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何人民币在国外不断升值,在国内却不断贬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3-1-23 16:5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都知道,一个正常的汇率,应该是在国外升值,那么在国内也一定升值,在国外贬值,在国内也一定贬值。但为什么独独中国这几十年来人民币在国内不断地贬值,从来没有升值过?如果在国外贬值,那么在国内也贬值倒也正常,可吊诡的是人民币在国外不断地升值,但在国内却不断地贬值。为什么会出现这么荒唐的事?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吧。

经济学上有个最起码的常识,就是货币超量供应必然引发通货膨胀。中国的通货膨胀完全是货币超量发行造成的。而导致货币的超量发行在中国主要有两个祸国殃民的原因:

一是政府的盲目投资。这个政府将国富民穷的政策发挥到了极致,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首先将全国民众的财产除了官员大肆贪污外几乎全部聚敛在国库中,只留给民众吃不饱,饿不死的钱。然后将聚敛在国库中的钱用来大幅度提高官员的收入和各种巨额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福利,将能装进官员口袋里的钱都装进官员的口袋,实在不能装进官员口袋里的钱就胡乱投资浪费掉,动辄投资几万亿、十几万亿甚至几十万亿。而要支撑这种巨额的胡乱投资,必然要超量印发货币,货币一多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政府的土地财政导致地价房价疯狂上涨而超量印发货币,这个原因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谈了。

三是国际贸易上只出不进,就是将中国生产的物资廉价卖到外国,而又不用等量的外币进口货物来保持中国的货物和货币的平衡,导致中国的货物越来越少,和印发的货币不对等从而导致通货膨胀,这个问题许多人不清楚,我就着重谈谈这个问题。而要谈清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打比方,现在我就来打个比喻,大家就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假如中国生产了十个苹果,如果每个苹果价值一元,那么央行印发十元人民币与之对应,这样物价是不会上涨的。现在企业拿了一个苹果卖到国外去了,中国就少了一个苹果,原来的十元人民币对应剩下的九个苹果,那九个苹果价格就会上涨,但如果拿卖到国外的苹果的钱又从国外买了一个和苹果价值相当的橘子回来,这就是进出口贸易平衡,国内的苹果价格就不会上涨,但令人气愤的是当今的政府却不断地做缺德事,他们为了维持中国民众的廉价劳动力,就把中国的苹果廉价卖到国外去,卖出的价钱只相当于国内半个苹果的钱,但因为人民币海外升值,这半个苹果的钱还是能买一个橘子回来的,可是因为中国政府巨额的关税,他们买回来一个橘子要被海关扣下半个,有的关税甚至高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如有的汽车竟然最高征收原价三倍的关税,这么高的关税从国外进口显然不划算,因为企业不但赚不到钱,反而要贴钱,钱都让国家也就是政府赚去了。于是握有这些外币的企业就不愿意从国外进口货物,反而将这些外币从央行换成人民币在国内使用,而央行是没有多余的钱换给企业的,于是就开动印钞机加印和这些外币等值的人民币换给企业,这又导致了人民币超发,这些钱在国内使用,导致国内物价进一步上涨。这种恶劣的做法后果很严重,因为原来是十元钱对应十个苹果,但是一个苹果出口到国外去了,中国只剩下九个苹果对应十元人民币。而现在央行又加印了一个苹果的钱换走本来应该进口橘子的钱,变成了十一元人民币对应九个苹果。物价岂能不大幅上涨?而换到央行的外币因为不进口货物那就只能存到国外去,买外国的国债等和中国民众无关的产品。以后中国又生产了十双鞋子,同样拿一双鞋子廉价卖到国外去,又重复上面的动作,如此不断地恶性循环,导致没用的外币越来越多,人民币也越印越多,这就是人民币虽然在海外升值,但在国内却不断贬值的违背价值规律的荒唐透顶的事。人民币超量发行,而外币则超量储存。把中国民众用血泪甚至生命生产出的东西廉价送到国外去换回外国印钞机印出的花纸头,这个政府就是这么缺德。

当今中国的GDP总量不到27万亿元(包括许多负效益的GDP,如许多刚刚造了没多久的工程被炸掉重来,许多没人居住的空城等),而货币总量今年达到近70万亿元,居然超量发行了43万亿货币,达到GDP的2.6倍。这必然导致货币大幅度贬值,物价大幅度上涨。而美国的货币量从1986年到现在基本上一直只占GDP的百分之60左右(中国在1986年时是GDP的百分之6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11-27 00:41 , Processed in 0.10800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