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呕心沥血九春秋,江西共大风云录——致原共大修水分校师生的一封公开信
相逢是缘,承诺是金。呕心沥血九春秋,不负众望献厚礼。伴随着猴年春天的脚步,本人30万字的长篇记实文学《江西共大风云录》终于即将问世了!将由国家一级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现在万事俱备,只待排版印刷,估计五月份作品能与大家见面!将由国家一级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相逢是缘,承诺是金。呕心沥血九春秋,不负众望献厚礼。伴随着猴年春天的脚步,本人30万字的长篇记实文学《江西共大风云录》终于即将问世了!现在万事俱备,只待排版印刷,估计五月份作品能与大家见面!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一九五八年八月一日成立。是一座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大学。共大的事业,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赞赏,1961年7月30日,毛泽东亲笔给共大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赞扬信,表示完全赞成共大的事业,信中写道:“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充分肯定了这所大学的办学方向。1961年9月18日,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校名: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江西共大风云录》是中国第一部全面描写共大的长篇记实文学,向人们掀开了这段尘封58年的神秘历史。
一
2007年11月24至25日,修水县城召开了一次规模盛大的69、71届师生联谊会。当时本人正在北京参加一个文学笔会,为不能到会深感遗撼与歉意。便委托占历程同学代表我,向老师、同学们郑重承诺:在我有生之年,要做一项有益的工作。用我的笔,掀开共大尘封的岁月,写下小斗岭那段生活,将它推向全国!现在这部作品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本人承诺的范畴,是将整个江西共大推向全国!
这部长篇记实的筹备工作2007年底开始,修水与九江分别成立了两个“掀开共大尘封的岁月”征集素材组,开始向广大师生征集当年小斗岭共大火热生活的素材。号召全体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吧!冷静而又细心回顾那段历史,积极而又热心捕捉那段生活。或是静静用笔记下,或是娓娓向我们道来,或是三两句话讲述一个生活的片段,或是激情澎湃写下千言万语的感受……叩开我们的心灵之门,提供您印象最深的几件事;讲述一个个还封存在您心底的感人的故事……
难人可贵的是,朱正平、肖宪章、夏镕川等三位老校长,当时都是七八十岁高龄的人了。还热情替本人提供素材,亲自擅写回忆文章,为本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卢洪生、陈天霓、刘勋材等老师,也从他们的角度,回顾那段难以忘怀的激情燃岁月,并撰写回忆文章,从而增加了本书的厚沉感……
倪忠民、张修林、胡德年、李秀荣、王玲、占历程、黎伟建、傅唯力、朱希玉、陈炳生、陈醒凡、黄建新、李亚、林方法等同学,都从自己的角度,谈了对共大的深切感受,给读者呈现出当年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
2008年1月,在收集素材的基础上,本人开始着手写《掀开共大尘封的岁月》,用短篇连载文章的方式投稿。从这年的6月12日至9月24日,先后在《修水报》发表了20篇连载文章。《广州铁道》报这年6月2日与13日,先后发表了我两篇《掀开共大尘封岁月》(上、下)的文章。
在这个基础上准备开始着手著书,但究竟以那种形式写,一度产生了困惑。以记实的形式,真人真事不好写,一些敏感问题不好处理。对一些重大事件,根据各人记忆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说法。以小说形式写,没有多少约束,可以充分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虚构人物处理情节。在这个基础上,涉及一些敏感问题也无可厚非。然而,两种形式的写法,各有利弊。以小说形式写其致命的弱点是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虚构的共大与真实的小斗岭,毕竟是两回事。作品出来,只能是间接反映我们那段生活,似乎偏离了自已的承诺,给人们视觉冲击感明显不足了!
进退两难,只有搁笔冷处理。时间一晃过了半年,最后还是决定以记实形式写,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弘扬当年共大那种“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精神。德年、历程等同学要我下笔时,避开一些敏感事件就行了。
二
我在构思长篇记实文学的进程中,2008年8月22日晚上,突然一道灵感闪来,想将它作为一篇报告文学写,争取在《中国报告文学》杂志上发表!因为不管是长篇记实是以长篇小说,从完成到书出版问世,都是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书究竟要写多久?什么时候能够出版?能顺利找到出版社吗?一连串的问号,心里根本没有底。然而,写报告文学省时省力,时效快针对性强,反响也大,很快就能将小斗岭推向全国!《中国报告文学》杂志当时创刊不久,我又是签约作家,与编辑关系熟。天时地利人和,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反映小斗岭的生活是上策!
