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双井第里的特殊风情(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1-9-13 09:20: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处打听,才听说在丹凤县北,地图上标有“黄家屋场”的地方,有江西移民后裔聚居的村落。西安日报记者乘班车通过隧道、高架桥钻山跨河到了秦岭南坡的丹凤县城,然后乘车再翻山越岭,才到了地图上的黄家老屋。它是武关河畔庾岭镇黄坪村的一个小地名。在这里,记者耳闻目睹到许多与众不同的风俗文化。

  充满文墨味的老屋

  来之前,就听说这个地方还保留有黄姓江西人的老屋。

  到了黄坪村,在热心老人黄治全的带领下,记者很快就见到了石台阶上筑的半截砖墙的瓦顶老屋。老屋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外表像过去单位的集体宿舍,一大长排,有三四十米长,隔一节开一个门,不过房子很高,可见二层窗户,各大门都有石门墩,显然为居家之处。虽然墙皮脱落,依然透露出当年的气派。进了大门,里面有天井,都是两进院。

  记者走进中间黄治太老人的家。听说黄姓家族的老堂屋就在他家。进了大门,通过走廊向右拐进一个天井,的确不同一般,天井要宽大得多。黄治太介绍,南面的房子,昔日黄家有钱时是客厅,客厅北边对面是家族的堂屋。家族祭祖、接媳妇拜先祖、老人过世停尸都在这里。

  宽大的客厅廊檐下,有许多木雕。42岁的黄朝阳说,过去整个房子的门、窗子都是木式雕刻的,每个东西刻得十分精美,有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凤凰戏牡丹,一个图案一个故事。“破四旧”时都毁了。

  引人注目的是客厅门上的文字木雕,有“古今人号柘椿黄”、“枯木还生奕叶芳”、“山谷子孙家在此”,“石梯岭下柘枝椿”等,尤其是居中的“双井第”三个大字特别醒目。

  在如此偏远的深山里,竟有如此深厚文化底蕴的字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

  原来是黄庭坚的后人

  为何此家要以“双井第”为宅号,并自称“山谷子孙”?

  原来“山谷”系我国著名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号。

  76岁的黄治太说,他们就是黄庭坚的后人,他们家族堂号为“双井”。记者在黄家堂屋中堂位置见红纸上写有“双井祖堂”4字。

  记者查看黄家光绪十三年,即公元1887年重修的家谱,上载:宋熙宁山谷公发祥于双井。

  通过江西地方政府网站得知,黄庭坚为赣西北修水县人。现今修水县杭口镇有双井村,村中有黄庭坚的墓。

  根据家谱和黄姓家族几位老人介绍,他们的先祖后来到了赣北九江市瑞昌县,又迁到赣南的兴国县,再经湖北大冶,于乾隆年间,先祖黄世怀来到了黄坪村。

  “传说,我祖先黄庭坚当官审官司,可以让打官司的双方当庭同时说理。他就有那么大本事。”69岁的黄治全非常钦佩自己的祖先。黄治全带记者到西边3公里处看了先祖黄世怀母亲的墓碑。他说,黄世怀跟着母亲是逃荒来到黄坪,生一儿黄光先,黄光先有二女8子,由于未婚无后等原因,后只分为5房。黄治全和黄治太都是二房的后人。

  黄家人为什么没有把先祖埋在黄家屋场的附近,而埋在相距这么远的龙骨崖,似乎与南方人将故者埋在住地周围的习俗不相一致。

  黄治全告诉记者,他们先人到黄坪后,最先就住在龙骨崖,以后才搬下来。

  到龙骨崖,必然要经过黄家老屋,这里地势平坦宽阔,最先为什么没有定居这里,而到了坡陡沟狭的龙骨崖?

  多年在黄坪村的镇政府驻村干部何存才告诉记者,以前河道水量大,下游川道被水淹没,上游虽然地势陡一些,但溪流水小,烧了树就可以耕种。后来随着人的开垦,树木减少,河水量变小,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上游地也不够种,人们就逐渐搬迁下来。如今黄坪行政村约有1600人,其中黄姓有400多人,主要集中在黄家屋场周围的黄坪自然村。

  挖出财宝成东乡第一家

  当年黄家是逃荒来到这里,为什么能盖起那么豪华的房屋?

