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果中国是美国 像底特律的这样破产的城市会更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青山深处 发表于 2013-7-26 11:3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中国是美国 破产城市会更多

2013年7月18日,美国著名的汽车城底特律申请破产。由于底特律的债务非常庞大,目前欠下180多亿美元的长期债务和数十亿美元的短期债务,预料会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城市破产案。密歇根州州长施耐德当天批准了底特律申请破产的有关文件,表示底特律已经无法收取足够的税收来满足各项义务,目前只有通过申请破产来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底特律曾经是辉煌的工业城市,全球最早一批的汽车在这里诞生,有“汽车之城”美誉,市内有福特、通用、克莱斯勒和阿美利加4家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的总部及其所属企业。汽车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吸引了来自美国南部的大量居民,使得底特律的人口数量在20世纪上半叶急剧增长,一度成为美国第五大城市。1950年代后底特律开始走下坡路,眼下昔日的荣光已不复存在,犯罪率居高不下、城市陷入萧条,令很多人对这座城市望而却步。曾经有200万人口的底特律,现在只剩下70万人。大量中产阶级人士离开底特律,市郊大片区域荒芜破败。

这里曾被称为美国的巴黎,现代人熟悉的高速公路,也从这里起始,在全世界伸展。它也是美国近现代文化的重要基地。曾经极尽繁华。代表一个时代辉煌的摩天大楼群,至今在城市矗立。在建城300多年的岁月里,底特律至少近100年时间站在世界的前列。可如今,一纸破产申请向世界昭告:曾经引领时代的底特律,已陷入“濒死”的境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底特律的破产给正在做着城镇化美梦的中国敲响警钟。底特律政府的财政破产缘于工业的衰败和人口的迁出,归根结底是人口迁出。中国城镇化的危机则同时缘于迷信工业造城和迷信政府规划,以为政府有点石成金的手。它存在几个很大的误区:第一,迷信政府规划甚于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对大城市化心存畏惧,对小城镇化情有独钟;第二,迷信工业造城,忽视服务业造城和城市自我创造工业与服务业。第三,迷信政府主导的“区域均衡发展”乌托邦,把大量资金和土地浪费在无效的新区建设和小城镇开发上。第四,政府官员的短期政绩需求和开发商在一线城市拿不到土地一拍即合,导致“造城运动”争先恐后不顾后果。

美国媒体援引的最新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今,全美国已经有36个城市申请破产。如果不是中国特殊发展阶段下的特殊管理体制,当下中国很多小城镇政府财政事实上已经破产或者正在大踏步走在破产的道路上。先看几个实例:

4万亿后遗症。2013年4月29日新民网转《中国企业家》报道:宽阔的马路上没有车流,锈迹斑斑的钢筋斜插在天空,烂尾建筑外的防护网游魂似的随寒风摇曳。这不是某部末世灾难片的外景地,而是摄影师记录下的营口沿海产业基地2013年4月5日的街头景象。这些照片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不敢相信的事实,而且与之相似的事情每天都在三、四线城市里发生。上一轮4万亿救市计划所造成的三、四线城市土地出让过剩的后遗症尚未解决,新一轮(“新型城镇化”下)巨量土地供应狂潮已经席卷而至。开发商们摩拳擦掌,准备分享房地产行业最后一场饕餮盛宴。“这或许是房企们最后一轮机会。”首创置业董事长刘晓光在一次会议上如是说,他认为房企们应研究如何将地产与产业相结合,在这一轮城镇化过程中寻机扩张。

但刘晓光应该不会想到,在距离北京不远的辽宁营口,他的老部下李兵在沿海产业基地经营地产已经6年,如今却走得步履艰难。

沿海产业基地是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园区之一,最初建立在一片废弃的盐田和滩涂之上。2007年,五矿集团在这里圈下30平方公里土地,成立了五矿(营口)产业园。作为园区副总经理,李兵一直负责地产板块的运营。他说,自己眼见着这个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却阻挡不了它渐渐走向萧条。“他们迟早会发现,地价便宜是没有用的。”李兵告诉《中国企业家》。

李兵一直坚持,应该由产业带动地产来发展。像沿海产业基地这样的新城区,人口基数为零。只能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通过引入产业带来就业人口,进而带动第三产业兴起。整个区域盘活之后,顺势可以进行住宅开发。但是,五矿产业园自己的“小算盘”打得再精,也抵不过大环境的变化。土地出让热情高涨的三、四线城市与被挤出一线城市的开发商一拍即合,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住宅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住宅用地供应过量热潮。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2009年-2012年,营口市辖区累计出让住宅用地逾9000万平米。在其选择的全国一线至三四线300个城市中,营口市土地出让面积位居第四,亦是TOP10排名中唯一一个四线城市。其它因巨量土地供应而知名的南通、佛山甚至贵阳等地,出让的住宅用地规划建筑面积也都还不到营口的七成。

