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99|回复: 1

黄庭坚的茶诗词

[复制链接]
wolong 发表于 2016-5-9 17: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庭坚的茶诗词
   
  《宋稗类钞》载:富郑公初甚欲见黄山谷,及一见,便不喜。语人曰“将谓黄某如何?原来只是分宁一茶客”。①讲的是宰相富弼听闻黄庭坚多才多艺,很想与他一会。终于有一天两人见识了,富弼却并不喜欢。而富弼是一个好对人评头论足的人,他原以为黄庭坚如何了得,不过“分宁一茶客”。富弼的背后议论虽属贬损,却也从侧面证明山谷作为“分宁一茶客”,当时已有不小的名气,彰显出黄庭坚与茶的不解之缘。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宋洪州府分宁(今江西修水)高城乡双井里人,自号山谷道人,人称黄山谷、黄太史、豫章先生、黄文节公,晚号涪翁。北宋诗人,书法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徙戌州。徽宗初,起知太平州,复谪宜州,后徙永州,未闻命而卒。私谥文节先生。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为宰相,实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诗。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
    
  黄庭坚一生嗜茶,曾以茶代酒二十年,堪称茶人佳话。正因有此生活经历,在他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中,以茶为题、以茶为载体的咏茶诗词达64 首,其中茶诗53首,茶词11首。②在北宋作家中名列首位。正如明王士祯《花草蒙拾》所云:“《草堂》载山谷《品令》、《阮郎归》二阕,皆咏茶之作。按黄集咏茶诗最多最工。”③
    
  黄庭坚的家乡江西分宁县高城乡双井村是有名的茶乡,出产的双井茶形如凤爪,芽叶肥壮,白毫特多,品质独特,是他从小就喜欢的茶叶。他自幼生活在分宁茶乡,在茶香的熏陶下成长,从孩提到成人,从入学到入仕,家乡的茶伴随着他一路走去,茶的淡泊、雅致、宁静、和谐,已溶入到他的灵魂。家乡的双井茶也因为黄庭坚的喜爱而得以扬名。“双井名入天下耳,建溪春色无光辉”(《双井茶》)、“万仞峰前双井坞,婆娑曾占早春来”(《公择用前韵嘲戏双井》)、“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双井茶送子瞻》)、“家山鹰爪是小草,敢与好赐云龙同”(《答黄冕仲索煎双井并简扬休》)等诗句,对双井茶推崇备至,双井茶时刻都能让黄庭坚嗅到“家乡”珍品的味道。
    
  关于双井茶,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上云:“……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黄庭坚是双井人,他将双井茶喻称“家山小草”,仅在元丰四年(1081)至元祐二年(1087)五年间,就写下了《和七兄山蓣汤》、《双井茶送子瞻》、《和答子瞻》、《以双井茶送孔常父》、《答黄冕仲索煎双井并简扬休》、《公择用前韵嘲戏双井》、《又戏为双井解嘲》等7首茶诗,情深意切地加以咏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双井茶送子瞻》: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此诗写于元祐二年,其时哲宗在位高太后听政,旧党上台,苏轼及其门人云集京师,苏轼任翰林学士知制诏,黄庭坚也任《神宗实录》检讨集贤校理。当时的政局看似平和,实则危机暗伏,山谷已看透了宦海的诡橘,心绪比较恬退,而苏轼那时还想有所作为。于是山谷这首诗便是以送双井茶为引子,委婉地规劝当年的“东坡旧居士”速速退出混浊之地。黄庭坚说,江南老家捎来的双井茶,是云雾中生长的茶,是用茶硙细细研磨了的,那细细的叶片连雪花也是比不上的,希望老师饮了此茶,就会想起自己被贬在黄州的情景。此诗风格朴质,情意真切。苏东坡十分感动,也写下《鲁直以诗馈赠双井茶次韵为谢》的诗篇表示感谢。事实证明,黄庭坚的忧虑并非祀人忧天。几年之后,哲宗亲政,新派上台,苏轼再贬海南,山谷贬到黔州。
    
  《又戏为双井解嘲》中,黄庭坚将双井茶(山芽、草茶)与龙凤贡茶戏作一对比,认为双井茶看似出身山野,却一点也不比龙焙出产的龙凤茶差.。诗云:“山芽落硙风回雪,曾为尚书破睡来。勿以姬姜弃蕉萃,逢时瓦釜亦鸣雷。”为此,人们说双井茶最终受到朝野士大夫和文人们的青睐,并被列入朝廷的贡茶,奉为极品而盛极一时,是与黄庭坚的传颂与竭力推荐分不开的。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卷下中记载这件事说:“草茶极品惟双井、顾渚,亦不过数亩。双井在分宁县,其地属黄氏,鲁直家也,元祐间,鲁直力推赏于京师,族人交致之。”黄庭坚与“双井”相系之情,于此可由得见。
    