为了稳妥起见,我将这个想法先与编辑进行了沟通。编辑表示赞成。要我将文章写出来,给他们看看。字数不能超过五万。由于手头素材充足,写起来速度非常快!仅十天功夫就将这篇报告文学写好,恰好五万字。标题:《掀开共大尘封的岁月》。
文章送去,编辑感到满意。一审很顺利就通过了。我便将这个信息告诉老师、同学,让他们与我一道分享一份欢乐,看到一线曙光!10月11日,忠民给我的短信回复:“勤奋刻苦,你很不容易,是我们同窗佼佼者,共大往事已经此起过了天命之年同学们的翩翩联想,你已尽力但不可强求非上杂志不可!”
正当自己感到胜利在望时,京城传来消息:文章三审没通过。原因是文中有涉及到毛泽东与共大的内容。涉及到领袖人物的东西,一律要经过党史部门审核。然而,拿下那些内容变得没有力度。不可能因一篇文章要报审,而影响整个杂志的出版发行。
报告文学这条路已经变为死胡同,完全走不通了!
上苍给我设下第一道坎。
三
调整好心态,按既定目标,我又勇往直前奋进。2010年6月下旬,完成长篇记实文学的构思。标题:相逢小斗岭。分上、下篇。上篇:掀开共大尘封的岁月。这里是综合性的东西。下篇:小斗岭情缘,即以我个人的视觉写。
接下来的日子,我便闭门谢客,日以继夜,奋笔疾书!苦战四月,10初这部长篇记实文学脱稿。标题改为:相逢小斗岭——掀开共大尘封的岁月。约20万字。
作品完成,开始联系出版社。做梦也没想到,寻找出版社非常不顺!我先后联系过多家,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有的是编辑看好,审稿会上领导通不过,结症就是题材敏感。共大曾引起共和国一代领导人关注,红极一时,也存在着较大的负面效应。如《决裂》影片在“四人帮”横行时“红”,现在无形中就变为“雷区”了。作品涉及到中央领导人物的内容,都要经过中央党史部门审批。然而,作品报审会遇到两大难题:一是时间问题。作品报上去,党史部门不可能马上帮你审核。报审的时间半年?一年?两年?三年?具有不确实性。二是经费问题。党史部门不可能免费帮你审稿。也就是说,出版社要出你的书,还要额外承担一笔审稿费。
这样一来,“共大”变成了一个十分敏感的词汇,不少出版社即使看好这部作品,最后只有又敬而远之。
江苏人民出版社回复:“您的选题涉及中共党史内容,按规定属于新闻出版总署备案选题,请转投在京出版单位,在送审方面,在京单位更具优势。”
然而,京城两位专搞策划的朋友,一看是共大的题材,都直摇头,讲这个题材敏感,不好运作。
内蒙古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坦言相告:你这部书不要说是公费,就是自费都很难出版!
是的,一晃几个月过去,没有任何进展。似乎山穷水尽,已经走到了绝境。
上苍给我设下了第二道坎。
四
正当我深感前景淡暗,不知所措时,2010年10月14日下午,湖南人民出版社政治理论编辑部的编辑黎晓慧,突然从网上QQ主动联系我!她非常看好这部作品,表示愿意与我联手,将其作为畅销书推出!她用自己独特而又敏锐的政治眼光,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着我的作品。深切地感到,作品文笔不错,但分量轻了!主要是挖掘不深,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不够。建议我从三个部分对作品进行调整与修改:第一部分是大层面的,注重史料性。如共大创立的经过,毛泽东、汪东兴、周恩来等与共大的渊源故事等;第二部分是小层面的,以“激情燃烧的岁月”来收集共大师生的回忆文章;第三部分是个附加部分。附共大20年间的大事记、共大发展历程图(如分校的合并与取消的脉络)、还有就是可以有一些评论文章,弘扬共大的办学理念、办学精神,折射我们今天教育现状。并要求我文笔一定要好,不是要求华丽,但是应该流畅、简练,要让人读起来轻松,不是史料的堆砌。
很显然,原来的作品要重新构思,推倒重来。因为有关共和国一代伟人与共大的渊源故事,只画龙点睛似的提了一下,还是根据历程同学提供给我的《方志纯传》中,一些反映当年共大诞生的背景。总共才只有一千八百字。黎编辑的意思是,这部纪实作品应该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反映江西共大的重大题材,三分之一的篇幅写小斗岭的学习生活就可以了。
只要书能出版,牺牲点精力算什么呢?既然湖南人民出版社看中了这部书,那就应该现在先与我签约,然后我再按照他们的要求修改完善作品。
