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被贫困线掩盖的贫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青山深处 发表于 2011-12-2 16:0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300元的贫困线为国际标准的79%,26年的提升速率跑输GDP,赶不上农民人均收入增长
最新扶贫线大幅上调至2300元后,有媒体称中国国家扶贫标准与世界银行的名义国际标准贫困线距离为史上最近。这之间的距离怎么算?世界银行在2008年将国际贫困标准从每天生活费1美元提升至1.25美元。以此对比,2300元人民币相当于361.36美元(11月29日汇价),日均0.99美元,即为1.25美元的79%。这就意味着,尽管全国贫困人口数量从2688万人扩大到1.28亿人,但仍然存在起码21%(0.99美元到1.25美元之间)的“被脱贫”人群。

1985年,中国将人均年纯收入200元确定为贫困线,到最新标准的2300元,26年来提高了约11.5倍,但同期的GDP则增长了近56倍;即便是从农村人均收入的角度来比较,25年来也增长了近14倍。对比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最新调整的贫困线标准,不但跑输GDP,连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没赶上。[详细]
   
国务院总理***2010年在联大公开讲话称,中国还有1.5亿人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之下。
      
世行确定的国际标准为贫穷国家和地区“量身定做”,发达国家的“好日子”并未拉高数值
世界银行确定的国际贫困标准究竟是什么水平?世行测算的日收入2美元才是贫困线,用于小康社会;日收入1.25美元仅仅是绝对贫困线或极端贫困线,这一数据是参照世界多个最贫困国家的平均贫困线测算的。每天1.25美元的生活只能是不挨饿的赤贫线、活命线。世界银行曾按1993年的购买力评价计算,10个最贫困国家的平均贫困线已经达到每日1.08美元,而中国在十多年后才逐步接近这个数字。

美国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制定的贫困线以普通4口之家平均每年需要购买食物的花费乘以3倍为标准,约3100美元;日本贫困线则是以人均收入(34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5万)的一半划线。这些贫困线放在中国就是名副其实的“富裕线”,所以说即使每天2美元的贫困标准,这也是为贫穷(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穷人“量身定做”的,这个指标不会因为发达国家的存在而被拉高。中国作为GDP排名全球第二的大国,贫困线尚不及全球最贫困国家的水平,这就是现实。[详细]

贫困标准从表面看是调高了,但真实购买力比1985年不升反降
贫穷带给民众真实感受的变化还涉及到购买力的问题。从1978到2008年,中国贫困线增长了7.83倍,而CPI则增长5.26倍。从表面上看,贫困线“跑赢”了CPI,穷人的购买力在上升。但其实CPI反映的是八大类约700个品种的消费品综合价格指数,但在中国贫困线的计算中,超过60%以上的消费依据是食品。自2001年以来,中国食品价格指数大部分月份都高于CPI,1978年至2008年三种粮食(稻谷、小麦、玉米)收购价上涨7.49倍,穷人的实际购买力其实大不如前。

南方基金高级研究员万晓西2009年针对单一生活必需品做的价格调研显示:1978年至2009年,面粉价格涨幅为5.4~10.38倍,猪肉价格价格涨幅为9.59~13.4倍。当以这些食品消费水平作为贫困线计算标准时,“钱不值钱”的贬值速度高于贫困线提高的速度。仅以北京的米价来计算,1985年北京大米为0.254元/斤(据《北京志•物价志》),206元钱可买811斤大米,平均每天2.22斤;2009年北京的大米以2元/斤计算,1196元可买598斤,平均每天仅为1.64斤。[详细]
   
恰好生活在本国政府规定的贫困线上,每天的消费支出够买些什么食物?图为中国的情况。(详情点击)
     
      
过去十年扶贫财政投入年均增速仅为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速的一半,政府收的钱多了,扶贫拨款却少了
过低贫困线除了使中国贫困人口被严重低估外,另一个显著结果是可以“节约”政府在这方面的财政投入。据国新办11月16日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从2001年到2010年,每年投入从127.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49.3亿元,年均增长11.9%。事实上,这个数字和中国财政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并不相配。据统计,过去十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约为14.9%,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1%。这三个增长率的对比说明,且不论给予贫困人口财政支持的基数是多还是少,仅从增长率来看,也体现不出任何的倾斜或者关照。[详细]

扶贫资金投放效果被物价上涨因素抵消,真正对扶贫起作用财政支持不足已投入的50%
如考虑物价变动,财政扶贫效果将再打折扣。一份针对1986年至1997年中国三项扶贫资金(贴息贷款、以工代赈、发展基金)投入状况的统计显示,以1985年的不变价格计算,1986年至1997年累计投资总额是961亿元,扣除约50%资金被物价上涨因素抵消,真正对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起作用的,不足50%。以扶贫开发纲要(2001一2010)中安排的“整村推进”工作为例,到2005年纲要实施过半,但启动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只有近三分之一。当年平均每个贫困村规划的扶贫资金需求总量为228万元,但只有部分省贫困村实际投资超过50万元。 [详细]

