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8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亿年前"书法化石"展出 黄庭坚曾刻下四行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3-5-19 22:05: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亿年前"书法化石"展出 黄庭坚曾刻下四行诗- \! @5 W' i* l  G0 |
7 N6 P$ e/ }, i) g
来源:扬子晚报
9 F3 I( Q& X- S% ?8 Q' ~% l9 v/ h! S! s  }2 h+ V1 X" w
  现在有不少人喜欢收藏化石,但是在众多的化石收藏者“队伍”里,原来还有过一个特殊的“成员”,他就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昨天,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远古时代的动物明星——头足类”展览上,一块曾经由黄庭坚收藏的珍贵化石当之无愧成为“镇展之宝”。它是一块距今4.6亿年的“中华震旦角石”,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左侧保留了黄庭坚的真迹。“这块化石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块被人类所收藏的化石标本。”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冯伟民馆长介绍说。据了解,该精品展将在5月18日正式对外展出,一直持续到九月底,展览地址位于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扬子晚报记者朱姝, {  u/ t8 @. y  ~9 k. o0 J$ ~
  
7 b6 O: [$ u0 Z  世界上唯一的“书法化石”
) k4 o! }& w) D" D5 N' q7 k. s' S  ' C3 K, M  U9 F; ^
  四四方方像“板砖” 里面藏着个“石笋”0 r' R2 ^" a/ |& d3 N
  
6 D. u" J, v; [# n$ v' w  “这就是那块罕见的化石。”当冯伟民馆长拿出化石后记者发现,和一般“原生态”的化石不同,这块“中华震旦角石”看上去像个“板砖”。它四四方方,长度达到19厘米、宽11.4厘米、高度2.5厘米,表面很光滑。在石块的中间有一个白色的“石笋”,而在石块的左侧很清晰地刻有四句诗:南崖新妇石,霹雳压笋出。勺水润其根,成竹知何日。并署名“庭坚”,下方还有章。8 d& K" w, M% @
  
/ |; b, N2 b+ L7 r9 T, y  据了解,这块化石中的“石笋”,实际上是一种无脊椎动物——震旦角。它是中国典陶纪的重要化石之一,是4亿多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凶猛食肉动物。由于沧海桑田,大自然地质历程变迁,埋藏于坚硬的石灰岩中,所以取之不易,得之更难,从而使其更显珍贵。一般来说,震旦角的“身体”呈圆锥形或直锥形,一头尖一头宽。而它“身体”里一格一格的,就是它的“气室”。“这些气室可以用来储存水分,这样震旦角就可以潜入水里。”冯伟民说。虽然这块化石中震旦角的“身高”只有19厘米,但震旦角最高可以达到3—4米左右。1 x* |- u; R7 o* W% u
  
4 U4 }5 g1 u% m0 l. @* n1 K  }  深埋地下4.6亿年“重见天日”900年! _) Y: n3 q: w. [- }: c; a
  
9 n& ~. e0 z4 J. z) Q/ b  和其他的“中华震旦角石”不同,这块化石最让人关注的,就在于它上面的“人文情怀”。而最早参与研究这块化石的,就是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陈挺恩研究员。在展览会现场,他也向记者娓娓道来发现这块化石的“故事”:
% k' ^4 l" r, c5 u  
+ W5 I2 u$ t+ T; _$ z1 b9 e1 M  1968年,时任江西省武宁县政府机关干部涂兆庆,在武宁县老城石家祠后院乱石堆中整理土地,无意间发现了一块长方形石块。涂兆庆有一个朋友,是时任江西大学历史系的余明光老师。他看到了涂兆庆的这块“石头”后,觉得它并不“简单”,就向武宁县文化馆进行了报告。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文化馆指派有关人员专门对此事进行调查。这块非同一般的石块及其所刻诗文的照片被立即送往北京,并送到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的手中。; T) ~7 Z$ y' }1 w4 M9 m
    T7 s% K" S+ o% _  o; l
  “当时他们认为可能属于鹦鹉螺,并要求转送到我们南京地质古生物所进一步研究,这样就转交到了我的手里。”该所陈挺恩研究员说。当时调查人员去上海找了很多黄庭坚的笔墨、文籍进行字迹对比,又去黄庭坚的故乡江西修水查阅了家谱。最终证明该诗文是黄庭坚早期之作。而化石很可能是黄庭坚在1079年,也就是被罢免国子监教授之后其前往江西太和县任知县期间所得。“通过地质考察发现,那里的确也有奥陶纪地层。”: O! \, [( p7 O- P7 K2 e7 T( V
  + Z% [5 ]9 H% V
  而至于为何这块化石会在武宁县被发现,陈挺恩介绍说,当时的调查人员查到,修水和武宁县是“邻居”,黄庭坚前往武宁县一位陈姓朋友家中住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还给在修水的夫人写了一封信。“这些事情在黄庭坚的家谱上都有记载,而在临走的时候,黄庭坚将这块刻有他笔迹的化石送给了这位朋友。”陈挺恩说。这块化石深埋地下4.6亿年,经过了9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一直被保存至今。
5 b5 ]& J' n5 j5 w. T  1 Q1 j1 J; e  ?3 u
  黄庭坚是最早的“化石爱好者” 北宋时期就会加工化石
' Q+ X+ I* Z5 Z. `: k9 a  & @$ u: ~# i2 i; J
  这块“中华震旦角石”并不算大,但由于刻有黄庭坚的诗文,它应该是世界上第一块被人类所收藏的化石标本。“黄庭坚也许就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化石爱好者’。”冯伟民馆长笑着说,但这位“化石爱好者”并没有太多的古生物知识,“从他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对里面的‘石笋’和石块的年代都有很大的疑问。”0 F) ]+ o- i& `& N8 ^3 _$ u
  