10月21日,黎编辑回复:“我们这两个月讨论年度选题,我已准备将这个作为明年的年度选题申报,而且我们分管领导这半个多月在北京学习,我得向他汇报,所以得请您稍等等。”
黎编辑信心挺足,说这个选题会通过,问题不大。
出版社有着落,心踏实了一大半。但怎么收集到那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素材呢?网上能搜索到一些东西,却不敢盲目采用。万一情况不实,怕惹出麻烦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能获得第一手资料。比如,从档案馆查阅资料,知情人士讲述亲身经历等。于是,我向不少老师、同学发出了求助信息,希望他们能与我提供这方面的素材与帮助。
忠民同学收到我的短信后,开始积极帮我与江西农业大学联系,建议我适当的时候来南昌一趟,他陪同我去农大找人。忠民当时正在国外考察,10月底从国外考察回来,答应等他处理完一些急事后,陪我到农大去找老师。11月1日我与黎编辑QQ交流时,她表示:“希望能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们这两天填选题表,这个选题我会报上去的。”同时叮嘱我:“第一部分很重要,符合党史研究者的需求,所以分量要重。”
忠民工作极忙,这段时期经常出差在外奔波,我在就他的时间赴南昌,由他引荐到农大专访。
日子一晃又过了半个多月,11月24日下午,突然收到黎晓慧编辑给我的QQ留言:
“钟老师,昨天就准备和您联系的,难于启齿,所以……我们单位年度选题会已经开过了,他们认为共大具有消极的一面,所以选题没获通过,我已经解释过了,但是没用。对不起,希望下次能有机会合作……”
这时,我确实感到困惑与茫然了!我与历程发短信说:“共大的题材被众多出版社定位“烫手”,这是我原来完全没有想到的!”历程回复:“越是烫手的题材越是好题材。有你这份信心,会遇到佰乐的。”
上苍给我设下了第三道坎。
五
尽管出版社又无着落,我与忠民沟通时,仍表示要按“既定方针办”,如果他联系妥有关部门或人员,我就赴南昌来专访!
接下来的日子,我加大了寻找出版社的力度,京城几位朋友也都在帮忙。
12月2日,安徽文艺出版社的汪爱武编辑主动QQ联系我,愿意出这本书。她说作品这个样子可以了。不需要再进行什么修改。涉及到要报审的敏感内容,删除掉就行了。不过,这部本来应该与政治紧密相连,而又没有政治风险的书,显然会存在经济风险。现在是市场经济,他们不愿意承担经济风险。解决的办法是,出版后要购买三千本书。她在电话中还坦言相告:你那个共大的书,不可能成为畅销书!尽管你文笔不错,不就是写你们小斗岭那段生活嘛!这种类似于知青题材似的东西,现在早已过时,没有多少新鲜感了。要想成为畅销书,除非是写政治,反映当年共大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她强制性要我出版后购三千本书,显然不现实,假如购三百本书是有可能的。就这样,与安徽文艺出版社又没有合作成功。当然,汪编辑的一席话给我很大的启发,那就是这部作品要有份量与可读性,视觉不能局限于小斗岭,而应该是放眼整个江西共大!其立足点便是江西共大总校!要么就不动笔,既然已经动笔,就一定要将这部书写好,写得有厚沉感!因此,赴江西农业大学(原共大总校)专访,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上苍给我设下了第四个坎。
六
紧接着就是回故乡,参加母校45周年校庆,并作为同学代表上台发言。回湖南后,仍四处“撒网”,寻找新的出版社。
12月30日,北京名扬天下国际机构董事长张春健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讲京城有家出版社主动问他有书出没有?他就将我引荐给了那家出版社,要我赶快与那位负责人QQ联系!很快我们就QQ联系上了。但那位负责人纠正说,他们不是出版社,而是北京鹏力丹心版权公司,公司的定位是作者的经纪人,帮助作者处理所有出版及版权方面的事务。他主动问:您考虑这种合作方式吗?我便关切地反问:您能联系出这部书吗?您如果同意的话,我们会考虑的……
后来我才知道,这家公司与上千家出版社有业务往来,当然愿意由他们作我的经纪人。于是,很快与他们签了合同。具有戏剧性的是,他们提出对作品的修改意见,与湖南人民出版社黎编辑提出的完全一样!
