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何西方感叹“中国人太有钱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1-2-15 14:5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何西方感叹“中国人太有钱了”?  
    邱 林

    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游客和消费者的影响力将非常巨大,中国的人民币将与英镑、欧元和美元一样,成为英国商店常用的货币。牛津大学的卡尔·格特博士对中国消费者在经济困难时期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进行了研究。他预计,随着中国游客猛增,中国游客的需求将前所未有地增加,英国的商店不久将需要储备人民币。(12月15日新华国际)

    这里引述的是英国《每日电讯报》11日一篇报道的内容。该报记者安德鲁·霍夫称,许多中国人向往到西方看看,享受西方的生活方式,而铺天盖地的广告进一步激起了他们的这种欲望。2010年到欧洲旅行的中国人多达367万人次,比前一年增加了近1/5。格特博士研究报告还发现,中国人到英国的包价旅行预计都包括奢华购物。

    “中国人太有钱了!”现在,我们经常能看到国外主流媒体发出 “中国游客一掷千金” 这样的声音,西方人恭维中国人的话不时出现。在他们看来,尽管中国还是发展中的国家,中国人总体并不富裕,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富人们手头拮据。反之,他们中的一些人把全球经济低迷视为购买便宜货的机会,不论东西在哪儿。

    的确,部分中国人富起来了,有了钱要消费,到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消费似乎才能找到感觉。现在拥有惊人消费能力的中国人成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的第一大消费群体,而且中国游客凭借着强劲的消费力震惊了世界,中国游客人均旅游消费额已居世界首位。世界各地的购物豪客变成了中国人。2010年中国人购买的奢侈品中有56%是在海外消费,消费额达130亿美元。

    据美国联邦商务部统计,目前中国游客每人平均在美国花费达7200美元,远高出国际游客平均4000美元的消费水准。中国游客强大的消费能力屡屡震惊世界,小到化妆品、手袋、电子产品、当地特产,大至连房地产豪宅都成了中国游客出境消费的目标,以至于连《纽约时报》杂志都要在封面上以《Shop China Shop!》的大标题惊叹“中国正在向消费型经济转型”。

    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已有华人面孔的售货员为中国游客提供中文服务,在法国还有奢侈品牌店铺为中国人进行特别服务,日本一电器店挂出了横幅一语中的:“热烈欢迎最敢消费的中国人!”中国游客如今已经是“最能消费与最敢消费”的游客了。但究竟是为什么,一出境我们就会变成“购物狂”呢?

    面对西方的各种或惊叹或酸涩的眼光,一些中国人的“购物狂”心态究竟是怎样呢?我们不客气地说,中国人是在重复20年多前日本的一段历史。上个世纪80年代,国外媒体曾报道过日本游客的购物“盛况”:“一批又一批挎着相机、旅行者打扮的日本人成群结队地拥进了美国一家又一家店铺,他们腰部鼓囊,脸色红润,兴奋地东张西望,几个日本人费力地从挑花了眼的同伴中挤出身子,指着商场柜架上的皮包大声嚷道‘这一排我们全要了’!”

    这些描写并没有虚构。日本人当年有钱后,自以为“世界第一”,跑到美国去大买房地产、大买奢侈品。出手阔绰,来势凶猛,美国人惊呼:日本要买下美国。结果呢,美国人略施小技,就让不少日本人把买下的房子乖乖吐出来了。20年过去了,现在几乎听不见日本人吵吵着上美国买房子。

    不过,中国人今天替代了日本人的角色,口气比日本人更大,似乎要买下西方世界。当然,有钱的中国人去西方国家买房也好,还是买奢侈品也好,悉听尊便,我们也不会因为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但历史经验值得总结,也希望历史学家,好好给中国的一些人上一课,告诉他们别晕了头。

    尽管有人会以各种理由来证明,中国人到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旅游,或购物、购房,是在长中国人的脸。然而,说句不中听的话,中国的有钱人,到了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消费,大多算不上有钱人。例如美国3亿多人口,只是中国人口的23%,国土面积比中国差不多,但他们没有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限制,可用于盖房的地方多得不得了。要想抄美国楼市的底,或买空美国的商店,不光是中国的有钱人办不到,全世界的有钱人也做不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11-24 22:37 , Processed in 0.10800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