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砂申报历史文化名村报告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6-10-31 16:22: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砂申报历史文化名村报告书

朱砂村位于修水县东部,离修水县城50公里,是修水县黄坳乡的一个行政村。村域面积8.6平方公里,核心区户籍人口486人,常住人口362人。该村坐落九岭山脉.中海拔1749米九龙山腹地,村庄被群山环抱,古建筑群所在盆地面积三平方公里。这个隐藏于大山深处的村庄,在明清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商业地位,是修水县通往邻县武宁、奉新、靖安、丰新的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自南宋以来,瞿氏族人一直居住此处,地方文化的积淀深厚。1913年,瞿门族人瞿海门在这里创办培士学校,是边界地区的中心学校,邻近县乡群众把孩子送到培士学校读书,使之成为三县边界的有名集镇和经济、文化中心。
建国前,这里是修水全县最富裕的人家,朱砂所在乡共有8户地主,朱砂村就占了七户。建国后,朱砂以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群众生活条件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平稳。直到1960年,朱砂村还是人民公社的所在地,有学校、卫生境、商店和药铺等商业卫生机构。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跨县贸易交通的中断,以及人民公社的合并,行政机构与商业卫生机关的迁出,很快成为封闭山村。改革开放后,由于文化闭塞与交通不便,百分之百的村民把新居建于山外,现守护古屋的都是老人。由于建筑本身的质量,加上人们的保护意识较好,以县乡村三级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有损毁及时维修,使这里的古建筑群基本保存了原有风貌,不失古村落的完整性。
朱砂的经济发展,路是根本原因,修水与武宁、靖安两县被大山所隔,尽管有水路通武宁,但一度水上盗贼猖獗,只好走山路。修水的商人经朱砂往武宁、靖安、南昌、奉新,朱砂成为必经之路。示意图:
修水商人从修水县城出发,路过朱砂时正好是晚饭时间,休息一个晚上,次日起程越过大山。朱砂的商业格局,从现存房屋的铺店可见一斑。主要经营歇客、饮食、草鞋、青钱柳茶(解渴饮料),同时也通过过往商人,把当地的米粉、茶叶、笋干、米酒、山货、手工制棉布与丝绸销售到外地。也把外地的商业信息、商品、手工业技术带进山,这就是朱砂村之所以能繁荣的原因。又因为瞿姓家族势力大,排外思想强,外来商人无法落脚,也制的了朱砂成为大商集,最终仍只是一个家族性的商业文化乐园。
朱砂村历史悠久,据瞿姓家谱载,自瞿姓先祖瞿令奕始居浙江金华,于公元805年迁武宁,再迁分宁(今修水)安平乡十都,于公元852年迁至朱砂(时称为桂竹湾),至今已有1160多年建村史,从而形成了较为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一、瞿姓家族与朱砂发展
朱砂村是瞿姓家族的村庄,瞿姓先人瞿令奕自852年迁至朱砂,过着刀耕火种生活。北宋初,分宁人口稀,至南宋,大量外来人迁入,时朱砂已有了一定的人口规模,开始有人口外迁。这个时期朱砂农业不发达,主要原因是保护森林,不允许毁林垦荒,基本耕地在山外。朱砂人一直居守深山,是为了躲避战乱,朱砂始终只有瞿姓一族,是本族势强,外来人口不易侵入,以至家园巩固。加之水土宜居,山林资源丰富的原因,得以永久安居。
南宋后期,修水与外地有了商贸往来,水路不安全,使走山路。修水商人更多经朱砂到南昌,商业日益繁荣。朱砂人不仅在朱砂村建立驿站,还为商人翻越大山提供保护,即确保了交通的畅通,也保障了朱砂长期稳定繁荣。
元明时期,朱砂村便已具备了三县边界商业文化中心的地位,这时,朱砂的文化教育相当兴盛。但族人过上了数百年安逸自在的隐居式生活后,很少向往山外世界,凡所读书者,皆无当官欲望。
到了清朝,山外兵荒马乱,尤其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入侵,出于保家卫国之愿,朱砂的年青人出山征战,不少人阵亡。从此,更加坚定了隐居深山,考上功名者也不肯出去做官,瞿位贤就是典型代表。瞿姓家谱载,瞿位贤”钦受乡饮大宾,辞归故里”。瞿位贤考中进士,朝廷也给他一个乡饮大宾的小官职,他思想比较开放,是个改革家,觉得在那个小官职上不能施展个人抱负,决定回家干一番事业。