  黄庭坚自幼好学,博闻强记,很早就进入皇城做官,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好茶,特别是对北苑贡茶有了更多的了解。家乡茶、贡茶、天下名茶,造就了他深厚的“名茶情结”。围绕名茶,山谷不仅写下了《双井茶送子瞻》、《以双井茶送孔常父》、《用公择前韵戏嘲双井》等咏赞家乡名茶的诗,他还结合对各地名茶的鉴赏,写下了《谢送碾壑源拣芽》、《奉谢刘景文送团茶》、《碾建溪第一奉邀徐天隐奉议并效建除体》等20余首名茶诗词。可见他对名茶的钟情非比常物。

  黄庭坚咏茶诗中常常出现的大龙团茶、小龙团茶、密云龙茶、建茶……。这些官焙茶不断的推陈出新,可以看出宋代社会把官茶置于跟荣誉一样高的地位,这也是君主集权体制下投射于茶的显现。“矞云从龙小苍璧,元丰至今人未识。”(《谢送碾壑源拣芽》),对于诗句中所提的密云龙茶,是相当罕见的茶品,此茶胜大小团茶,为极珍之品。诗句中更以“壑源包贡第一春”,强调此壑源官茶,是福建北苑所出的上品茶,因而元丰以来很少人有机会能识其风貌,而自己竟然得到此茶。可知山谷当时于朝廷,是有一定地位的。以官茶提升人的外在现实层次,这也是藉茶突显立处价值的最佳表现。
    
  “我持玄圭与苍璧,以暗投人渠不识。……此物已是元丰春,先皇圣功调玉烛。”(《以小团龙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韵爲戏》)这首诗中,黄山谷将他人所送的密云龙茶,分送好友晁无咎,再三强调这是元丰年间极少的珍品,也是先皇圣功调和四气才能留下的。诗中所提的小龙团是相当有名的贡茶,是仁宗时蔡襄于福建路转运使所添製的贡茶之名,因为仁宗的不轻易赏赐,更增加了小龙团的珍贵。诗中送给晁补之的小龙团,团茶上面有龙纹图形,是皇权的体现。小龙团的珍奇和山谷与晁补之交情的深厚,因为分赠行为,所以更显珍重。
    
  “外家新赐苍龙璧,北焙风烟天上来。”(《谢公择舅分赐茶三首》),虽然苍龙璧没有像密云龙茶那样珍奇,但如此的官焙贡茶,能得到它,也仿若上天所赠之物一样,弥足珍贵。
    
  “矞云苍璧小盘龙,贡包新样出元丰。……非君灌顶甘露椀,几为谈天乾舌本。”(《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黄庭坚与友人茶会时,碾煮密云龙茶,又再度提到是元丰年间相当珍贵的茶,而此时品饮的人多为馆阁人士,这是整个官茶文化的表达,山谷也不能免俗地去感受与体会。
    
  上述所举几首咏茶诗中,可归纳出官茶文化的“元丰印象”,只要是元丰年间所制的密云龙茶,便是最珍贵的。茶于实质品饮上来说,基本差异不大。但从山谷咏茶诗中所提的官焙茶中,可以观察到,整个北宋社会是形象化地将某种茶类特意行销包装,行销包装的卖点便是整个皇权体制,让平凡的茶瞬间提升层级。

  黄庭坚的60多首咏茶诗词,多数写于其任职大名府国子监教授七年的馆阁时期。“雨作枕肇秋,官闲省中睡。梦不到汉东,若碗乃为祟。”(《次韵答邢停夫》)正是黄庭坚这一时期官闲生活的写照。“官闲”,恰是有茶可饮的优裕条件。此期间黄庭坚常与苏轼兄弟、张拘、张耒、钱加、邢停夫、谢棕等饮茶晤聚,诗词唱酬,生活颇为闲适,留下了不少咏茶之作。如《品令·茶词》: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静,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这首《品令》是作者咏茶词的奇作。上片写碾茶煮茶。开首写茶之名贵。宋初进贡茶,先制成茶饼,然后以蜡封之,印上龙凤图案。这种龙凤团茶,皇帝往往以少许分赐从臣,足见其珍。下二句“分破”即指此。接着描述碾茶,唐宋人品茶,十分讲究,须先将茶饼碾碎成末,方能入水。“金渠”三句,形容加工之精细,成色之纯净。如此碾成琼粉玉屑,加好水煎之,一时水沸如松涛之声。煎成的茶,清香袭人。不须品饮,先已清神醒酒了。下片写品茶体验。“味浓香永”承接前后。正待写茶味之美,作者忽然翻空出奇:“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以如饮醇醪、如对故人来比拟,可见其惬心之极。怀中之趣,碗中之味,确有可以匹敌的地方。词中用“恰如”二字,明明白白是用以比喻品茶。其妙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几句话,原本于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我官于南(时苏轼任杭州通判)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帮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但作者稍加点染,添上“灯下”、“万里归来对影”等字,意境又深一层,形象也更鲜明。这样,作者就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桩事,巧妙地与品茶糅合起来,将口不能言之味,变成人人常有之情。
    