如今,所谓以产业带动地产的理念早已被市场所颠覆。2007-2012年,营口住宅投资从22.84亿元上升至240.40亿元,5年间增长逾十倍,而扣除掉房地产投资后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年间增长还不到2倍。

官方数据显示,2009-2012年期间,营口商品房年均成交量逾500万平米。以此计算,同一时期营口放量供应的9000万平米住宅用地被消化掉还需要15年。巧合的是,在中西部城市遵义,已经推向市场的楼盘住宅建筑面积总量超过3000万平米,按照遵义年均销售量在200万平米左右推算,遵义市存量住宅消化期也要15年。饶有趣味的是,遵义的开发商认为贵阳花果园这样的项目“玩得太大”,而营口的房企又对遵义保利这种将1500万平米体量的大盘建在一个空城之上的做法表示费解。

估计会有很多人不赞成鬼城论,认为只是超前建设和开发,就像当年的浦东新区。现实中的确有很多地方是通过“筑巢引凤”吸引产业和人口的,但浦东新区的成功,关键在于它的超前发展暗合了城市化发展的潮流,暗合了人口向一线城市聚集的发展方向。而在人口流出地区超前发展,最终结果只能是沦为空城。

很显然,随着三四线城市住宅需求最开始十几年(以1998年开始城市住宅私有化为标志)的“盲目井喷期”过去,随着“人聚财聚人聚产聚人聚业聚的”新觉醒期到来,随着农村和三四线以下城市人口持续向大都市聚集,神州大地上的“鬼城”会越来越多,与之相适应,会有很多开发商(包括本地开发商、一线品牌开发商和外地各种开发商)破产,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面临底特律一样的财政危机。

曹妃甸。曹妃甸也是工业造城的一个典范。2012年1月30日,河北省委、省政府专题研究部署加快推进曹妃甸新区开发建设,并要求各相关单位现场表态支持。工商银行唐山分行拒绝表态支持后,唐山市一度要求终止工行在唐山开展业务。之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以停止工行对河北省的全部贷款相要挟,此事才低调收场。

该消息源自2013年5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题为《唐山曹妃甸工业区烂尾巨额债务每日利息超千万》。曹妃甸曾经是何等英武神勇,谁会料到它几乎在一夜之间全线进入休克!位于渤海湾西侧、隶属河北第一经济强市唐山、规划面积380平方公里的曹妃甸工业区,自2003年启动开发建设以来,累计填海造陆超过230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高峰时期号称日均投资4亿元,一度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单体工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它不仅承载着唐山城市和产业双重转型的“蓝色之梦”,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河北建设沿海经济强省战略的成败,更被视为重塑京津冀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之举。

然而,似乎是一夜之间,曹妃甸就从荣耀的巅峰坠落,挣扎于生死边缘:原计划构建的四大支柱产业——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力——正在落空,而早期用于基础设施开发的巨额投入,正迎来偿债高峰期,紧绷的资金链随时有断裂的危险。

我不认为曹妃甸有多少还魂的可能,在它之前,已经有很多空城、鬼城、烂尾城被市场之水拍死在沙滩上。曹妃甸因为投资投得更猛,也只能死得更惨。每日超千万元的还债额,并不是它的全部。曹妃甸的融资结构中,包括银行委托贷款在内的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只占2/3左右,还有1/3是民间融资,其中主要是基金。此外,曹妃甸还有大量的施工方垫资建设。因此,谁也不清楚曹妃甸的债务规模究竟有多大。这就跟谁也不清楚今天地方债务规模究竟有多大一模一样。

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恐怕是最早也是最其名的“鬼城”。它一度因“羊(毛)煤(优质露天煤矿)土(稀土)气(天然气)”而扬眉吐气,人均GDP一度超过中国香港地区。暴发后的鄂尔多斯也一心造城。但市场并不买账,城造好了人却不见影踪,由此得到“鬼城”称号。随着国内经济下滑和煤炭价格下跌,除了“鬼城”,鄂尔多斯又多了“债城”的名号。鄂尔多斯的地方债规模,到底有多大,目前尚无标准的权威数据。但据一些学者的估算,不管是4000亿元的偏高估计,还是2000亿元的保守估计,都是当地政府的难以承受之重。《新京报》2013年7月10日评论文章显示,自2012年底开始,鄂尔多斯有的区政府,需要靠向大企业伸手借钱,才能给公务员发工资。有企业甚至表示,为了躲避当地政府借钱,打算把企业总部迁到其他地方。这无疑将使鄂尔多斯雪上加霜陷入恶性循环。鄂尔多斯2013年前五个月,财政总收入呈现急速的负增长,同比降低15.8%。

