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7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修水河畔的那一缕新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5-8-26 15:2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8月23日南昌县(记者 胡康林)“雾芽吸尽香龙脂,峻山秀水出好茶。”上世纪90年代,江西修水茶产业名闻天下,种植面积、产量在国内都首屈一指。然而,新世纪之初,落后的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盲目的多元化经营和茶农之间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茶产业徘徊到了十字路口。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发展,修水茶产业历经沉浮,通过政策改革和品牌整合,再次将一片片荒山变成一座座茶园,更使得龙头企业抱团发展,借助产业化东风焕发勃勃生机。

修水茶园
修水河畔的一缕新叶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坐拥一流宜茶生态环境的江西省修水县,有着“天然氧吧”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产茶基地。
从修水县城沿着修水河顺流而下,驱车十分钟有一座500亩的生态茶园——双井绿茶的原产地修水县上杭乡双井村。修河在这里拐了个弯,继续向东流入赣江汇入鄱阳湖,当地村民把这个湾叫做月亮湾。
雾芽弥漫,峻山秀水,月亮湾畔茶农三三两两一组,正在对茶园忙碌着除草、施肥,而这里也成了他们增收的摇篮。
双井村有443户、1800多人,除了外出务工人员之外,留在家的几乎全部从事茶叶生产。村里的1600多亩耕地也全部流转,由种植水稻改为种植茶叶。
修水县茶科所党委书记、县茶叶办公室主任吴东生说:“曾经修水的茶产业一度衰落,如今这样的态势得益于修水县抓住2002年该县被评为全国首批20个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达标县之一的契机,将茶叶列入全县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利用修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茶叶资源,建基地、增品质、重振茶产业。”
修水茶产业曾几经沉浮徘徊在十字路口
修水产茶历史悠久,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全县茶园面积43万亩,最高产量达到近20万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水茶叶再掀高潮,“宁红”、“神茶”响誉海内外。
但时过境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修水以国有茶厂、集体茶场及出口市场为支撑的茶产业发展模式逐步陷入困境,落后的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盲目的多元化经营和茶农之间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同时,面对碳酸饮料、矿泉水等新型饮品的巨大冲击,修水县茶产业发展陷入困境,茶叶企业亏损严重,茶园面积锐减。全县茶园种植面积从80年代的10万亩,降至前几年的1万多亩,品种老化,机制不顺,观念陈旧,举步维艰。
二十世纪初,全县茶园面积不足2万亩,茶产量不到400吨。修水县茶产业徘徊到了十字路口。
无行业“标准“让修水茶产业举步维艰
在上杭乡千亩茶叶基地内拥有千亩茶园的江西六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伟明,谈起修水的茶产业的衰败,感慨良多。
张伟明来到上杭乡务茶已经有5个年头,5年前,他还在从事建筑行业,如今,拥有千亩茶园的他,曾经也跟修水茶产业几经沉浮。
“就以宁红茶为例,它是一个没落的贵族,曾经辉煌过,但后来名气逐渐衰弱,对于我们商家出去销售宁红茶,是一个瓶颈,有些人没听过宁红茶,所以我们处境很尴尬,开拓市场也很困难。”
即便如此,张伟明还是带着自己的团队曾多次尝试打开市场,但他遇到的问题依旧接踵而至。“5年前修水的茶行业还是一个‘弱、小、散’的状态,真正能称得上企业的几乎没有,几乎都是一些土作坊,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也没有卫生等方面的标准,所以当时要把修水茶产业做出去是举步维艰。”
曾和张伟明有着一样困惑的还有茶叶合作社理事长周衍德。周衍德是土生的修水人,53岁的他19岁开始便和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一个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到如今茶叶合作社理事长,并成立了茶叶公司、创立了自己的茶叶品牌,周衍德用了将近30多年。
“刚开始的时候,自己种茶,做好后挑到集市上去卖。但是这样风险很大,掌握不了定价权,没有品牌,茶叶种的再好不被认可,也卖不上价钱。” 周衍德说,茶叶产业“小而散”的状况,让周衍德吃尽了苦头,深耕茶业20余年,依然看不到出头之日。