  黄庭坚这首词的佳处,就在于把人们当时日常生活中心里虽有而言下所无的感受情趣,表达得十分新鲜具体,巧妙贴切,耐人品味。“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是这首词的出奇制胜之妙笔,尤耐人寻味。
    
  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是北宋词取材上士大夫化的典型代表。苏词,除了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外,普通的世俗生活题材也进人词中,可以说普通宋人的日常生活之方方面面,几乎都在苏词中有所体现;而黄庭坚词的生活化倾向更为明显,其触角伸向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目光所及不止是士大夫的生活,更有普通百姓的丰富生活。题材上浓厚的平民化、世俗化,是黄庭坚词的一个重要特征。
      
  黄庭坚的咏茶词最能体现其世俗化的走向。饮茶的大众化,始于中唐时代。至宋代,饮茶之习,遍于国中;茶坊酒肆,遍及城乡;饮茶、斗茶,成为宋代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饮茶在宋代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行为,士夫、走卒皆有饮茶之习,所以黄庭坚的茶词,就成为词走向世俗生活的典型。这里的世俗生活,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文人自身的生活,二是普通平民的日常生活。在黄庭坚的茶词中,后者是主要的。黄的茶词反映文人生活时,带有浓烈的文人气息,代表着宋词文人化的走向;而反映普通平民生活时,则带有强烈的世俗气息,代表着宋词世俗化的审美走向。有词为证:
    
  《踏莎行》:画鼓催春,蛮歌走钩。雨前一焙谁争长。低株摘到高株,株株别是问溪样。碾破春风,香凝午帐。银瓶雪滚翻成浪。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
    
  《阮郎归》其一: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斗圆方。研膏入培香。青筹裹, 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
    
  《阮郎归》其二:摘山初制小龙团。色和香味全。碾声初断夜将阑。烹时鹤避烟。消滞思,解尘烦。金甄雪浪翻。只愁吸罢水流天。徐清搅夜眠。
    
  “画鼓催春,蛮歌走晌”,写春日农事;“低株摘到高株”,状采茶之态;“月团犀胯斗圆方”、“碾声初断夜将阑”,制茶之过程也;“银瓶雪滚翻成浪”、“金匝雪浪翻”,煮茶也;“无睡酒醒”、“濡春味长”、“徐清搅夜眠”,茶之功效也。咏茶, 而不局限于茶,实写与采茶、制茶、饮茶相关的一系列日常生活,这种生活不必只是上层文人、高层士大夫才能有的,一般平民也能享有,完全是世俗化的。而这种世俗生活在黄庭坚的笔下,又带有文人的审美观照,所以又是审美化的。《阮郎归》“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今天读来仍感亲切。黄庭坚提到的“黔中”即今重庆市彭水县附近,今天这一地区,春来仍有采茶之习,所以黄庭坚此词,甚至可以作为民俗调查的重要资料。
 
  黄庭坚的咏茶诗词,集中体现出他新奇绝俗的审美趣味。他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以对嫩绿的茶芽、沸滚的茶汤的咏唱,构成了动人的艺术形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特色有三:
    
  第一,意味隽永。黄庭坚笔下的咏茶诗词,其意味也和双井茶一样隽永悠长,譬如《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四首》之四:“龙焙东风鱼眼汤,个中即是白云乡。更煎双井苍鹰爪,始耐落花春日长。”诗以釜中热气蒸腾的茶汤,比作令人陶醉的仙乡,而在暮春的落花中品味双井,该又是如何地意味无穷。他有时将茶的味道写得十分意味深长,只可意会心许而不可言传,如《今岁官茶极妙而多赏音者戏作两诗用前韵》:“乱花翻碗正眉开,时若渴羌冲热来。知味者谁心已许,维摩虽默语如雷。”
    
