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曾巩、王安石寺观记之比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21-12-16 23:24: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这种文体,由来已久。最初只不过是用来“叙事识物”的应用文,后来渐渐在叙事中加入一点议论,《文章辨体序说》云:“大抵记者,盖所以备不忘。如记营建,当记月日之久近,工费之多少,主佐之姓名,叙事之后,略作议论以结之,此为正体。”自唐而宋,“记”已渐渐突破传统的应用文传统,成为文学散文的一种重要形式。宋代文人留下了大量记体文,其中包括了不少关于寺观营建之类,既反映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也体现了各自艺术特色。北宋曾巩、王安石,均致力于世务,彼此早期又过从甚密,翻读曾巩、王安石集中的寺观记,可发现他们对佛老的态度虽有所不同,但都通过其寺观记体现出一种淑世精神;不少寺观记也突破了传统记体文写法,表现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就曾巩的寺观记来看,他斥佛老比较坚决的,但是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他排佛老的手法并不高于前人,往往借助儒家经义和经济利益两大法宝;其二,他对佛老人士亦有一定程度的赞许,流露出“援释(道)补儒”的想法。如《仙都观三门记》,就是先引经据典,指出其制之越礼,(佛家山门之制形如阙,开三门,故亦曰三门。又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盖标帜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之称也。晋代以后,释道两家互相摹仿,仪式多有类似处,故此处笔者疑曾巩所记之三门,并非“备豫”、“加度”)。释道之三门,应与儒家经典礼法无涉,曾巩如此借题发挥,实有强加之罪的味道。然后曾巩写道观环境的优越,指出其教的蕃盛,主要是由于优越的生存条件,而“人力固如之何哉”?最后替自己表白一番,说自己因“里人”之请而为记,但“不以人之情易天下之公”,一定要借机发表一点微词。如果说《仙都观三门记》引经据典,尚有醇儒温柔敦厚之风,那么他的《兜率院记》和《鹅湖院佛殿记》则干脆是两篇毫不客气的骂佛之文。《兜率院记》约作于庆历三年(1043),此年曾巩居临川,与自扬州省亲至此的王安石过从甚密,该文的不少观点语句均与王作于此期的杂著《卜说》相类似。曾巩不仅借为僧省怀作记之机,痛斥佛教之非,而且扬言:“使子之徒,知己之享利也多,而人蒙病已甚,且以告有司,而谂其终何如焉?”《鹅湖院佛殿记》也很有意思,不仅大加指责佛教,而且指出在国难当头时建造“其费如是广”的佛殿,“欲勿记其日时,其得邪”?

   王安石的寺观记也有斥佛老的情绪,但不似曾巩这般激烈。二人又有一个共同点,即不惮于从佛老人士的身上挖掘有利于儒学发展的精神特质,体现出想通过援释(道)补儒,从而兴儒淑世的情怀。如曾巩《菜园院佛殿记》中,感叹世儒“反不及佛学者远矣。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金山寺水陆堂记》,则由金山寺之废兴,想到:“至于更千百年,委弃郁塞而不得振行于天下者,吾道是也。”如果儒家也有僧瑞新这样的人才,“则事之废者岂足忧,而世之治者可胜道哉!”王安石的《扬州龙兴讲院记》也写到:“孔氏之道易行也,非有苦身窘形,离性禁欲,若彼之难也”,如果让僧慧礼之类的人“以彼之材,由此之道,去至难而就甚易,宜其能也。”并长叹:“失之此而彼得焉,其有以也夫。”把问题提到儒家“衣冠而学者”内部,促人深省。但王安石的观点有时有所矛盾,有的寺观记中更是吸收了佛家的有关理论,不惮以佛语作记。如其在作于庆历三年的杂著《卜说》中利用反讽手法,对佛老之徒和官场人物进行了讽刺,但其在《扬州龙兴讲院记》对佛家却表现出相当的宽容,说什么“其隆向之如此,非徒然也,盖其学者之材,亦多有以动世耳”。而在《真州长芦寺经藏记》中,更是大谈“夫道之在天下莫非命而有废兴,时也。知出之有命,兴之有时,则彼所以当天下贫窭之时,能独鼓舞得其财以有所建立,每至于此,盖无足疑。”由此可见,撰此记时,王公身上的“佛”性也远远超乎“儒”性了。

        曾巩、王安石之记体文虽然与其一贯文风有相合之处,但也确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总体说来,曾文以“奇”见长,王文则比较稳健。