品牌杂乱让修水茶业永无出头之日
谈及修水当年衰败的原因,修水县委书记孙朝辉讲了两个小故事,都是自己刚到修水工作时的亲身经历:一个故事是老百姓卖茶,一个故事是县委书记送茶。
2011年孙朝辉由九江县调任修水县工作,在当地调研茶产业发展的时候发现,不少老百姓自己种茶、做茶、卖茶,牌子杂,规模小,竞争力弱。
有一次,一个茶农用蛇皮袋背着自家产的茶叶到集市上去卖,刚开始100块一斤,无人问津,后来降到50元一斤,还是无人问津,最后收摊的时候降到10元一斤,依然没有人买。一气之下,这位茶农将茶叶倒在了马路上。
孙朝辉常年在修水工作,到南昌走亲访友、拜会领导的时候会带上自家的土特产——修水茶叶。
有一次省城一位老领导对孙朝辉说,你以后不要带茶叶来了,孙朝辉丈二摸不着头脑,怎么回事?后来这位老领导说出了实情:我很喜欢喝修水茶,但你给我带了三次茶叶,每次牌子都不一样,这种杂牌的茶叶我可不敢再喝了。
“修水茶叶产业发展起点低,规模化、专业化不够,品牌多、乱、杂。如果不整合成一只拳头打出去,修水茶业永无出头之日。”孙朝辉说。
茶商建议统一标准统一品牌
如何让修水的产业走出困境,这是茶商和政府共同讨论的问题。
“比如做宁红茶,千家万户在做,所以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其次宁红茶的质量一定要保证,修水现在有三五十家企业做宁红茶,所以行业自律一定要有。另外政府要规范市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张伟明说,如今修水的宁红茶是一个品牌,他希望政府整合品牌,让企业抱团发展。“品牌整合是有必要,宁红茶不是某个企业的品牌,而是一个地域性品牌,所以我们更应该抱团发展。”
“以前宁红茶推出了保健茶,后来宁红茶的本质就被人忘记,唯一记住的就是保健茶,现在作为宁红茶的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正本清源,将宁红茶回归到茶主的地位,所以品牌建设很关键。”江西省宁红茶有限公司总经理官廉也同样认为,品牌建设是宁红茶发展的核心。
而对于如何发展品牌建设,作为茶叶合作社理事长的周衍德建议:“我们要把修水茶叶的包装进行整合,企业厂房、设备更新、茶园建设都要进行大力扶持。在制作工艺上还要统一提高到一定水平。”
“亲民”路线成修水茶新生之路
“鼎盛时暗藏危机,低谷期孕育高潮。”修水人在市场沉浮中还意识到,必须用市场化的理念来探求新生之路。
张伟明说,修水以前一直做一些名优茶,价位比较高,成本也比较高,但产量低,和市场缺少衔接。 “所以我们刚涉足宁红茶领域时提倡做老百姓喝得起的茶,不管从价位还是心理承受力来说,都能跟市场接轨。”
因此,修水人深刻反思,“养生是耕田的,养猪是过年的,种茶是换油盐钱”的这个一千多年来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拉业如何重整旗鼓,县茶叶办公室主任吴东生介绍说,该县在深刻调研的基础上,深谋远虑,科学决策,将茶叶列入农业产业化的桑、茶、林、育四大产业之一重点扶持发展。
县茶叶协会会长程定梅说:“我们调研发现,当时全县茶叶企业弱、小、散,茶叶品牌多、乱、杂,茶叶品质参差不齐,企业竞争力不强,是修水茶叶在市场大潮冲击下逐步没落的主因,因此,必须抓质量,搞整合,走市场。”
企业抱团发展走市场化道路迎来新辉煌
在众人的各抒己见下,一个积极引导茶企、茶农走品牌整合之路的方案随即形成,并很快付诸于实施:对同茶异名、一茶多名的牌子进行整合,借助历史知名品牌的影响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全县大大小小50多家茶厂红茶全部整合在“宁红”这个大品牌之下,对茶叶产品实行“母子”商标管理,统一进行品牌销售管理,做大做强“宁红”茶叶品牌。
为了做好品牌,就须保质保量。修水县专门编制了《修水县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技术指南》和《修水县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指南》,多次邀请中国茶科所、中国茶叶学会专家教授到修水举办茶叶技术和质量管理培训班,对全县茶叶种植实行从“土壤到茶杯”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并大力支持标准化茶叶基地的建设。
按照茶叶品种良种化、栽培生态化、生产无公害化的要求,修水县还组织实施了“万、千、百、十”工程,即万亩乡、千亩场、百亩以上基地、十亩以上专业户。创建全省面积规模最大的良种茶树繁育基地,新建5个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基地,先后从国内外引进茶树良种548个,累计出圃无性系良种茶苗1亿株以上。
同时,采取“整合项目、部门操作、验收兑现、以奖代补、结算到户、各记其功”的扶助方法,整合相关部门的资金,对扩茶100亩以上的,验收合格后每亩给予700元的财政补助,全力支持茶农进行基地建设。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全县茶叶基地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已有茶园面积12.6万亩,茶叶产量9.75万担,产值达2.66亿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4-26 15:10 , Processed in 0.11800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