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要让“编制”毁了我们的未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xiushui 发表于 2013-1-20 12:3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赵海均
  
    近日,一名在哈尔滨环卫工人的公开招聘中落榜的研究生感慨地说:“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据悉,此次招聘, 457个工勤技能岗位引来1万余人报名,缴费成功的7186人中,拥有本科学历的2954人,占41.11%;29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最终录取的448名环卫工人中共有7名研究生。

    无独有偶。在2010年山东省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拟招聘5名有事业编制的掏粪工,结果有391名大学生应聘。“哥挑的不是粪,是事业编制”成为当年的网络热词。

    在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在社会不断进步,亟待年轻人发挥自己才智和创造力的今天,有那么多的高学历毕业生把“进入编制”当成自己未来人生重要的一项赌注,甚至“为了进编制而读书”,或是押上自己的青春、时间和梦想。我们不能不感叹编制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但又不得不进行深思。

    “编制”究竟是什么?简而言之,它是指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用人们平时说的俗话讲,进了“编制”就是“国家的人”。 如果说公务员是“金饭碗”,那“事业编制”就是“铁饭碗”。除了“铁饭碗”的魅力,还有“铁保障”的诱惑,编制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退可安定平稳,进可升官发财”。当今社会民众都面临着看病、住房、教育、养老等困惑。社会保障体系不足,使得人人都发出“压力山大”的感慨。有了“事业编制”的身份,别的暂且不说,单是培训、医疗、退休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就是其他职业群体无法望其比拟的。环卫工人虽然工作辛苦、单一,但是起码可以旱涝保收。

    因为编制,大学生争当挑粪工;因为编制,硕士抢夺一线城管职位;还是因为编制,环卫工人岗位炙手可热。当今的社会还没有达到硕士满街站的地步,大大小小的企业对高学历人才的渴求还是相当旺盛的,当“学以致用”的理念惨败于编制的诱惑力时,足以说明编制所能够带来的利益已经不在正常范围之内。年轻人如果不是为了公共理想,而是为了利益,为了当一个稍微稳定一点的环卫工、掏粪工,将“编制”作为人生的庇护所,随便放弃家庭和国家付出了巨大成本培养的专业,这种心态和价值观并不值得欣赏,甚至是可悲的,因为这意味着这些年轻人已经放弃了自己,意味他们把理想和青春埋葬在人生的起点上。无论是行政编还是事业编,最大的价值实现,在于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但这些“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年轻人,他们怀揣着苟活甚至投机的心态和价值观,梦想着在人生刚刚起步时就成为坐享其成的既得利益者,即便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到了掏粪工、环卫工的岗位上,也很难安心本职工作,更不要说做出成绩来了。这种择业观和价值观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的悲哀和时代的不幸!

    常识告诉我们,年轻人应该是敢于冒险,富有理想的,应该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进行创造。这样,一个国家才能有继续发展的动力,而当年轻人失去释放自己的动力和勇气,社会注定要失去应有的创新与创造能力。这并不是说“编制”内的工作都不需要创造力,而是当下这些年轻人所谓的“选择”并不是出于他们的本心,或者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向“编制”索要的,不过是一种动荡之下的“安全感”。

    编制,就像一堵墙,一道屏障,人为地割裂着现代社会,而且越来越与开放的社会和市场经济不合拍。如果我们的社会资源分配能够更加趋向公平;如果我们的父母能够尽量不要将自过去生活的阴影和恐惧强加在儿女身上;如果,我们的年轻人自身能够鼓起勇气,一起来对抗“看不见的压力”,勇敢朝向能够给予自身最多发展空间和实现最大价值的领域进军……也许这个时候,“编制”才能不再成为一种诱惑。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向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机会。大学生被赋予了择业的自主权,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选择自己擅长的工作,甚至可以选择哈佛式的就业观,即不去寻找工作,而是创造工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量的人士选择下海,选择投身企业,重拾实业救国的方向。在新世纪前后,互联网的繁荣使得很多青年才俊去拥抱创业,大大拓宽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广度,也在择业上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视界。

    现在我们又站在一个发展的新起点上。党的十八大为国家的发展描绘了发展的蓝图,并把改革作为未来发展的主题。“死在编制里”是对改革的鞭策,一方面,国家应该加大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完善就业、养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配套,为年轻人创造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应该重塑价值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说得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如果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中国梦”,那么这个梦想更多地要靠每个年轻人的梦想来承载,而这些个体的梦想,无论如何都不该是整齐划一的“编制之梦”,而应是个人价值自我实现之梦,开拓进取之梦。年轻人应该充满活力,敢于迎接挑战,敢于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敢于创新,只有这样,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小康社会才能早日到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6-16 03:54 , Processed in 0.1080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