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炼生态黄金壮富民产业——修水县一片生态绿叶向一个富民产业转型蜕变的策略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5-7-14 16:2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炼生态黄金壮富民产业——修水县一片生态绿叶向一个富民产业转型蜕变的策略研究

  九江市政府研究室

  中国江西网九江讯 茶产业是传统农业的精品产业、现代农业的朝阳产业、生态农业的富民产业。修水县作为九江市茶产业发展的典型缩影,发展茶产业的基础条件江西少有、全国不多。修水一县产六茶(红茶、绿茶、白茶、黑茶、花茶、菊花茶),茶资源丰富、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厚重、茶品牌突出,“宁红金毫”在2014年上海茶博会上荣获红茶类金奖第一名。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市政府研究室成立专题调研组,以修水县茶产业发展为案例,就如何加速一片生态绿叶向一个富民产业的转型蜕变进行了调研探究,旨在通过解剖麻雀、典型带动、以点促面,探索一条欠发达地区高效利用地方优质农产品资源、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升级、市场繁荣。调研组在多次实地走访、现场查看和座谈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红加一绿”: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修水

  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典型的山区县,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修水人民依托丘陵地势,靠山吃山,把生产、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山,衍生了种茶、制茶、品茶、卖茶等多种业态,创造了“宁红”和“双井绿”优质茶品牌,生动演绎着“一片树叶的故事”,成就了茶产业发展的辉煌历史。

  (一)茶品质无与伦比。修水县产茶始于唐盛于清,“宁红”和“双井绿”等茶叶品牌享誉海内外,时有不知修水者、然无不知‘宁红’者之说。早在930多年前,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修水文化的杰出代表黄庭坚就将家乡精制的“双井绿”茶推赏于京师,一时名动京华,被欧阳修誉为“草茶第一”,饮修水茶成为当时文人学士高品位生活的标志;1891年,俄国太子亚力山大·彼得赠“茶工祖师”罗坤化制作的宁红茶“茶盖中华,价甲天下”金匾,在香港、汉口等出口口岸有“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之美誉;1905年,宁红工夫茶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甲级大奖章;当代茶圣吴觉农题词称“宁红、祁红并称世界之首”。

  (二)茶景观无处不在。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产茶大县和名茶大县,修河两岸、峻岭之间、山坡洲地,遍布茶园,家家种茶,乡乡产茶,一片片茶园碧绿如染,一重重茶山连接云天,为湖光山色平添壮丽景观,可谓“绿遍山野、户户茶香”。据县志记载,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为历史之盛,全县茶园面积43万亩。2014年,全县有1000亩以上的茶园8个、500亩以上36个、100亩以上107个、50亩以上367个,茶叶种植面积达13.4万亩。

  (三)茶诗篇无人不晓。名茶传世、名人咏之;茶因人名、人得茶趣。仅宋代诗人赞美双井茶的诗词就多达百余首。黄庭坚在将双井茶作为珍贵礼品馈赠师友的同时附赠茶诗,对方为示尊重大都和诗致谢,以诗赞茶、以文论茶成为时尚。黄庭坚在《此双井茶送苏子瞻》诗中称:“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欧阳修有:“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的佳句;司马光亦有“欲凭洪井真茶力,试遣倒圭报谷神”的赞美。

  (四)茶文化无所不至。人居草木之中即为茶,人得草木营养滋润,草木得人品味养护,乃茶道之根本。修水人自古视茶为强身健体之良药、清神益智之佳品、待客交友之上道,视喝茶与吃饭同等重要,百姓日常生活处处演绎茶风俗,乡民往来结交时时彰显茶文化。俗语云:“客至主人欢”。“坐下当,戏下当,吃碗茶当”便是修水人于客之道:迎客,一碗茶是最热情的招呼;待客,一碗茶是最热心的关爱;好客,一碗茶是最热烈的拥抱,“三当”待客礼仪流传几千载,凸显了茶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已固化为修水人文精神之内核、文化特质之根本。