“鬼城”名单越来越长。中国的很多事情往往让大多数人看不懂,一边是实际城市化率才35%,很多人在抱怨城市高房价买不起房,另一边却出现大量的房屋过剩,甚至于出现几乎整座新城空置的空城、鬼城现象。

2013年7月18日时代周报消息,通过目前的公开资料,我们至少已经确证有12座鬼城,其中内蒙古独占四座,分别是鄂尔多斯的康巴什新区、呼和浩特清水河、巴彦淖尔和二连浩特;河南则有郑州郑东新区、鹤壁、信阳;辽宁有营口,江苏有常州和镇江丹徒,湖北十堰,云南呈贡。

一边是大量房子无人居住,一边是大量流动人口没有房子住。2013年7月,北京东三环外的首城国际中心一套100平米左右的房子,月租金已经高达2万元了。这个价格让我吃惊不已,原来是这套房子被层层叠叠隔成了蜜蜂一样的蜂窝状,里面住了24人之多!可是大量鬼城空城的房子,想必是你倒贴请人来住,人家都不来住。

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根本原因是城市规划对于人口规模预判不准确,甚至根本无视“人聚财才聚、先有人后有城”的城市发展规律,从政府到开发商,迷信政府力量,却不知道不符合城市和社会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规律无情的惩罚。

鬼城遍地出现、而且以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鬼城空城被暴露无遗,这个现象再清晰不过地揭示了一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区域均衡发展是一个空中楼阁,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传统的筑巢引凤思路将被城市化自身的规律彻底击破。只有符合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规律的城市规划与产业和房地产布局,才有可能真正增进人类福利,促进财富增长。否则都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浪费。

由于记者调查的局限的国家相关统计的缺席和评价标准的缺位,这里所能罗列的“鬼城”,只能说是挂一漏万。以后随着地方债务和城市黑灯现象的突显,越来越多的真相会逐渐浮出水面。

2中国地方政府为什么没有破产?

美国有地方政府财政破产机制,所以每到一定程度都会更新机制和血液,促进当地的良性发展;我们没有地方政府的财政破产机制,所以问题往往更严重,即使到了积重难返之地步仍然无法实现体制机制更新和新陈代谢。

美国联邦《破产法》的第九章专门规定了可以提出破产申请的地方政府范围:不包括州的自治体,也就是州以下的市和县等。一个城市宣布破产之后,就是漫长而痛苦的财政重整时期,政府要通过开源节流,改善财政状况,逐步还清债务。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地方财政重回正轨,而采取的措施通常就是一些紧缩手段,包括裁减政府公务员等,减少公共支出。

美国法律规定,除非面临自然灾害,禁止联邦政府对州和地方政府实施直接救援。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不可能通过联邦政府的帮助来转嫁危机,避免破产。而破产对地方政府来说也并不见得是坏事:从防范债务危机的意义上讲,明确可预见的破产机制可以使地方政府时刻具有危机意识,对举债发展有所顾忌,从而达到防范财政危机发生的效果;从化解债务危机的意义上看,破产可以将政府债务和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廉价政府。

当下中国没有地方政府的财政破产机制,同时地方主政官员大多数是“空降兵”和“临时工”,缺乏与地方环境、地方民众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因此陷入了一种“只管借钱、不管还债”、“地方请客、中央买单”的基本无需对债务负责的体制,导致地方债像黑洞一样没有底。不论在城镇化大跃进还是在政府举债圈地、大规模招商引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山东潍坊附近一个10万人口的小镇高价聘请同济大学规划了占地10平方公里的新区,若将全镇人都迁过去,人均建设用地也高达1000平方米!

国土部信息中心2013年初向社会公布,近8年来,全国住宅用地供应年均增长率为城镇人口增长率的3倍。它的背后,自然是地方政府无度举债储备土地。为什么土地和房屋过量供应,房价却仍然降不下来?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没有破产机制,地方请客,中央和银行买单,买单的方式则是货币超发。

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现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说:没有地方政府的推动,房价也不会这么高的。搞土地财政钱还不够,就搭建融资平台借钱,我们300个地级市有8000个融资平台,搞不清借了多少钱。

