;务工经商,集镇安置;投亲靠友,分散安置;孤寡老人,敬老院安置”等方式,3年来,共争取省市移民专项补助资金近1.54亿元,搬迁634个自然村,建立集中安置小区138个,安置山区群众5149户22738人,使全县山区移民搬迁总人口达到5万余人,基本实现“搬迁一个山头,建设一处新村”的目标。移民建房实行“四统一分”,即统一调剂土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由移民户自主建房。移民扶贫促进了山区群众生产、生活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彻底改观,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4 G I; V5 x. I: H, g& {; ]
" h0 W- C0 ]( r" I, M. \1 b x2 G3、以产业开发为主旋律,着力增加贫困乡村和移民安置区的“造血”功能。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布局、规模开发、集约经营”的工作思路,通过贷款贴息、互助资金,扶持蚕桑、茶叶、药材、油茶、早熟梨、番鸭等扶贫产业项目,3年来,对绿冬、一家等4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了贷款贴息支持,促进了种养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业产业化成为贫困人口增收的重要途径,全县共有4350户贫困户、5520户低收入家庭参与扶贫产业开发,户均增收524元,逐步形成“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化扶贫新格局;同时,积极争取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县,在何市镇下田蒲等10个重点村试点,每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互助资金总额达到166.23万元,发放借款499笔167.34万元,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要求,建立了“农民自己的银行”,帮助贫困农民发展蚕桑、畜牧等致富产业。# |6 S" u- d, W( r& `4 E: O
: l- F2 m+ L+ C) z! b4、以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动力,着力提高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能力。我办将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作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拓宽就业创业渠道的重要方式。为使培训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转移培训。一是以培训基地为载体,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用工需要,实行“订单式”培训、联合培训、委托培训等方式,开设了办公自动化、广告设计、计算机应用、服装加工、幼师、电子电工等多种培训专业,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二是为加快我县种养业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与县委村建办、县蚕桑局、县畜牧局等部门配合,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支持我县产业发展。三是为认真贯彻落实我县“三年决战工业100亿”目标任务,帮助我县工业企业招工,加大工业园区用工技能培训力度,举办农民工上岗前技能培训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四是拓展异地培训模式,2009年以来,与深圳高级技工学校联合办校,两年输送了20多名贫困学生到该校学习,拓宽了贫困学生培训就业渠道。至目前止,共举办培训班120期,培训人数6277人, 就业率达85%,达到了“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 l9 l7 _% m6 `& k- Q& _
0 B7 C9 E3 t0 z$ K7 k3 E
5、以定点扶贫为主渠道,着力整合社会扶贫资源。“十一五”期间,有5个省直单位、71个市直单位在我县扶贫重点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各级党政机关高度重视,实行一个部门帮扶一个重点村,做到定领导、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定要求,不脱贫不脱钩。目前,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 1016元;同时,我县也开展党员干部包户扶贫活动,有78个县直单位到77个重点村开展定点帮扶;今年5月,我办通过多方努力,争取了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到我县扶贫,计划选择5个重点村实施帮扶,现已在1个村开展了实施帮扶工作,进行持续15年长期纵向跟踪扶贫,今年已到位部分部分资金。预计每年投入资金500万至1000万元。' e& `9 `/ O" L, U( n
: Z- W, H/ s0 Y+ J. o1 ^
6、以落实移民后扶政策为主要务,着力构建和谐移民。我县有9座大中型水库,移民31569人(其中直补到人移民22358人,无法核定移民9211人),安置在34个乡镇245个村1163个村民小组。我办水库移民工作做到了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一是提前发放直补资金,提早发挥直补资金使用效果。截止目前,上级共向我县拨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4573万元。已通过”一卡通”的方式全部发放到位。通过引导移民群众将直补资金重点用于发展生产,直补资金对促进移民家庭的直接和间接增收效果日益提升。二是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项目早启动、早完工、早见效。据统计,上级共批复我县移民扶持项目资金3118万元,项目481个,其中基础设施建设466个,移民示范村建设11个,科技培训4期。目前已完成基础设施项目446个,建设移民示范村 11个,实施科技培训3期,竣工项目已全部通过验收。近两年来,通过加强水利、安全饮水、交通、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库移民和安置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G T, D3 ~$ q, m$ c7 a* Y. A+ w+ k; j: ]% n( s
7、以招商引资和争资争项为主抓手,着力提升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一是大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和招商工作小分队,由一把手负总责,赴外地进行亲情、乡情、友情招商,通过多方努力,我办已成功引进项目4个:①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5月份确定在我县建立扶贫基地,每年投资500-1000万元,持续15年跟踪扶贫;②引进高科技单晶铜健合引线项目到修水(九江)工业园落户,并签订意向性合同,总投资3个亿;③龙岸山庄推进项目立项等手续现已办齐,正在筹建中;④九江恒兴投资公司茶叶加工项目,目前正在等待签约,可望在10月份与政府签订合同。二是加大向上争资争项目工作力度。在争取了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到修水建立扶贫基地项目之后,今年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办的大力支持下,争取了国务院扶贫办“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争取财政扶贫资金1200万元,计划用三年时间支持我县蚕桑和茶叶产业发展;争取科技扶贫项目100万元,在太阳升镇建立万亩蚕桑基地示范片,争取国家对修水的更大支持。$ b& x7 z ^# W% h% Q