  “三年两发癫”:酒香也怕巷子深,皇帝女儿也愁嫁

  “茶叶两头尖,三年两发癫”,茶产业一直延续传统的单家独户式种植、加工、经营方式,产量受气候雨水的影响大,品质受加工工艺的影响大,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弱,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起伏不定,即使丰产也难保丰收,“靠天吃饭、靠运吃饭”是常态。由于产量不稳、销售渠道不畅、市场竞争力不强,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县种植面积持续减少,产销锐减、价格下跌,茶企亏损、茶农心伤,2002年跌至谷底,全县茶园面积仅剩1.6万亩,可采面积不足6000亩,总产量不足400吨。尽管近年来有了一些恢复性发展,但与鼎盛时期的近万吨相比差距甚远,茶产业处于“一流品质、二流品牌、三流价格”的尴尬境地。

  (一)有品牌,但打得不响。茶叶消费正由产品认知阶段向品牌认知阶段发展,品牌战略是拉动整个茶产业发展的关键。修水茶品牌自古远近闻名,“宁红”“双井绿”更是蜚声海内外。虽然近年来修水茶产品获得省级以上展会金奖、银奖共200多次,但却没有一家“中国驰名商标”,“宁红”“双井绿”品牌日渐式微,养在深闺人未识,影响力偏小,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全县自有茶叶品牌销售主要集中在本省,市场份额也只占全省的10%左右。尽管部分茶叶销往省外,但由于品牌的市场号召力低,基本为贴牌销售,好茶不是自家的品牌,好利润大头被别人赚取,好市场被别人瓜分。

  (二)有文化,但挖掘不深。一位名人,一段逸事,一个典故,都是丰富品牌内涵、增加品牌价值、提升品牌形象的有效载体。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等当今知名茶品牌,无不在借名人、挖文化、讲故事上下足了工夫。修水县有着大量脍炙人口的茶诗茶词、茶文茶赋,特别是有着黄庭坚、罗坤化等历史名人,茶文化内涵丰富、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不用编故事,自有故事讲。但当前,真正做茶文化、传茶文化的企业屈指可数,深厚的茶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茶文化开发与茶品牌培育结合得还远远不够。

  (三)有产量,但销售不畅。近年来,修水县茶产业加快发展,产量连年递增,2014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6500吨。但销售渠道不畅,主要存在着“四多四少”问题:凭借个人关系销售多、有组织有体系布点少;茶厂自产自销多,专门企业销售少;本地上门采购多、走出去销售推介少;传统渠道利用多、新型渠道利用少。营销网络的不畅通,直接影响了修水茶叶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目前茶园茶叶的利用率还不到60%,将近一半的叶子没有得到有效采摘,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影响了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有企业,但龙头不强。目前,修水现有QS认证茶叶企业20家,有机转换认证企业1家,仅宁红集团一家是国家级龙头企业,其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修水茶厂,2011年由北京更香茶叶集团整合重组而成。但目前经营状况不尽如人意,龙头带动作用偏弱。新上企业还在磨合,其余老茶厂大都设备陈旧,合作关系松散,科技力量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品牌不统一,质量无法保证,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有产业,但联动不足。在完善从种植到销售全产业链条的基础上,走三产联动发展的路子,是做好茶产业、做活茶经济、做足茶文章的大势所趋。尽管修水县已经基本形成了茶叶种植、管理、加工等较为完善的生产链条,但茶叶商品包装、品牌策划、电子商务、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发展不尽完善,茶产业与旅游、休闲、文化等业态融合不深,推进茶产业由单一产业向一二三产融合式发展、多元化扩张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六)有标准,但监管不力。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修水县逐步建立了县乡两个“四统一分”的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对茶叶生产加工和市场秩序进行了大力整顿,但由于监管不到位,还存在有标准但落实不力;有产品但包装混乱;有品牌但品质不一等问题,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叶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

