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9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庭坚行楷《徐纯中墓志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22-3-20 12:1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庭坚行楷《徐纯中墓志铭》

释文:

宋故徐君纯中墓志铭 金华黄庭坚撰并书

君讳佖,字纯中。赠宣德郎徐君陟之子,庭坚之姑长安县太君,君母也。徐氏世为豫章人,不知其流迁所自,或曰盖出于后汉聘君稚。其族人避兵乱,买田于西安山中,稍稍堙替不学.故君曾王父光、王父赏,皆治生货殖于田间。宣德君始筑书馆,延诸生,而君昆弟皆化为儒者。君总角,蔚然负文采,不事家产,独喜游学。故太师王恭公,在翰林号为时文宗匠,君往从之学词赋,恭公称之。同门生皆台阁知名士,乡曲以为荣。再荐于有司,而诎于礼部,同时进士皆谓君不耦,非艺之罪。君既倦游归,而自放于酒中。元祐六年十二月以疾卒,享年五十。娶黄氏,予女兄也。初生两男子,皆下殇。晚得男曰多老。五女子:长嫁临江军法曹参军李森,余在室。君病革时,室中二女刲股肉以进,人皆哀之。君崭崭嶷嶷,在丑不诤,坦坦施施,持论不回。家居孝顺怡怡,长安君尤爱之。初予世父长善,有大名于四海,试礼部,赋天子外屏,声动朝廷。及当试于崇政殿,病不能兴,天子遣中人问疾于其邸舍,赐之药齐焉。早世而嗣不立,世母张夫人年少守义,保其孤女。及孤女成人,为择对以归君。张夫人以谓文章之秀气,不丽于本枝,或发于外孙也。今多老越在怀绷,又可冀其成立耶。于是长安君年八十而器其少子,孀妻拥诸女负婴儿啼不成声。使来告曰:“将以七年十一月甲申,葬纯中于田浦之原,先舅之墓次。子为我作铭,以慰荐纯中于下泉,它日亦以示多老。”呜呼!其忍不铭。铭曰:艺文以为耜,孝弟以为田。师友以芸之,自古有年。于戏!纯中力耕而不泽,多稼而不穡。匪其耜之不碧,维岁不若。
2#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22-3-20 14:17:59 | 只看该作者
墓主徐纯中,系黄庭坚姑母之子,为黄庭坚之表兄,而其妻则是黄庭坚堂叔之女,故又可称为黄庭坚之堂姐夫。有这么两层关系,黄庭坚为之题写墓志铭自不足为奇。从时间上看,墓主死于元祜六年(公元一零九六年)十二月,葬于元祜七年十一月。而据《山谷年表》,黄庭坚于元祜七年正月护母柩由京师抵家。可知墓志铭当书于元祜七年正月至十一月这段时间内,也同时可以肯定就是在双井老家中撰写的。现藏于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   
3#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22-4-4 17:19:00 | 只看该作者
徐懋功六世孙国瑛公后裔分布探寻
1.1  国瑛公“二子十孙”
徐国瑛是徐世绩(即徐懋功)六世孙,名公有“二子十孙”,多为高官名爵。自其长子鸾公奠业于土唐,至今1253年,繁衍48代。鸾公生五子:温、良、恭、俭、让。

长子温,礼部侍郎,居清港口。

次子良,礼部侍郎,居丰陂。

三子恭,扬州判官、太守、都御史,居新吴。

四子俭,九世同堂,直至宗宣公迁江西清潭,其后裔宗宣公生六子,其后迁大冶较多,亦有迁往咸宁市通山茅田和崇阳天城镇洪下村。

五子让,与兄恭同时登第,官至六部总尚书,加授国公之爵,世居土唐。

1.1.1  长子鸾公
鸾公,据忠喜公支谱道光七年谱序载“我祖温公兄弟,长任礼部侍郎,补父之职,世居清江”,鸾公乃荫父——国瑛爵禄为礼部侍郎。

鸾公父亲徐国瑛,字永春,琢公之长子(曹州离狐派)。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于唐肃宗上元二年中辛丑科榜眼(时年27岁),曾任礼部侍郎和武昌太守,累功封镇西郁林王。殁于唐敬宗宝历二年丙午(公元826年),享年91岁,喻葬武宁长乐乡(今巾口乡)四十八都丁山源,俗名百丁岭,丑山未向;妣李氏封朝清宝应县太君,葬豫宁大城头(今武宁巾口街)后庚山甲向有碑,生子二:鸾、凤。鸾公是兴国州土唐徐始迁祖。