2011年1月5日,收到忠民的短信:“我找个时间寻农大的副校长聊聊此事,争取他帮助一下,近日在外开会,回南昌再联系,祝一切安好!”
很快就是兔年春节了。春节过后,我仍与忠民保持着密切联系。2月13日他回复:“我在参加省里两会,元宵节后我再联系”。一直到2月28日,我赴南昌的日子,忠民才确定下来:“你这两天可以来,王副校长在学校,我可以帮你引荐……”
3月1日下午到达南昌,历程同学满面春风到车站来接我。第二天倪忠民带我与历程亲自开车赴江西农大,来到了副校长王华林办公室。他们原来在共大总校读书时是同学。王校长送给我一本《江西农业大学校史》(江西高校出版社),其中“第四章: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有八万多字当年共大岁月的珍贵资料!王校长告诉我们,这部分资料的是学校最了解那段历史,而且文笔又非常好的三位权威老师整理编写的,那个时期所发生的有关共大总校的重大历史事件,基本上都总结到了。在这个基本上,又带我到学校档案馆,查阅当时共大尘封岁月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个进程中,得到了农大档案馆的负责人陈辉云、李红,以及档案馆工作人员陈琛的大力协助!他们根据我的要求,将大量当年尘封往事的资料,分几次搬出来(足有一两米高),供我细细查阅与拍照。有不少极珍贵的手写体资料,是从五六十年代封存至今,还没有人翻阅过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那些信笺纸都已经粘到一起,历程借来刀片小心翼翼划开,才能看到下一页的内容。如果有人翻阅过,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数页信笺纸,粘到一起的现象。陈馆长还与我介绍了不少当年共大总校尘封岁月的往事……
有了这些宝贵的重大历史背景档案资料,我的思路一下豁然开阔!于是,我彻底推翻原来的结构,重新构思,从一个高的起点,一个全新的角度,俯视立体化的推出整个江西共大!
本人所获得大量珍贵的素材没有任何中间环节,都是第一手资料。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去粗取精,认真筛选,重新构思布局,细心归类整理。有些地方,还采用了文学艺术的手段,生动形象的还原江西共大那段尘封的历史,因此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增加其可读性。
当我将全文构思以及前面八章内容发给北京鹏力丹心版权经纪有限公司后,他们非常欣赏这部作品!开会研究决定将它作为他们2011年重点推出的两部作品之一。为此,他们还在京城召开了推出《江西共大风云录》的新闻发布会,湖南人民出版社黎编辑再次决定出这部作品。
4月11日,她给我QQ交流时说,“我觉得书稿很好”,她表示“再请示请示”,争取我们合作成功!但几天后得到回复,主要领导还是没有通过……
上苍给我设下第五道坎。
七
酝酿已久,素材充足。奋笔疾书一个月,4月18日全文脱稿。这是中国第一部描写共大的长篇记实文学,辐射整个江西共大,聚焦小斗岭!总标题:《江西共大风云录--一段尘封53年的神秘历史》。这部作品分为上篇:共大风云录;下篇:相逢小斗岭。一个宏观一个微观。各15万字,共计30万字。
北京鹏力丹心版权经纪有限公司,充分利用他们的资源优势,加大对这本书的宣传力度,扩大寻找出版社的范围。先后又有几家出版社看中这部作品,也是因作品的报审问题不好运作而放弃。最后是与北京千喜鹤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出版合同,他们愿意运作此书。进展却并不顺,我的经纪人与这家文化公司,在合同的有些条款问题上,产生了较大分歧,一晃几个月过去,各不让步。问题变得非常严峻与尴尬了!一方面找出版社四处碰壁,毫无希望;另一方面,这家文化公司愿意运作,却因一些合同条款与我的经纪人无法达成协议。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完全可以不屑一顾!我的原则与愿望,只要书能出版,一切都好商量!然而,我却不能违约,抛开经纪人单独与这家文化公司签合同。只有耐着性子两边做工作,心里非常苦恼……
上苍给我设下第六道坎。
八
没有别的办法,时间不能再拖。我只有终止经纪人的代理关系,补偿了他们一笔3000元的代理费。7月1日,单独与北京千喜鹤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出版合同。合同签订后,他们快速高效的运作起来,为这部作品联系到中国发展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直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中央级出版社。他们出版的图书多年来以高品位、高层次、高质量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发展出版社经过仔细审核,认为这部作品可以出版。而且估计2012年春节后能出版上市。编辑告诉我,他们审定的作品可以不再经过中国新闻总署的审核,这样就大大加快了出书的流程。
