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袁家的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袁践 发表于 2015-8-28 11:5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袁家的故事
时间:2015-06-16 10:31来源:修水报 作者:卢曙光 我要评论()


   1939年农历二月,南昌会战爆发,袁文发与妻子闵有利携二儿一女,从奉新赤田村逃荒到修水。老袁没有手艺,但脑子灵活,写算归齐。在老家时曾与两个表兄弟做过屠夫,把家安置好后就操起了老本行,在西摆街口摆了一屠杌。修水虽然远离省城,但南来北往的人多,湖北、湖南的生意人都看好这里,不少人还在此定居,对岭背来的逃荒人,不仅不歧视,还提供方便。但战争气氛还是很紧张,川军驻防修水,总部就设在南姑桥,其它几个师分别驻防三都梁口、武宁等处。日军飞机不时掠过上空,轰炸声时有耳闻,义宁这座老城时不时处于惊恐中,但是他们很快适应,比前线的奉新、高安要平安多了。之前就有很多奉新老乡在修水,建有同乡会,在卫前街有奉新会馆,馆主叫刘文辉,同乡会会长叫邹宜功。奉新是个小县,一说起来大家还沾亲带故,这样互相有个依靠。岭背人有经商头脑,祖祖辈辈不缺生意人,所谓“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修水做老板。”就是他们精明的写照。

  这年冬天,老袁家的生活基本安顿下来,三儿子兆禹出生,给他们家增添了许多快乐。而走失的小舅子也在铜鼓找到,老袁又把他一家接来修水定居。小舅闵邦士是个读书人,老袁四个儿子的名字都是他取的:按尧、舜、禹、汤取名,多有气派。他还与樊山是好朋友,当时樊山在樊家试馆前摆个小摊作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化名樊湘林,解放后当过修水副县长,此是后话。摆上紧靠西门口,是崇乡、武乡、仁乡与湖北湖南方向进城的要道,又是水运码头。修水做树子生意的多,九江、安庆、南京、上海等长江沿线水运方便,民国时期树老板很有名气,经常出入大都市,派头十足,在十里洋场、秦淮河边吆三喝四,那可是为修水赢得了面子的。摆上也成了那些外地人出入频繁的必经之路。有道是摆上摆半边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它是繁华的象征。西门口的王亚桥周边是青楼集中之地,外地客商与富家公子,久居闹市,一睹小镇花街柳巷,且有几分秦淮风味,也津津乐道,乐而忘返。老袁在这里摆个肉摊,不仅解决了衣食之忧,两年下来还有点积蓄,日子也还算过得可以。

  也许是心志太高,一件小事促使他改开糖铺,并且遇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民间有个传闻,做屠夫的遇到黄边猪、五爪猪是一种忌讳。这件事被老袁遇上了,不仅这个肉卖不出去,而且使他几个晚上睡不好觉。夫妻俩毅然作个决定,不卖肉了,改行经营他业,毕竟手上有些积蓄。于是他们在黄土岭租了家店面做起了糖生意,取名“裕隆糖坊”。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相往来的宁红茶行莫老板找到老袁。因为长江水道被封锁,布满水雷,军舰之类的大船很难行驶,但帆船比较灵活,可以绕道勉强通过。莫老板多年做茶叶生意,也是知名富商,赚得盆满钵满。他要老袁帮他跑一趟上海。老袁没做过茶叶生意,又没去过上海,根本不敢接应。莫老板见老袁为人诚信,又吃苦肯干,也有心照应他赚点钱,就跟他说:“你只管去做,我会教你怎么去弄。”毕竟太有诱惑,老袁决定冒一次险。他遵照莫老板的嘱咐,做了一身行头,一件兰士林长褂,一顶礼帽,一根文明棍,而这个文明棍头上是六边形的铜头,看上去金光闪闪,很气派,鼻梁上架着一副金框眼镜,一看就像个腰缠万贯的大老板。载着八船宁红茶,战战兢兢过柘林,经湖口,入长江,直奔上海。当时中国海军缺少军舰大船,为对付日军舰艇等,在湖口、彭泽、马当、小孤山、安庆、江阴等沿线布满水雷,帆船可以通行,但有风险。船工都是多年航行在这条水路上的老手,熟谙水路,遇到水雷就绕道走,如果绕不过去就用竹篙拨开。路上,老袁多次后悔接这趟生意,但开弓没有回头箭。