1.1.2  次子凤公
国瑛公次子凤公居江西武宁,凤公五子:仪、俨、侃、偁、僖。亦有后裔迁来咸宁通山,如通羊四门庄、郑家坪、井湾、杨狮坑等。

在国瑛公长子鸾公后裔各支的谱序记载中,仅只记载了凤公居江西武宁,及生五子,少有其他的更多记载。多少年来,鸾公后人探寻多地未果,鸾公后人人丁兴旺,子孙满堂,以世居现在湖北大冶、阳新、咸宁通山,土唐为根,繁衍生息。相信凤公后人同样人丁兴旺发达。

在整理外迁同宗族谱的过程中,从居住在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徐贵村清白堂的族谱中发现了凤公一支后人的详细记载,并载明了居住地,由清白堂先祖堃圻撰写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谱序如图1.1所示。


图1.1  先祖堃圻撰写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谱序

完整谱序参见其他图片资料,此处仅摘录记载有凤公一支的信息,此谱页的文字记载为:

邵公当时承嘱命,潸顾眷属,隐处彭城。三世而生国瑛公,於上元辛丑科榜眼,承勅命镇守武昌六载。值岁大旱,公亲至永兴,爱其山水佳丽,阡陌肥饶,遂命长子鸾公筑室居焉,改其地名曰土唐。自唐世以来居于是土,盖志之不忘所自出也。后瑛公辞官解组,领妻李氏及次子鳯公复迁豫章居之。鸾生子五,名曰温、良、恭、俭、让,鳯生五子,名曰仪、俨、侃、儞、僖。温居清江,良居丰陂,恭居新吴,俭居土唐,让居建昌。仪公兄弟五人世居豫章,独侃公生子曰造,唐僖宗中和二年,盗据豫章,公挟家往金华,依以族处。未几,五季俶扰,复徙避西安砂村,生子曰本曰衮,本生三子昭、卿、迨。昭迁武宁,系孝感县尉,时雍,县尉州其裔也。卿迁本邑梅山,永明用其裔也。迨迁武宁,沧院解元球、德化尉廷玉其裔也。衮徙吴仙,生子曰标、忠。愍公僖,枢密府银青光禄大夫,禋其裔也。

鳯生五子,名曰仪、俨、侃、儞、僖。仪公兄弟五人世居豫章,独侃公生子曰造,唐僖宗中和二年,盗据豫章,公挟家往金华,依以族处。未几,五季俶扰,复徙避西安砂村,生子曰本曰衮,本生三子昭、卿、迨。这个记载要做一个解释,其中豫章即指现在的南昌市,但唐宋时期的南昌管辖区域比现在的范围要广得多。盗据的意思是指被武装割据、强占之意,就是说那时候的豫章战乱频发。在这儿我要多加解释一番,我们要结合历史看这个词其实不难,要是说黄巢起义大家肯定知道,在唐朝的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在唐僖宗中和二年因王仙芝冠掠江西,豫章被王仙芝的义兵占领,官兵过来围剿,满城烧杀。侃公生子徐造公就居住在豫章,因为战乱,所以携全家逃往了金华(浙江金华),投靠到同宗族人居住。但是没过多长时间,在金华又遇上了五季之乱,就是指唐朝之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之乱,此时唐朝已灭亡了。从豫章迁金华投同宗逃难却碰到了后唐的五季之乱,只好又复迁回西安砂村(此处的复迁,意为之前就居住过此地),谱载中古时的西安就是指现在的修水,后面的记载就不难读懂了。