当时他们的节奏很快,不到三个月就开始编辑排版这部书,没有提出修改意见,认为作品已经完全达到公开出版的要求。当时书的封面是用周总理视察庐山共大分校的一张照片(“庐山共大分校周总理来校指导1661年9月17日上午留念”),但拍摄这张照片只知道是新华社的一位记者,作者的名字却不知道。用这张无名作者的照片制作书的封面,就非常敏感了!为了怕引起以后知识产权的纠分,我与出版社编辑共同寻找这位作者。我在新浪网发了公告,出版社的编辑也通过内线,在新华社的记者中进行寻找,但最后毫无结果。一方面出版社非常看好这张照片,它必须上书的封面。另一方面又找不到照片的作者,为以后知识产权纠分埋下了隐患。为了稳妥之见,出版社只有出一笔费用给京城一家版权机构,买断这张照片。万一有作者来找麻烦,就由京城这家版权机构妥善解决。
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当这部作品已经排版好,准备寄校样给我校稿时,正逢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节骨眼上出版社内部下文,凡是时政方面的书,一律停止出版,等十八大召开再说。这段时期,事不凑巧,出版社责编调走,运作这部书京城一家文化公司的具体负责人也调走。再后来,中国发展出版社临时决定不出此书,也不解释原因,要我另找出版社……
上苍又给这部书设下了一个令我完全意想不到的坎!
九
后来中央编译出版社、南京德佳美文化传媒公司、还有成都一家文化公司都看中了这部作品。中央编译出版社是编辑看好,最后选题会上没有通过。后面两家文化公司,则也感到政治敏感,上报京城有关部门审核困难,最后不了了之。
这部作品真的找不到它的归宿吗?!这么多年的艰苦努力,就这样白费了吗?!我困惑了!承受那种无形的精神压力,几乎到了极限!就是在这茫然与绝望中,我仍然不言失败,没有放弃!继续寻找着新的目标,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我,天无绝人之路!
2013年4月16日,一个非常偶尔的机会,我在“中国图书编辑出版总群”,偶然看到了一则征书稿的消息,是中国文史出版社卜伟欣(女)编辑发出的,没想到我们QQ交流竟一拍击合!我是这样与她QQ私聊的:
我手头有一部写江西共大的长篇记实(30万字)《江西共大风云录》寻求出版!
这部长篇记实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或者叫卖点分析:
1、伟人效应。江西共大与共和国一代伟人有着较深情缘,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对它深切关注与扶持,本书透彻的反映了这段封尘已久的历史;
2、红书效应。该书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当年江西共大风云的长篇实记文学;是中国第一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历史缩影!江西共大是继“黄埔”、“抗大”之后,第三所政治名校。它问世会象“红歌”一样,产生“红书效应”。
3、历史价值。它是中国第一所半工半读的劳动大学,先后培养了22万学员。曾红极三个时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现已不复不存在,因此显得非常珍贵。
4、德天独厚。笔者既是共大学员又是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得到了江西农业大学(原共大总校)领导以及校档案馆同志的大力帮助,以及笔者母校共大修水分校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因此,本部长篇记实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资料。它具有史料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历史的厚沉感与亲切感。
发一部分给您看看?
好的,发我的邮箱。今天较忙,我看完会回复您的。
几天后,她的回复:
我们可能比较有缘分,认识您很高兴!这个选题给我的感觉就是,很符合社里的方向,而且有深度!不过,和您实话实说,我是个新编辑,当然不是才做编辑,我已当八年编辑了。是才调到中国文史出版社。所以领导不会赞同我用太多的成本来做。但也因为我是新编辑,我会很认真的操作一本书……其实,我都挺惭愧的,觉得不能用较高的稿费,做这类比较有价值的书……如果您不去研究和公布,可能以后的人也根本不会知道,还有这样的历史……
最后合同上签订的稿费是:4800元。我这时已经豁出去了!只要书能正规出版,还谈什么稿费不稿费呢!我知道中国文史出版社是国家一级出版社,出这部带有历史文献式的厚重作品,完全符合出版社的风格。也是这部作品最好的归宿!
