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曾丢失——读徐春林《永远的心灯》所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0-12-6 10:42: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曾丢失——读徐春林《永远的心灯》所感


  第一次见到修河的时候,是在去武宁的时候在车上看到的,朋友指着桥下清澈宽广的河流对我说,这就是修河。

  修河是这样的大,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但印象当中修河水是灵性的一条河水,一条充满文化底蕴的河。修水上奉镇境内“山背文化”,距今约五千年,人文遗迹众多。就是这样一条甘甜的水域,她抚育了黄庭坚、陈氏三杰等一些影响后世文化的名人。

  是的,每一个故乡都有抚育自己的母亲河,谁会忘记抚育生命的母亲河。现在我读了修水籍作家徐春林作品集《永远的心灯》,真的为作者那种钟情于生命的乡土、河水所感动心怀。在此,我认为春林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他没有离开自己母亲的怀抱,没有离开这片被修江水滋养的热土。从这个意义来说,他继承了先辈们留下宝贵的文化沉淀,继承了先辈们文化给养。其实离开了故土,好像身上的某些东西很尴尬,比如文化这种东西,她是从小耳濡目染之后逐渐根植与你的血液当中,命脉当中。一旦离开了故园,便成了某个地方的“客人”,客居异乡的滋味是不好受的。自己命脉的母文化逐渐疏远了,而客居异乡的文化却成了似懂非懂的尴尬境地。最后沦为:“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乡思》【宋】李觏

  有时,久居自己的故乡,反而对自己家乡特有的文化是“熟视无睹”了,这些年,年轻人都外出闯天下了,钱是挣了一些,但骨子里还是缺失了什么,梦里都在呼唤在故乡的俚语。这也是我身处客居异乡内心真实的感受吧。

  也许春林他也有过广州之行的深刻经历,“在我远离月亮的那些日子里,我把自己完完整整地带走了,只是留下一些影子和气息。在我远离的若干年里,那些影子已经消失了,而那些气息也已被风吹走。当我再次与月亮对视时,更多的人把我当成了影子和气息,在他们看来这个人及不真实,充满幻想。”(《我与月亮》)把外面精彩的世界比作的水里的月亮,始终的虚无缥缈的,幻化的。只有双脚踏上故乡的土地,心里才安心。月亮再圆再亮,又哪及“月是故乡明”呢!春林自己写到:月亮是空壳,月亮是光源,月亮是太阳做的梦,月亮是空心的证据,月亮是情感,月亮是诗。实质上月亮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球,与太阳,地球和其它的星球一样。月亮啊,还是那个月亮。一切都没有改变,改变的是现在的月亮由熟悉变得陌生了。这样忧伤的文字,踽踽慢行的笔触足以可以看出作者空虚无着的心境了。

  故园是美的,故乡的土地是芳香的。家乡大地,是孕育奇才的沃土;家乡的河水,是滋润动人故事的源泉。“今年春天,喜闻家乡修河的水面上打造水上公园,忽发想象:游人悠闲荡舟,吟歌唱晚,听动人故事,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我的家乡我的河》)

  “那天,我去过黄庭坚纪念馆。馆内长满梨树。正是春天,雪落墙院。960多年有多老,偎依在修水的臂弯里,岩下不绝的水声积淀多少往事。千年江湖,十年夜雨。修水大桥上走动着善良的山民。岸边无数茂密的灌木丛被修水濯洗得那样苍翠,挽住每一缕过客的目光。光阴的手指抚摸这里的每一片绿叶。时间渐渐变凉。修水河弯来弯去,消失在远山深处。”(《与佛有关》)作为散文,这样的文字是优美的,柔顺的。如水般的柔滑,清新淡雅。

  除了写故乡优美的景致,还写了纪实散文。写了爷爷、外公、老师等家乡的人和事。所写的人物是有形的具体的。虽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描写人物的外形和心理,但采用小说方法,以大段说事的形势,成功树立了人物的形象。如《祖父与落花生》一文中,除了收种落花生之外,文中还讲述了爷爷二叔公的一些纠葛,以此来为爷爷塑形。《二狗的婚姻》写出了二狗由乡下进城到沿海打工再回家的一波三折故事,述说了二狗的生存、爱情婚姻状态,最后以悲剧的结局,读来令人心酸。其实文章的起头就已经暗示了二狗的婚姻悲剧,揭示了当今社会人们对爱情坚贞的质疑,抨击了社会的某些不良现象。这些都是读后令人掩卷深思,值得回味了。

  此外,还对家乡儿时的记忆。“我们兄弟姐妹几个用芒花扎成的扫帚去扑打萤火虫,装在瓶子里,然后放在窗台上。我们就是这样看着闪烁的萤火虫光进入梦乡的,在梦里还在扑萤火虫。”《老庄的记忆》这样的文字写得入微细腻,别有一番情趣。童年趣味跃然于纸上,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近些年,我也有所悟,做事业也好,做文字也罢,重要的是要有“本”。“本”是根源,世上没有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根本”也就是出发立足点。如果一味的遵循效仿某个大师的风格,就会迷失了自我,丢失了沿袭下来的文化。纵观大家,九江本土的作家王一民就是写家乡鄱阳湖的故事而成名;贾平凹同样是写当地的商州文化系列一举成大家。我有一个坏习惯,走到那里,都喜欢打听当地的习俗,购买当地的小吃。民以食为天,在哪里都是离不开吃的。而从最俗的吃文化,就可以大概窥探当地的风物人情了。在春林的书中当地的一些民风民俗描写得不是很多。当然也在作品当中个别显露了一点,只是没有系统的写下来。其实,如今的生活富裕了,有的风俗日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那种沿脉传承下来纯真,质朴原生态的东西,却是人们内心深处热切关心的。这种文化烙印就是“根据地”,而这种“根据地”是与生俱来的,是不需去掠夺的,只要努力去挖掘,就一定能成功。从报纸看到或朋友说起,修水民风淳朴,当地有不少小吃如哨子、炒米、菊花茶等的食物令人垂涎。

  总之,春林是幸福,因为他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生息;春林是幸运的,把先辈的文化继承发扬。修河水日夜流淌,流失不走的是故土文化堆积。春林是故园文化的一位所望者,是照亮自己的心灯,亦是照亮故园文化积淀的灯火,因为他不曾迷茫,不曾丢失。

                                       

                                        二零一零年冬

                                        仰庐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12-2 02:13 , Processed in 0.12700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