农村贫困人口平均占有的扶贫资金长年低于解决温饱问题的最低标准,脱贫目的难以实现
从扶贫资金人均占有量来分析,扶贫资金的投入应该达到一定规模,即必须等于或高于使贫困户脱贫的资金需求量,才能实现脱贫目的。根据陕西省的经验及调查分析,要稳定地解决一个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需要投资1500—2000元/人;《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996》认为,要稳定地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人均资金投入强度需达到1600—1800元以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扶贫标准则更是高达人均5000元。假如按2010年国家总的扶贫投资350亿,贫困人口2688万计算,当年贫困人口平均占有的扶贫资金是1302元,这与人均扶贫资金占有量的最低标准1500元(1996年水平)相比尚缺少24%,即人均扶贫资金缺口198元。 [详细]
   
面对新增近1亿的贫困人口,即使按照2010年人均标准,应纳入2012年扶贫资金预算的金额起码在1596亿。
     
      
贫困率下降最大的时期反而是扶贫政策出台前,80%的扶贫项目和资金被用于非贫困户
中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早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依靠自己的努力使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500万(以2007年贫困标准785元计)。世界银行也对中国取得扶贫成就给予赞许,“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但排除贫困线标准低这一客观因素,中国减贫成就应主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而不是政府提出的扶贫政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撰写的《减贫的宏观经济学:中国篇》报告就指出,中国贫困率下降最大的时期反而是政府扶贫项目存在之前。

国家统计局出版的《2008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显示,针对贫困人口的扶贫项目和资金投入,并没有优先用于贫困人口。据抽样调查,2007年所调查的农村贫困户中,只有19.5%的农户得到扶贫项目支持;而在低收入户中,该比例只有20%。世界银行农业发展部首席农业经济师伏悦耕•伏格乐的研究指出,在“国定贫困县”中,农村贫困人口大约只占农村总人口的10%,而以县为单位下拨的扶贫资金,只有大约十分之一真正分配给了贫困人口。[详细]

专项资金拨给仅占贫困人口50%的贫困县,贫困县中的富人成为政府扶贫的最大受益者
据《减贫的宏观经济学》报告分析,政府扶贫资金命中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是“区域性开发式扶贫”。由于政府专项扶贫资金只是被指定用于各重点贫困县,但经过多次调整的国家重点扶贫县名录至今所涵盖的贫困人口大约只占全国贫困总人口的50%左右。而且扶贫资金的分配以县为单位,没有规定到乡镇甚至农户,基层行政指导下资源分配方案和地方强势力量的干扰,都会使得扶贫资金不能完全落实到户,结果往往是将本来需要援助的贫困人口排除在外,而使贫困县中的富人成为政府扶贫的最大受益者。

【延伸阅读】 高调贫困的贫困县 (网易另一面)
   
2000年以后,国家扶贫资金在增加,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每年绝对贫困人口的脱贫数字却不断下降。
      
开发式扶贫热衷上项目,教育、医疗上的投入比例仅占总投入的17%
由于长期强调变“输血”为“造血”的开发式扶贫,地方政府乐于将扶贫资金用于有回报的生产性项目建设,挤占社会化服务项目的资金,全然不顾在活命线以下挣扎的穷人实际生活需求。根据1986年~1999年的统计,中央政府财政用于扶贫专项资金为1313亿元,其中一半以上(约55%)用于生产性项目投资的扶贫贷款,近28%用于改善生产条件硬件的项目,如修建基础设施等以工代赈项目。与改善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素质关系较为密切的教育、医疗上的投入比例最小,只有总投入的17%。[详细]

政策不连贯、资金使用效率低,每年大约有10%的脱贫人口又重新戴上贫困帽子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贫困监测数据,2001年至2009年间,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例从61%增加到66%,民族地区八省区贫困人口比例从34%增加到40.4%,贵州、云南、甘肃贫困人口比例从29%增加到41%。返贫现象非常明显,主要原因是扶贫政策的连贯性和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都不太理想。扶贫资源的提供往往建立在暂时性政策或短期项目上,比如补助贷款和通过“以工代赈”资金。当这些政策终止后,脱了贫的农户又重新回到贫困线下。根据联合国的调查,用“以工代赈”资金建造的大部分公路质量非常差,有些工程在天气不好的时候不能使用。据统计,每年大约有10%的脱贫人口又重新戴上贫困帽子。[详细]

本专题部分参考世界银行2009年发布的报告《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

当年为了出成绩,低贫困线给中国带来了举世瞩目的脱贫成就。如今直面贫困,但如果扶贫政策还是低水平,就依然有大量民众在温饱线上挣扎,富裕并不会随着数字改变自动到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5-2-22 22:06 , Processed in 0.0850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