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3|回复: 0

黄庭坚故里风景区

[复制链接]
wolong 发表于 2012-12-2 12: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杭口镇基本情况旅游景点

     文化名人黄山谷故里,杭口镇位于修水中部,总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1.8万,辖10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驻有22个县直、镇属机关部门和厂矿企业。镇政府机关驻地距修水县城20公里,省道柯龙线和县道茅溪线呈“丁”字型交汇于此,贯穿境内,修江主流经过这里流向下游,形成了水陆交通网络。  


     杭口镇境内山山水水皆成画图,是理想的观光旅游胜地。以南宋丞相章杭山名字命名的杭山矗立在修江岸边,削壁千尺、怪石嶙峋、云蒸霞蔚,十分壮观。傍山而筑的白鹤寺,望江而立,终年香火不绝,相传古代一位白鹤仙师贪恋杭山的秀丽风光而栖居于此,后人为了纪念她就建立了这座古寺。已有千年历史的杭口古镇,经岁月苍桑,尽管面目全非,但当你踏上古镇石级街道,环顾两旁的旧墙残坦,你依然会寻找到历史的足迹。杭口老桥,相传是南宋丞相章鉴所建,距今已有800余年,桥为双孔,长100余米,宽4米,青色水磨石砌成,既秀丽又坚固。桥下流水淙淙,桥头古木参天,凉风习习,人到此处,如入洞天府第,有爽心悦目之感。山谷故里双井村山奇水秀,美不胜收。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村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中间是一马平川的盆地。北面的观音山,群峰耸立,巍峨险峻,风景宜然;南面的修江水依偎着莽莽青山,格外温顺宁静,十里水道,偃波息浪,平展如镜,水深数,清澈见底,游鱼可数,天光云影徘徊其间,泛舟河上,使人体味到“碧水丹山”的独特韵味。村内处处茂林修竹,古道幽径,人行其中,顿觉回归自然。更有山谷墓、明月弯、钓鱼台、上天梯、高峰书院、十里秀水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双井独特的自然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杭口自古人才辈出,十里秀水孕育着济济英才。这里是宋代文化名人黄庭坚的故里,是南宋佑丞相章杭山的出生地。在宋朝仅双井黄氏一族就有48名进士,其中2名官至尚书,一时间人才荟萃,群星灿烂,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不仅宋代罕见,就是自宋以后的中国历史也是凤毛麟角。  


      杭口是一个经济重镇,除生产粮食外,还生产蚕桑、山羊、茶叶、杭猪等。其中蚕桑近年来发展迅速,桑园面积达2500亩,占农业产值的30%,成为了杭口的经济支柱产业;茶叶是杭口的名优传统产业,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畅销省内外。杭口水电资源充足,除郭家滩电站外,还有很多地方可修建小型水利发电站,且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好。郭家滩的扩改工程已经竣工投产。改造后的电站发电量可达8000千瓦,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而且能为地方工业解决能源创造条件。杭口地下矿产丰富,根据目前发现的主要有黄金和铀矿,这两种矿源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可供长时间开采。  


      双井村概况


     双井村在修水县城以西9公里处,位于风景秀丽的修江河畔,因是宋代文化名人黄庭坚故里而闻名海内。双井自古人才辈出,仅宋黄氏—族就有进士48名,其中2名官至当朝尚书,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不仅宋代罕见,就是自宋以后的中国历史也是风毛麟角。故有“进士村”的美誉.现有11个村民小组,323户,1526人,党员31名,耕地总面积937.15亩,其中水田554.2亩。  


  双井人文历史璀灿,自然风物独具佳境。被山谷老人称为“云腴”的双井茶属上等佳名,宋以后被列为朝庭贡品,苏东坡、黄庭坚均有诗为赞。双井自然景观有山谷陵园、高峰书院、进士墓群、十里秀水、明月弯、双井、仙人垂钓台、笔架山、上天梯、千岁桥等20余处。其中山谷陵园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享誉海内外。由于黄庭坚的诗名和双井独具一格的风景名胜,自古至今曾吸引了无数名人学者、社会贤达前来观光游览,探索这块风水保地的奥秘。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修水县政府已将双井列为旅游资源重点开发区,对双井区的开发和建设已作出了具体的规划。双井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正在逐步改善。随着抱子石水电站的兴建,修河水位上升,一条水上航线已将抱子石、修水县城、双井串同一体。游人可从抱子石泛舟溯江而上经过修城直达双井,一睹修河两岸水光山色。  