  “我们黄家过去是东乡第一家大财东,即洛南县以东最富的大户。”黄治太说。

  在黄坪村里有一个黄家挖出财宝的传说:李自成在商洛练兵时,将一批财宝埋在黄家屋场后门上,后来李自成兵败,没有顾上挖走这些财宝。黄家到第四代人时,黄家的李太婆在黄家屋场后门上菜园子锄草。她见有几簇韭菜长得瘦黄,心想是不是下面有石块影响的,就用小扒锄向下挖,果然有石头,她就撬,结果撬起一块石板,石板下有一个铁吊罐,里面装满闪闪发光的财宝。她急忙跑回家给老伴说。老伴跑去一看,兴奋地说:“老太婆,你有福呀,咱有这么多财宝,就成大财主了。”就这样,黄家成了东乡第一家大财主。

  这个传说有多大可信度?记者问那个吊罐现在何处。

  黄治太回答,分家时,大房后裔家主说,老人得宝贝的东西,分家要分给他。这样大房就把吊罐要去了。后来大房的后代把罐子打碎了,大房家主还哭了一场。现在吊罐连片片都没有了。

  因为有了钱,黄家就盖起了豪宅。当时黄家只有30多口人,盖了几大院房子,几个院子都是相通的。土匪来了,从哪家都可以走后门逃到山上躲避。可惜到民国21年,即公元1932年,盘踞在黄坪村北边的北楼道一带的河南军匪李长有来烧村子,幸亏黄家人趁天黑回到村里抢救,才把如今黄治太住的几间房子保下来。

  现在黄治太家两边的房子,都是后来重修的。

  早九点前吃完团圆饭

  在节庆上,黄家保留许多独特的风俗文化。

  “腊月初八,黄家传统上不仅家家做腊八粥,而且因为这天是释迦牟尼诞生成道日,娶媳妇是老日子,不需要查皇历。”黄治全说。

  这和江西的风俗一样。

  记者看完黄家祖坟墓碑返回时,在粉笔沟口的桥头见到了黄家大房后裔59岁的黄治富。他说,这一带别人家是腊月23祭灶,过小年,但黄家腊月24日祭灶、打扫房屋,过小年。老人传说,“过了小年,天天都是年”。

  在江西有个传说,当年秦始皇调全国民工修长城,江西籍民工在腊月24日后才开始陆续回到家,江西人就以亲人到家的日子为“过年”,因此就有了“过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之说。

  在丹凤,因为多为移民后裔,有大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饭的,有三十中午吃团圆饭的,只有黄家最奇特,上午9点前就要吃毕团圆饭。黄治太老人解释,黄庭坚在朝廷做官,大年三十这天还要料理公务,所以家人只好把年饭提前到大年三十早上。黄家就这样形成了在三十早上吃团圆饭的习惯。后来历代老人都是对下代要求:年饭一定要早,不准吃迟,祖先要去上朝。

  把母亲叫姨

  黄家人有许多语言和江西相同不奇怪,如把多少说成几多,厨房叫灶哈,蒲篮叫腔子。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黄家三房后裔、64岁的黄朝文一句话:“我们把父亲叫父,把母亲叫姨。”

  黄家人中有个感人的传说。

  一天,黄庭坚过年回家时,遇到一位半老妇女在路旁哭。黄庭坚下了轿,问老人要过年呀为什么哭。老妇回说是她儿子死了。再细问,让黄庭坚惊奇的是,该妇女的儿子和黄庭坚恰好是同年同月同日同一个时辰出世的。黄庭坚就想,她娃要在世和我一样大,这人怪可怜的,不管咋,让她到我屋里去过年。于是对手下说,你们把她抬上。就这样用轿将这个妇女接回家。黄庭坚的母亲见了说,这是哪里的死猫烂狗,叫花子,你把她弄到屋里来过年,谁有饭叫她吃。黄庭坚说,咱这么大的家室,多一两个人吃饭还养活不起。我经常给皇上奏文说百姓都有吃的,还给百姓放粮呢。现在百姓没有吃的穿的,我当这么大的官,咋能不管。他母亲没有办法,就不让老妇吃井水。黄庭坚想,不让吃水咋弄呀?他把官帽子、蟒袍啪地一摔,叫手下人把桌子抬出来,在院子里摆上香案,烧香磕头禀告道:如果这个老妇真的和我有缘,是我亲生之母,在这个地方一时三刻要刻个井。正磕头说时,来了一股旋风一下就掏了个井,一股清泉直往上冒,水旺得很,比原来的井水还好,而且刮风下雨,泥沙不入,水来了绕道而走,泥沙一到井口就跑了。黄庭坚道,我是烧香禀告了的,老天都准了的,这就是我妈,天生的妈。他对老妇说:“我母亲不让你吃那一井水,你就吃这一井水。我就把你养活上,你就在我屋住下。”就这样黄庭坚把这个老人认成妈了。但两个妈咋区别,黄庭坚决定,把这个亲妈叫姨,把那个母亲继续叫妈。黄庭坚并给自家起堂号“双井堂”。