江西修水县在历史上的变迁
商代封艾候国,都今县城西47公里司前龙岗坪。春秋为艾邑,先后属吴、越、楚国管辖。秦朝属九江郡。汉置艾、西平、西安县俱隶属于豫章郡。西晋改西安为豫章县。东晋艾、西平、豫章县属江州管辖。南朝西安县置豫宁郡,艾、西平县隶之。隋废豫宁郡和艾、豫章、西平县,其地并入建昌县,设治于今永修县艾城,属洪都总管府管辖,后复西安故址立豫章县,属豫章郡。唐复立西平县,后又分别改为武宁县、豫宁县、分宁县和西平县。宋复立分宁县,属隆兴总管府管辖。元改宁州、武宁县。明改宁县、宁州,仍属南昌府。清初为宁州,后改为义宁州。民国改为义宁县,后改为修水县。

从这个谱载中,我们非常清楚地获得凤公一支徐造公的后人居住地,就在现在的江西修水砂村、武宁、梅山、吴仙一带,这些地名都是老地名。从这个谱载中的信息可以获知,仅造公这一支就发展了三大支派,并指明了迁各地的始迁祖。

然而,新洲清白堂的谱序的记载时间为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这个时间上怎么去理解呢?时间间隔了千余年,怎么能把千余年前的同宗始祖的兄弟的情况记载得这么清楚呢?难道是编造出来的吗?家族各届续修宗谱,一般都有个贯用的手法,逐届誊抄历届的老谱序言,不会做任何的更改。作为徐氏的后人,必须维系宗族,不会也不能编造谱序。所以,这个老谱序的编撰年限,应该要提前至宋朝初期或者更早,不然,过了千余年以后怎么可能知悉呢?

基于此信息,发现在江西修水有一支凤公的后人。

1.2  宋故徐纯中墓志铭
江西省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于1989年一月征集到一方刚出土的墓志铭,题头为:“宋故徐纯中墓志铭”,署款为:“金华黄庭坚撰并书”。未发现有盖。青石质,从纹路及石质看,应属当地大坪乡一带所产。石长七十二公分,宽六十三公分,厚六公分。志文竖行从右至左排列,共计二十四行,五百四十八字。四周有二圈线刻方框,推测可能原是准备刻饰花纹用的,或由某种原因未刻饰纹而入土亦未可知。

墓志铭领款题为“金华黄庭坚”,在黄庭坚自书题款中极少见。据修水《黄氏宗谱》载:黄庭坚祖上本是婺州金华人氏,其六世祖瞻,于南唐时,知分宁县(即今修水县),后卜筑双井,始定居于此。故黄庭坚的作品,一般署款多为“双井黄庭坚”、“豫章黄庭坚”等(分宁县从汉至唐先后五次被称为豫章县),在此题“金华黄庭坚”,可能是因替近亲题写,加之为丁母忧期间,官号等不便加上,而题金华或亦寓不忘其祖之意。

从志文内容可知,墓主徐纯中,系黄庭坚姑母之子,为黄庭坚之表兄,而其妻则是黄庭坚堂叔之女,故又可称为黄庭坚之堂姐夫。有这么两层关系,黄庭坚为之题写墓志铭自然是不足为奇了。从时间上看,墓主殁于元祜六年(公元一零九六年)十二月,葬于元祜七年十一月。而据《山谷年表》,黄庭坚于元祜七年正月护母柩由京师抵家。可知墓志铭当书于元祜七年正月至十一月这段时间内,也同时可以肯定就是在双井老家中撰写的。

志文中提到的“买田于西安山中”中的“西安”,是修水的古称之一。据《义宁州志》载,整个修河流域古属艾子国,治在今修水龙岗坪。后被称为艾邑,汉称艾县。汉灵帝时将艾县西部析出置西平县。汉献帝建安四年又将今修水县与武宁县交界一带划为西安县,县治在黄田里——今修永宁州乡黄田村。又据修水《徐氏宗谱》载:徐氏先世于唐末、五代时由豫章郡治南昌迁至今修永宁州乡高沙村,正属古西安县辖地。后徐氏子孙繁衍,有一支分到今修水何市乡田浦村一带,即志文中的“田浦之原”。徐纯中自然应属这一支了。