除了地方融资平台,还有大量的银行理财产品,事实上都“曲线救国”进了各地方政府腰包,形成庞大的、却又是黑洞一般看不见底的地方债。这个债务到底有多少?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因此,国际投行和媒体很长时间以来都认为,地方债是威胁中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杀手,中国将有可能因负债累累而导致财政上的崩溃。这一幕至今还没有发生,这是因为地方政府自有应对之策:一是赖债不还,地方政府拖欠银行的钱,反正银行也是政府的;二是加快卖地,把地从农民手中廉价收购过来,以天价卖给开发商,开发商再推高房价卖给百姓;三是由上级政府乃至中央政府还钱。最终买单的都是老百姓。但人人都明白,击鼓传债的做法传到本届政府手里,已经难以为继。因为中央政府和银行最终还钱,还需要超发货币。但货币如果无限超发,政府财政危机就会变成持续通胀,引发社会危机。

与此同时,卖地财政不可能永远持续,尤其是人口流出地区,不能顺应人口流动趋势的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破产只是迟早的事。中央政府最终兜不起各地小城镇大跃进和负债大竞赛的账,制定新的游戏规则,选取美国式的地方政府破产机制,以及银行市场化,自己的孩子自己抱走,就不仅必要而且完全可能。

3哪些小城镇未来有发展机会?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口聚集。人口聚集遵循的是四大自然地理、经济、人文规律。在中国,这四大规律分别是:

自然地理线: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1935年提出的“胡焕庸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人文社会线:这是笔者不揣浅陋,于《世纪大迁徙》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基本人口规模线,即城市人口100万以上,个体才能获得相对自由的呼吸和相对公平的竞争空间。

经济效率规律:人口越聚集,资源利用率越高,经济效率也越高。这是对“城市越大能耗越大、资源承载力有限”等想当然的传统观念的颠覆。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迎接中国10亿城市大军”的专题报告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

1、集中增长情境将产生最高的人均GDP:超大城市和中心辐射式城市(城市群)人均GDP分别为7.6万元人民币和7.5万元人民币,比小城镇主导的6.2万元人民币效率高出23%。

2、集中式生产将消耗更多能源,但能效也会更高:超大城市、中心辐射式城市(城市群)和小城镇主导的城市能源需求(QBTU)分别为131、142、123,最高比最低能耗高出15%,但超大城市能耗只比小城镇高出6.5%,效能却高出23%。

3、集中式增长将抑制耕地流失:小城镇主导的耕地流失百分比为22%,超大城市流失8%,中心辐射式流失7%。

……

万有引力定律:这个规律也可以称之为马太效应或曰磁铁效应。城市就像人的能量核聚变的场所,越大的城市个体的能量发挥越大,城市的“质量”也越大,对外吸引力、吸附力也越强。由此可能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现象。任何试图用人为办法改变这个规律,达到“区域均衡发展”的企图,最终都只能以失败告终。全世界没有区域的均衡发展,只有人的均衡发展。而人的均衡发展,前提条件就是人的自由流动。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小城镇的机会》(2013年7月8日)一文中有一些数据:1970年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在不同规模城市中的分布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1970-2011年,居住在50万以下城市的城镇人口比重由61.6%下降为50.9%,50万-100万的由9.4%提高到10.1%,100-500万的由18%提高到21.3%,500万-1000万的8%略微下降到7.8%,1000万以上的由2.9%提高到9.9%。而各种专业预测表明,预计到2025年,世界居住在各类城市的城镇人口比重将分别达到42.4%、11.1%、24.3%、8.7%和13.6%,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仍将延续。未来14年,50万以下城市人口比重还将下降8.5个百分点,百万以上城市人口比重还将提高7.6个百分点,而千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将提高3.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都表明,城镇人口向百万以上大城市、特别是向千万以上超大城市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中国的情境亦然。在2000到2010年十年间,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这四大城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分别增加了45%、37%、29%、27%。

从城市化的各种规律来看,不论是季节性的人口流动还是持久性的人口流动,小城镇的发展机会总体都不大。即使有发展机会,也不是做大的机会而更多是做强的机会。这几类小城镇分别是:

一是有独特旅游、文化资源的小城镇,比如湖南凤凰、安徽宏村、云南和顺等。二是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枢纽型城镇。三是离大城市不远,有独特气候,适宜大城市普通居民避暑或避寒的城镇,比如海南全岛和重庆仙女山、贵州遵义板桥镇等。四是大学城,可以通过大学招生源源不断地“供应”年轻人口。五是大都市周边小城镇,可以承接部分大城市产业,更可以为大城市居民提供旅游、度假、休闲、观光农业和安全农业食品等服务,比如成都黄龙溪等。

这些城镇的发展目标都应该是做精做强,而不是做大。一旦过于强调做大,留给当地子孙后代的可能就是无尽的负债和包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11-26 19:54 , Processed in 0.1090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