  双井村的来由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姓黄的学士周游天下,寻找适宜人居住的好地方。找了很久始终没有找到。一天云游到一个宽阔平畴,三面环山,笼罩着祥云瑞气的地方。只见前临修河,地势如一把硕大的围椅,坐北朝南。北面是杭山的三座大岭最高处,似椅背;东西是逶迤的矮山似围椅的扶手。七百里修河一路水急滩险,曲折多弯,但流经此处,却突然变得恬静舒展,河道两旁修竹林立,河里碧水无波。遇清风朗月,江流月影,更现出一种别样的风韵。传说在此段江流下有两口相隔近20米相通的井,泥沙不入,江水不浸,长年有水喷出,取井水泡茶,馨香沁人心脾。黄学士看到这地方如此美丽就留居此地。并把一部分黄氏人迁入,从此这地方人声喧闹。也有这样传说在北宋期间,村子里常有人说如有人能一次用一颗石子投中双井两口井,那他就必定会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这太难了!可少年黄庭坚却做到了。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用一扁平石块用力甩去,石子落进一口井里,忽地又窜出水面漂到另一口井里沉下去了……黄庭坚用“打水漂”的方法一石中双井,从此声名远扬,并且黄氏后裔黄庭坚在山腰处的石崖上留下了秀逸遒劲的手写摩崖石刻“双井”二字。并留下“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和“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的诗句。所以后来人们把这平畴上的村庄叫双井村。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父亲黄庶曾中进士,作诗崇杜甫,有《伐檀集》传世,舅父李常是一位诗人兼藏书家。黄庭坚从小就生长在这样一个文学氛围极浓的家庭里。   


       黄庭坚自幼聪颖,5岁时能背五经。15岁时,随舅父到淮南游学,结识了一些文人,他后来的岳父就是在当时觉得这少年有发展将女儿嫁给他。 黄庭坚非常喜爱书法,不但精于鉴赏前人法帖,自己也是勤学苦练。虽然他的书艺在馆阁时期尚未臻于极顶,但名声已经很大了。求他作书的人络绎不绝,而他也总是欣然允诺。《神宗实录》修成后不久,他的母亲去世,黄庭坚便依古制,在家守丧。这时朝中局势有了变化,新党已有卷土重来之势,黄庭坚不敢再入京作官,就上了辞呈。他担心写诗作文会引起不测之祸,就专心练习书法。 但是《神宗实录》的史祸还是降临了。新上台的章、蔡京等人对旧党主修的这部书大为不满,从中找了一千多条材料,认为不符合事实,是诬蔑毁谤神宗皇帝的大逆不道之事。于是,凡是参加修《神宗实录》的人都以"诬毁先帝"的罪名受到贬处分。 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黔州是个非常荒凉僻远的地方,四周万山重叠。   


       黄庭坚的思想是以儒家仁爱之说为核心的,但他同时也接受了禅宗和道家思想很深的影响。儒家的"固穷"和"安贫乐道"说使他能忍受一切挫折,禅家的参悟和道家的相对论又使他把荣辱生死看得轻若鸿毛。再加上他的天性中本有沉着、滑稽和孤芳自赏的特点,所以颇能自我解脱。所以他在黔州时仍然诵诗写字,沉浸于艺术世界之中.两年后,朝廷又借口把他移到戎州,他就住在州南的一个僧寺里。此时黄庭坚已是遭过文狱的惊弓之鸟,再也不敢多作诗文了,他只得把精力都放在研讨诗歌和书法的艺术上。 晚年,黄庭坚的生活是极其清贫的,政治上失意遭蔡京等政敌的迫害愈来愈厉害,后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贬到宜州。   
        公元1105年3月,一名叫范寥的青年不远万里拜访黄庭坚后两人日棋夜语,非常投缘。黄庭坚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日记"乙酉家乘",赠给这位年轻人。 9月,这位为祖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作贡献的杰出诗人逝世,终年61岁。  


  山谷园的传说  


       黄庭坚墓坐落在双井村西南,墓茔坐北朝南.黄庭坚(1045—1105),北宋治平四年(1067)进士,崇宁四年(1105) 9月客死在宜州(今广西宜山县)贬所,其墓是大观三年(1109)苏仙固、蒋纬护柩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其墓宋代以来多次维修,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拨款予以全面维修.修复后陵高1.93米,直径2076米.在召开黄庭坚960周年研讨会前,县政府又拨款对陵园进行了重修。陵园南面对着开阔的田野和远处的修河,南面大门楼上方有我国书法协会沈鹏同志的“山谷园”亲笔题词,左右两边题有“杭山拥翠碧水扬波此处诗魂称鼻祖,左史垂名右军揽胜先生笔法耀千秋”长联。四周是水泥围墙,墙外是一圈挺拔的白杨。据传说五六十年代墓地全是合抱的松、柏,可惜“大跃进”与“文革”时都被砍光……迎面是一尊黄庭坚的石雕,石雕四周用南京的雨花石铺地。然而据传说原来迎面是一堵类似照壁的短墙,中间镶刻着诗人的碑刻小像。像右上方镌刻着诗人自撰翁方纲书的偈语: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两侧为看”黄庭有味,笑白发无颜”的对联.碑像后是半球形的墓冢,墓前四柱三碑,两边的石碑上刻有诗人的生平,中碑则书刻“宋谥黄文节公之墓”,此碑为民国六年(1917年)修水知事所立,“文革”中散失,80 年代修墓时找回,陵园墓道回环,置有石椅,植有花木。墓地左边有一块田沟,菜园,到处盛开着一簇簇、一片片美丽的小花,它叫药菊,另一片是绿油油的茶园。  


