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谈三国兴衰与人才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06-3-17 15:4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蹇易杂感 <BR>纵观历史,王朝变换,英杰闪现,哪个成功的王朝不是人才济济,将星云集,哪个走到尽头的小朝廷不都是缺兵少将,没有能人。从秦朝到汉朝,从唐朝到宋朝,甚至到明清两朝,只要我们稍微想一想就可以列举出这些王朝在强盛之时的英雄俊杰。相反,我们也可以想想这些王朝在走到尽头时,又有哪些杰出的人才出现呢。难道真是在一个没落的时期就没人才出现了吗,否,不是这样的,用现代人的企业管理眼光来看,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有没有合理的制度选拔出人才,有没有重视人才的高层管理者。<BR>我们单从三国时期的蜀国来看,在前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都可谓人才荟萃,蜀国汇集了三国时期的顶尖级人物,武将有关、张、赵、马、黄,文臣有伏龙凤雏,彝陵之战可以称为三国时期的转折点,彝陵之战后,蜀国所仰仗的五虎将,相继调零,死的死,病的病,老的老,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局面,在诸葛亮后来的数次北伐战争中能用的大将只有魏延、廖化、马岱、王平等几人,王平本来是个准将,在后来也被当作大将使用,魏延一直不被诸葛亮看中,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最终才导致因与杨仪之间的争权而引发的内部战争。<BR>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简直是智慧的化身,但用现代人的企业管理思想来看,其身上多少有些不可取的地方。首先在看人方面,刘备身上突出的优点不多,但识人方面比诸葛亮要高明,刘备重用魏延,轻视马谡,而诸葛亮却重用马谡,压制魏延,两次都因用人不当造成严重的损失,两个人带来的后果,一个是街亭失守,致使整个军团的侧翼暴露,战局失败;另一个是心理失衡,牢骚满腹,最终发生叛乱,内部火拼,进一步削弱本国力量。魏延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参加行军作战,有着很丰富的实战经验,在刘备时期曾一度被重用,到了诸葛亮时期却没有受到重用,许多建议也没有被采纳,诸葛亮的理由仅是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在这种情况下,有怨言也是正常的,诸葛亮死后,魏延并没有声称背叛蜀国,只是对杨仪不满,这最多只能算是争权夺利,然而魏延还是没能躲过诸葛亮设下的计谋,最后死在马岱的刀下。魏延的死可以说是三国时期的一大冤案。<BR>其次,诸葛亮治国治军事无巨细都要亲自批阅,管理过于细致,“事必躬亲”,“罚二十以上必亲览”,用现代军队编制来比喻,好比是一位统率几十万军队的集团军总司令,而事务却管到营级以下,其工作量是何其的繁重。自身劳累不说,也没有给中下层管理人员展露才能的机会。相比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则要聪明得多,在诺曼底登陆战之后,记者发现他竟然有时间去打高尔夫,于是就问他,难道你不管你的士兵了吗,他回答说,我的手下有几百万军队,如果每士兵都要我管,我管不过来,所以我只管三个人,负责太平洋战场麦克阿瑟,负责欧洲战场的蒙哥马利,负责后勤的马歇尔。中国的开国元帅,林彪也有类似的举动,在辽沈战役打响之前,他曾对各兵团负责人说,师级以下的问题你们自己处理,师级以上问题我来处理。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名人的雄才大略,作为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将眼光放远些,不要被那些永远做不完的琐事缠住。但不是说这些琐事不重要,高层的任务是确定整体的战略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几个环节,由相应的单位去完成他负责的环节,这时高层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好各个环节。至于那些琐碎的事情则由下级自己处理,只有给他们这样必要的锻炼的机会,才能成为将来的骨干,人才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人才,要多培养,多给他们机会,逐步地打造锻炼,才能铸出好剑。