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居正”们的冷与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05-4-16 16:4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深圳新闻网 </TD></TR>
<TR>
<TD class=bt_content>

< >作家熊召政凭借其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最近荣膺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榜首。
<>
< >张居正是明万历重臣,以首辅之位理政十年,使万历时期达到明代富庶的顶峰,黄仁宇先生在其名作《万历十五年》中对此也多有触及。《张居正》的出世,应该说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历史眼光,笔者甚至推测,就像曾国藩、左宗棠等历史人物纷纷借小说在我们生活中轮流登台一样,社会上出现一股张居正热也未尝不可。
<>
< >笔者关注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另一面:据熊召政此前的一篇文章所述,为了写作这部小说,他数次拜谒了位于湖北某地农村的张居正墓,墓地隐于菜园一角,连当地人也少有耳闻,其衰败、简陋景象使他万分震惊!
<>
< >以张居正的历史地位与显赫声名,身 后却沦落到如此凄凉境地,这对我们的经验是一种严重颠覆。不由想到了“戊戍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其慷慨就义的形象曾经像闪电一样照亮了我们的精神天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何等令人景仰的气度,然而谁知道呢,离长沙城仅数十里之遥的谭嗣同墓,却只是荒土一?,比起附近有钱人家近年来陆续修建的豪华祖墓,显得何其寒酸!
<>
< >细数起来,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像蔡锷将军一生辅佐孙中山先生讨袁而彪炳史册,位于笔者家乡的故居却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而就在旁边,一座名为万寿宫的庞大庙宇却拔地而起,愈加衬托得将军故居的黯淡。位于江西修水的陈(寅恪)家大屋,也差点遭遇被拆迁的命运。多年前,笔者参观过湖南罗盛教纪念馆,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在入朝作战时为抢救一位落水儿童而牺牲,其事迹因曾经入选小学教材在当年妇孺皆知。但是,人们显然忽略了当地另一位近代著名人物陈天华,陈的事迹同样曾经入选中学历史教材,有《猛回头》、《警世钟》等问世,为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而蹈海自杀,这样一位热血与铮骨铸就的人物,身后却连块像样的墓碑都没有。
<>
<P >我们不是不明白一些历史名人的价值。比如将他们的形象搬上屏幕,实现历史名人与商业价值的嫁接;比如以他们的名字为街道、广场命名,让他们成为一个凝固的文化符号,等等。但是,他们的墓地或者故居,他们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背影,却为什么得不到起码的尊重与保护?这样的对比面前,我们嘴上的热烈是不是因此显得有几分做作甚至虚伪?
<P>
<P >也许,随着《张居正》的逐渐走红,张墓可能由此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这方面的先例不是没有过,但更多的、甚至未能进入大众视野的历史名人的背影呢?难道都要靠一个偶然的机缘来寻求关注,来反抗被遗忘的命运?今人视古犹后人视今,难道终有一天,除了文字,我们再也拿不出什么来向后人移交前人交付的历史? </P></TD></TR></TAB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11-28 17:36 , Processed in 0.1270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