  如今在江西省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前面河中依然有两口相距不过数尺的奇井,发大水时,洪水漫井而过,但泥沙不入井中。

  “谁先揭盖头谁当家”

  黄家在婚事上,也有许多或独特或有趣的讲究。

  黄治全告诉记者,接亲时娘家不仅不堵门,而且要设宴待客,人家嫁女也要摆牌子,但男方要准备好开笼礼,要给厨师红包。

  入了洞房,新郎新娘要喝子茶,意为早得子。一人一碗,一碗两个鸡蛋。新郎新娘接过碗后,要互换碗,然后再吃。

  新娘头上的盖头,一般都是让新郎去揭。但在黄家有个说法,如果新郎揭了盖头,预示这一辈子女的听男的,如果女的调皮、狡猾,还未等男的揭,自己揭了盖头,预示这一辈子女的当家做主。

  在婆家坐席时,娘家人不在大众的席口,单独在一个小房间坐一桌,专门有招待的人。

  忌讳八人送亲

  我看看那个太阳噢看噢看天,

  看看家中没冒烟,

  莫不是湿柴烧不着锅,

  莫不是干柴不冒烟,

  莫不是饭熟老半天。

  江西盛产山歌,作为诗人黄庭坚的后人,是否还保留有这一民间艺术。黄治全立即给记者现场演唱了这么一段。他说,他们这里过去插秧、锄草、拔草时都唱山歌,他唱的这段,反映的是过去在山上干活时,肚子饿了想吃饭时唱的歌。他前些年还写了一本山歌集《一对鸳鸯梦》。

  黄家许多传统禁忌,还和江西风俗一样。

  黄治全说,老辈子人传教说,从腊月初一开始,一个月里,不能随便骂人、打人,说不好听、不吉利的话,腊月是一年最好、最快活、最幸福的一个月,全家要过好、过美。另外六月腊月不说媒,初三不拜年。七不出门八不归,九里十里惹是非。意即正月初七不出门,在外的人正月初八这天不能回家。

  黄治富说,传统讲究,在外去世的人,灵柩不能入堂屋,只能在屋外搭棚子,认为如果进堂屋,对家人不好。

  黄治太说,嫁女子送亲时,娘家人或5辈10人,或3辈6人,不能是8个人,因为送葬时,抬棺材是8个人。

  “有本事有钱,要老人不”

  黄家三房、64岁的黄朝文说,一般在丹凤的南方移民腊月23接祖,我们黄家传统29日才接祖,而且初三就送走了。因为祖先在朝廷忙,没有空。

  “接祖先时,家族人一起把大桌子抬到院大门外,对外烧香,叩头,叫先人回来过年,然后把桌子抬回来,相当把祖先接回来,桌子上摆供品,再烧香叩头。”黄治太说。

  从腊月29日开始挂祖宗像,挂到初三。祖宗像是两幅,一文一武,文官是叔,武官是侄。文官就是黄庭坚。“是黄坪村第一代先祖黄世怀把先祖像背到丹凤的。可惜"文革"中将祖宗像烧了。”黄治全说。

  他们像江西人一样不过十月一,把七月半叫鬼节,在七月半给先人烧纸,送钱、送衣服。

  黄家在老屋保存的家谱,在军匪李长有烧房子时就被烧了。黄治太曾长期在村里当干部。1983年时,族人选他当家族户长,让他出头找回家谱。他四处询问,前后找了几年。为此事儿子还和他闹过矛盾。儿子说,现在不要管那事,人要有本事,有钱。他说,你是胡说,有本事有钱,要老人不,当上皇上要娘不要。儿子不言传了。

  后来他打听到,在西边吊蓬沟村有他的一个叔,“文革”中,红卫兵要收家谱,那个叔把家谱部头用纸包好,塞到房檐里藏起来,把其他7本交了。黄治太把它借来,复印了5份,一大户给一本,那时一本算下来费用达170元。“我最终把这事闹成了。”黄治太得意地说。

  黄治太自己保存的那一本被人借走一去不返,他准备把吊蓬沟村的家谱找着,再给自己重新复印一本。

  图为黄家屋场的老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4-24 02:48 , Processed in 0.0680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