家乡有什么事业可干?这要从朱砂村人们的生存现状找发展思路。朱砂村在瞿位贤时代是个怎样状况?从分析瞿姓家谱可以发现:
一是人口外流。朱砂先人认为,人挪活树挪死,所以,不让子女固守家园。一旦生育两个以上男儿,只保留一个在身边,其他人让他去外地发展。这样,朱砂村尽管能长期保持人口的相对稳定,却在家乡没有人的力量不能保以发展家乡。
二是守财思想。在瞿必义之前,朱砂村没有大的建筑,也很少买田置地,主要是不敢露富。有多余钱财,一部分用于接济贫困,更多是埋在地下。但自瞿必义建三幢堂大屋(占地5600平米、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后,朱砂常遇强人偷抢,自此,后人不敢再建大屋。
三是不懂得经营土地,不敢雇请农业工人。
瞿位贤的改革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首先,他没有让自己的子女外迁。他有10个儿子,1个女儿,儿子分别叫润、淳、淘、汰、涧、溢、洋、汪、洙、夭,女儿叫菊。把他们都留下身边。
其二,他敢于露富。于嘉庆17年即公元1812年建起位贤大屋,现名下位贤大屋,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
其三,他大量购置田地,并很快成为占有周边数百亩水田的农业大户。
其四,他建起育婴堂,把那些因父母死亡生活无依靠的孩子和家庭贫困无力养活的孩子收养起来。这么做,一是积德,二是济贫,三是扩大家庭的势力范围。
其五,建立寺庙、道观、文峰塔,用佛、道思想教化人们,以便建立信仰,稳定社会。
其六,他办书院,奖励读书,同时也鼓励有志青年出去做官,为国家效力。他还支持读书人习武唱戏,帮助他们建起习武场所(有强盛势力,抵御外侵之意),建起朱砂采茶戏班。把戏台建到瞿氏宗祠,让先祖们也能听戏,是他的创举,说明了他思想的开明。
其七,他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有独到建树,他严格封山育林,尤其保护古树。他告诫后生,古树是神,应对古树有敬畏之心。每逢节日,他都去古树前上香。有一株长在石头缝里的香樟树,他封为石记娘,建起神坛供人祭拜。
瞿位贤时代,是朱砂村走向峰期的时代。瞿位贤的思想影响了好几代人,带来了清后期朱砂村的全盛期。
朱砂村的衰落,是社会发展所致,这是根本原因。虽说近代大革命时期战争对其有一些影响,那只是表象而已。
朱砂村尽管没有了往日的繁荣,但她的房屋建筑风貌依在,朱砂先人在这里建立起的文化仍散发光芒。
二、朱砂古村文化
(一)建筑文化
朱砂现在存七栋古房屋建筑,称之为大屋。其中六栋大屋集中在不到二平方公里范围内,这些大屋最大特色:一是单栋建筑面积大,最大有12400平方米,最小也有3000多平方米。二是天井多,有的大屋有大小16个天井。三是堂厅多,高大的堂厅彰显气势磅礴,所有大屋皆有主堂厅和次堂厅,有的有9个堂厅。四是建筑工艺讲究,皆有吊楼、绣花楼、厢房、穿花窗,雕花门。五是使用石材多,所有的房屋基石、大门框、窗户、天井、排水沟皆用手工打锉的花岗岩材料。六是所有房屋的地坪屋场皆用河石铺砌。
朱砂人修桥,用花岗岩石加工成条石建筑,经千年风雨依然十分坚固。朱砂的道路全部为河石铺砌,包括村内道路和通往山外道路,下大雨无路面积水,同时不致被雨水破坏。
朱砂人为了使河道长期稳固,在修筑河堤时,把河床也铺上石块,这样,河水就不再洗刷河床的泥沙。
(二)饮食文化
朱砂人具有饮食保健意识,平时喜”神茶”青钱柳茶,该茶具有降糖降脂功能。吃饭长期保持两餐干饭一餐稀饭,是从健康考虑。一年三大节皆有节日必食食品,形成节日食品文化。平时,家家户户都会蔬菜加工,就连加工米酒、豆腐、腊肉、野腊味,都有本地特色,形成独特饮食文化。
(三)民俗文化
朱砂瞿姓族人由于地处封闭山区,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俗,婚庆、待客、禁忌、坐席、祭祀等等,都与他乡有不同之处,加之家风淳朴,教化严励,生活中特别注重礼仪,如庄严场合,坐也要讲究坐姿,言笑都有规矩,待人接物处处都要讨礼。很多风俗至今在老人中保持着。
朱砂人历来有古树保护意识,村中大部分古树都在树下设神坛位,或给一个神的命名,比如有一棵五百年古樟树,就命为石记娘。那棵千年石楠和千年红豆杉,也都有神护树体的说法。用神来保护,从而使大量古树得已存留。
朱砂人为保护耕地和不破坏植被,不允许开挖墓地,坟墓一律在山坡打洞,从外部只见墓门。这种安葬办法沿袭了几百年。