: @5 o$ R; n9 H# \* i8 A  虽然经过了900年的沧桑变化,但这块化石仍然保存完整,而且表面非常光滑平整。“这更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在北宋时期对化石的认识已经比较普遍,不但已有收藏化石的记录,而且已经开始将化石制作成工艺品流传于世。”冯伟民说。时至今日,“中华震旦角石”除了做科研用途外,常作为贵重礼品馈赠亲朋,寓意消灾驱邪和事业、生意兴旺发达。因此,它是集观赏、收藏和古生物研究为一体的珍品。- H. r2 L+ A0 v% e
  
+ k6 |5 h' l( ]  还有一百多块“菊石”展出0 o7 M0 r: i0 v3 N# }
  " U0 v2 }- z3 c8 i" L. U+ x
  菊石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南京菊石多见于汤山, r" c: O2 m0 ?: J1 o4 j5 w
  9 z, Y5 v: H& P& a# v8 g- g) _
  除了这块“稀世珍品”化石外,“精品展”现场还展有一百多块各种菊石。菊石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常见的菊石的壳体以胎壳为中心在一个平面内旋卷,但是在展览现场你会发现,这里的菊石挑战你的想象。3 J5 ^5 h; H9 \+ \
  0 z2 V7 q6 S  x5 y3 ~" i3 Y1 s( {
  从“个头”上看,现场的菊石“跨度”很大。“我们现场最大的菊石直径可以达到35公分,来自德国。”说着,冯伟民馆长带记者来到两个放大镜旁边告诉记者,现场“个头”最小的,要算这种同样来自德国的“奥帕尔菊石”,它的直径只有一公分。菊石通常都是灰色的“皮肤”,但现场也有一种名为“后刺蹄菊石”,它的“皮肤”却呈现出金属的颜色。专家告诉记者,之所以会有金属色,是因为黄铁矿化了。黄铁矿化的原因比较复杂,化石表面不同大小形态的黄铁矿可能指示了不同的沉积成岩环境,有些可能会有微生物作用参与。
- |" N- q" M8 z) B1 k2 f# @  
/ \9 @& O/ Y0 R  现场记者还找到了一种“南京产”的菊石。它的名字叫做“副腹菊石”,出现在早二叠纪,也就是距今约3亿年。它们的“个头”普遍都比较小,密集地分布在石头里。“这种菊石多见于南京汤山地区,如此密集的分布可能说明当时的环境比较适合菊石的生活。”专家说。+ y. K0 a1 [4 P
  ' x! L+ K! I  Y4 o( [! y; q7 q! l
  神奇而又顽强的“头足类”5 N# d: N  J8 l: t, J( |  Y
  5 @0 E+ p2 S, Y, \  F$ b- G6 C
  挺过数次大灭绝,“称霸”海洋,有三个心脏,血液为蓝色  g8 j" j" d: s' O6 l
  
3 z0 F4 F/ z: ?+ H' ~  其实,菊石、震旦角石等,都是“头足类”。在古生物历史上,“头足类”可以算上是明星了。它是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体型最大的、最凶猛的肉食性无脊椎动物。从4.68亿年前出现,经历了地球数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后,一直延续至今。现代的乌贼、章鱼等都是它们的“后代”。% S4 J2 D8 }! S7 M' C+ h+ Z* i. Y" `; ^+ u
  5 s& ?# ^; Q) {. L" Y3 F' ^
  头足类在中生代时期最为丰富,“它的‘名气’和同一时期的恐龙一样大,是地球海洋中绝对的‘霸主’。”冯伟民说。头足类被认为是最聪明的无脊椎动物,它的神经系统发达。具有高度发达的知觉和较大的脑,视觉敏锐。它另一个让人感到惊奇的地方是它有三个心脏。它们的血液也很特别,静脉血是淡蓝色,而充满氧气时,则变成深蓝色。0 y$ j$ T5 @3 Q
  
! W( J) ~8 Y" i' R" ~6 D  ■延伸阅读
$ v# c9 d; n8 T  
/ T$ ^- P( X  N  黄庭坚与苏轼等人并称“宋代四大家”& t; _" S9 L8 F7 z, b3 Y" K
  
, T0 w. e# l* M' P8 T& A$ c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 x/ D8 q: Q  V* a; \  z: g
2#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13-5-19 22:18:47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6-6 22:11 , Processed in 0.1090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