而这位一千八百多年以前的诸葛先生,却没有看到这一点,自身操劳过度,也使身后的蜀国在人才方面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当邓艾仅以数千人的军队进攻成都时,蜀国即没有文臣可以献策,也没有武将可以抗敌。<BR>诸葛亮既没有让新人得到发挥,也没有建立类似吴国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吴国的孙权听取了鲁肃的建议,建立了大学社,面向全社会广招人才,才使吴国后继人才源源不断。吴国即有通过大学社招纳来的人才,也有互相推荐得来的能人,才会有“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的人才新老接替局面。如果蜀国也有一个选拔机制,无论诸葛是否在世,都可以为国家不断地输送人才。蜀国的主要人才,都是在刘备入川之时得到的,进入西川之后,没有从本地得到的出色人才,现有的人才基本都是以出生在中原地区的汉人为主。而在关羽失荆州之后,却出现了人才的流失。这里初步分析,主要以其地理上的原因为主,四川在当时地理位置偏僻,普通平民凭借当时的交通工具进入四川是非常困难的事,只有在前三国时代,中原战争频繁,许多人纷纷向西部或南部迁移,诸葛亮与庞统的先辈就是典型的例子。当关羽失掉荆州后,蜀国与中原的交通连接更加不便,加之中原社会相对稳定,不可能会有人千里迢迢跑到蜀国去。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中原文化的影响,三国时期以中原文化为主,四川地处偏远,中原地区的主流思想,象儒家、法家、道家等主流文化在这里的影响也要小,所以蜀国本地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明显不如中原人。但如果有一套优越的人才制度与“猎头机构”,放弃守株待兔的等人上门,派出“猎头机构”大江南北的网罗人才,又何怕地理原因不能克服呢。<BR>蜀国的人才情况有点象中国八十年代围棋界,中国围棋界在八十年代被称为聂卫平时代,那时每当与日、韩举行围棋赛,中国派出的其他选手都在第一轮就被淘汰掉,只有聂卫平一个人参加以后各轮比赛,一直到决赛。尽管每次聂帅都能拿到很好的成绩,但中国的围棋界真的就是他一个光桿老帅了。而日、韩每次都是新人轮番上阵,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先后有上百名棋手与聂卫平交战。中国当时除聂卫平是九段以外,其他选手都在七段以下,而日、韩方面上阵的选手都在八段以上,后来,世界唯一的女子九段,一名中国女棋手还让日本给挖去了。中国围棋界只有聂卫平这一棵参天大树,而日、韩则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你能只通过这一棵树就说整个行业很繁荣吗。一旦他病倒了怎么办,一旦发生些天灾人祸怎么办。<BR>相比之下,三国时期人才策略的典范还要看曹操。曹操从起兵之初就非常重视网罗人才,在陈留起兵之后就张出招贤纳士的榜文,除自己的亲属以外还有郭嘉、荀彧等十几位名士加入到曹氏集团中,后来每得到一个地方之后,曹操都要在当地遍访贤士。曹氏集团中的骨干既有从社会招纳得来的,也有从敌方阵营中挖掘而来,只要有能力,不分贵贱不分出身,不计较以前做过的事,一律重用。在加入曹氏集团之前,许褚曾是山贼,抢劫过曹操的军马;贾诩曾多次献计使得曹操大败;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后又反叛,混战中使其长子曹昂与爱将典韦战死,但当其再次投降时,曹操不但不计前嫌地接纳了他,并加官封爵;张辽曾随吕布讨伐曹操;许攸曾在袁绍手下做谋士,并献计灭曹,险些被袁绍采纳。曹操因爱惜关羽才能,在将关羽被重重包围之后,令张辽多次前往劝降,按当时的情况,完全可以将关羽杀死,在关羽归降的时间里,三日小宴,五日大宴,赠锦袍,赠赤兔,送美女十名,封汉寿亭候,真可谓用尽苦心。曹操为得到人才,有时可以说是不择手段,当听说徐庶的才能后,先是将徐母接到许昌,然后设计将许庶诓来。在对待庞统的态度上,曹操也要比刘备和孙权好得多,据其他资料记载,庞统是个相貌丑陋,不修边服的人,在孙权见到庞统之后态度非常冷淡,将其一个人放在客厅中,自顾离去。在刘备初遇庞统时,也因其形象不好,只任命其做了一名小小的县吏,而曹操一见到庞统,就敬为上宾,其实在这三个人见到庞统之前,都已经听说了庞统的名气。<BR>曹操不仅能招人,还能容人,有些有才能的人多少有些自傲清高,这是由于古代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许攸多次在公众面前直呼曹操的小名,曹操总是笑脸相迎,在许攸死后,还对众人说,他这人很有才能,只是言语不当;徐庶进入曹营之后,“终生不献一谋”,曹操不但不责怪,反而给很高的奉禄;连弥衡那样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曹操也没有一怒之下将其斩首。