北宋时国家统一及长期相对安定的社会条件,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经济文化一度繁荣。这从志文中“治生货殖于田间”、“筑书馆,延诸生,而君昆弟皆化为儒者”亦可得到体现。《义宁州志》载,两宋时修水黄氏家族中中进士者五十余人。徐氏一家在外作官的亦数以十计。徐纯中作为一介布衣儒生,能拜“故太师王恭公”为师,“同门生皆台阁知名士”,其有一定社会关系及才学是可以想见的。只是怀才未用,这一点深使黄庭坚惋惜。墓志中提到的黄庭坚之父一从伯一长善,名庠,据文献记载,他、博学强记,超敏过人,初至京师,就举国子监、开封府、礼部,皆第一。就试礼部是在宋景祜元年(一零三四),也就是志文中的“试礼部赋天子外屏,声动朝廷”。后因疾未赴廷试,卒于宋宝元二年(一零三九),年二十四岁,无嗣。其女即黄庭坚堂姐,徐纯中之妻。黄家是希望其后能“不丽于本枝,或发于外孙”的,而徐纯中早逝,其岳母长安君“葬纯中于田浦之原先舅之墓次”,且哀纯中幼子怀绷前程难料,自然使黄庭坚感慨叹惜不已。故尔志文确实体现了黄庭坚的真情实感,并非一般墓志铭的泛泛溢美之词。

黄庭坚为其堂姐夫撰写的墓志铭如图1.2所示。


图2  宋故徐纯中墓志铭

要想察看本墓志石碑原件,可到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探寻,为了便于书面的阅读,现将墓志铭的原文誊录如下:

君讳佖,字纯中,赠宣德郎徐君陟之子。庭坚之姑,长安县大君,君母也。徐氏世为豫章人,不知其流迁所自,或曰盖出于后汉聘君樨。其族人避兵乱,买田于西安山中,稍稍堙替不学,故君曾王父光、王父赏皆治生货殖于田间。宣德君始筑书馆,延诸生,而君昆弟皆化为儒者。君总角,蔚然负文采,不事家产,独喜游学。故太师王恭公在翰林号为时文宗匠,君往从之学词赋,恭公称之。同门生皆台阁知名士,乡曲以为荣。再荐于有习,而诎于礼部。同时进士皆谓君不耦,非艺之罪。君既倦游,归而自放于酒中。元佑六年十二月以疾卒,享年五十。取黄氏,予女兄也。初生两男子,皆下殇。晚得男,曰多老。五女子,长嫁临江军法曹参军李森,余在室。君病革时,室中二女,股肉以进,人皆哀之。君崭崭嶷嶷,在丑不(诤),坦坦施施,持论不回;家居孝顺怡怡,长安君尤爱之。初,予世父长善,有大名于四海,试礼部赋天子外屏,声动朝廷。及当试于崇政殿,病不能兴,天予遣中人问疾于其邸舍,赐之药齐焉。蚤世而嗣不立。世母张夫人年少守义,保其孤女。及孤女成人,为择对以归君。张夫人以谓文章之秀气,不丽于本枝,或发于外孙也。今多老越在怀绷,又可冀其成立耶!于是长安君年八十而哭其少子,孀妻拥诸女负婴儿啼不成声,使来告曰:“将以七年十一月甲申,葬纯中于田浦之原,先舅之墓次。子为我作铭,以慰荐纯中于下泉,它日亦以示多老。”呜呼!其忍不铭?铭曰:“艺文以为非,孝弟以为田,师友以芸之,自古有年。於戏纯中,力耕而不泽,多稼而不穑,匪其耜之不,维岁不若!”

1.2.1  从徐纯中墓志铭中获取到凤公后裔的信息
“徐氏世为豫章人,不知其流迁所自,或曰盖出于后汉聘君樨。其族人避兵乱,买田于西安山中”。不知其流迁所自,意思是说并不知道徐纯中出自什么派别,不知道祖源。后又听说是出于后汉聘君樨,指的就是东汉南州高士徐孺子(徐稚)。

从墓碑中了解到,五代时由豫章郡治南昌迁至今修永宁州乡高沙村,正属古西安县辖地。后徐氏子孙繁衍,有一支分到今修水何市乡田浦村一带,即志文中的“田浦之原”。徐纯中自然应属这一支了,就是说徐纯中是迁修水始迁祖徐造公的后人。

