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这头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其实源自一个玩笑。由于对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的中一些疾病的认定不满,美国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参照赌博成瘾的定义,编造了7条诊断标准,声称自己发现了“网瘾”这种精神疾病。结果很多网友对号入座,还引发了美国精神疾病学界的争论。
争论的最终结果是,网络成瘾不是精神病。目前国际精神医学通用的两大诊断体系,《国际疾病分类与诊断要点(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均没有将“网瘾”定为精神疾病。
2009年,原卫生部发布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认为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直接否定了“网络成瘾”的说法。
然而,网络成瘾不是病的事实,似乎并没有影响网瘾治疗这门生意。2005年前后,随着“网瘾”概念不断强化,大量的网瘾治疗机构应运而生。使用电击治疗、殴打学生致死的丑闻,也没有让它们的数量有所减少。现在,在搜索引擎搜“网瘾治疗”,前面几页,相关机构的广告随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地区目前有300多家网瘾治疗机构,和其兴盛时数量相当。
微博认证为“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杨永信
这种现象,其来有自。网瘾治疗是一门暴利行业,投入少收费高。以杨永信网戒中心为例,每个孩子每月收费6000元,疗程4个半月,每个孩子的收费为2.7万元,以其宣传治愈的3000名孩子来算,仅治疗费用就达8100万元。
一些专家和机构则依旧强调网络成瘾是精神病,蓄意夸大网瘾者的数量,制造恐慌,恐慌的家长对这些机构自然有需求。而这个行业没有任何明确的行业标准,也没有具体的资质审核,任何人都可进行治疗网瘾,也让这个行业永远不缺后来者。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网瘾治疗机构敢上手段,不惧违法犯罪 虽然网络成瘾不是病,但网络依赖,尤其是网络游戏依赖,仍可以归为心理问题,严重的网络依赖可能给人们带来潜在的心理危险。有心理学研究证实,网络依赖是造成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
因此,不少国家对网络依赖现象也非常重视。干预的模式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模式,一类是以韩国为代表的国家模式。无论何种模式,干预机构都注重心理辅导,依法进行,不使用暴力。
中国的网瘾治疗则是“300家机构有300种疗法”,大批的少年被作为小白鼠,试验着各种治疗技术。不过,办法虽多,但体罚是基本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关于青少年网瘾及其戒除的研究报告》称,退伍军人是网瘾学校教员角色的主要成员,是最受网瘾学校欢迎的教官。他们对学生实施军事化管理,教学方式一般运用体罚、限制人身自由、超负荷体能训练等,国外非常重视的心理辅导则几乎被抛弃。
徐向洋的魔鬼训练营曾名噪一时
由于绝大多数的网瘾治疗机构都是封闭式管理,学生与家长隔离,体罚极易变成虐待和故意伤害。从公开报道可以发现,2008年至今,已经有7名少年,因体罚等原因殒命于网瘾治疗机构。
这样的暴力教育放到哪里,都是违法犯罪。然而,在网瘾治疗中心中却无人问津,政府有失察之过,但更重要的是,这得到了家长的默许。
一所网瘾治疗机构学生打出的求救信号
在媒体的报道中,绝大多数孩子都是被家长逼着、骗着来治网瘾,有人不肯就范,甚至被家长下药迷晕。本就视孩子为私产,平时也随意打骂,送到治疗机构,不过是把惩戒权让给了治疗机构,家长们并不在意。
以杨永信的电击治疗为例,当年卫生部门叫停时,竟有家长哀叹,“效果那么好的治疗,为什么让停?”有了家长的支持,杨永信网戒中心很快又出了新招——“低频脉冲疗法”,据被治疗者说,“脉冲”比“电击”更难受。
中国网瘾治疗的吸引力:不仅戒网瘾,还给你一个“精品”孩子 这些机构为何对家长有吸引力?杨永信的话或许是答案——帮孩子戒除网瘾只是手段,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家长打造‘精品’孩子!”(在网戒中心,改造成功的孩子被称为“精品”)
什么样的孩子是“精品”孩子,当然是听话又爱学。在网瘾治疗中心,这些家长的确能得到这样的孩子。2009年,《中青报》记者在采访杨永昌的戒网中心时,有位家长对孩子来到杨永昌这里仅仅两天,就向自己下跪认错,非常满意;两位母亲热情地拿出孩子的改正日记给记者看,一位母亲刚说一句,“他以前……”就声音哽咽,再也说不下去……一个孩子离开网戒中心时离高考还有半年,他拼命学习,原因是他时常做噩梦,梦见被抓回四院(杨永昌的治疗机构),他只想考上大学后离开家,“反正是不能在家呆了,太危险了”。
这便是这些家长可能得到的“精品”,不会顶撞自己的“孝子”,生活在恐惧中,听话驯服的工具。
跪父母,跪老师是杨永信治疗机构中的常见情景
可惜,这样的产品“形状”并不稳定。杨永信自称自己疗法的治愈率近百分之百,但在记者采访中,一次就看到二三十个再次“走偏”,被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送回来的孩子。参加其他网瘾治疗机构的孩子,结束治疗时,还有“网瘾”更严重的,还有家长因此与机构对簿公堂。毕竟,一个人可以通过远离毒品戒毒,但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隔绝于网络。
让孩子接受网瘾治疗,是“家长有病,孩子吃药” 网络成瘾并非疾病,随着年龄和环境的变化,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自然不同。依赖网络也没有那么可怕,2005年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莎拉曾对重度网络依赖者进行过一项研究,她发现仅通过一些自我改正策略,如安装内容过滤软件、接受辅导等,一年后,大多数网络依赖者上网的时间大幅减少。这表明,不接收接受治疗,网络依赖者靠自己也能解决问题。
然而,对孩子是否“成瘾”,很多中国父母更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也就有了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因为儿子喜欢看网络小说,有父母就将儿子送去“戒网瘾”,因为女儿喜欢用网络通讯工具,有父母陪着女儿去戒网瘾学校学习了三个月……
家庭关系淡漠导致儿童焦虑、抑郁,是儿童网络依赖的重要原因
对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原因,并不乏相关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表示,对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后发现,缺乏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根本原因。
“其中首要的是亲子关系,其次为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在亲子关系中尤其是与父亲关系不良的问题突出,父母与这些孩子的交流、共同活动相对较少。”国外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精神病学家金伯利·扬领导的网络依赖中心统计,约75%的人家庭关系和亲密关系都存在很大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上网是青少年获得心理认同、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一种方式,上网时间长只是问题的表象,而非根源。有些家长未必不知道自己有问题,但改变自己,构建更亲密关系,太难了;有些家长则斗争思维根深蒂固,“我感觉到他好像是拿我的这种宽容和爱当筹码,变本加厉来去做他自己做的事情”。
于是,他们选择以他们舒服的方式“爱孩子”——我们舍得花钱,你们得舍得吃苦。几十年积累下的教育问题,该承担的监护责任,却被他们轻松地推给了杨永信这样的治疗机构。从这个角度看,这些父母更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