  第二,用喻新奇。黄庭坚的咏茶诗词意象奇特,体现了他对诗歌新奇美的追求。他对茶所用的比喻主要有:
    
  云腴:“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江南丘陵地带所种茶树,生长在潮润的云雾熏蒸之中。相传山谷家乡双井有大茶树两株,高四、五尺许,常年有云雾于其上飘浮,茶树的叶叶片片,长得十分嫩鲜肥美,故称云腴。
    
  鹰爪:这是黄庭坚最喜用的对茶叶形状的比喻。如“更煎双井苍鹰爪”(《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四首》)、“家山鹰爪是小草”、“北苑龙团,江南鹰爪”(《满庭芳· 茶》),茶芽在沸水中翻滚,如同天空中苍鹰奋爪, 超佚绝尘。
    
  圭壁:黄庭坚喜用玄圭苍璧比喻团茶。团茶晶莹苍亮。如圭如璧。如“香云从龙小苍璧” (《谢送碾壑源拣芽》)、“北焙研圭璧,谷帘煮甘露”(《和答外舅孙萃老》),圭璧原是玉器,多用作诸侯朝聘或祭祀,此处用以比喻团茶,也是十分新奇。
    
  此外,在咏茶诗词中,山谷还运用鱼眼、蟹眼、急雨、跳珠等鲜活的比喻,来形容烹茶时的泡沫、水珠,亦别有风味,如“风炉小鼎不须催,鱼眼常随蟹眼来”(《奉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烹三首》),“急呼烹鼎供茗事,晴江急雨看跳珠”。(《谢黄从善司业寄惠山泉》)
    
  黄庭坚咏茶诗词中有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即“曲几团蒲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以小团龙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韵为戏》)诗以羊肠小道上的车声辘辘,来比喻炉火上煮茶的声音,真是匪夷所思。《王直方诗话》云“山谷有茶诗押肠字韵,和者已数四,而山谷最后有‘曲几团蒲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之句,东坡云‘黄九怎得不穷’。故晁补之复和云‘车声出鼎细九盘,如此佳句谁能识”。
    
  第三,以小见大,以故为新。黄庭坚的咏茶诗词以饮茶、赠茶、烹茶等日常生活小事,引发出严肃的社会内容,手法上以小见大。如前述《双井茶赠苏子瞻》就是此例。讲送茶不是本意,本意在规劝东坡离开混浊的官场,这种以小见大,千迥百转的构思方式,正是山谷的特色。至于典故的运用,则体现出“以故为新”的创作主张,人们常谓以酒来浇自己胸中块垒这已成熟套。而山谷却以旧典翻新意。如“晁无咎,赠君越侯所贡苍玉璧,可烹玉尘试春色。浇君胸中过秦论,斟酌古今来活国”(《以团茶洮州绿石砚赠无咎文潜》),便是死典活用,说以茶来浇培晁无咎胸中的聪明才智,使之想出如《过秦论》一样使国家富强的妙方。其他如“故用浇君磊魄胸,莫使鬓毛雪相似”(《以小团龙及半挺赠无咎》),均是如此。④
    
  黄庭坚诗词艺术成就不及苏轼,但真正能代表宋诗的审美特征,代表文人的审美风尚的,却是黄庭坚的诗论和诗歌。在黄庭坚的身上,体现着两种不同指向的精神追求,一方面向慕儒家的圣贤人格,想靠个人的自我约束、自我修炼成圣成贤;另一方面又对老庄之徒的适性逍遥,无可无不可与佛释之徒的寂灭空如,无往无执之人生境界十分神往。或许正是由于学术旨趣与人格追求两个层面的矛盾状况,使黄庭坚给出身其门或围绕在他身旁的诗人,带来深刻的影响。黄庭坚的咏茶诗词抒写尽管不是热情奔放、词采绚丽,但却能独辟蹊径,脱去一切庸常语句,其意蕴呈现朴质轻快、平易恬退,情境构思不沾不脱、灵动飞扬,表现手法不言其妙、其妙自现。的黄庭坚用他独特的感悟将茶、人、诗、词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清香扑鼻、令人流连忘返的文学世界,成为宋代文学中独具亮丽色彩的一道风景。



① [清]潘永因:《宋稗类钞》卷之六《诋毁·十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510页。
② 笔者根据唐圭璋《全宋诗》《全宋词》统计结果。
③ 张璋等编纂《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6-1007页。
④ 梅俊道:《黄庭坚的咏茶诗》,《农业考古》1995年第4期,第119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4-16 12:51 , Processed in 0.13800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