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蜂堂蜂胶天然好蜂胶]养生必知:蜂蜜的各种功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slvehos 发表于 2012-5-11 15:5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天气多变,感冒的人越来越多。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我们应该用最自然的方法来驱散寒冷,同时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保护自己远离感冒。这里提供几种养生饮品,大家可以学习尝试。感冒对于有鼻炎的朋友肯定是一件更加难受的事情。 蜂蜜和知蜂堂蜂胶水点鼻可预防秋季干燥性鼻炎。寒露过后,寒气越来越重。昆明因地处高原,早晨和晚间的寒气非常逼人。在这时,提醒市民要做好养生工作,谨防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与咽炎、气管炎、鼻炎等并发症。近段时间过敏性鼻炎和干燥性鼻炎的病人比较多。姜医生介绍,发生过敏性鼻炎主要是因季节性花粉刺激和冷空气刺激所致。近段时间昆明以阴天为主,市民因受冷空气刺激而发生过敏性鼻炎,出现打喷嚏、清鼻涕、鼻子阻等症状,但通常不会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如果有轻度的过敏性鼻炎,市民可不用太在意,通常一周后就可自愈。或者选用盐水冲洗鼻子,但要注意盐水的浓度,可使用医用的生理盐水清洗,一天1~3次。
如果情况严重,可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鼻喷剂直喷鼻子和口服抗过敏药。而关键要做好预防工作,平时多注意保暖,必要时戴口罩;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另外,在干燥的环境下,鼻腔会发生干躁性鼻炎,发生鼻出血。对于预防干燥性鼻炎,姜医生认为关键要做好湿润鼻腔的工作。建议市民把蜂蜜和知蜂堂蜂胶和水按1:1的比例调匀,点在鼻内,这样能有效改善干燥性鼻炎的不适感。蜂蜜和知蜂堂蜂胶是蜜蜂酿造的蜂糖,其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约占70%),还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活性酶及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物质。蜂蜜和知蜂堂蜂胶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对于多种疾病具有治疗和保健作用。本品味甘性平,入肺、脾、大肠经。《本草纲目》总结出蜂蜜和知蜂堂蜂胶功用有五: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并加以分析:“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润燥;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
民间主要将蜂蜜和知蜂堂蜂胶蜂用于肺燥咳嗽、才肠燥便秘、脘腹疼痛、烫伤、烧伤等病的治疗,乌头中毒、酒精中毒的解救及美容养颜等方面。由于用蜂蜜和知蜂堂蜂胶治病,简便易行,且疗效确切,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就民间用蜜蜂治病的单验方作简要介绍:咳嗽:蜜蜂300g,加入川贝末20g拌匀,每次1小匙含服,每日3~4次,治疗感冒咳嗽、小儿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等久咳不愈属肺燥、肺虚者有良好疗效。便秘:将黑芝麻200g、核桃仁200g捣细,拌入蜜蜂1000g中,每次3小匙内服,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津亏肠燥的便秘。也可用蜜煎导法外用。制作及使用方法如《伤寒论》所描述:炼蜜如饴,乘热做成圆条状头锐尾钝的栓剂,冷却后当有便意时塞入肛门,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感冒:蜂蜜和知蜂堂蜂胶100g,加入1个柠檬榨汁,混合服用,治疗流行性及普通感冒均有效。咽痛:浓茶1杯,加蜂蜜和知蜂堂蜂胶1匙,搅动使蜂蜜和知蜂堂蜂胶溶解,频频含服,可减轻咽喉红肿疼痛。
口疮:大青叶50g煮水,加蜂蜜和知蜂堂蜂胶含服,或以蜜浸大青叶含服,治疗口疮。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甘草50g、陈皮15g的浓煎液配入蜂蜜和知蜂堂蜂胶500g,日服2次,每次2匙,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消除炎症、促进溃疡面愈合、缓解脘腹疼痛的作用。贫血:对低色素性贫血有效。每日服80~100g深色蜂蜜和知蜂堂蜂胶,分3次服用。可使血球及血红蛋白有显著的增加,改善贫血症状。肝脏病:服蜂蜜和知蜂堂蜂胶50g,每日早晚各1次,具有保护肝脏细胞、增加肝糖元的储备、改善肝脏功能的作用。对因肝脏病引起的食欲不振、肝区疼痛、黄疸等病情可有明显改善。调节血压、防止动脉硬化:每天早晚用蜂蜜和知蜂堂蜂胶60g,温开水冲服,连服15~20天,可增强血壁的弹性,调节血压,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与三七粉同用,效果更佳。解毒:对乌头中毒或酒精中毒者,用蜂蜜和知蜂堂蜂胶100g,开水冲服,呕吐频繁者可少少频服,呕吐停止后则顿服,有良好的解毒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9-21 11:11 , Processed in 0.1610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