我们再来看看时间,前面推测黄庭坚写本墓志铭时间约于元祐七年正月至十一月(1092年)这段时间。我们从清白堂的谱载中获取的信息,徐造公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逃难浙江金华,于五季之乱时迁回修水砂村。从写墓碑的宋朝到徐造公复迁回砂村的时间间隔有200多年的时间,按人口自然繁衍规律约发展了8~12代人。

然而,从国瑛公到造公共四代,为什么造公就没有传下自己先祖国瑛公的记载呢?前面我们了解到了,由于徐造公一生坷坎,年轻时遇黄巢起义之乱,逃难去浙江金华投奔同宗族人,没多少年,又遇五季之乱,复迁沙村,连续地折腾,是逃命要紧还是带着族谱重要呢?

从这些记载来看,造公应该是知道自己祖先是谁的,并且造公和同宗族人包括鸾公的后人都是有相互往来的,有可能在浙江金华就住着鸾公的后人,投靠的就是鸾公的同宗后裔(仅猜测,需要查谱料核实)。不然,作为鸾公的后裔清白堂不可能把徐造公的后人情况记载的那么清晰。到徐纯中支已有200多年,这20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五代、十国和宋朝的开基,中间又搬迁了多地,传了10多代人,关于自己祖先的信息传述逐代递减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在动荡的年代,谁还有心思续修宗谱呢?这样一来,不知道自己先祖的源流,追溯祖根的心是不息的,或以错序,或以挂靠,而今发现世系挂靠的比比皆是,这些都是说得过去的。

1.3  江西修水徐氏
1.3.1  造公支派
修水徐姓始迁祖徐造,字均作,号沙湾,徐孺子三十世孙,生于唐朝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世居南昌北沥村。熹宗中和二年因避战乱,举家迁居浙江金华,不久又迁江西修水县泰乡五都高沙村久安里,时年四十岁,娶港口温氏。徐造曾孙文英贵封广威大将军,晋赠徐国公,妣封国太夫人。徐造享年83岁,殁于公元927年,葬高沙南岭下。他一生勤劳俭朴,忠厚传家,族史记载有古诗云:

唐时来此立根基,夙夜勤劳苦作为。

水碧山青风景美,田多赋少俗无欺。

耕织教家供国税,诗书训子显名题。

奉公守法尔牢记,留诗传与后人知。

徐造迁修至今1100多年,延续40代。造生二子:长名本,次名兖。本,号仁山,初随父母住高沙,后迁梅山,生子三:昭、卿、迨,后裔发展为旺、赞、冕、注、迨五支,称为梅山派。兖号安溪,由高沙迁吴仙里(今何市镇)官井居住。其后文英生子一,名标,后裔发展为衡、桓、楠、樗、逵、迈、昼、骧、溥九支,称为仙里派。

高沙行派14支,分布情况如下:

1.旺英支(五世):祖父昭,后晋天福庚子年(940)由梅山迁泰乡鹤口(今三都镇),后裔迁本里彭下、高乡梁塘、高石源、楼下、县城北门、征村上艾等地。

2.赞支(六世):赞孙名乾,诰封镇国将军,兵部侍郎。由鹤口迁武宁县枧溪,后裔有由枧溪分迁中楼下屋、殿下丰田、上屋圳上、西湾段上、湖段、仓下、白水南城、龙安、黄鹄、版溪等。

3.注支(六世):其曾祖卿公自高沙迁梅山噪滩,该支明朝时人丁兴旺,以后减少,至民国时后不详。

4.冕支(六世):世居梅山和县城迎恩门。元朝时七世孙伯通,迁居泰乡七都下徐,后迁居本县西溪(即今义宁镇的桃里)。后裔发展为洪、鉴、楼、和四大支,元明清三朝时人丁旺盛。此地20里秀溪,二水分流,程山、右山两关水口,内有桃花尖、天门洞等八景,山青水秀,风藏气聚,多出贤才,是清联捷进士、翰林院学士、兵部车驾司主事徐文干与荆州知府徐家干之故里。

5.迨支(三世):宋初由梅山迁武宁县顺义乡仓院居住。五世孙舜琦迁本乡双溪,京公迁义蒲、淇田。正宗、茂宗居楼下段,另一部分分居修水。

6.衡支(十九世):舜琦裔孙生子二:永清、永浩。十三世祖以顺,从奉乡吴仙里官井迁龙潭峡,复迁义宁州城三王巷,明正德年间迁本城黄荆巷,后裔分迁车联、孙岭、大桥镇、修水县城。属徐禧后裔。