  明月湾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据地质学家考证说,修河原是贴着杭山脚下流淌,河身绕成一个“U”字形的大弯。据传说有一年月亮娘娘下凡到人间,看到这里山色奇特,景色迷人。就动了凡心,决定留下来。这样她就把河流变直,使北岸堆积成一片广阔的冲积洲,形成幕阜山中难得的膏腴之地。供双井村人居住。并在冲积州南方环山轻流,如一弯明月。水平如镜,水面天光山色.使修河的水流经此处,突然变得恬静舒展,碧水无波。遇清风朗月,江流月影,便天地辉映,现出一种别样的风韵,故人称此处为明月湾。  
   
  十里秀水


        从双井直下修水县城,但见两岸翠柳修竹碧水一条,白鹭点点,”十里秀水”名不虚传.岸上形态各异在大形山石又留下一个个如“太师椅”、“桌子石”等景点,还衍生出许多与黄庭坚有关的民间传说。  
钓鱼台  


        明月湾边有一石临江突起,高30余米,其上平整如石台,可蹲3-5人,传为黄庭坚少时垂钓之处。台上还有放钓竿的痕迹,台下崖壁上曾刻有黄庭坚书“钓矶”二字。


  古龙墓  


     “古龙墓”又称“十龙墓”,按照旧时有叶落归根之说法,黄氏中进士的坟墓都基本上安葬在出生地双井,在双井村的树下葬有黄庭坚祖辈十个叔伯兄弟的墓茔,十人皆为进士,以文学为名,时号“十龙”,故称“古龙墓”  


  双  井  茶  


  “山谷家乡双井茶,一啜犹须三日夸。暖水春晖润畦雨,新条旧河竟抽芽。”这是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山谷(字庭坚)对家乡(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所产“双井茶”赞美的诗句。黄庭坚还常以精制的“双井茶”分赠京师族人及好友欧阳修和苏东坡等。友人也常和诗赞赏。黄庭坚在《双井茶送子瞻》(子瞻为苏东坡字)诗中曰:“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霖霖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黄庭坚把珍贵的双井茶送给老师苏东坡,自有一番尊师之心。诗中对苏东坡十分崇敬赞赏,说成是:“天上玉堂森宝书”,“挥毫百斛泻明珠”。同时也告诉他的老师说,双井茶的品质十分优异,“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  


  苏东坡品尝了双井茶之后,也赞不绝口,即回赠一首《鲁直(即黄庭坚别名)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诗曰“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此诗对黄庭坚所赠双井茶作了一番赞扬和表示谢意,说黄庭坚是“江夏无双”,书法亦甚佳;又称赞双井茶为“奇茗”,并且从泡到饮,都亲自动手,不叫僮仆去做。苏东坡对此茶之珍爱,可见一斑。欧阳修也曾赋诗一首称颂双井茶,其诗曰:“江西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茅:草,即茶。古代把灌木型的茶树叫草茶)。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欧阳修在此诗中对双井茶作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双井茶的品质所以较好,首先是这种茶萌发得早,“穷腊不寒春气早”因而采摘极早而很细嫩,“十斤茶养一两芽”。接着说茶芽上白毫很多,茶叶包装也很精致,用红纱做茶袋,令人悦目。特别是此茶味道好,使得“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了。  
   

  双井绿产于江西省修水县杭口乡“十里秀水”的双井村。该村江边有座石崖形成的钓鱼台,台下有两井,在一块石崖上,镌刻着黄庭坚手书“双井”两字。茶园就坐落在钓鱼台畔。这里依山傍水,土质肥厚,温暖湿润,时有云雾,茶树芽叶肥壮,柔嫩多毫。  
   

  古代“双井茶”属蒸青散茶类,用蒸气杀青,再烘干、磨碎、煮饮。如今的“双井绿”,分为特级和一级两个品级。特级以一芽一叶初展,芽叶长度为2.5厘米左右的鲜叶制成;一级以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制成。加工工艺分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初烘、整形提毫、复烘六道工序。 鲜叶进厂后,薄摊2—5小时,然后用铁锅杀青,每锅投入鲜叶0.15—0.2公斤,锅温为120—150℃,炒至含水58—60%为杀青适度。稍经揉捻后,即用烘笼进行初烘,烘温约80℃,烘至三成干,转入锅中整形提毫,待茶叶白毫显露,再用烘笼在60—70℃下烘焙,烘至茶叶能手捻成末,茶香显露,此时含水量约为5—6%时,趁热包封收藏。  
   

  品质特点为,外形圆紧略曲,形如凤爪,锋苗润秀,银毫显露;内质香气高香持久;汤色明亮;滋味鲜醇;叶底嫩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3-29 21:51 , Processed in 0.09300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