通过与该出版社的运作,这部作品的总标题最终定为:《一所毛泽东倾注心血的特殊大学——江西共大风云录》。
卜编辑后来说,这部书还是很敏感,当时我还没有注意细看。而且我们社里有人劝我放弃……
我便赶快与她打气,你要相信自己的眼光,你的选择绝对没有错!这部书其实充满着正能量,歌颂毛主席有错吗?……她被我讲的没有哼声。
但她告诉我,这部书不会有这么快,还要通过社里三审。许多日过去了。中国文史出版社终于通过的三道审核。没想到这是万里长征走下的第一步。她说还要送中国新闻总署审核,这个时间就不好说。作好几个月的时间准备吧。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苦苦的等待,等了一年多的时间!期间,我不知询问了卜编辑多少次。她也心里完全无底。只是劝我还是耐心的等吧。没有别的办法。我不由向京城其它编辑悄悄打听,中国新闻总署审核作品,究竟要多长时间?因为我似乎怀疑中国文史出版社在忽悠我。有位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女编辑,对这部作品的题材产生了兴趣。她胸有成竹的说,这部书如果让他们来运作,报中国新闻总署审核不难,最慢三个月,最快一个月就能完全搞定!
经她这么一讲,我心动了。于是,我再一次与中国文史出版社卜编辑沟通,这部作品到底什么时候能够通过审核?不能不没完没了!我告诉她,京城一位朋友讲,不可能审核这么久,最慢三个月。现在都一年多时间了!她也火了。你要是觉得在我们这里出版不合适,可以另找出版社。我说不能无限期的等下去!她说:“如果您有其他的可以快速出版的渠道,您也可以先去出版的,尊重您的选择。”
我头脑一热,赶快电话与人民日报出版社那位编辑联系,我想问个究竟,如果这部书让他们出,真能这么顺畅出来吗?她说,只是她个人看好这部作品,还要报选题,一步一步来,估计能通过。经她这一讲,我不由暗吃一惊!再一细了解,原来她是才从学校分来的,还完全是个新手呢!
很显然,这部作品往这里放,就象一条小船陷入风雨飘摇之中,随时会面临灭顶之灾!但目前糟糕的是,我己从中国文史出版社退出,她这边又完全没有着落,还要从零开始,申报选题呢!万一选题通不过呢?通过了,也还是要报中国新闻总署审核……想到这一层,我的心凉到了极点!
上苍给我设下第八个坎。
十
经过反复思考,我不能再失去中国文史出版社,准备低三下四与他们握手言和。2014年1月29日下午快五点钟,我猛然见卜编辑QQ在线,眼睛不由一亮,赶快主动与她沟通:
是这样,《江西共大风云录》既然作品您都已经编辑好了。还是按程序走吧。
没想到,她竟象什么也没发生,这样平静的回复与安慰我:
您别太担心书的问题。因为已经通过了我社的选题会,就一定会做的。但我们出版社的题材比较特殊,都需要特别严谨,所以没那么快。您就放心吧。送审回来后,咱们就按正常的程序走……
她这番话,真是说得我热泪盈眶。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5年8月10日下午四点多钟,中国文史出版社卜编辑突然QQ留言:
有消息了。把书名改名《江西共大风云录》16:35:29
好!本来就是这个书名。
本来有毛泽东啊,现在确定可以出版。
几天后,卜编辑给我发来了两个文件。一个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献审(2015)162号:关于中国文史出版社《毛泽东倾注心血的特殊大学:江西共大风云录》书稿审读意见的复函。另一个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安排《江西共大风云录》选题的函。出版管字(2015)2355号。
当然,出版社从书的卖点与市场效益考虑,他们只非常看重推出共大总校的章节,对描写小斗岭分校的部分,一度曾与我商量要完全省去。我当然坚决不同意,还僵持了一段时期,最后双方各让一步。他们可以给小斗岭分校留一点篇幅,也只限于一个章节,不能超过三万字。我心想有这么多字也行,是一篇报告文学的格局了。
2015年11月27日,我在与中国文史出版社卜编辑QQ沟通时说:忍痛割爱,改得非常艰苦!她回复:我尽快出版,理解理解!我说:真
的把我眼泪都改出来了!她说:真是辛苦您啦,我尽量把书做好……
所以,老师、同学原写的回忆当前共大生活的文章,显然就不能用了。当然,我也已将其精华,从我笔下归纳进来。现在描写我们小斗岭学习生活这个章节,也有三万多字。主要精神风貌,还是都充分体现出来了!
迈过了许多曲折的坎,解开了许多困惑的结。阳光与风雨兼程,失望与希望并存。呕心沥血九春秋,决不放弃永向前!就这样,中国文史出版社才是这部作品的知音,总算找到了它最好最佳的归宿!
钟奋生
二〇一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星期四 下午 12:26: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