7.桓支(十九世):生子四:端、贤、成、隆。自十三世祖以顺,从奉乡吴仙里官井迁龙潭峡,后裔分迁至竹萍、高城源、漫江、上杭、黄源、县城而居,现有千人左右,属徐禧后裔。

8.楠支(十世):楠生灼、灼生墀、墀生钟。钟生于宋宝庆丙戌年(1226),由吴仙里松林迁铜鼓交山。

9.樗支(十世):樗,敕授江西两帅机宣终通直郎。樗四子默,中举后迁奉新县东源居住。续五世至秀六世重回乡梓,恢复旧绪,由奉新迁高乡田富居住,称田富徐氏。后扩丕振新,其子裔发展较慢。樗之祖父德郊,山谷门徒,正议大夫、直龙图阁学士、太平州知府。其子琛(樗之父),宋绍兴进士,诰授奉政大夫,文阁直学士,工部侍郎,封南昌郡开元伯。

10.迈支(十五世):由吴仙里迁县城三王巷画锦坊居住。生子靖可。靖生源清,清生子六:友德、友直、友政、友谅、友贤、友义。谅生子四:秉忠、秉文、秉能、秉高。忠生子六:居简、居敬、居恭、居汤、居澄、居瀚。简之孙梅峰于明万历二十年,由州城三王巷迁高乡上杭。恭之后迁居漫江。汤之后住白沙洲上。友贤生二子:秉孚、秉庄。秉孚生居宽,后裔迁仁乡西源、中村(今东港乡)、高乡潭埠、崇乡高坳。秉庄生居富,后裔迁仁乡圳下、孟源(今渣津镇),西源、崇乡、簪子埠及县城居住。该支人丁兴旺,且出人才,如慈利县、临湘县知县廉吏徐邦光,政绩卓著,两县绅民为表其政绩,建徐公专祠以祀清官。

11.逵支(十五世)逵生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由吴仙里迁修水县城西犀津丁田,生子仁可,可生三子:原贵、原达、原本。原贵后裔迁雷溪、古市东山、杨田(今古市镇)及修水县城。原达后裔迁桂竹山、黄土湾、箬坑、珠坑。原本后裔迁石壁坑、潭家埠、黄溪、张仙桥、熏衣、程段。居程坊石壁坑者,今因修东津电站,已移民分迁至全县各乡镇居住。其裔孙徐嬴芳,清宣统元年(1909)举孝廉方正,民国八年文官考试及第,任民国政府内务部主事,芳素有志于医道,系著名中医,民国政府卫生署中医委员,著有《医科学论》、《内科规范》、《脉理指南》等医学著作。

12.昼支(六世):生子五。长子昱,宋朝嘉佑二年(1057)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三子大声,宋嘉佑五年(1060)进士,邵武军民总督、荣禄大夫。七世孙应龙,刑部尚书兼侍读。十世孙德清,元时从吴仙里迁安乡十都塘下(古皇岗,今属塘排乡)居住,开辟上中下三塘。此后人烟聚集,世称盛族。其后裔分迁汤桥、黄沙油岭、本乡之焦洞、石门、娲溪及武宁等地居住。

13.骧支(六世):骧字君符。宋至和甲午年(1054)乡试及第,任崇德县知县,在任7年为官清廉。第五代孙斗南由武乡田清上源迁仁乡六十一都井源(即今大桥镇)居住。十六世德潮生子必汰、必澄,世居至今,相继30代,户口日增,现有男丁千余口。

14.溥支(六世):溥字济叔。宋末战乱,耻于仕途,遨游山水,由奉乡吴仙里官井择居武乡二十五都西溪居住,传10代至清末民国初,后裔不详而失传。

上述14支现共有2万余人。

1.3.2  派别
修水徐姓高沙派衍,在唐宋时期,无统一派别,元明时期部分有派,很不统一,二十一世起有十派:

彦守太尚先 宗德希懋建

至清康熙无音,乾隆钉死年始立修铜武三县徐姓统一派系,经甲子年修葺,重订派行。缘自三十世即迁修祖徐造开始,派文为五言律诗:

肇自盈廷盛 世传高士家

承恩广振作 书礼大声华

东海清风远 南州亮节彰

思贤亭在望 大傅榻垂芳

硕德占鸿渐 河图应凤昌

修江长毓秀 科第绍前光

凡派行高沙的修水、铜鼓、武宁徐姓14支裔孙,不问现居何地,都是造公之子孙。

1.4  土唐徐氏简介
土唐徐氏根深叶茂,分布全国各地,部分族人迁居国外,为了便于外迁土唐徐氏,汇编此土唐徐氏源流,给土唐外迁族人寻根提供方便之门。在编写此简介过程中,难免存在错讹之处,还望族人共同完善更正。

土唐,仅与兴国永兴县治所(今阳新县富水大坝内侧)五里之距,自古所属阳新,1950年3月随着阳新县的燕厦、大畈、黄沙等地划入通山版图。位于鄂南边陲,大幕山横卧于北,幕阜山脉绵亘于南,此山为鄂赣界山,东邻阳新县,南接江西省修水和武宁县,西接湖北崇阳县,北与咸宁市咸安区毗连。

家谱记载唐肃宗上元辛丑年(761年)时值大旱,时任湖广武昌太守徐国瑛亲自至永兴勘察,“因爱其山水佳丽,阡陌肥饶,遂命长子徐鸾筑室居焉。改其地名为土唐,盖以自唐世来居是土,志之不忘所自也。”这个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的地方就是土唐。

通过上面的信息综合分析可以得知,修水造公支的源流。但是,所引用的关键资料是清白堂的老谱序载记录,此序是否存在问题,以及所连贯信息的可信度?还有待进一步地考证,本来想在此下一个结论,作为同宗的旁支,能找到同宗的族人,是一件欢呼雀跃的事情,对自己祖上也有一个交待。世间就有那么些机缘巧合,等待你去发现和探寻。由此,搜集了信息,并进行了分析和汇总,希望造公后人再进一步实地考证其可信度。

作为同一先祖,不希望自己同宗族人找不到自己的先祖,更害怕历经岁月错挂到他支。不希望这种让同宗族人深感遗憾,痛心疾首的事情发生。希望通过这些证据,帮助查证,别无他意,如有差错,希望指出批评。

牵头负责人:土唐徐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咸宁通山土唐分庄洲头十甲,徐立山

江西瑞昌清潭宗宣公→道珍公直属后裔徐猷喜

新洲清白堂21世裔孙徐正明,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徐贵村

土唐派迁居西安让公直属裔孙徐词德

本文执笔人:徐建军
4#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22-5-13 23:15:52 | 只看该作者
【修水徐姓】修水徐姓始迁祖徐造,字均作,号沙湾,徐孺子三十世孙,生于唐朝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居住(豫章)南昌市北沥村,熹宗中和二年(882年)因王仙芝在江西南昌屠城《黄巢之乱》《详细:钟博盈㓂豫章之乱》举家迁居浙江金华,(888年)《义宁州志记载徐造》迁江西修水县(分宁县吴仙)泰乡五都高沙村久安里,时年四十三岁,娶港口温氏。徐造曾孙文英贵封广威大将军,晋赠徐国公,妣封国太夫人。徐造享年83岁,殁于公元927年,葬高沙南岭下。他一生勤劳俭朴,忠厚传家,族史记载有古诗云:
唐时来此立根基,夙夜勤劳苦作为。
水碧山青风景美,田多赋少俗无欺。
耕织教家供国税,诗书训子显名题。
奉公守法尔牢记,留诗传与后人知。
徐造迁修至今1100多年,延续40代。造生二子:长名本,次名衮。本,号仁山,初随父母住高沙,后迁梅山,生子三:昭、卿、迨,后裔发展为旺、赞、冕、注、迨五支,称为梅山派。兖号安溪,由高沙迁吴仙里(今何市镇)官井居住。其后文英生子一,名标,后裔发展为衡、桓、楠、樗、逵、迈、昼、骧、溥九支,称为仙里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11-28 15:15 , Processed in 0.11300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