评价一个人是要从多方面综合评价,不能只从一方面把人看穿,也不能只从一个细节就把人全盘否定,很多人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多少在有些骄傲,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象卫青那样,取得成绩之后还要处处小心谨慎,当然这与他本人的性格也有关系,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在受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有些清高,加之现代的西方思想冲击,年轻人做事多少有些张扬,作为高层管理者,必须综合凭价,全面衡量,“有容乃大”,能够宽容地对待别人犯下的错误,诸葛先生可能就是怕别人犯错,所以事事亲为。<BR>但对于曹操用人有一件事很有意思,曹操是个非常了解他部下的人,通过脚步声就可以听出是谁,但关于使用蒋干一事颇耐寻味,在派出蒋干之前,曹操对蒋干的能力应该非常清楚,但为什么还要两次使用蒋干呢?大概有两方面的因素,其一,两军对峙,大江险隔,正常的谍报信息很难获得,曹营中已经没有人可以渡江去获取情报,蒋干与周瑜是同学,哪怕是到吴营中看一看也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只要一丁点消息都是有价值的;其二,用蒋干之忠,曹操可以看出来,蒋干虽然能力平庸,但他是实心实意地想为曹营立功,想把事情做好,所以在第一次没有把事情办好之后,第二次又自荐领命,前往吴营打探消息,所有人都清楚,蒋干第二次去的时候,风险性极大,很有可能会丢掉性命,但这也说明他很忠诚。凭价一个人要从多方面衡量,用人也要从多方面看,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擅长的方面也不同,所在使用过程中也要从多方面着想,尽量用其长处,避其短处。<BR>正由于曹操的苦心经营,才使得后来有了“战将千员,谋士云集”的庞大阵容,但其常常还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来表达对人才的渴望。<BR>其实,在当时的社会中,曹操能做到唯才是举,需要承受很大的社会压力。因为在汉朝,社会风气中强调等级秩序,上流社会看不起中下层百姓,甚至在很多场合不愿与中下层人士一起聚会。很多文人不愿与平民出身的文人一起交流,甚至还有位大儒,当一个穷书生从他家离开后命人将书生坐过的椅子扔掉。三国时期的袁氏兄弟就是这部分人的代表,在温酒斩华雄一段,关羽一出场,袁氏兄弟就大加反对,其理由只是关羽的官阶太低,还是曹孟德不拘一格,力排众异,使得被后人敬仰的关公有了第一次闪亮的机会。<BR>袁绍的失败在“三国演义”中是必然的,在前三国时代,袁绍的势力是相当大的,要兵有兵,要将有将,要地盘有地盘,要粮草有粮草。就是这样一个实力强大的集团却输给了小于自己规模十倍的曹氏集团。究其原因,并不是袁绍身边没有人才,而是有了人才没有合理的运用。袁绍手下的头号大谋士田丰,其能力不在郭嘉与荀彧等人之下,但袁绍却从不听田丰的计谋,总以为自己判断高明,不该进攻的时候非要进攻,该进攻的时候却不进攻。在第一次与曹操交锋失败后,其实力仍比曹操强大,这时候如果让田丰献计还不会导致最终的惨败,但袁绍害怕被田丰嘲笑,却将田丰处死,结果不仅失去了重要的智囊,还使其他下属心寒,当面对曹操的猛烈攻击时,绝望的部下纷纷投降。许攸在投曹操之前,对袁绍忠心耿耿,他看出曹军的军粮不足,为袁绍献计,袁绍不但不听,反因其与曹操同乡加以怀疑,许攸害怕落到与田丰一样的下场,不得已只有投靠了曹操。<BR>名震一时的温候吕布,如果有一次能听取陈宫的劝告,也不至于惨死白门楼。陈宫的才能在三国时期,完全有资格列属一流谋士,直到最后,吕布仅剩一座城池的时候,陈宫还有破曹的计谋,无奈的是吕布这个高层决策者,自己失去信心不说,女人的一滴眼泪,他就打乱了所有的战略计划。无奈的是,历史不是凭一个又一个的如果就可以改变的,任何人的命运在冥冥之中似乎已成定数,即便有再好的机会,老天爷也不会每次都将馅饼都扔到同一个人的头上。<BR>一个集团中没有人才是可怕的,有了人才没有合理利用,使其发挥作用,是悲哀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现在有很多人在研究三国文化,研究三国中的人文艺术、驭人之术、管理思想,并将这些与现代的企业管理、人才策略联系到一起。为企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起到借签。将招人、用人、容人合理地结合到一起。<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12-1 13:46 , Processed in 0.1110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