# X8 ]! z+ G0 V; _9 R- w4 ]0 h& n二、工作措施5 S' H' C, |: }
6 H, a6 d+ y+ P3 D7 S2 c我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回顾近两年来的实践,我们的主要工作措施是:- r* k, }8 r- V; B# s L& H. l5 M
3 H2 D# ?. Z% K$ z. h9 T; o
1、坚持政府主导,强化组织协调。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扶贫和移民工作作为统揽农村全局的中心工作,切实担负起“县抓落实”的责任。一是建立扶贫和移民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扶贫和移民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并纳入了对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各乡镇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在全县形成了工作体系。二是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点制度。县四套班子领导每人分别联系1个乡镇指导扶贫和移民工作。县政府每个班子成员每年都要对各个重点村和深山移民、水库移民安置地进行调查走访,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是进一步强化了扶贫和移民工作机构的职能。今年8月,为更好地与省市部门对接,根据九办字[2010]31号和修办字[2010]102号文件要求,组建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县县财政还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9 C: e) A0 c* K; }) ]: H
' u, A# T+ q" M) j2、坚持与时俱进,强化思路创新。近几年,我县扶贫工作实现了“三个创新”。一是扶贫方式的创新。从2003年开始,我县突破常规的就地扶贫方式,对深山区群众实施移民扶贫,初步探索了一条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就地扶贫与移民扶贫两者投入之比为5:1。移民扶贫还与城镇建设、示范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为新农村建设带了一个好头。二是投资方式的创新。改过去“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改“撒胡椒面”为“集中扶持”,采取“挑水点种”,不搞“大水漫灌”。把重点村和水库移民集中安置地作为扶贫和移民开发的主战场,实行整村推进、综合治理,促进了重点村和安置地的全面发展。三是资金使用方式的创新。上级每年安排我县财政贴息资金70万元,通过财政贴息引导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从2007年开始开展的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帮助村民建立起了“农民自己的银行”,在扶助发展村级特色产业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得到了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欢迎。
3 g4 C8 b7 [: S) c1 k6 {0 z8 P1 `" P, j% P* g: I
3、坚持部门联动,强化资源整合。遵循扶贫开发“一盘棋”的思想,按照“用途不改,渠道不变,整合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县财政每年安排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资金,其中80%用于贫困乡村和移民安置区。同时,发改委、农业综合开发、交通、水利、教育、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共安排项目资金 5400万元用于移民安置区和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扶持项目663个。
4 j/ \' M5 w- ]* y! d! M; h! R& i3 V% a$ z% j8 y. j1 h
4、坚持群众参与,强化艰苦奋斗。贫困乡村和移民安置地的广大干部群众是扶贫和移民开发的主体。我办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苦干实干,以干促变,用扎实工作赢得上级支持。同时,尊重贫困群众、水库移民和安置地群众的项目选择权、实施的主动权、资金的监督权和效果的受益权,让群众明白,上级投入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主要还是靠自己,从而消除了“等、靠、要”的思想。
7 Q# x6 y: Q4 m
- F5 _, U) y* R& x7 U/ U5、坚持规范管理,强化项目建设。一是实行“阳光操作”。我县先后制订了扶贫和移民的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专户管理,专项调度,封闭运行,确保专款专用。对深山移民和水库移民的建房补助、个人直补资金实行“一卡通”管理,直接打入移民个人账户上。对扶贫和移民开发项目实行公示制、分期拔付制和报账制,保证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公开透明。二是加强检查监督。加大对扶贫和移民项目的实施的监督力度,严格实行“谁受益,谁主管”的原则,强化跟踪问效,责任追究到人,确保扶持项目顺利实施。每年,扶贫、移民、财政、审计、监察等五部门联合对全县扶贫和移民资金进行审计检查,确保了专项资金的安全运行。
- A& S. s1 b) [$ C
" d y$ ^) c0 W5 H g# C6、坚持制度建设,塑造良好形象。为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近年来县扶贫办开展了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建立了“五项制度”,即: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政务公开制、一次性告之制、责任追究制;做到“六个一样”,即:受理、咨询一样热情,生人、熟人一样和气,干部、群众一样尊重,忙时、闲时一样耐心,来早、来晚一样接待,份内、份外一样干好。通过学习培训,严格制度,强化管理,干部职工素质明显提高,塑造了扶贫队伍“勤政务实、开拓进取、廉洁高效、团结和谐”的良好形象。- A3 g, A& a: e9 V8 f- N+ T8 O
* i" p/ T& k D$ z3 p* O" G! X # P0 Q6 g% X5 N4 s! A
" s0 ?/ k4 |$ X9 e
( f& b# A8 l- d) e5 e: O
# k: q" S) [4 b5 U1 ~$ Q
" F% b. p5 L% N: C3 l, U$ {' {0 Z& ]* Y" p& f3 c
二0一0年九月十六日+ g' S- t- [& _* ]+ g+ O7 t0 I
8 h# d3 U+ e, l5 e, X
$ j& F, {; Q: _1 k W$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