《宋史·曾巩本传》曰:“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而宋人王震却在《南丰先生文集序》中说:“南丰先生以文章名天下久矣。异时齿发壮,志气锐,其文章之剽鸷奔放,雄浑环伟,若三军之朝气,猛兽之抉怒,江湖之波涛,烟云之姿状,一何奇也。”考查他的七篇寺观记,除《江州景德寺新戒坛记》(此文甚平顺)作于熙宁十年(1071)59岁时之外,其余六篇均作于庆历三年(1043)到皇祐元年(1049),作者25岁~31岁之间,应该说体现曾巩早期文章“奇”的一面。曾巩寺观记之“奇”主要表现在立意奇上。立意奇,就要角度新颖,不落俗套。以《分宁县云峰院记》为例,这是一篇应人之请而作的寺观记,本应首先说说有关佛教的事,但曾巩开篇一大段文字却极力摹写分宁人的“勤生”而“啬施”,“薄义”而“善争”,且屑屑琐琐,极具形象性,也不乏巧妙的比喻和细节描写。这在曾巩其它文章里比较少见,给人的感觉更像“民俗图”而非寺观记。而明人茅坤评论此篇文章:“於云峰院无涉,而意甚奇”,此奇就表现在其文意突转,引出一个“勤生”而“不啬施”,“义虽未当”(薄义)却“不喜争”的云峰院住持邑僧道常,既对道常的行止予以褒奖,又话有余地,“或曰使其人不汩溺其所学,其归一当于义,则杰然视邑人者,必道常乎?”表达了能有道常这样的人才“其归一当于义”,从而淳化民风的希望,可谓是“借题辟佛,令人解颐”(王水照语)。曾文另一奇表现在内容之“奇”。如《仙都观三门记》,应道人之请作记却晓之以儒家大义,难怪茅坤称曾巩“凡为佛老氏辈题,文必为自家第”;《兜率院记》更是借题发挥,将一篇佛殿记写成“骂佛文”,何焯认为“如此岂求记者之意哉?不作可也。”可见本文内容也出人意表,足可令流俗之辈瞠目结舌;《鹅湖院佛殿记》也是“严正中有奇峻”,突出奇笔,显出一个硬书生的形象。

王安石文风比较公认的是拗折刚劲、简古瘦硬,他的论说文尤其以结构严谨、论辨犀利著称,但他的寺观记却大都遵守照记体文的体制而作。其行文比较平易流转,文意比较厚重,不作奇幻怪异之论。如《城陂院兴造记》,开头交代地点、人物,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得一清二楚,且整篇文章不涉景物,不发议论,完全是一篇传统的记叙文。文意如此,其文句也并非简古、瘦硬,而更多平易婉转之态。在古典散文中,虚词往往能使文章舒缓节奏,增强韵味,用法很讲究,正所谓“文中神气,在骈文靠音律,在散文则靠虚字”。在这篇二百余字的小文中,仅“而”字就用了十个之多,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可读性,使人更有一种平稳流转之感。《扬州龙兴讲院记》全文分为较匀称的两大段,前段叙事,后段议论,泾渭分明,亦是记体文之传统。前段用龙兴讲院的今昔状况对比,得出僧慧礼“何其能也”的结论;后段又用孔门学者”与佛教徒做比,得出“以彼之材,由此之道,去至难而就其易,宜其能也”,既为本段做一总束,又呼应了前段;文末才水到渠成地提出“失之此而彼得焉,其有以也夫!”的结论,全文结构匀称平稳,叙事娓娓道来,议论平实。其它像《抚州招仙观记》、《抚州祥符观三清殿记》,也是两篇四平八稳的记体文,虽然二文都渗透出一种排老的倾向,但这种倾向不似曾巩之文,靠出人意表、独拨流俗的气识而成,而是在行文之间,小心地渗入。如前文,叙述道士全自明“以医游其邑,邑之疾病者赖以治,而皆忧其去”,隐隐点明这个全道士因其医术而对民众有所贡献,“视其党可以无愧矣”,从而“予为之书,其亦可以无愧焉”,寓贬于褒、寓斥于扬,以一种平淡叙述表达出作者观点;后文亦是如此,“用其师之说以动人者,道士也,予力顾出道士下,复何云哉!”前半段本只忙于记事,对道士行止不置可否,文尾干脆推了个干净,表现出对道士及其说的冷淡。同是斥老,这两篇文章一正一反,语句既不瘦硬,叙事也无奇笔,也体现出“稳”的审美特点。但应当指出,这种“稳”往往与缺乏创造力联系在一起,平心而论,王安石此类记体文的艺术价值尚不及曾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5-23 17:24 , Processed in 0.1120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