  “四绿托一红”: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从外部看,茶产业发展正迎来一个难得的机遇期。乱世饮酒,盛世品茗。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迅猛,2014年全国茶叶种植面积达3500万亩,年产量180万吨,均列世界第一位。饮茶成为商务洽谈、保健养生的重要选项,茶消费直逼烟酒,为茶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江西作为我国茶叶优势产区,现有茶叶面积100万亩,年产量达4万余吨,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一是茶文化蕴含普世性的价值追求。茶源于中国、兴于亚洲,如今已经普及全球。“得意失意,不必在意,请坐;开心忧心,无须多心,喝茶”。茶文化讲究茶缘、茶德、茶品,它所蕴含的重德、尚和、崇俭、贵真的普世价值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二是茶功效切合现代人的健康理念。茶叶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健康饮品之首,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饮品,消费国和地区多达100多个,年消费量达400多万吨。随着咖啡等饮品对人体健康不良影响案例的增多,近年来西方咖啡饮品有被红茶饮品逐渐取代之势。喝茶不仅成为现代人的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茶经济顺应绿色化的发展方向。茶叶的品质,是一个地方生态、气候、土壤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植物精华,被誉为“绿色黄金”,茶经济是生态经济的重要组团。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高位置,“绿色化”成为发展的更高要求。省委、省政府按照发展升级、绿色崛起的方针,大力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开创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加快发展茶经济顺应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趋势,契合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是将本地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有力举措。四是茶产业迎来叠加式的政策机遇。茶叶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产品,对当下饱受国内市场煎熬的茶叶企业来说,“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升级版的“茶马古道”,将有力促进我国茶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省委、省政府近期作出全省主打“一红四绿”(修水宁红、庐山云雾、婺绿、浮梁茶、遂川狗牯脑)五大茶品牌的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九江茶产业发展与振兴茶市的意见》,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五是茶营销嫁接互联网的创新平台。“互联网+”行动计划一举引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预期。茶产业通过嫁接互联网,依托电子商务、物流、商贸、金融等现代化平台,可以大大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商务成本,扩大营销空间,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规模式发展和集约化经营。

  从县内看,重振修水茶产业已形成独特的小气候。一是战略实施有定力。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面对日渐萎缩的茶产业,2002年县里成立了县茶叶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茶叶办),坚定不移围绕“一片树叶”做文章;在1934年吴觉农创办的原江西省茶叶改良场的基础上,于2000年设立了茶叶科学研究所。全县茶产业发展有领导机构、有研究机构、有推进机构,形成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门心事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品牌整合有魄力。借助历史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引导茶企茶农走品牌整合之路,将“多、杂、乱”的茶叶品牌分别整合在“宁红”和“双井绿”两大品牌体系内,实行“母子”商标管理,做到产品品牌、质量标准、包装规格、对外宣传的统一,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逐步提升。特别是宁红茶,作为入选全省四大主打茶叶品牌的唯一红茶品牌,“天生丽质难自弃”,历经近世200余年的蕴育、提升和蜕变,必将成为三大绿茶名品托出的一朵红茶奇葩,引领和带动全县茶产业走向辉煌明天。三是制度建设有活力。创新建立了乡镇和县级两个“四统一分”(乡镇实行“统一标准、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和分户茶园管理”,县级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宣传指导和分企业经营管理”)经营模式。建立健全了产业发展“三个原则”、品种选择“三个不引进”、基地培植“六个不支持”的发展机制,为茶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四是企业发展有动力。改变了以往“以实力论英雄”的发展模式,既注重企业本身的发展实力和前景,更注重企业的带动与辐射作用,采用扶优壮强、靠大联强、招大引强等激励措施,相继培育引进了江西宁红集团和江西南洋茶叶等一批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一个企业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良好效果。目前,全县已培育扶持茶叶企业102家,红、绿、白、黑颜色各异,精茶、粗茶一应俱全,茶叶资源利用率达90%以上,基本形成茶叶生产链式发展格局。

  “三产一条龙”: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修水县大力发展茶产业,外有好形势,内有好氛围,上有好政策,下有好基础,是大势所趋,应顺势而为,必大有作为。当前,加快修水县茶产业振兴发展,推进“一片生态绿叶”向“一个富民产业”转型蜕变,关键要在“树立一个理念、做优两大平台、构建三套体系”上作文章:

  一是要树立一个理念。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国际上称为“第六产业”(1+2+3等于6,1×2×3也等于6),以“六产”思维发展农业,将带来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建议:紧紧围绕“一片树叶”,牢固树立一二三产融合式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用绿色化的方向、现代化的技术、工业化的模式、信息化的手段、市场化的导向,做足“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文章,不断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三次产业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增强茶产业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要做优两大平台。促进茶产业加快发展,关键在资金,基础在服务。一要做优资金平台。茶产业发展涉及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关涉企业多,从农户到公司,从田间到茶桌,每个环节虽然技术要求不一,但品质要求一致。目前修水茶企业以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为主,且主要为中、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尤其是种植大户,资产抵押少、担保费用高、融资渠道窄,获得金融机构支持有限,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影响了种植户扩大生产。建议:按照“资金改基金,无偿变有偿”的原则,整合各级各类扶助资金,实现持续投入、滚动发展。由政府主导成立一家国资担保公司,吸纳风投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按出资比例建立资金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资金池,与金融机构联合,为茶叶种植大户和加工环节的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在种植环节,凡是与加工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且资金规模在10万元以下的,担保公司与金融机构按1:1给予资金支持,鼓励良种良法;资金规模在10万元以上的,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成立担保公司,除了积极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导向,就是有条件、有技术、有订单的小微企业、个体户,不愁没资本创业、没资金做大。二要做优综合服务平台。建议:科学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在政府网站打造一个集信息咨询、行业动态、文化交流、技术服务、产品展销、宣传推介、产业招商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平台。实现国内茶产业发展政策与县内茶产业动态一体,种植、加工、销售一体,信息发布与技术指导一体,投资创业与产业指南一体。通过这个综合服务平台,学者可以了解修水深厚灿烂的茶文化和茶历史;投资者可以了解产业政策导向、行业发展动向和政府推介项目;经营者可以及时了解茶产业的新闻动态和市场供求信息;创业者可以找到资金、项目与合作者;生产者可以寻求技术咨询和市场供销信息;销售者可以与国内电商平台链接开拓电子销售模式,创建产品展销、宣传推介、在线交易的电子销售窗口;消费者可以了解本地产品品质、加工过程、实时价格和产品功效;关注者可以在服务平台上找到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本县信息和关联信息,实现“一网打尽、一键知天下”。

  三是要构建三套体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标准化的保障和制度化的支撑。要着眼于建章立制,从完善技术标准、加强品牌营销和推进业态联合上入手,打造一整套科学有效、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为茶产业发展提供规范明晰的指导服务。一要构建技术标准体系。标准化建设是茶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没有标准就没有品牌,没有市场,更谈不上现代化、国际化。建议:根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结合修水茶产业发展实际,聘请国内权威机构、大专院校、专家学者,制定出台一套独具特色的《修水茶叶产业化技术标准体系》。针对不同茶叶品种和茶叶等级分别从土壤分析、良种推广、种植技法、田间管理、采摘规格、加工工艺、产品质量、外观标识、流通管理、检验检疫、质量追溯等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并严格监管与控制,形成从优质茶到普通茶的原料分级生产价值链,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安全“防护网”,在生产环节做到原料吃干榨尽,在交易环节做到价格名副其实,在市场环节做到消费安全放心。二要构建品牌营销体系。酒香也怕巷子深,好茶也要勤吆喝。建议:围绕“宁红”和“双井绿”两大茶叶主打品牌,深入挖掘修水厚重的茶叶历史文化底蕴,着力构建现代化的茶叶营销体系。重点抓好“七个一”,即:编撰一套茶文化书籍、组建一支茶文化艺术团、打造一场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剧目、拍摄一部茶文化微电影、打响一则茶品牌广告代言、主办一系列茶产业主题赛事活动、拓展一批茶产业营销渠道,以高规格、大力度、全方位的智慧“吆喝”,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三要构建业态联盟体系。建议:以茶产业发展为核心,做好产业顶层设计,完善激励引导机制,强化利益分配导向,形成产业互动大联盟,促进从业人才的合理流动、质量标准的共同利用、优质资源的高效利用,让好土产好叶、好叶制好茶、好茶卖好价,促进茶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整体提升。①推进多规合一。建立产业发展规划协调机制,加强茶产业规划与基础设施规划、旅游规划、物流规划、文化产业规划等规划之间的衔接,围绕“一片叶子”做好产业树规划。②实施异业整合。借鉴九牧王与八马茶业成功异业合作的经验,加强与其它行业知名企业对接合作,通过整合其优质的品牌资源,嫁接其成熟的销售渠道,利用其成功的营销模式,拓展客户群,降低营销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互利共赢。③推进产业联动。严格按照规划推进关联产业项目建设,促进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与生态旅游、茶具设计开发、茶艺演绎、茶文化研究等融合发展,促进农家乐、茶园乡村游等联动发展,真正实现一片树叶带动产业、带活市场、带旺人气、带富一方的效果。

  (执笔:吴斌、欧阳新华、吴水旺、缪可太、李飞、王杰、黎辉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5-9 22:47 , Processed in 0.1230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