朱砂村从明末清初就建起采茶戏班,两百多年一直传承。现今朱砂采茶戏文化传人瞿秋琴,还率领一个戏班,长期活跃在各地巡回商业演出。
(四)耕读文化
明清时期,是朱砂耕读文化的鼎盛时期,那时村里有培士学校,所教学一半是文化知识,一半是传统礼义。家长要求子女通过读书知文识礼,而不是为了做官,所以读书成为乐事。朱砂人以农耕为荣,商人,手工业者,私塾先生,到了农耕季节都要下田干活。勤耕乐读就这样自然而然成为一种风气,代代相传。
有二百多年校史的培士学校,成为修水、武宁、靖安三县边界最大的学校,学生人数达二百多。培士学校招收学生不分贫富,凡进入该校读书的学生,不仅不收取学费,还发给学生每学期一担谷子的生活费补助。
三、现保存的古建筑物
朱砂村现保存的古建筑状况如下:
1、古房屋。在七栋古大屋中,六栋是保存完好的,共计面积3.04万平方米。保存程度:一是全部屋面完好,无腐烂,不漏雨。二是墙体端正,无倒塌。三是石料基本保留,石大门,所有石砌天井,都是完整如旧,只有部分石雕窗户曾因改造拆除。四是房屋周边环境没有破坏。五是河石铺砌的场地和道路还大量保存。六是屋场周边的林木竹子基本保持历史原貌。
2、古石桥。名步衢桥,相传始建于北宋大中年,距今有一千余年历史。桥体完整,只是桥上的护栏被破坏。
3、古井。保存较好的有一口古井,位于古石桥旁。井主体基本完好,只是井边供过往人歇息的凉亭只剩场地。
4、古道。现保存完好的有五段,总长度400余米。主要是村内的道路,大部分仍在行走,路面基本保持原貌。
5、古围墙。用石头砌的围墙五处,围墙上长满藤蔓。这些围墙大都比较完整。
6、古河道。用石块铺砌河床两条,总长度的2100米。
三、朱砂村对古建筑的保护
我们有对老屋的保护意识,一是客观需要情况下的维护。这是在1990年以前,那时尽管有人把新房建在山外,但还在老屋居住。所以能做到及时维修。二是对古屋珍惜。1990年后,人们陆续外居,但那时老人们都住在老屋,只有部分人彻底迁出,出现房屋破漏情况,委托使用人代为维护。三是各级政府重视。2000年后,大部分人外迁,房屋管理出现倒塌和漏雨情况,村里及时向上级申请保护资金维护。2014年至2016年三年中,申请到基础设施改造资金208.5万元,历史建筑修缮、环境整治资金725万元,日常管理费用11.5万元,总计945万元。这些资金已全部用于维护中。
四、为保护传统文化及古树古物的努力
1、朱砂采茶戏是朱砂人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正在酝酿如何保护性地发掘,使朱砂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2、我们正在进一步完善对古树的保护和管理,很多名贵的古树都已挂牌,我们还将确定专人专管。
3、我们对传统的农业用具,织布机,古老生产用品用物,传统手工酿酒设备,手工加工米粉设备等,都进行收集和保护,使之更加完整地还原历史生活风貌。
4、我们制订了对古村环境管理的制度—<黄坳乡朱砂村古村保护实施方案>,从2013年起安排专人清理垃圾,不让现代生活垃圾污染环境。2015年,在省市县政府的关心下,拨巨款维修和恢复旧貌。2我们将配合政府对古村的保护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而努力。
2014年前,朱砂古村养在深闺人未识。随着专家、学者的发现,各级政府的重视,2014年朱砂村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又相继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江西省AAA级乡村旅游景点>、<九江市最美乡村>、<修水美村>,朱砂古村神秘的面纱才得已揭开。
我们认为,朱砂村是在国内仅存的古村落中保护得比较完整的一个村庄,这里不仅老屋保护完整,周边环境也没有破坏,既无新的水泥建筑,又无水泥路面。就连与房屋古树与竹林都是原貌,而那些石块路,石墙石堪等,无不散发出古村气息。因此,我们申请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便更好地加以保护。
特此申报
                                  修水县黄坳乡朱砂村委会
                                          2016年10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11-28 16:57 , Processed in 0.11800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