  经过半个多月水路,船队终于停泊在十六铺码头。宁红茶名气大,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美誉。欧洲人生活节奏快,喜欢这种速溶茶,平素喜欢喝奶,吃牛肉之类油腻食物,红茶是必不可少的,英国等欧州国家是宁红的主要出口地。船一靠岸,沪上洋行就到码头等候接货,见到老袁便打拱作揖,使得久居乡里的老袁倍感荣耀,两眼放光,一扫半个月来的颓唐。一辆黑色小汽车把他接到大饭店供着,老袁平生第一次坐洋车,真是开了眼界,叹自己命好。点过货后,价格都按惯例,第二天就结了大洋。宁红信誉满天下,不开箱不验货,都是老主顾老字号,知根知底。宁红货真价实,每个箱子50公分见方,用皮纸裱好内层,加刷桐油防潮,上等宁红条索紧结、形态秀丽、汤色鲜艳、香气浓郁、爽口回甘而大受青睐。战争使长江水路不安全,货物流通受到限制,宁红茶能如期进入上海,自然成为紧俏货。老袁也感意外,觉得这个生意也好做。

  这时几个船工又出主意,考虑到放空回去不划算,建议带点回程货。老袁钱多了便一身是胆,一不做二不休,就在上海购了哈德门、金字塔香烟返回。进入鄱阳湖之后,就直达南昌,考虑到修水地方太小,先看看南昌情况再说,果然顺利,没有几天就销去大半,还剩部分带回修水。黄土岭老袁家的糖铺边上有个五福楼面馆很有名,川军官兵常在此吃面,老袁的妻子抽烟,那些当兵的一问,老袁家有哈德门、金字塔香烟很感意外,十分惊喜。战时物资紧张,他们把剩下的烟全部要了,还说老袁生意做得好,并说如果担心路上安全,他们可以派人护送。这下发财了,夫妻俩关起门来数钱时,眉开眼笑,当时就合计把生意做大,决定盘下旁边的宝庆金子铺。因为金店蔡老板要回汉口,正急着转让。从此老袁的那个长竹布“托里”就经常穿着,文明棍也妥善保管,有重要社交活动,也在手上摆弄摆弄。钱多起来了,又拿出1700元大洋到老家奉新买田四十亩,真正成为了地主。但有趣的是老家的田委托兄弟管理,自己也没时间多关心,后来他家都懒得回了,开始觉得有点烫手。

  太平洋战争的关键时刻,日军作垂死挣扎,飞机经常飞临修水上空,每次都要扔几颗炸弹。一天老袁与妻子正在经营生意,听见飞机来了,街上行人四散奔逃,突然一声巨响,在房子后院,炸弹爆炸了,妻子吓得躲到桌子底下,而奉新会馆的一个店铺却被炸塌了。后来馆主刘文辉找到老袁,“靠你的糖铺近,你把它修修,就归你用吧。”老袁只好把它管理起来。抗战胜利后,老袁与很多岭背人有了返老家的机会,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留下。因为修水有他们的辛勤汗水,很多人在本地开亲结义,老家也是今非昔比,什么事都要重新规划,更何况对修水也有感情了。转眼解放了,他们看到了解放军进城,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紧接着老袁响应政府号召,参与了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把自家金店与糖铺公私合营了,自己也成为了公私合营商店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员。不过那件竹布“托里”被有心的夫人偷偷纳了鞋底,那根六角铜头文明棍,见证了他初闯上海辉煌的得意物件,也被夫人用作了烧火棍,搞得惨不忍睹。老袁欲言又止,虽然心疼,但也无可奈何!

  民国时的义宁城除奉新会馆外,还有高安、南昌、樟树、湖北、湖南等十多家会馆,还有来自不同地区的同乡会。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们相逢在这个城市,互相帮助,互相关照,也通过会馆与同乡会,出面协调与政府部门和本地人的关系,使他们与当地居民一样,安居乐业。一晃几十年,像老袁这样的岭背移民来到修水已经有了几代,与二百多年前从福建、广东迁徙来的客家人一样,在这里娶妻生子,开枝散叶。“药不过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清江药商遍布修水各个集镇,万载的烟花夏布、奉新的火纸、高安的豆豉、丰城的冻米糖在修水随处可见。岭背人,已成为一个符号,是勤劳聪明的象征,而修水则浩荡东流,以它的博大胸怀,汇涓流而滔滔。

  老袁的儿子兆禹,现在由小袁也变成了老袁,七十年过去了,他精神矍铄,站在宁红大桥上指点青山绿水,灰白的头发在风中摇曳,但声音宏亮,他指着王土坑说:那里有奉新山;指着西摆天炉坑说:那里有南昌义山;指着安坪港小水的方向说:那里有湖北山。还有樟树山、高安山等等,这都是逃荒来修水的移民凑钱买的安葬之山。历史的一页已轻轻翻过,岭背人逃荒的那段往事可能会因时间久远而淡薄,但不会消失,因为这种记忆已深深融入这方土地的血脉之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5-3 12:53 , Processed in 0.1280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