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话西游之七:舜都游寺 卢象贤 离开尧都,继续向南,到达舜都永济。永济这个名字,源于古时这里有一条渠。山西古渠多,如晋祠内的智伯渠,还是春秋时代的渠。我们走的这一路,现在叫山西,古时也叫河东。看起来矛盾,其实是不同朝代因建都的地方不同而以首都为地理座标来叫的。清顾炎武《日知录》卷31:“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狭义的河东,则专指永济,因为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曾设过河东县,这个县名就是元代也没改过。文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相传祖上即这一带人,故世称柳河东。永济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我们只选择了西边的一线。 永济第一站:普救寺。普救寺位于蒲州镇西厢村的峨嵋塬上。蒲州原是一座古城,本名蒲坂。唐李泰《括地志·蒲州·河东县》条说:“河东县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南宋罗泌《路史》中说:“柱所都蒲坂。”说明这里最早是炎帝儿子柱(或云即后土)的都城,后来又是舜的都城。在清代,蒲坂一度管过永济,因为永济县是清雍正时才设的,当时隶属蒲州府。现在,蒲州沦为永济一个镇。世事更迭,不可胜言。 村名西厢,则显然是一个后起的名字,来源于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俗称《西厢记》。故事的始作俑者,是唐朝的杨巨源,他的一个朋友张生与一位崔姓女子有一段爱情故事,于是他写了一首诗记述,叫《崔娘诗》。元稹与杨巨源又是朋友,他把其发展为一篇小说,叫《传奇》,内即有“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的描写;并又做了一首《会真诗》。李公垂与元稹又是朋友,他也写了一首《莺莺歌》(因为崔氏女子小名莺莺)。《太平广记》收录元稹的小说时,亦改《传奇》为《莺莺传》。但在前面这些人写的故事中,张生没娶莺莺,莺莺也嫁了别人。元代王实甫编写成戏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则成了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而大团圆结局一向是我们中国人最乐于看到的,所以后世看戏的只知有王实甫而不知有元稹之流了,《西厢记》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十大喜剧之一。 寺名普救,现在都说来源于五代。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刘知远(后来建立后汉)派郭威(后来建立后周)去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果然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就把永清院更名为普救寺。但这个说法我并不相信,因为在元稹的《传奇》中,“普救寺”的名字就已经出现了,说明这个名字至少是在中唐就改了的,不是五代的事。 本来,普救寺最有名是“普救蟾声”。如今,则一切都围绕《西厢记》做文章,连塬上的舍利塔都改名为莺莺塔了。所谓普救蟾声,就是在舍利塔下敲击石头,会听到很清晰的蟾鸣声,这是因为塔的回音造成的,所以这座塔是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也被誉为世界六大奇塔之一。 未能免俗,也就这个《西厢记》故事的发源地填一首小词:
卜算子 普救寺感西厢事 月色照西厢,月影移南浦。月老红绳万丈长,也怕吴刚斧。 莫要足逾墙,莫要奴欺主。但要瀛寰重诺言,守得人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